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革命--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76824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革命--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革命--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革命--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革命--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革命--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革命--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革命--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革命--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革命--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革命--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革命--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革命--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革命--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革命--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革命--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革命--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革命--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2016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革命--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辛亥革命1(2016陕西宝鸡一模33)有学者认为,二十世纪初有两场伟大的革命,一场是中国的辛亥革命,一场是俄国的革命,两者均属“共和革命”性质,都是应当彪炳史册的。这一观点()A建立了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念B指出了中俄革命指导思想的一致性C客观分析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世界影响D准确评价了俄国二月革命的意义【考点】俄国十月革命;辛亥革命【解析】题目中对比了中国的辛亥革命和俄国的革命,说明二者是同一性质的革命,俄国的革命应当是二月革命,不是十月革命,二者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并不是众人共享,故A项错误;中俄革命各自有自己的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题目不是说十月革命,故C项错误;题目说明了二月革命的意义

2、,故D项正确。【答案】D2(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28)秋瑾在光复军起义檄稿中宣称:“彼固倜来(外来)之物,初何爱于我辈?所何堪者,我父老子弟耳,生于斯,居于斯,聚族而安处,一旦者瓜分实现,彼即退处藩服之列,固犹胜始起游牧之族。”这反映了()A民族危机加剧排满革命B爱国救亡促进民主启蒙C欧美侵略激发排外意识D文明冲突推动西学东渐【考点】辛亥革命;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根据材料“一旦者瓜分实现,彼即退处藩服之列,固犹胜始起游牧之族”可知,作者认为一旦国土被瓜分,满清被外国统治,犹胜于游牧民族时,说明作者认为满清统治者不顾人民,体现了强烈反对清王朝统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

3、主启蒙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排满,不是排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文化传播,故D项错误。【答案】A3(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29)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A强烈的排满色彩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C明显的限袁倾向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考点】辛亥革命【解析】临时约法颁布时,清帝已经退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临时约法中反帝评价,故B项错误;从材料“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结合临时约法直接目的是为限制袁世凯独裁,故

4、C项正确;最终成为一纸空文是临时约法的结果,故D项错误。【答案】C4(2016河南洛阳一模10)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人人心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考点】辛亥革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解析】辛亥革命后,剪辫子是是否革命标志,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民主共和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留长辫子被认为是“满奴”,是清朝的象征,而辛亥革命后开始剪辫,体现了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革,

5、故C项正确;“断发”使得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说明辛亥革命推动人们观念的改变,但并不能以此就说明所有的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有点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答案】C5(2016四川内江三模25)“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联盟人某省某县某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这体现了()A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促使“振兴中华”口号的提出B孙中山提出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C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 D民主共和政体已经确立【考点】辛亥革命【解析】题目中显示的是孙中山先生创立兴中会的情况,文中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等字样,没有显示民族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题目不是同

6、盟会,而是兴中会的誓词,故B项错误;题目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反封反帝的思想,即民主革命的思想,故C项正确;题目只是显示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不是民主共和政体的的确立,故D项错误。【答案】C6(2016四川乐山一模29)1911年武昌起义后的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1912年3月8日,参议院通过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这一改变()A因人设法,工具主义倾向明显B符合国情,有利于防止总统专权C违背了孙中山的五权宪法理论D仿效美国,便于国民党控制政权【考点】辛亥革命【解析】由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明显是因人而设,违背了法治精神,故A项正确;题干要求回答改变的认识,B项只说明了责任内阁制的作

7、用,故B项错误;材料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无关,故C项错误;仿效美国是总统制,不能说明内阁制,故D项错误。【答案】A7(2016湖南郴州一模27)冯自由革命逸史载:“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白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材料反映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主要作用是()A传播革命思想,赢得群众支持B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C革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D使清政府统治空前孤立【考点】辛亥革命;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解

8、析】材料中没有出现革命思想,故A项错误;按照材料“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 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等关键信息,可知报刊在宣传革命的时候,助长了革命浪潮的威望,从舆论和心理上进一步摧毁了守旧势力的根基,故B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武昌、沪、京、广东省城等不同地点,但是并没有体现出报刊宣传在革命蔓延过程中的作用,故C项错误;使清政府统治孤立的不是外因而是清政府自身的腐朽,故D项错误。【答案】B8(2016安徽蚌埠一模11)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堵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谴责小说于20世纪初先后问世,小说界形成以谴责社会为主题的风气。这

9、反映出该时期()A民族矛盾激化,小说家谴责列强侵略B西方文化涌入,小说家摒弃传统文化C革命思想传播,小说家投身革命事业D政府昏弱无能,小说家不满社会现实【考点】辛亥革命【解析】小说家谴责列强侵略与“小说界形成以谴责社会为主题的风气”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摒弃传统文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小说家投身革命,故C项错误;从“小说界形成以谴责社会为主题的风气”可知,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故D项正确。【答案】D9(2016安徽合肥一模7)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

10、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材料中“有意义的革命”是指()A政治制度实现了变革B进步力量通过暴力掌握国家政权C社会性质得到了改变D改朝换代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根据材料“部落政治”“贵族政治”等表述,可以看出作者意在强调政治制度实现了变革,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突出暴力掌握国家政权,故B项错误;社会性质与材料中的“部落政治”和“贵族政治”等关系不甚大,故C项错误;材料与生产关系的调整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10(2016安徽合肥一模8)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说:“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

11、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这表明孙中山()A认为改革是当时中国最好的选择B反对中国将来走共和之路C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建立共和政体D借助进化论思想宣传革命【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根据材料“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可知其主张革命而非改革,故A项错误;根据所给材料可知,其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其主张暴力革命,流血斗争,实现民主共和,所以其是主张通过暴力方式建立共和政体的,故C项正确;材料中虽然提到了进化思想,但此处并不是进化论,故

12、D项错误。【答案】C11(2016新疆乌鲁木齐一模5)1912年10月,宋教仁自北京南下布置各省选举事宜时说,“为今之计,须亟组织完善政府,欲完善政府,须有政党内阁。今国民党即处此地位,选举事若得力,自然成一国民党政府。”这表明宋教仁()A坚持国民革命路线B不承认袁世凯的总统权力C希望在中国实现政党政治D认为国民党组阁已成定局【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材料中“亟组织完善政府,欲完善政府”即采用改良的方式推动政府的成熟与国民革命不符,故A项错误;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月10日在北京就职?,这标志着中华民国史上北洋政府统治的开始,材料中“组织完善政府,欲完善政府”是支持

13、袁世凯的统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须有政党内阁”,“今国民党即处此地位”,论述政党政治的必要性,宋教仁,是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故C项正确;材料中“今国民党即处此地位,选举事若得力”,故D项错误。【答案】C12(2016广西柳州一模30)日俄战争时,沪商沈敦和以在华中立国代表名义组建“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战地救济46万人。清政府战后接管,官办“大清帝国红十字会”,但在辛亥革命中无法适应战地救护,更不抢救革命党人。沈敦和再次组建“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对作战双方开展战地救护。沈敦和将红十字会和“万国”结合起来()A是为募捐而壮大自己的声势B有利于凸显民间中立

14、开展救护C以便展开与清政府的抗衡斗争D是因为渴望得到列强大力支持【考点】辛亥革命【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募捐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沈敦和再次组建“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对作战双方开展战地救护,说明其对清政府和革命党人都不表示支持或反对的态度,因而其“万国”的称呼有利于凸显民间中立开展救护,故B项正确;题干中提到沈敦和再次组建“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对作战双方开展战地救护说明其并未与清政府抗衡,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其对列强的态度,故D项错误。【答案】B13(2016湖南衡阳一模28)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孙中山提出辞呈,参议院表决一致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南北

15、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对于中国版的“光荣革命”理解错误的是() A与英国“光荣革命”的形式相同B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C充分暴露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D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符合法律【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清帝退位,政权实现了和平过渡,因此在形式上与英国“光荣革命”相同,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涉及结束清朝专制统治,并未深刻揭示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中“清帝退位,孙中山提出辞呈,参议院表决一致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故C项正确,不符

16、合题意;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是通过参议院表决的,符合法律程序,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B14(2016河北唐山一模30)1895年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1900年10月孙中山又领导发动了惠州起义,“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A三民主义逐渐为民众所接受B清政府在政治上不断趋于反动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在中国完全确立【考点】辛亥革命【解析】1905年,三民主义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

17、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和“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可知清政府在政治上不断趋于反动,故B项正确;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列强由此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在中国完全确立,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15(2016山东泰安一模30)1921年,梁启超在纪念辛亥革命时说:“一面是同盟会人,暗杀咧,起事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弹劾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这样子闹了好几年,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财产

18、,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便不约而同地兴起一种大联合运动。”这反映出()A梁启超坚决反对民主革命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辛亥革命非革命党一己之功D辛亥革命赢得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材料中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革命派与立宪派才用不同的手段,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依然是双半社会,改变的是政体,故B项错误;在材料革命派与立宪派“便不约而同地兴起一种大联合运动”,故C项正确;各阶层的支持是不符合史实,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故D项错误。【答案】C16(2016广东广州一模29)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

19、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该学者认为纪年改革()A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C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根据材料“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可知皇帝制度的推翻推动了纪年改革,故A项错误;纪年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推动了转型,而不是实现了转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可知作者认为纪年改革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故C项正确;纪年改革并不能消除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故D项错误。【答案】C17(2016黑龙江大庆一模29)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

20、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A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B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C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D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考点】辛亥革命【解析】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发展经历了口头传播、纸质传播(报纸)到现在的信息传播为主,题目中并未提到方式的变化,只是一种方式,故A项错误;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打破是在1917年的新文化运动,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而且民主是政治观念,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时间“辛亥革命后两年”,此时处于袁世凯的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之下,并未有言论出版自由之说,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标榜民主”“无日

21、不骂项城(袁世凯)”可以得出辛亥革命后,尽管革命果实为袁世凯窃取,但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故D项正确。【答案】D18(2016福建南平一模29)1904年时报载:共和国家,主权在民,举凡一切政务,非由吾民通过,不可贸然施行,此必然之理也。由此观之,吾民责任重大,已不待言。从中折射出当时中国()A民主革命成为时代主流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众积极参与国家管理D民众国家责任意识增强【考点】辛亥革命【解析】“共和国家,主权在民,举凡一切政务,非由吾民通过,不可贸然施行,此必然之理也。由此观之,吾民责任重大,已不待言”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结合时间1904年,说明推翻清朝,进行民主革命成为时代的主流,故

22、A项正确;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才逐渐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民众积极参与国家管理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民众的民主意识增强,与国家责任意识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19(2016安徽江南十校一模28)民国初年,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是“易数千年之帝制以共和,其造端之宏大,非一姓之兴亡所能拟也。”1921年梁启超表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材料表明梁启超()A对辛亥革命从颂扬到完全否定B意气用事和思想的摇摆不定C从注重政治变革到只看重文化变革D对辛亥革命的批判和深刻反思【考点

23、】辛亥革命【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对辛亥革命的否定信息,故A项错误;意气用事和思想的摇摆不定不是材料中反映主要信息,故B项错误;1921年的反思主要是从思想反思,故C项错误;民国初年是对辛亥革命肯定,1921年是对辛亥革命反思,故D项正确。【答案】D20(2016四川南充一模40)(25分)近年来,社会阶层及其分化问题成为史学研究的热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为首的“中等社会”力量,在辛亥革命前后为“提挈下等社会”做出的努力,并分析其影响。(12分)(注:请从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措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个中任选两个角度做答。) 【考点】辛

24、亥革命【解析】(2)根据材料二“中等社会承担着破坏上等社会和提挈下等社会的双重责任”可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破坏上等社会”指的是推翻清朝统治,“提挈下等社会”指的是从普通民众利益出发,使人民获得的权力,在答题时可以将措施和影响合在一起回答,在谈到影响时注意一分为二地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同盟会的政治纲领这一角度,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改善农民的境遇,提高其社会地位;但它不是一个彻底的土地纲领,辛亥革命后平均地权的主张也并未真正实施。从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措施这一角度,南京临时政府领布一系列的法令,如规定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

25、”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有利于维护国民的基本权利,改善国民的境遇,提高其社会地位;但人民的基本权利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角度而言,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享有言论、集会等人权。从法律上保障了国民的基本权益,有利于提高其社会地位,巩固民主共和制度;但袁世凯上台后实行独裁专制,临时约法成为一纸空文。 【答案】(2)角度一: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2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改善农民的境遇,提高其社会地位;(2分)但它不是一个彻底的土地纲领,辛亥革命后平均地权的主张也并未真正实施。(2分) 角度二:南京临时政府领布一系

26、列的法令,如规定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2分)有利于维护国民的基本权利,改善国民的境遇,提高其社会地位;(2分)但人民的基本权利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2分)。 角度三: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享有言论、集会等人权。(2分)从法律上保障了国民的基本权益,有利于提高其社会地位,巩固民主共和制度;(2分)但袁世凯上台后实行独裁专制,临时约法成为一纸空文。(2分) 21(2016广东广州荔湾、海珠二模40)(25分)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

27、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请回答: (3)材料四中的关于选举法的修订,体现了我国法制的逐步完善。写出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法治发展过程中的三部主要法律名称及每部法律的特点或原则。(9分) 【考点】辛亥革命【解析】(3)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法治发展过程中的三部主要法律及每部法律的特点或原则,根据所学知识,第一部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点是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第二部是,共同纲领,它是临时宪法,主张多

28、党合作;第三部是1954年宪法,特点主要是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 【答案】(3)法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分) 特点或原则(共6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法治精神、主权在民(写出两点即可) 共同纲领:议行合一、多党合作、外交自主(写出两点即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原则 22(2016四川资阳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 京津冀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下表是某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 时间 历史资料 1878年 清政府在唐山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 1878 年 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 1895年

29、“公车上书” 创办万国公报成立强学会 1895年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1897年 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后出版译著天演论 1912年 清帝颁布退位诏书 1917年 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 1917年 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1919年 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1924年 孙中山北上京津,宣传新三民主义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3)请从材料三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论证“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XX近代化进程”这一主题。(11分)【考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

30、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析】(3)此题问论证,可以从政治近代化、经济工业化和思想科学化民主化论证,政治上可以选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政协召开分析,经济上可以选择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和黄金时代分析,思想上可以选择维新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和三民主义的传播分析。【答案】(1)状况:推广铁犁牛耕;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增加(南方地区逐渐开发);农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得到政府扶持。(任意三点,共6分) (2)特点:政府重视,有宏大规划,有法规条例保

31、障;中央与地方、公营与民营相结合;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新建与改旧结合,并提高道路的技术含量;成效显著,意义重大。(每点2分,共8分) (3)从经济、政治、思想近代化中任选一主题作答即可。 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历程(2分) 清政府在唐山创办开平矿务局,创办近代民用工业,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见证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初步发展和黄金时期,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9分) 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历程(2分) 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中国

32、开始政治近代化的探索。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民主共和成为历史潮流。北京青年学生掀起反帝反封建军阀的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新政协召开,新中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9分) 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思想近代化历程(2分) 严复创办国闻报,维新派人士通过创办近代报刊、学会、学堂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的开展。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传播,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孙中山北上宣传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是

33、国民革命运动的政治纲领,推动了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9分)23(2016吉林长春二模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688年光荣革命至19世纪初期,英国地方行政机构始终保持着某种自治的特征。1835年,市镇法颁布,取消200多个老的市镇自治团体,实际上是清除和排挤了教会及地方地主贵族势力,基本上实现了市民的自治。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又被称为郡议会法。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日常工作都是由议会下设的各个委员会负责处理。1889年,颁布了苏格兰地方政府法,1894年又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把过去教区的一切行政职能均交给民选的议会管理。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

34、导致地方官员和地方行政开支的大量增长,这需要中央财政支持,增强了地方政府对中央的依赖性,减少了地方的独立性。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地方政府制度演变的特点。(12分) (2)根据以上材料,请结合英国与近代中国的有关史实阐述钱穆观点的合理性。(13分)【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辛亥革命;维新思想【解析】(1)根据材料一“自1688年光荣革命至19世纪初期,英国地方行政机构始终

35、保持着某种自治的特征”归纳为地方政府有长期的自治传统;根据材料一“日常工作都是由议会下设的各个委员会负责处理过去教区的一切行政职能均交给民选的议会管理“归纳为地方政府通过议会以法律的形式取得或扩大自己职权;根据材料一“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需要中央财政支持“归纳为中央以立法和财政手段控制地方;根据材料一“增强了地方政府对中央的依赖性,减少了地方的独立性”归纳为地方的独立性日益减少。(2)按照题目要求,应该首先提炼出钱穆的观点“政治制度须根植于本国国情”;接着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论述,就英国来说,它的政治制度是典型的传统加创新,把大宪章、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市镇法、地方政府法等法律文件在限

36、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等方面的作用梳理出来,强调它们保证社会安定与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就中国来说,按照钱穆的观点,应先指出传统的专制型,然后指出近代以来,民族资产阶级虽然学习西方,但是由于国情不同,照搬的结果只能是失败。最后作出小结。【答案】(1)特点:地方政府有长期的自治传统;地主政府通过议会以法律的形式取得或扩大自己职权;中央以立法和财政手段控制地方;地方的独立性日益减少。(12分) (2)观点:政治制度须根植于本国国情。(1分) 英国政治制度的建立基于国情,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1688年光荣革命后,继承了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限制王权的传统,于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

37、确立了法在王上的原则,后来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等法律解决政治矛盾。1835年,市镇法、1888年,地方政府法、1894年区、教区、乡议会法既保住了地方自治的传统,同时又用立法的形式不断地调整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有效地解决了,完善了政治制度,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持续繁荣。(6分) 中国自古以来建立的是专制制度,没有民主的传统。1840年后,中国也没有出现如西方那样的思想启蒙运动,为专制制度服务的儒家思想仍占据主流地位。宗法制仍是维持当时中国农村稳定的重要制度。19世纪中期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向西方学习,力图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制度。先后出现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掀起的戊戌变法运动,希望

38、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力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但均以失败而告终。这说明任何国家在学习他国先进政治制度时必须植根于本国国情。(6分)24(2016湖南郴州一模2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主观念之于中国是一个“舶来品”。近代中国民主观念的流变表现为阶段性的特征。观念的流变离不开那些关键性的人物。从民主观念流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胡适等。他们在不同时期所提出的表达民主观念的概念及与此匹配的一套支撑性的词汇,均成为中国近代民主观念流变史上的重要环节。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

39、流变一成果简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中国近代民主观念之流变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中民主观念流变的风向标式的人物加以修改、补充或否定,如补充至少补充两名,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析】根据题目的提示,可以就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中民主观念流变的风向标式的人物加以修改、补充或否定,如补充至少补充两名,并说明理由。根据第一个要求,可分别针对观点一或观点二进行论证。也可根据“风向标式的人物”进行修改、补充或否定,例如补充孙中山、毛泽东等。【答案】观点一

40、及论证:同意材料中的中国民主观念是“舶来品”。因为中国古代政治上长期实行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无民主可言。随着近代鸦片战争,西方入侵,中国国门被打开,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中,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传人中国。观点二及论证: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在发展和流变过程中,明显呈现四个不同阶段,戊戌变法期间主要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期间主要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新文化运动期间学习的是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新民主主义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传人中国。总之,不同时期所提出和表达的民主观念均成为中国近代民主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的发展。 观点三及补充论证:风向

41、标式的人物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民主共和,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毛泽东。主张学习俄国,探索中国救国救民之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抗战胜利后,参加重庆谈判,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答出两种观点及论证即可得满分;若只对风向标式的人物加以修改、补充或否定,则需补充至少两名,并说明理由;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25(2016湖北宜昌一模40)(25分)从19世纪上半叶起,中国人就试图了解和认识美国。漫漫岁月中,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表达了他们形形色色的美国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42、问题。 材料三 中国人在认识西方时,有一种独特的“师生情节”,即中国人真诚地将西方发达国家当作自己的先生,认真地讨教和学习,可是在历经坎坷以后终于发现,“先生总是欺负学生”。 摘自牛军后冷战时期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与思考 请回答: (2)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9分)【考点】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新思想的萌发;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国际外交主题【解析】(2)从材料一中“师夷长技”对美国制度的赞美,以及辛亥革命对美国共和制的效仿,论证中美之间的“师生情节”;从自鸦片战争以来美国对华侵略的史实,以及新中国

43、成立后对中国的敌视,论证美国又“欺负”中国,对中国展开侵略。【答案】(2)论证:一方面,近代中国对美国有“师生情节”,主张以美为师:如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答对1人名字即可)介绍美国的民主思想,主张向美国学习(2分);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每点1分,共2分); 另一方面美国又“欺负”中国,对中国展开侵略,如两次鸦片战争后强迫中国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中美天津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一战期间,加紧侵略中国;二战结束后,扶蒋反共,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新中国成立后,对敌视新中国(或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遏制)(每点1分,共5分)26(2016

44、湖北荆州一模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就是“沉沦”;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上升”。1901年到1920年间二十年的历史,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也是黑暗到黎明的转折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选取中国近代19011920年间的主要史实,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12分)(说明:可以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的结论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

45、义在中国的传播【解析】本小问论证,首先要提出观点,据材料“1901年到1920年间二十年的历史,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也是黑暗到黎明的转折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可提炼出观点,其次就是论证,分为“沉沦”和“上升”两个部分,注意时间限定词“1901年到1920年间二十年的历史”,先解释下“沉沦”和“上升”的含义,而后选取史实加以说明,如“沉沦”是指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在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剧并与中国反动势力相互勾结,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中外反动势力汇流,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复辟帝制,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斗争失败,

46、军阀割据混战,对内独裁,民众生活困苦等,“上升”是指中国向半封建半资本主义方向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日益近代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在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主革命的影响,其表现包括: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进一步动摇封建思想,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等。【答案】观点:19011920年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也是由“沉沦”到“上升”的过渡和转折期。(2分) 论证:(1)“沉沦”是指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47、其原因在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剧并与中国反动势力相互勾结。(2分)其表现包括: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中外反动势力汇流;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复辟帝制,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斗争失败;军阀割据混战,对内独裁,民众生活困苦等。(3分,回答2点即可。回答英国入侵西藏,日俄战争,二十一条等内容可酌情给分,“表现”最多得3分。) (2)“上升”是指中国向半封建半资本主义方向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日益近代化,其原因在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主革命的影响。(2分)其表现包括: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48、,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进一步动摇封建思想,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等。(3分,回答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内容可酌情给分,“表现”最多得3分。) 考生提出其他观点,可参考给分。 评分说明:实行按层次给分的原则,下面列出三个等级的赋分及主要标准,供阅卷教师参考。评卷要做到体现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和保护学生的多样思维相结合。 论证(赞同材料观点或提出新观点) 一等(129分)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精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85分)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正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49、。 三等(40分)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未引用史实或史实不符合要求; 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27(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20世纪初的历史时指出,面对列强的侵略奴役和中国自身的黑暗落后,中国既有对民族和国家的保护要求,即救亡;也有对民主、自由、平等意识培养的要求,即启蒙。并就救亡与启蒙二者关系作出了如下基本判断:一、启蒙与救亡二者相互促进;二、救亡压倒了启蒙。 摘编自李泽厚近代中国思想史论 请运用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基本论断进行论证探讨。(说明:可以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也可以修改、补

50、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论断。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考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全国卷41题【解析】紧扣评论对象,明确观点;合理引用史实,根据材料“面对列强的侵略奴役和中国自身的黑暗落后,中国既有对民族和国家的保护要求,即救亡”可结合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史实进行论述,根据材料“也有对民主、自由、平等意识培养的要求,即启蒙”可利用新文化的内容和意义进行多角度评论和论述。【答案】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 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

51、述清楚。 三等(40分) 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28(2016四川成都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但他们很快认识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革命”,“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的腐朽和中国人民的高尚、有秩序,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他们进一步指出:“整个世界都惊讶于中国能够开始并完成一场理性的革命,其流血之少,在任何东方国家中从未有过”。在众多传教士眼中,“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对中国来讲),一次性彻底完成破坏的工作,不管转变怎样跌跌

52、撞撞,不管进步是怎样不确定,确信无疑的是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了。” 据朱英等著民间社会对辛亥革命的记忆与诠释 材料二 表3 新中国官方纪念辛亥革命大事记 时间 主要领导人讲话 人民日报社论标题 1961年 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家和杰出的民主主义者”。 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 1981年 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胡耀邦:“共同纪念这个光荣的节日,尤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在目前时期我们的内外任务就是:实现四化建设、保卫世界和平、完成统一大业。” 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 1991年 国家主席杨尚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自己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

53、的继续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十二年间,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的十多年里,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获得了巨大进步。” 继往开来、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 2001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国人民正朝着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重要时刻,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2011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注:1951年和1971年因特殊历史背景,未举行纪念大 (1)根

5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带给传教士的印象,说明“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这一观点的合理性。(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官方举行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特点,分析说明举行这些纪念活动的原因。(15分)【考点】辛亥革命【解析】(1)第一小问印象,据材料一“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的腐朽和中国人民的高尚、有秩序,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和“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可知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革命印象是突然发生,进程迅速,和平完成,影响深远;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55、总体上来说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然后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思考,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统治结束,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经济方面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进一步成长,思想文化方面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近代意识逐步加强。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时间1961、1981、1991、2001和2011年”可知纪念活动长期坚持,除特殊年份外,逢十周年都要举行纪念,据材料二“主要领导人讲话”和“人民日报社论专题”可知纪念活动以最高规格举行纪念活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发表专题社论,结合“主要领导人讲话和社论标题具体内容”可知纪念活动将纪念辛

56、亥革命与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共始终将自己作为孙中山未竟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第二小问原因,要注意结合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两个角度,首先要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同近代化进程的里程碑,其次主要领导人都是中共领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与中共事业的共同目标决定的,辛亥革命与中共的奋斗目标都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再次从“主要领导人讲话和社论标题具体内容”可知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通过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可以不断发展与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制度,可以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框架下进一步促

57、进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可以将辛亥革命的精神发扬光大,在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基础上,鼓舞民众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勇气,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答案】(1)印象:突然发生;进程迅速;和平完成;影响深远。(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说明: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统治结束,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进一步成长;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近代意识逐步加强。(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2)特点:长期坚持,除特殊年份外,逢十周年都要举行纪念;以最高规格举行纪念活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发表专题社论;将纪念辛

58、亥革命与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共始终将自己作为孙中山未竟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原因: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决定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同近代化进程的里程碑。是辛亥革命与中共事业的共同目标决定的。辛亥革命与中共的奋斗目标都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通过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可以不断发展与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制度;可以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框架下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可以将辛亥革命的精神发扬光大,在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基础上,鼓舞民众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

59、勇气,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每点3分,其中概括原因1分,说明2分。共9分)29(2016安徽宿州一模2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演进以洋务运动所提倡的技术模仿为第一阶段之特征,但自强求富凡三十年,甲午一战化为乌有。知识阶层检讨之佘,认为日本有宪法而强,中国无宪法而弱,立宪强国之说遂逐渐成为二十世纪初政学两界的共识。 中国百年宪政之路 材料二 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诚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

60、,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材料三 牛头上的马嘴。要议会民主政治,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传统。而要有法制的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意识。而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市场经济的发达。而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要市民社会的发展,要需要知识的教育,要需要发达的那种信息的传播。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就是在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上面,安放着一个高度西化的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两者之间无法有机的结合。 萧功秦中国近代以来的六次政治选择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走上探索宪政之路的原因。(6分) (2)材料二、三对中国近代实施宪政失败的原因

61、分别是怎样认识的?假设他们的观点成立,你认为有哪些理由?(10分)【考点】辛亥革命;维新思想;革命探索主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洋务运动自强求富凡三十年,甲午一战化为乌有”可知,洋务运动的失败,表明“师夷长技”并不能挽救民族危亡。“知识阶层检讨之佘,认为日本有宪法而强”可知,维新派的爱国意识与日本成功的经验密不可分。结合所学,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社会各阶层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的斗争。 (2)第一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二“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应享之权利义务诚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申报主张宪政失败的原因不论常识、风俗,还是心理都未达到宪政的要求。根据

62、材料三“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要需要知识的教育”可知,作者认为中国社会从政治、经济、法制、教育、思想等方面都不具备宪政的条件。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三“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可知,受到专制主义传统,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以及小农意识的影响。结合所学,与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国民宪政意识淡漠有关。【答案】(1)原因: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师夷长技”不能挽救民族危饥;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6分) (2)认识:材料二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国民对宪政的常识、宪政的心理都没有准备; 材料三认为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都不具备实行宪政的条件。(4分) 理由:中国是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专制主义历史悠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不独立;封建思想浓厚;国民缺乏宪政意识。(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