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位于中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之间的太行山,是中国曲流峡谷(以下简称“曲峡”)发育最明显的山脉。通常情况下,丘陵和山地基岩中的河道是比较平直的,但流经太行山区一些规模较大的主干河流形成了众多犹如草原“蛇曲”一样的曲峡地理景观。下图示意太行山区某段曲峡。据此完成13题。1.图中河曲地段处水流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A. B. C. D.2.图示河流处的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A.侧蚀 B.下蚀 C.搬运 D.堆积3.太行山曲峡的形成原因最可能是()A.沿断层线发育形成河流B.受内力作用,河岸发生侧蚀C.河流继承了古河道的曲流形态 D.河流下蚀,逐渐切开山脉【解析】1选B,
2、2选D,3选C。第1题,结合图示可知河曲地段为凸岸,流速较慢;为凹岸,流速较快;为河道中部地区,流速应该介于和之间。第2题,河流处为河流的凸岸,该处河流以堆积作用为主。第3题,沿断层线发育形成河流一般呈狭长型;河岸发生侧蚀是外力作用;河流下蚀,逐渐切开山脉,会导致曲流变为直流,会出现河流袭夺现象。结合题干材料分析可知曲流一般只能在地势平缓地区的草原等地区形成,但却在太行山区形成了,说明过去该地区应该是地势较为平缓的平原,这些河流在当时就已形成了曲流,后来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时保留和继承了原来的曲流形态。如图为某地理研究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据此完成4、5题。4.图示砾石景观常见于大河的(
3、)A.下游泥滩B.中游凸岸C.上游凹岸D.入海口处5.下列地貌形态中与图中砾石滩成因最为相似的是()A.风蚀蘑菇 B.移动沙丘C.冲积扇 D.花岗岩风化球【解析】4选B,5选C。第4题,图示砾石景观属于沉积景观,常见于大河的凸岸,凸岸是沉积岸,可能有砾石沉积形成。河源一般位于高山区,以风化、侵蚀作用为主。凹岸是侵蚀岸,没有沉积物堆积。入海口多是泥沙沉积形成的三角洲景观,没有砾石沉积。第5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图中砾石滩存在于河流凸岸,河流沉积作用形成。冲积扇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移动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风蚀蘑菇是外力作用风力侵蚀形成。花岗岩风化球是外力作用的风化作用。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
4、要求。在学习河流沉积地貌时,有位教师带领同学们做了下面的实验,说明山麓冲积扇的形成。实验材料:小米、绿豆、黄豆等,矿泉水瓶,书,白纸。实验步骤:.将白纸平铺在桌上;.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在桌面上;.将小米、绿豆、黄豆的混合物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在白纸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1)小米、绿豆、黄豆的混合物在书本前的堆积体外形是否具有山麓冲积扇的特征?(2)水流搬运物体的重量与水流速度的6次方成正比。据此推想,山麓冲积扇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分布有什么规律?(3)这个实验能否反映山麓冲积扇不同颗粒沉积物的分布规律?为什么?(4)如何改进这个实验?【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堆积
5、体的外形呈半圆锥状,与冲积扇形状类似。第(2)题,从出山口到冲积扇扇缘,由于流速减缓,搬运物体重量减轻,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变小。第(3)题,从实验可看出,小米、绿豆、黄豆的混合物,从书滑落到桌子上时,由于坡度变小,堆积在桌子上,模拟的外力作用是堆积,但由于所选的混合物颗粒形态、大小不同,导致实验中冲积扇的沉积物颗粒大小分布与实际情况出现相反状况。第(4)题,可用塑料或玻璃器具替代书本;用泥沙替代小米、绿豆、黄豆的混合物,把泥沙和水一起倒下。答案:(1)具有。(2)从冲积扇顶端到边缘,沉积物颗粒呈现由大到小的分布规律。(3)不能,因为没有水流携带,混合物完全受重力和惯性作用,较大颗粒会出现在外缘。(4)可用塑料或玻璃器具,把泥沙用水搅和倒下,就能够显示出不同颗粒的沉积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