收藏 分享(赏)

《考前三个月》2015届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第3章 散文阅读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1.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78935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前三个月》2015届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第3章 散文阅读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考前三个月》2015届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第3章 散文阅读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考前三个月》2015届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第3章 散文阅读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考前三个月》2015届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第3章 散文阅读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考前三个月》2015届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第3章 散文阅读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考前三个月》2015届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第3章 散文阅读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1分析句段作用(用时:45分钟满分:3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在时间的深处静静飘香申海琴一位美丽的女子乘着一顶精美绝伦、雍容华贵的花轿,吹吹打打地被抬进了兵部右侍郎范钦的家门。轿内端坐的新娘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渴盼。她几次掀起盖头,弓起右手食指,将轿帘轻轻拨开一条缝,透过一线缝隙,向范家大院的深处望去。在红盖头掀起的那一刻,女子用灵澈的目光迫不及待地去找寻那神秘的天一阁。当她第二天手提裙摆,激动地快速穿过凤竹林,一步一步靠近藏书楼时,却才发现“女不上楼,书不出阁,外姓人不准上楼看书”的禁令。她如雷轰顶般地两腿一软,一个趔趄跌倒在天一阁厚重的背影里。这位女子就是钱绣芸。

2、钱绣芸是当时宁波知府的内侄女,才貌双全,酷爱读书。为了能阅读天一阁的藏书,她托太守为媒嫁给了范钦的后人。却因族规的禁止,终生只能仰望那个楼梯而不得上楼。就这样,这一禁令揉碎了一位女子一生的梦想。于是,钱小姐便遥对书阁没日没夜地绣芸草,一棵又一棵,绣得那么专注,直到指尖滴血。这芸草在古代是防止藏书遭虫蛀的一种香草。从此,钱小姐以绣芸草为念,把自己的芳名也改成了“绣芸”。一年又一年,当岁月和渴望渐渐化作女红中的芸草,钱小姐眼眸里的那一半憧憬一半忧伤,如静静流泻的清香,深深地渗透了绸缎上的芸草。天凉了,秋风吹过天一阁的长林,树叶儿沙沙作响,仿佛是翻动书页的声音,又像是钱绣芸一声声的叹息。一壶茶已尽,

3、一季花已谢,岁月已渐行渐远,钱绣芸的生命亦已化作美丽的蝶衣。她生前徘徊阁下却不能看书,哪怕连采一片芸草奉献给书阁防虫的资格都没有。那种忧伤和惆怅纵使天荒地老也让人心碎血沥。冥冥之中,她的香魂终于凝固成了一尊石像,永远地坐落在天一阁的对面,可仍与天一阁生死相隔。世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近在咫尺却无缘相见。绝望的泪水一滴一滴顺颊而下,年复一年,终于汇集成池天一池,终岁守候在天一阁的对面。在守望中,钱绣芸以一种渐趋终极的姿势诠释着生命的历程和情感的流向,她让自己的灵魂又化作一片片芸草,在时间深处静静地飘香。守望天一阁,其实就是一位绝世女子对文化品位的一种终生追求。(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1联

4、系全文,说说文章第一段从钱绣芸嫁入范家时的情景写起有何作用。(6分)答: 答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大家族”背景。写钱绣芸在花轿里的渴望心理和一系列急切找寻的动作,巧设悬念,吸引读者。通过对钱绣芸的心理和动作描写,展现钱绣芸对范家天一阁非同寻常的情感,为下文写她对天一阁一生的守望埋下伏笔。开篇先写钱绣芸做新娘时的热闹与幸福,与后文写她一生的苍凉忧伤形成对照,以乐衬哀。(任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佛鼓林清玄住在佛寺里,为了看师父早课的仪礼,清晨四点就醒来了。走出屋外,月仍在中天,但在山边极远极远的天空,有一些早起的晨曦正在云的背后,使灰云有一种透明的趣味,灰色的内部也早就

5、织好了金橙色的衬里,好像一翻身就要金光万道了。鸟还没有全醒,只偶尔传来几声低哑的短啾。听起来像是它们在春天的树梢夜眠有梦,为梦所惊,短短地叫了一声,翻个身,又睡去了。最最鲜明的是醒在树上的一大簇一大簇的凤凰花。这是南台湾的五月,凤凰花的美丽到了峰顶,似乎有人开了染坊,就那样把整座山染红了,即使在灰漾的清晨的寂静里,凤凰花的色泽也是非常雄辩的。它不是纯红,但比纯红更明亮,也不是橙色,却比橙色更艳丽。比起沉默站立的菩提树,在宁静中的凤凰花是吵闹的,好像在山上开了花市。说菩提树沉默也不尽然。经过了寒冷的冬季,菩提树的叶子已经落尽,仅剩下一株株枯枝守候春天,在冥暗中看那些枯枝,格外有一种坚强不屈的姿势

6、,有一些生发得很早的,则从头到脚怒放着嫩芽,翠绿、透明、光滑、纯净,桃形叶片上的脉络在黑夜的凝视中,片片了了分明。我想到,这样平凡单纯的树竟是佛陀当年成道的地方,自己就在沉默的树与精进的芽中深深地感动着。这时,在寺庙的角落中响动了木板的啪啪声,那是醒板,庄严、沉重地唤醒寺中的师父。醒板的声音其实是极轻极轻的,一般凡夫在沉睡的时候不可能听见,但出家人身心清净,不要说是醒板,怕是一根树枝落地也是历历可闻的吧!醒板拍过,天空逐渐有了清明的颜色,但仍是没有声息的,燕子的声音开始多起来,像也是被醒板叫醒,准备着一起做早课了。然后钟声响了。佛寺里的钟声悠远绵长,犹如可以穿山越岭一般。它深深地渗入人心,带来

7、了一种惊醒与沉静的力量。钟声敲了几下,我算到一半就糊涂了,只知道它先是沉重缓缓的咚嗡咚嗡咚嗡之声,接着是一段较快的节奏,嗡声灭去,仅剩咚咚者的急响,最后又回到了明亮轻柔的钟声,在山中余韵袅袅。我听那钟声有一种感觉,像是一条飘满了落叶尘埃的山径,突然被钟声清扫,使人有勇气有精神爬到更高的地方,去看更远的风景。钟声还在空气中震荡的时候,鼓响起来了。这时我正好走到“大悲殿”的前面,看到逐渐光明的鼓楼里站着一位比丘尼,身材并不高大,与她前面的鼓几乎不成比例,但她所击的鼓竟完整地包围了我的思维,甚至包围了整个空间。她细致的手掌,紧握鼓槌,充满了自信,鼓槌在鼓上飞舞游走,姿势极为优美,或缓或急,或如迅雷,

8、或如飙风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台阶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击鼓,不禁痴了。那鼓,密时如雨,不能穿指;缓时如波涛,汹涌不绝;猛时若海啸,标高数丈;轻时若微风,拂面轻柔;它急切的时候,好像声声唤着迷路者归家的母亲的喊声;它优雅的时候,自在得一如天空飘过的澄明的云,可以飞到世界最远的地方那是人间的鼓声,但好像不是人间,是来自天上或来自地心,或者来自更邈远之处。鼓声歇止有一会儿,我才从沉醉的地方被唤醒。这时“维摩经”的一段经文突然闪照着我,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居士:“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当场的五千个菩萨都寂静等待维摩诘的回答,维摩诘怎么回答呢?他默默不发一语,过了一会儿,文殊师利菩萨赞叹地说:“善哉、善哉!乃

9、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后来有法师说起维摩诘的这一沉默,忍不住赞叹地说:“维摩诘的一默,有如响雷。”诚然,当我听完佛鼓的那一段沉默里,几乎体会到了维摩诘沉默一如响雷的境界了。佛鼓敲完,早课才正式开始,我坐下来在台阶上,听着大悲殿里的经声,静静地注视那面大鼓,静静地,只是静静地注视那面鼓,刚刚响过的鼓声又如潮汹涌而来。殿里的燕子也如潮地在面前穿梭细语,配着那鼓声。(取材于林清玄的同名散文)2本文题目为“佛鼓”,作者却在开头描写了一幅“静谧肃穆”的晨景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分)答: 答案作者运用了铺垫的手法,在写“佛鼓”之前先描写了美丽的“晨景”,为下文写“佛鼓”蓄势。晨景以静谧为

10、特征,突出佛寺环境幽雅而安宁的宗教氛围,为下文描写“佛钟”“佛鼓”奠定坚实的基础。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以环境之美衬托佛寺之美,以清晨之静衬托钟鼓之动,从而突出了佛鼓丰富的内蕴。3作者为什么要用第四段整整一段来描写菩提树呢?(4分)答: 答案结构上,菩提树是静的,为下文写“醒板”虽“极轻极轻”却“历历可闻”做铺垫。内容上,菩提树象征一种静默而坚强的精神,历经寒冬,守候春天,在沉默中孕育着新的生命,是对“维摩诘沉默一如响雷的境界”的很好诠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一个寂寞的黄梅人读过那么多中外作家的经典作品,后来读到汪曾祺老先生的谈风格,汪氏直言其风格受到废名的影响。汪曾祺先生是我最喜爱的

11、作家,以前只是感觉到汪曾祺先生作品深受南朝世说新语的影响,现在突然出来这么个人来,我先是吃惊和好奇,接着便是满怀羞愧。原来废名是上个世纪初叶中国文坛的旷世怪才,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长篇小说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从书城买回一本废名的作品,废名竟是我的湖北同乡黄梅人氏。读过废名的短篇小说柚子半年枣桃园竹林的故事菱荡阿妹,感觉文本确是怪怪的不同寻常,其作品几乎都是写的乡下的小人物的生活趣事,没有我们所说的小说的鲜明主旨思想深度。和汪曾祺的小说一样,废名的小说写得都像散文,与汪氏不同的是,废名的散文又做得像小说。读到汪氏的受戒詹大胖子中的汉语文字,心中油然而

12、生的是对母语的缱绻之爱,语言被净化了,字里行间诗象疏朗清逸。废名的字句带给我们的却是浓得化不开的莫名的情愫。当我们奔波在现当代作家的文本之中,深感审美疲劳的时候,读到废名的一段段文字,犹如一个孕妇吃到了心仪的酸李,那种愉悦感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废名写他熟虑的生活,写生活的欢乐和辛苦、寂寞和沉郁,在这些人物的生活场景里,他灌满自然而然的诗绪。柚子里的柚子、桃园里的王老大和阿毛、半年中的新婚妻子芹等等人物,个个写得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没有一丝粉饰。文中的人物哀乐,一草一萼,天然妥帖,真似走进了意蕴其中、韵流弦外之妙境。这种“天然”既不同于我们感受到的日常现实生活里的事实碎片,也别于陶潜笔下的世外

13、桃源。他文中的世界自是从他心中自然流淌出的别有洞天的秘密,菱荡中的人物与天籁之间简直到了相呼应的境地,整个篇章就似天青色的树叶一样纯净天然。我们阅读经验中的故事逻辑在废名的小说中是缺席的,所以,我们读完他的一篇小说,望断期待视野里的尽头都没有“故事”的影子。无怪乎当时的评论文章说他的小说“读者从本书所得的印象,有时像读一首诗,有时像看一幅画,很少觉得是在讲故事”。再读到他的桥时,还可以走进作品里;读到莫须有先生传,就明显感到文字的佶屈聱牙,表现形式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是那么的隐晦深奥,生涩得难于前行,耐着性子读完一段,有些不知所云了。如此看来,废名确实是寂寞的,他的文本究竟想说什么或者欲把他的读者

14、引入到哪里去呢?我虽然困惑,但那奇特的字句之间生长的意境却是久久难忘。我因着阅读的惰性,逼近他的文本已感到太困难了,他的“顾影自怜”(鲁迅评语)难道真像是一座“孤绝的海岛”?停留在合肥,一种想去看看废名的愿望疯狂地催促着我。驱车几百公里,终于来到湖北黄梅废名的孤独的坟墓前,没有绿阴匝地的诗意,没有喈喈的鸟叫,也没有晚风悠扬的浅吟或低怨,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就像走进“林茂无鸟声”的虚空里,有的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的闲静和伤感。你生前寂寞,死后也寂寞,但我们还是真切地感受到了你的生命在汩汩地流淌。你为了学术上的分歧和朋友熊十力论争得扭打成一团,第二天,又和熊十力坐在昨天扭打的老地方继续辩论;你在北大给

15、你的学生上课,直指鲁迅作品的优劣这些可贵的学风令现代人感到汗颜,你过的都是货真价实的日子。你在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潜心儒释道研究,你的小说里充满着静寂的意境,这种特殊的小说美学特征是你留给后人的一座富矿。你把冯文炳这个真名废了,废了名字就叫“废名”,你的名字却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你的独特的艺术个性和独立的人格将是我们永远崇敬的。你留下来的文字是鲜活的汉文化元素,是留给岁月的珍贵遗言。好人靠信仰生活,在历史的无限的河流里,你永远也不会寂寞。(有删改)4本文写的是废名,而作者却在前两段用较多的笔墨写了汪曾祺,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4分)答: 答案在结构上,汪曾祺是大家熟悉的作家,写汪曾祺是为

16、了引出废名;在内容上,写汪曾祺,使之与废名作比较,衬托突出废名的创作风格和特点。5废名的创作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4分)答: 答案题材上,关注乡下的小人物的生活趣事;写法上,小说写得像散文,散文又写得像小说;风格上,灌满自然而然的诗意,纯净天然;语言、内容上,字句奇特,甚至佶屈聱牙,隐晦深奥。6赏析文中的画线句。(6分)(1)当我们奔波在现当代作家的文本之中,深感审美疲劳的时候,读到废名的一段段文字,犹如一个孕妇吃到了心仪的酸李,那种愉悦感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3分)答: (2)这种“天然”既不同于我们感受到的日常现实生活里的事实碎片,也别于陶潜笔下的世外桃源。(3分)答: 答案(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读者在读到废名的作品时获得的审美愉悦感,从而突出了废名作品的语言特色。(2)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准确恰当地表现了废名作品的自然、无粉饰以及废名作品独特的意境美。7文章的标题为“一个寂寞的黄梅人”,而文章最后却说“你永远也不会寂寞”,这样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 答案不矛盾。说废名“寂寞”,是因为废名的创作从内容到思想都具有独特的个性,人格上也具有独特个性,废名的创作在其生时理解者甚少,其死后墓地也寂静荒凉。说废名“不寂寞”,是因为废名的作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废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独立的人格将会得到人们永远的崇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