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68KB ,
资源ID:476956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7695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包头一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 商纣王,名辛。历史记载:帝乙死,欲立长子启。众臣反对,认为虽启与辛为同母,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遂少子辛为帝。对此判断不正确的是A. 商纣王即位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B. 商末已推崇嫡长子继承制C. 体现了古代“立子以贵不以长”D. 商代已有父死子继制度【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材料记载:帝乙的两个儿子长子启和少子辛为同母所生,但生启时其母是妃,启并非嫡子;商生辛时已是后,辛是嫡子。根据嫡长子继承的原则,最终立少子辛为帝,是为商纣王。故A项符合题意

2、。2. 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 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B. 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C. 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D. 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知,周天子分封,天子正式成为诸侯的君主,王权得以提升,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故选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血缘宗法制,所以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

3、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无法体现分封制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故排除B;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错误。【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所以认真研读材料,尊重材料原意是做好这类题目的主要诀窍。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3. 周代“雅乐”实际上是西周的京畿之乐,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阶级中去,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雅

4、乐”的传播( )A. 孕育了宗法制度B. 实现了思想统一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推动了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乐”即礼乐制度,周朝通过礼乐制度将饮食、起居、祭祀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到“礼”的范畴,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这有利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并推动对周文化的心理认同,故选D。在周朝之前宗法制已经出现,故孕育一说不符合史实,排除A;礼乐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想的统一,但并未实现思想统一,这至少要在秦朝之后,排除B;周朝时期,统治集团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即没有实现中央集权,C项说法无从谈起,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礼乐制度的理解

5、,在阅读选项时注意读懂各选项中的程度词和名词可帮助学生迅速做出相应的排除。4. 据古文字学家研究,在殷墟甲骨文中,“帝”字共有三种含义:其一是花蒂的象形。这象征着殷商种族绵延不绝的本源;其二以“帝”作为祖先神的别称;最后以“帝”或“上帝”称呼天神时,实际上就是把天神当作本宗族的本根。这反映了在商代A. 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国家B. 将祖先与神的崇拜相结合C. 极力维护贵族等级秩序D 提出了“君权神授”理论【答案】B【解析】把天神作为本宗族的本根,表明商王室认为他们的祖先是神,他们是神的后裔,故选B;当时我国没有宗教,排除A;C与材料无关,排除;西汉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理论,排除D。5. 春秋时期

6、的楚国最先设县,到春秋后期,县制逐渐推行于内地。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县令为一县之长,由国君任免。这表明战国时期A. 诸侯对地方的管理加强B. 商鞅变法影响深远C. 楚国最早确立中央集权D. 贵族阶层备受冷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后期诸侯通过设置县级区划管理地方,分封制瓦解,诸侯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答案为A项。B项,商鞅变法发生于战国时期,排除;C项,秦国最早确立中央集权,而不是楚国,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贵族阶层备受冷落,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

7、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6. 在秦末的反秦浪潮中,不仅有下层民众揭竿而起,还有许多原六国的贵族、官吏、豪强投身其中,他们中还有一些人成为起义的领导者。在六国故土上,又出现了人们熟悉的楚、赵、齐等国名称。这反映出A. 人们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 秦朝统一时机尚不成熟C. 郡县制不利于巩固统一

8、D. 统一理念尚未深入人心【答案】D【解析】【详解】反秦过程中六国旧贵族再次打出故国名称,说明当时统一理念尚未深入人心,D正确;材料描述现象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A;秦的统一顺应历史潮流,排除B;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7. 汉初严格限制马匹出关,王国欲在关中买马,必须经皇帝批准。西汉初年颁布的二年律令中,有长沙国、鲁国等请求在关中买马并获得批准的令文。这反映了西汉初年A. 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B.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 王国对中央存在军事威胁D. 关中地区农耕经济发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郡国并行的地方制度,为防止诸侯王国尾大不掉甚至割据称雄举兵内向,

9、汉王朝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如为限制王国军事力量的增强,汉朝严格限制马匹出关,王国欲在关中买马,必须经皇帝批准,即材料“王国欲在关中买马,必须经皇帝批准”“有长沙国、鲁国等请求在关中买马并获得批准的令文”说明这时期地方王国对中央存在军事威胁,才导致汉初严格限制马匹出关防范王国,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与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无关,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初为了防范王国威胁而严格限制马匹出关,没有体现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内容,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初中央为了防范王侯势力威胁中央而采取的措施,无法得出关中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问题,故D选项错误。8. 宋代官制有官、职、差

10、遣(临时任用)之分。“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如“大学士”等。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这样承担内外事务可以不受官员的品级和资历的限制,宋代的这一做法A. 有利于防范官员的权力膨胀B. 促进了政府的科学管理C. 有效的解决了吏治腐败问题D. 明确了官员的职责分配【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的做法,使位高者未必权重,这有助于防止官员权力膨胀,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这一做法仍存在很多弊端,不是科学的管理方式;C选项错误,这一做法并未有效解决吏治腐败问题;D选项错误,职位和实权的分离会造

11、成官员职责不明确。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9. 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A. 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B. 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C. 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D. 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内阁大臣地位不高也无权,内阁大学士不能与皇帝共同决策,决策权只属于皇帝一个人,内阁大臣也不是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12、“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足以证明阁臣是能够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的。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与“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不符;B项与“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不符;D项本身说法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名师点睛】在做此类试题时首先审准题目的设问明确答题的方向,其次审清题目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因为其实好多选择题都是在设问、时间和空间等信息上设置陷阱,特别注意有些隐性的时空信息,必要时可以用笔画出来。然后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详解】10. 研究

13、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A. “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B.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C.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D. “别黑白而定一尊”【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这表明军机处的实际职能是跪受笔录,只是秘书班子而已,即“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故A正确;“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是顾炎武反对

14、“独治”、主张“众治”的思想,故B错误;“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指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后,各部相互制约,便于皇帝加强皇权,故C错误;“别黑白而定一尊”指的是君主专制,故D错误。11. 清朝时,政府的行政文书以汉文、满文为主,但也涵括蒙文、托忒文、帕尔西文、藏文等诸多民族语文。此举旨在A. 传递政治大一统理念B. 表达民族平等的思想C. 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D. 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答案】A【解析】行政文书以汉文、满文为主意在强化政治方面的大一统理念,即此举旨在传递政治大一统理念,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清朝时还没有民族平等的思想,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

15、,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民族融合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12. 在1843年的虎门谈判中,英方要求中国对香港贸易自由化。中方为此发布告示:“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若不请牌照辄往买卖者,查出以私贩及违禁下海论罪。”这表明清政府A. 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B. 厉行闭关锁国政策C. 同意实行“协定关税”D. 尝试维护国家权益【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对英国提出的要求清政府并未完全接受,而是制定相关

16、规定仅给予有限的许可,这表明清政府尝试维护国家利益,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自由贸易的问题,与国家领土主权无关;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可知清政府允许内地商民按照规定进行贸易活动,说明闭关锁国政策已经有所松弛,并未厉行;C选项错误,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已经同意实行“协定关税”,材料中并未体现“协定关税”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3.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

17、清政府部分官员A.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B. 华夷观念正在转变C. 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 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可以全免关税”能很明显地看出当时部分官员对于关税主权的不在意,说明这部分官员缺乏近代主权意识,A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晚清官员对于主权意识的淡薄,不是说明华夷观念的转变,B项错误;材料中官员不懂得主权意思,显然不具有国际法意识,C 错误;材料中官员认为西方列强是想通商,官员并不清楚通商的真正目的,所以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14. 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况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总网络解决朝廷饷银

18、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A. 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B.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C. 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D. 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强调清政府运用民间票号的资金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不能说明其成为国家财政的支柱,洋务派强调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是控制国家金融,1862年处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阶级矛盾,所以应对外国资本冲击的说法不正确,所以应为解决镇压太平天国的费用问题,所以A、C、D不正确,所以选B考点:1840至1900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15. 甲午战后,英国人赫德评论说:“日

19、本根本是没有什么正义可言的,正义完全在中国方面。我不相信单靠正义可以成事,就像我相信单拿一根筷子不能吃饭那样,我们必须要有第二根筷子实力。但是中国人却认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期望它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作者想要说的是A. 国际关系中实力和正义同等重要B. 甲午战争对中国而言是正义的C. 日本的“铁拳”比中国的正义更实际D. 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必然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目中赫德的观点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虽然是正义的一方,但仅仅只有正义并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还需要有更加重要的国家实力,中

20、国没有相应的国家实力,在战争中战败也就无可厚非了,A、B、C选项不能体现赫德的观点,故选D选项。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16. 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可见当时A. 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B. 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C. 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D. 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对义和团运动,改良派和革命派多持贬义,而东南地

21、区的洋务派督抚却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可知体现的是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故答案为D选项。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到政府态度,B选项排除。西方侵略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C选项排除。17.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

22、”的史实是A 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B. 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 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D.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知识点是辛亥革命产生的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社会,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迫切希望推翻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决心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就是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D选项正确;马关条约是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签订的,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社会性质,与材料中“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不符,公车上书

23、是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想以改良的方法救亡图存,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选项错误;瓜分中国的狂潮和义和团运动产生于19世纪末,与材料问的“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不符,故B选项错误;戊戌变法产生于1898年6月至9月,与材料问的“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不符,故C选项错误。18. 陈旭麓指出:虽然新政产生于自上而下的过程,但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这表明新政()A. 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B. 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C. 形成了实业

24、救国的高潮D. 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等信息来看,清末新政的本意是维护专制统治,但客观上推动新的社会力量的形成,并加剧了社会矛盾,从而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故答案为D项。中国教育近代化由洋务运动开启,排除A项;维新变法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排除B项;实业救国是在辛亥革命后发展到高潮,排除C项。【点睛】清末新政由于改革政策的“支离、拖沓”和一些官员的“敷衍”,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特别是清末新政中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

25、阶层,这是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19.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促使中国人重新思考追求民主、实现民主的道路,进而对民主观念的阐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多重追求。如陈独秀提出“劳动阶级的民主”,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入手实现“民主”等,这些对“民主”认识的变化表明先进的中国人A. 对于民主的认识更加辩证和科学B. 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觉醒C. 认识到苏俄革命在中国的可行性D. 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反

26、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故选D;根据材料“进而对民主观念的阐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可知是由民主向民主政治转变,不是辩证和科学理解民主,A错误; 材料反映了先进中国人的民主意识增强,无法体现民族意识增强,因此不能说实现中华民族全面觉醒,B错误;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20. 中共成立初期,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中共领导人同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遭到反对,但1923年党的三大正式确定了实行以“党内合作”为形式的国共合作方针,就是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期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合作A.

27、 会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B. 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C. 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与军事基础D. 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时间上,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这个时间是国民党势力快速增长的阶段,只有与国民党联合才有可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削弱他的势力不是目的,目的是与其合作实现革命;C、D选项不是主要目的。21.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相继受挫后,共产国际曾指示中共先把起义部队退到附近农村中一些“稳固”的地区去,“积蓄力量,以便重新展开全面进攻”。共产国际的这一指示A.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B. 存在严重的右倾

28、错误倾向C. 有利于新型革命道路的探索D. 全面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指示中共先把起义部队退到附近农村中一些稳固的地区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军队走向井冈山,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选C。材料显示共产国际之所以指示中共先把起义部队退到附近农村中一些“稳固”的地区去,是为了重新展开全面进攻,即表示其仍坚持城市中心道路,选项A排除;这一指示没有全面地分析城市敌我力量的悬殊,存在严重的“左”倾错误,故B、D说法均错误,排除。22. 某史书记述说,这是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但十二个政治局委员只有六个参加,五个政治局候补委员倒有

29、四个参加。这次会议使毛泽东返回政治局的权力核心。据此判断,这次会议应该是A. 八七会议B. 遵义会议C. 洛川会议D. 七届二中全会【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这次会议使毛泽东返回政治局的权力核心”等信息来看,这次会议应该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故答案为B项;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排除A项;洛川会议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各项具体政策,排除C项;七届二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排除D项。23. 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军队在印缅战场浴血抗日的情景。早在1942年1月2日,

30、蒋介石就接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建议,出任中国战区(包括泰国、越南等国)最高司令官,22日,罗斯福又任命史迪威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官。这表明A. 罗斯福时任世界反法西斯盟军最高司令B. 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C. 中国抗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D. 中美两国在抗战时期一直合作抗日【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远征军在印缅战场作战的信息,体现出中国中国抗战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故C项正确; A、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史实不能得出B项结论。故选C项。24. 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

31、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A. 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B. 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C. 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D. 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答案】A【解析】本题是对比1948年6月(解放战争战略反攻阶段尾声)和1947年6月(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结束、战略反攻阶段开始)中国国内民心向背的变化,原因是国民党独裁统治造成的后果。BD两项都是在1949年,C项错在“缺乏正确判断”,因为这一判断和态度转变都是正确而及时的。25.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

32、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B.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 中共八大召开【答案】C【解析】【详解】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布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过渡状态的结束,标志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确立,与材料1954年12月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是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中共八大召开都是在1956年。故C正确。26. 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

33、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评论的是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 政治协商制度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 村民自治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可知该制度是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不是地方管理制度,故排除B、C项;村民自治制度是基层民主制度,不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故排除D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故选A。27. 195

34、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 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 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C. 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D. 标志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从1954年到1982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都是落后的生产力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间的矛盾,并没有发生变化,故排除A项;1954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1982年宪法则构建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没有改变基本的法律架构,故排除B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建

35、设的目标,这两部宪法都没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建立,故排除D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无论是1954年宪法,还是修订后的1982年宪法,都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C。【点睛】对宪法的修订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1982年宪法适应了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是我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28. 1952年,周恩来深入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外交工作经验,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其中,“同我国已建交的东南亚国家,过去是殖民地,现在由当地资产阶级来统治。”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 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B. 强调独立自主

36、政策的必要性C. 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原则D. 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答案】C【解析】【详解】考查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根据材料,周恩来认为中国要积极发展同新独立国家之间的关系,即便是资本主义国家,这说明中国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故选C项;A项表述错误,不符合这一时期的中国的外交政策,排除;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新型区域外交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29. 第25届联合国大会之后,尼克松意识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经无可挽回地瓦解了”。1970年,美国被调查的33份主流报纸中,有27份报纸“直率地表示支持让北京获得席位”。由此可见A. 中美关系已开始实现

37、正常化B. 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C. 美国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D. 国际社会需中国发挥应有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很多国家希望中国重返联合国,而美国的多家主流媒体也表示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席位,这些都说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国际社会希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中的历史现象都发生在尼克松访华之前,当时中美关系没有实现正常化,排除;B项,该项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联合国多数国家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不等于说大多数国家就反对美国,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当时“冷战”没有结束,所以不能说“冷战”政策彻底破产,排除。30. 20

38、14年,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时,中国向科特迪瓦等疫区周边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也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为遏制疫情扩散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征是A. 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B. 积极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活动C.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 努力构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A项不是题干主旨,排除;题干反映的是新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而不是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活动,故B错误;根据题干“中国向科特迪瓦等疫区周边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也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

39、资金和政治支持”可以看出这是新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表现,故C正确。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不是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故D错误。二、材料分析题(共1题,28分)3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科举之制始于隋,盛于唐、宋,经元、明、清,至清末方废除,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强调应试者的文化素养及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为了抵制血缘、门第等因素对选官的干扰,历代统治者不断完善防范措施,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锁院、糊名、誊录、搜检、严惩舞弊等。科举制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社会逐渐从门第社会演变为科举社会,尤其两宋期间,在社会上日益形成了“读书人人有份”的观念

40、。科举制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阶层流动的途径,使传统社会统治机构的成分不时更新,有裨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维持;以人文化成天下为理想,以载道的“四书五经”为核心,以造就传道的学者为目标,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绵长。摘编自田澍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材料二清末科举制积弊已久,梁启超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称“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民间更相率观望”。于是,1905年科举制在内外交困之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科举被废之后,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发展。知识分子逐渐从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或通过报刊、学

41、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影响政治,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诚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钱穆先生对此论道:“晚清末年取消科举制度,而西方民主自由的地方选举,急切间未能学到,于是政治失却重心,实际上握有军权,即握有了政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基本特征,并说明这些特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价值。(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时代背景,并简析废除科举制的历史影响。【答案】(1)特征:延续时间长

42、;选拔标准相对客观,方式相对规范、公正;在政府主导下不断发展完善;考试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价值: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维护了懦学的正统地位;扩大并巩固了封建统治战础;稳定并推动了古代传统政治的发展;整合了社会价值取向,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2)背景: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西学东渐,近代工业的发展和近代学堂的创办;科举制日益僵化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影响: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和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和近代民主政治运动的开展;加剧了晚清统治集闭的分化,加速了淸王朝的覆灭;近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也导致

43、中国军阀统治的发展,政治更加腐败黑暗。【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科举制的相关内容。从科举制特征和影响、科举制废除的背景和影响等方面来分析。注意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等知识回答背景,影响要注意从积极和局限两个角度回答。(1)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一“科举之制始于隋,盛于唐、宋,经元、明、清,至清末方废除”“科举制强调应试者的文化素养及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历代洗治者不断完善防范措施,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及所学知识可以进行概况得出其特点为延续时间长;选拔标准相对客观,方式相对规范、公正;在政府主导下不断发展完善;考试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第二小问价值,根据材料一,由“科举制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社会逐渐从

44、门第社会演变为科举社会,尤其两宋的320年间,在社会上日益形成了读书人人有份的观念”得出扩大了统治基础;由“科举剩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阶层流动的途径,使传统社会统治机构的成分不时更新,有裨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维持”得出其有利于社会和政治稳定;由“而且以人文化成天下为理想,以载道的四书五经为核心,以造就传道的学者为目标,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绵长”得出整合了社会价值取向,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此外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维护了儒学的正统地位。(2)第一小问背景,即从中国近代的阶段特征和科举制的弊端角度回答,如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西学东渐,近代工业的

45、发展和近代学堂的创办;科举制日益僵化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科举被废之后,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发展。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玫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或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影响政治,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诫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可以看出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和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和近代民主政治运动的开展;加剧了晚清统治集闭的分化

46、,加速了淸王朝的覆灭;近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也导致中国军阀统治的发展,政治更加腐败黑暗。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三、论述题(共1题,12分)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19年10月1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盛大举行,其中游行活动有四个篇章。序章:红日东升光芒万丈,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第一篇章:唱响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奋斗建设之歌。人民共和国的一支支建设队伍,建设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建设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第二篇章:象征改革开放如春风化雨滋润着神州大地。中国共产党走出一条符

47、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这条希望的道路上,人民用双手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从此富起来。第三篇章:展示新时代中国人民多彩的民族复兴梦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结合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1)论题:五星红旗升起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标志。(2)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开国大典上升起五星红旗,结束三座大山的压迫,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国家独立任务的完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前提。鼓

48、舞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3)结论: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带领中国人民走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示例二:(1)论题:共和国70年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2)论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建国初期,政治上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上探索计划经济模式,外交上由“一边倒”到创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努力探索中。十一届三中会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城市进行国企改革,对外积极引资、融入世界,建设中国

49、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坚持特色道路,国家和人民正向强起来的复兴之路前进。(3)结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必将走向更大的胜利【解析】【详解】示例一:论题:据材料“2019年10月1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盛大举行”等信息可自拟论题“五星红旗升起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标志”。论述:结合所学可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开国大典上升起五星红旗、结束三座大山的压迫、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的成立标志

50、着国家独立任务的完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前提、鼓舞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等方面回答。示例二:论题:据材料“2019年10月1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盛大举行”等信息可自拟论题“共和国70年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论述:结合所学可从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建国初期政治上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上探索计划经济模式;外交上由“一边倒”到创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十一届三中会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城市进行国企改革、对外积极引资、融入世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坚持特色道路、国家和人民正向强起来的复兴之路前进等方面论述。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