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荷塘月色 第三课时课题 荷塘月色 课时3 课时课型新授课教 学目标第三课时目标:简析作者矛盾心情,把握作者的情感美。教 学过程备注一 、自 主学习前两节课,我们欣赏了本文的语言美和画面美。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作者 情感肯定很美吧?这节课我们来体验朱自清的情感美。1 搜集写荷的诗句2.作者作品等知识简介江泽民的题诗: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高风凝铁骨,正气 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自清诞辰一百 周年题诗).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是毛泽东称颂的“表 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
2、,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20 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朱自清的确才华横溢。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民主战士。二 、质 疑3.回忆作者游踪:家小路荷塘家4.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情感美)(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6提问请看第 3 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5.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 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
3、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 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6.带着满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来到了荷塘边。面对美景他摆脱 烦恼了?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由此可见现实不令其满意。7.联想到了什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 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8. 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作者彻底摆脱烦恼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
4、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它恰好反衬出作 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为何又惦记江南了呢?9. 从采莲场景回到眼前,发现眼前有“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 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 想起了家乡,正是愁苦的内心反映。10.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11. 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 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
5、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 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这样的 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 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 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展示出一幅现实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 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最后,独步月下荷塘排除烦闷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 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变化的。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 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是的烦恼。这篇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概括为“淡淡的喜
6、悦,淡淡的哀 愁”,是很贴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宁静”。不宁静受用无边月色我什么没有无福消受12.教师补充小结:李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朱自 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但朱自清是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虽然他没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们在荷塘月色中能够深深感受到:人生忧伤虽轻犹重,孤独苦闷似淡还浓!体会文章的回环婉曲之美。三 、问 题研究名曰“荷塘月色”,但开篇不立刻将荷塘美景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 先说“心里颇不宁静”。可是又不说如何不宁静,而是心想荷塘,有欣然 前往之意。走在通往荷塘的路上,环顾四周,似无意于写美景,反渲
7、染环 境的阴森可怕;心有所想,但不是惦记着荷塘的美好,而是想驱除内心的 烦闷。在真正揭开月下荷塘的面目之前,还先来一段做“自由的人”的议 论,像在摆脱自己,又像在肯定自己;既是议论,又是抒情。经过几番曲折,换了心境,调整了心态,才真正将自己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对自然 美的感受才见真切了,挥洒笔墨才有情韵了。在写尽荷塘美景之后,又环顾荷塘四周的景色,韵味渐写渐淡,写到 “我什么也没有”时,似乎要回到现实中来了。不料,又“忽然想起采莲 的事情来了”,出其不意地将人们带到六朝时代采莲的热闹场景中,似乎 古人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是作者心驰神往的。但思绪突然中断,“猛一 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终于
8、回到现实中来。最后“轻轻地推门进 去”,与开头“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形成呼应。虽然经历了 一场灵魂的净化,中间波澜迭起,但都在“轻轻的”和“悄悄的”情境中 进行,与“荷塘月色”幽静、朦胧的气氛是和谐一致的。四 、课 堂检测1 朗诵朱自清散文歌声歌声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 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 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 越发滑腻可爱了。 细雨如牛毛,扬州称为毛雨。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
9、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 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 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 眼前的,现有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 的困倦么?大约也因那濛濛的雨,园里没了秾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 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 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
10、此后只由歌独自 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年月日,上海。2 对比阅读周邦彦的苏幕遮,比较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异同,切实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一 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鱼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两篇作品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的思想内容更觉深刻,时代感和 社会意义更强.两篇文章都生动传神的写了荷花荷叶的美丽的形象,但苏写的是雨后初阳 之荷,荷塘月色写的是月下雾中之荷,各有各的特色.用词精妙,能用荷花传神写照.苏白描写意,用”干、清、圆、举,四字,从不同侧面生动地刻画了雨后清荷的静态动姿,被王国
11、维赞为“真能得荷花之情理者”。荷塘月色工笔细描,动词用得奇妙,比喻、比拟、通感、 应衬用得绝佳,描绘了生动的形象,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丰富赡的情意。情境交融是两篇作品的共同特点。荷塘月色发挥散文的特长,表达了 丰富的思想内容,展示了多种艺术技巧。苏幕遮则虚实相济,言有尽 而意无穷,把诗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五 、小 结评价李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 但朱自清是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虽然他没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们在荷塘月色中能够深深感受到:人生忧伤虽轻犹重,孤独苦闷似淡还浓!集 体讨论教 学后记教师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学 科教学是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就会陷入重书轻人、 机械操作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