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蒙古包头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 商朝以前,人们尊奉至上神为帝,直到商朝晚期才称呼过世的先王为帝,如“帝甲”“帝辛”等。在商王的名字前加“帝”字,成为庙号,使商王与上帝最终合一。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A. 血缘政治出现混乱B. 商王尚未实现高度集权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 宗族关系的深刻影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在商王的名字前加帝字,成为庙号,使商王与上帝最终合一”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商朝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故C项正确。A项“混乱”无从体现。B、D项材料未体现。2. “分封制同时给
2、予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这实际上就是主张( )A. 分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分封制是诸侯争霸的根源C. 分封制对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是把双刃剑D. 分封制导致周王和诸侯之间争权夺利【答案】C【解析】“分封制同时给予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说明分封制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的同时,由于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使得分封制对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是把双刃剑。故答案为C项。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诸侯争霸是分封制遭到破坏,排除B项;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排除D项。
3、3.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州为监察机构,而到了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州由监察机构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至唐玄宗时,道发展成为行政区划,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单位。州、道这一变化A. 反映出监察力度的减弱B. 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C. 说明地方行政权力扩大D. 其主因是社会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汉唐的州、道由监察机构转变为行政区实体,这反映了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目的,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正确;监察机构转变为行政区实体,说明机构性质和地位发生了变化,但并不能说明监察力度的减弱,故A错误;监察机构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并不代表地
4、方行政权力扩大,故C错误;汉唐的州、道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不是社会经济发展,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监察机构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中央集权加强”的结论。4. 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下列措施不利于加强皇权的是A.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等B.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C.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职权D. 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
5、并结合所学可知,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这样“相权”的力量是在增强的,不利于加强皇权,不利于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选D;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用内朝抑制外朝,有利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故A不符题意;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故B排除;宋朝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使得相权进一步分散,进一步加强了皇权,故C排除。故选D。5. 明朝内阁大学士张居正遭到当时朝臣的反对,他于是去向皇帝辞职,他说他“所处者危地,所理者皇上之事,所代者皇上之言”。这表明A.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 内阁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6、C. 宰相权力逐步增长D. 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答案】A【解析】【详解】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以备顾问,题意反映了内阁大学士受皇帝之意做事,体现了君主专制强化的情况,故A正确;内阁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故B错误;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故C错误;题意反映了内阁大学士按皇帝之意办事,故D错误。6.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由此,恪守条约就成了清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在对外交涉中,无论大小事,清政府都一再谕令大臣要“恪守条约”。这说明当时A. 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B.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C. 中外之间完全建立起平等的关系D. 西方国家改变侵略方式【答案】B【解析】【详
7、解】本题考查了清政府的对外交往。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故排除A项;中国近代与西方并没有完全建立起平等关系,故排除C项;西方国家改变侵略方式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故排除D项。根据“恪守条约就成了清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可知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了中国,故选B。7. 1895年5月7日申报说“以堂堂中国,土地之广,军饷之充,人民之众,以视日本区区一岛国,过之奚啻十倍。苟能坚持战议,虽彼战屡胜,我战屡败,然两军相见,败者固多丧失,胜者亦不能毫无损伤。相持既久,兵饷俱穷,俯首请成当出于日本。”作者认为A. 国人对中日国情认识出现偏差B.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是历史必然C. 坚持持久抗战
8、就能取得战争胜利D. 国人缺乏反省沉浸天朝上国梦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对战争的看法,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是强调以中国广袤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来战胜日本,坚持持久抗战,故C正确;材料对中日国情认识是正确的,排除A;材料表明中国坚持持久抗战就能战胜日本,B错误;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苟能坚持战议,相持既久,兵饷俱穷,俯首请成当出于日本”,结合甲午战争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8. 恩格斯指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能证明该观点的叙述是A. 鸦片战争客观上刺激了中国社会的进步B. 太平天国运动开启中国政
9、治民主化进程C. 日本全面侵华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步伐D. 中国共产党诞生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步【答案】A【解析】【详解】该观点意思是世界上每一次历史灾难都会以历史的进步来作为补偿,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灾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刺激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故选A;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排除B;日本全面侵华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步伐,排除C;D无法体现“巨大的历史灾难”,排除。9. 马克思指出,在太平天国运动中,“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
10、厉害”。马克思意在强调太平天国A. 与传统农民起义一脉相承B. 不具有任何近代革命性质C. 运动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D. 与历史发展潮流背道而驰【答案】C【解析】【详解】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外国侵略势力,但没有提出完备的切实可行的反帝反封建纲领,以建立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这说明太平天国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注定不能取得运动成功,故C项正确;太平天国具有近代一些新的因素,与传统农民起义不是一脉相承的,排除AB项;太平天国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一面,背道而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0. “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一、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
11、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材料表明A. 清政府改变历法与纪年方式B. 国内出现紧张恐怖氛围C. 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D. 中外和好局面已然呈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可知材料为辛丑条约之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故C选项排除。材料体现不出清政府改变历法与纪年方式,A选项排除。材料未出现出紧张恐怖的氛围,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而非中外和好局面已然呈现,D选项排除。11. 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
12、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 义和团运动时期C 辛亥革命时期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阶段特征。材料中“皖直交斗”的关键信息说明了当时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正在混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应该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项“义和团运动时期”和C项“辛亥革命时期 ”均不符合材料信息。【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的阶段特征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2. 一位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回忆说:被捕的学生初由各地的警察送到各警察分局分所,而那些
13、学生就在各分局分所对着看守的警察演讲起来,学生“垂泪而道”,警察亦大都“掩面而泣”。这说明五四运动A. 对人民大众的觉悟起了启导作用B. 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主导作用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 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学生“垂泪而道”,警察亦大都“掩面而泣”明显可以看出,学生的行为影响到了警察的思想,说明五四运动启发引导了民众的觉悟。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所起的作用不是主导作用,而是先锋作用,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D项,该项表述是五四运动的性质,但是从材料中看不出反帝和反封建的特点,排除
14、。13. 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A. 证明孙中山的阶级属性发生改变B. 表明孙中山已完全接受中共革命主张C. 说明孙中山认为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D. 说明孙中山的革命策略有所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关键信息“1925年”,可知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回忆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孙中山为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发展了三民主义,形成了新三民主义。说明孙中山革命策略有所调整选,故正确答案选D。孙中
15、山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其阶级属性不可能改变,排除A;BC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14. 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A. 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B.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C.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D. 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答案】A【解析】材料“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反映了国民革命期间的史实,故A项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期间,故B项排除。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故C项排
16、除。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属于新中国建立后,故D项排除。点睛: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国民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全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农运动迅速发展;以五卅运动为核心的反帝国运动日益高涨;经过两次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15. 1937年9月6日,在延安的中华苏维埃民主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成为一个特别行政区。这一变更A.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B. 促使中国社会矛盾发生根本性巨变C. 揭开了中国全
17、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D. 适应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形势【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中共中央服从国民政府的领导,这适应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形势,D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A排除;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B排除;C是在七七事变后,排除。故选D。16. 八十年前,当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刻,在中国西北先后发生了两件几乎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下列诗词中与这两个事件有关的是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 遵义一会写风骚,引领前程气势豪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谁
18、人不知张少帅,联合抗敌一天骄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指红军会师陕北,所以.符合,排除CD;遵义一会写风骚,引领前程气势豪指遵义会议,发生在西南,排除,排除A;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指渡江战役,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排除。谁人不知张少帅,联合抗敌一天骄指西安事变,发生在陕西,符合。故选B。17.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A. 千里跃进大别山B. 百万雄师过大江C. 挺进大西南D. 会师
19、大西北【答案】A【解析】【详解】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区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犹如在国民党胸膛上插上一刀,故选A;BCD发生在大决战之后,国民党大势已去,排除。18. 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投票通过这部“伟大文献”的会议是A. 中国共产
20、党七届二中全会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答案】C【解析】A项是1949年3月,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是1949年9月,与题干时间不符;由题干中“1954年”“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广大人民获得选举权,C项正确。D项是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时间“1954年”“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中国)新政府
21、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更广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非党人士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这说明A. 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B. 新中国的诞生为民主党派的创立创造条件C. 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D. 新中国使民主党派获得了执政权力【答案】C【解析】题文材料反映的是新政府刚成立时期的情况。A项错误,人大制度是在1954年确立,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项错误,民主党派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纷纷成立的;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议政的场景,体
22、现了政协制度已经成立;D项错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20. 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材料中的“它”()A. 最早实行这一制度的地区是广西B. 这是一种苏联模式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C. 它的法律依据是民族区域自治法D.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少数民族地区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继承发展了古代“从俗从宜”的原则,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以形成多
23、样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一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D正确;内蒙古是最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区,排除A;苏联并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是1954年宪法,排除C。21. 2017年7月7日,在卢沟桥抗日纪念馆,一些台湾来的前国民党抗日老兵接受采访时唱起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曾几何时,义勇军进行曲在台湾是严禁播唱的禁歌,但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这首歌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开场合。其直接原因是A. “一国两制”已被海峡两岸普遍认同B. 海峡两岸结束军事对峙,关系逐渐缓和C. 此歌可以加强海峡两岸的民族认同感D. “九二共识”的达成使两岸交流
24、不断深入【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时间信息“20世纪八十年代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结束了军事对峙,两岸关系开始缓和,像义勇军进行曲这样的“禁曲”在台湾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公共场合,故选B;20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提出“一国两制”,“普遍认同”不符合史实,排除A;加强海峡两岸的民族认同感,并非义勇军进行曲这样的“禁曲”在台湾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公共场合的直接原因,排除C;1992年海峡两岸的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排除D。【点睛】22. 下列关于香港问题的由来,说法正确的是( )A. 香港岛最早由英国人在
25、1840年南京条约中割占B. 南京条约中开放香港通商口岸C. 香港是在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签订后问题最终形成D. 九龙是在1860年天津条约中被英国割占【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英国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九十九年,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期满,香港问题最终形成,C正确;1842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排除A、B;1860年英国强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排除D。23. 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作品欢腾的葬礼,据此可知当时A. 人民
26、欢庆“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B. 纠正了“大跃进”的“左”倾错误C. 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D. 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答案】C【解析】该漫画作于1979年,反映“左”倾错误结束。1976年“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故A错误;“大跃进”的“左”倾错误在1958年,故B错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纠正了“左”倾错误,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故C正确;漫画不能反映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故D错误。故选C。24. 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A. 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B
27、. 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础C. 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针D. 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由题目中的信息“19781982年”、“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可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逐渐完备,故选D项;AB项应为1954年宪法的作用,C项应为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的召开,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781982年”不符,故排除。二、非选择题:25.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
28、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
29、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统合功能:加强
30、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重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1)难度不大,重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紧扣“汉晋”,即可明确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有两个,一个是汉朝的察举制,一个是晋朝的九品中正制。对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的考查,重在回答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即可。(2)首先明确回答的角度,“政治”“思想”及“整体”的功能,然后紧扣材料二,“政治”方面强调的是“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思想”方面强调的是“儒家正统观念”,“整体”方面强调
31、的是“稳定性和连续性”,进而组织语言展开回答。(3)根据材料三的关键信息“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及“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进而展开具体阐述,难度不大,注意回答的全面性。【考点定位】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
32、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材料二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
33、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
34、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答案】(1)体现:从战略上看,两党都坚决抗战,认为抗战是持久战;在作战方针上,都认识到游击战术的重要性,但中共执行较好,而国民党在实践中更注重阵地防御战;都有发动民众的意愿,中共真正依赖民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则更多依靠政府军队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且有严重依赖英美(外援)的心理。 (2)变化:主要援助国从苏联变为美国;援助通道由西北转为西南;美国对华援助由非军事性援助转为军事援助。影响:在道义上、精神上鼓舞了中国人民,坚定了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缓解了中国抗战的物资困难,
35、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3)特点:民族性,国共合作基础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双重性,从斗争性质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国共抗战中形成了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战场互相配合,互相依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战略、作战方针和抗战路线上进行比较。(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从援助国、援助通道、援助性质和范围等方面比较作答;第二小问,可从物质上、精神上分析对中国抗战的影响。(3)材料一反映了中国抗战的民族性,国共合作抗日,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7.
36、阅读材料材料一 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材料二 一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多家,投资近一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年为马力,年为马力。约增加倍。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材料三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时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固然未必就要杀头,
37、但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林伯渠荏苒三十年材料四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洲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为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临时大总统告各友邦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辛亥革命的进步作用。(2)材料四反映出辛亥革命有何局限性?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失败”具体体现在哪方面?【答案】(1)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局限性:没有明确反帝(反帝不彻底) 失败: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彻底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根本的改变【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局限性:没有明确反帝。第二小问;失败: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没有彻底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根本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