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74315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21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综合检测一(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元谋人、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想获得关于他们生活状况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A.神话传说B.史书记载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题干关键信息是“第一手资料”,考古发现的原始文物是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为了解史前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证据。考古人员通过实地考古发掘,获得关于元谋人、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神话传说、史书记载、学者推断只能对考古发掘的情况提供旁证,属于第二手资料,故选D项。答案:D2.下列对于夏朝历史的叙述,

2、正确的是()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已经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国家政权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分封制度A. B.C. D.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是在西周实行的,不是在夏朝,所以排除含的选项即可,正确答案是A项。答案:A3.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西周时代的中国,理论上已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不过只是一种封建式的统一,而非后代郡县式的统一而已。”这里的“封建”是指()A.世袭制 B.礼乐制C.禅让制 D.分封制解析:西周时期的“封建”不是封建社会,而是“封邦建国”之意,是指分封制,因此D项正确;其余三项和题干意思不符,均可排除。答案:D4.阅读下面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情况表,从中能

3、得出的正确信息有()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地理位置晋姬姓贵族山西卫姬姓贵族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燕姬姓贵族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鲁姬姓贵族山东南部齐功臣山东北部及河北西南部分封制的主体是同姓诸侯姬姓诸侯大都分布在富庶地区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A. B.C. D.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西周分封的主体是王族,正确。从表格中姬姓贵族分封的地理位置可知,正确。从表格中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和所学知识可知,正确。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故说法错误。答案:A5.鲁桓公共有四子,嫡长子姬同后继位为鲁庄公;庶子有庆父、叔牙、季友三人。鲁庄公死后,三个庶子联手控制朝政,被称作“鲁三桓”。材料说明这一

4、时期()A.嫡长子继承制名存实亡B.禅让制依然实行C.庶子辅助嫡长子管理朝政D.宗法制受到严重挑战解析:从材料“三个庶子联手控制朝政,被称作鲁三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个庶子联手控制朝政,表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遭到了严重的挑战,故D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仍然存在,只是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三个庶子联手控制朝政”并不是辅助管理朝政,故C项错误。答案:D6.春秋近300年,大小战争约500场,会盟数十次。周初号称八百诸侯,到战国初期,虽然还有一些小国存在,但基本上已经是七大国的天下了。以下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5、A.分封制不利于政局稳定B.宗法观念在春秋时期荡然无存C.春秋争霸促进局部统一D.七国是指鲁、齐、燕、魏、宋、晋、楚解析:材料表明,周初的八百诸侯经历了春秋近300年的战争以后,到了战国初期就基本只剩下七大国,即其余小国基本被兼并,说明春秋争霸促进了局部统一,C项正确。材料叙述的主旨并不是分封制,且分封制在西周初期是有利于政局稳定的,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宗法制的影响存留至今,排除。七大国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D项错误。答案:C7.商鞅变法后,一个由奴隶转化来的农民,要想担任一定的官职,并拥有一部分耕地和奴隶,他最合法的途径是()A.世袭 B.多生产粮食、布帛C.经营工商 D.取得军功解析

6、:商鞅变法推行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并获得相应的地位财富,故选D项;在当时秦国,农民不可能依靠A、B、C三项中三个途径晋爵,排除此三项。答案:D8.子路曾问孔子:“假如卫君请您去治理国政,您预备先做什么?”孔子回答说:“一定要我做的话,就是正名!”由此可知,孔子追求的是()A.敬天法祖 B.反对苛政C.天下有道 D.有教无类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正名”,是纠正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名分等级混乱的现象,明贵贱,别善恶,治纲纪,即追求天下有道,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敬天法祖的思想,故A项排除;反对苛政是孟子的思想,故B项排除;D项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排除。答案:C9.皇,古为上天

7、、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用“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其主观目的是()A.炫耀文治武功 B.树立专制权威C.寻求暴政依据 D.宣扬君权神授解析:题干反映秦始皇认为皇、帝都不能彰显自己的功绩,故将两者合而为一,其主观目的是树立专制权威,故选B项;从题干表面上看有炫耀功德的特点,但不是主观目的,A项排除;C、D两项与题意无关。答案:B10.秦朝的国家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A.使君权遭到了一定程度弱化B.使政治民主的观念开始萌发C.使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有利于减少专制决策失误解析:根据材料

8、“秦朝的国家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减少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排除A项;秦朝时专制观念盛行,排除B项;郡县制的推行使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主旨三公九卿制无关,排除C项。答案:D11.研读下表文献史料,据此可以推知()史料出处史料引文左传昭公三年“晋之别县不惟州,谁获治之?”战国策“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吴王乃遂发九郡兵伐齐”A.西周时期实行了郡国并行制B.西周后期宗法等级制度逐渐崩溃C.郡县制已在春秋战国时出现D.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

9、解析:据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而不是郡国并行制,故A项错误;材料“晋”“赵”“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表明是东周而不是西周,故B项错误;材料“晋之别县”“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吴王乃遂发九郡”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县制,故C项正确;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可排除。答案:C12.1973年,在今威海市苘山镇发现了一个秦朝铁权(秤锤),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指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有()统一了六国统一了度量衡用楷书书写确立了皇帝称号A.

10、B.C. 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指秦统一六国;“立号为皇帝”指确立了皇帝称号;“法度量则不壹(指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指的是统一度量衡。因此正确,选B项。用楷书书写史料中并未体现,而且秦朝的官方字体是小篆,可排除。答案:B13.“亭长何曾识帝王,入关便解约三章。只消一勺清冷水,冷却秦锅百沸汤(采取一些措施,化解了秦末以来的诸多矛盾)。”从诗中可看出作者()A.肯定了刘邦推翻秦朝的功绩B.分析了楚汉战争的性质C.指出了刘邦约法三章的目的D.认识到刘邦得民心的原因解析:根据题干描述,刘邦到达咸阳后,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善于用人,由此得到百姓的拥护,所以才最终

11、取得了皇位,故D项正确。答案:D14.汉武帝统治时期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这一局面的形成()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C.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D.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度,涉及的主要内容是中央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不是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A项错误;官僚政治在秦朝时已基本形成,故B项错误;材料中汉武帝设置中朝,主要是为了限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有利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故C项正确;帝王暴政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不能真正避免,

12、故D项错误。答案:C15.汉朝,“丝绸和香料从其原产地中国和亚洲东南部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这反映了当时()A.中国商人到达过罗马帝国B.西方普遍使用中国的丝绸C.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D.陆路贸易取代了海路贸易解析:题干材料描述了中国及东南亚的商品源源不断被输送到中亚、西亚和欧洲,这说明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因此C项正确;中国商品到达欧洲,不代表中国商人到达过欧洲,因此A项错误;西方也不可能普遍使用中国的丝绸,因此排除B项;陆路贸易也没有取代海路贸易,可排除D项。答案:C16.汉武帝时代,汉赋不仅形成了“尚奇”“尚繁”“以大为美”的风尚,而且“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

13、尽忠孝”。这说明,当时汉赋()A.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B.旨在宣扬封建伦理道德C.迎合了封建统治者需要D.实现了各种文体的综合解析:汉赋“以大为美”的风尚及“抒下情”“宣上德”等特征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选C项;屈原的楚辞开创浪漫主义先河,排除A项;宣传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最终目的在于迎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排除B项;汉赋综合各种文体不符合实际,排除D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代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利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周代分封“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

14、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在分封各诸侯“并国”“开地”的过程中,周王朝的天下一统局面得以形成和扩展,达到空前广袤的程度。在分封制条件下,整个西周时期,周天子与各地诸侯的君臣关系和天下共主的权威一直到春秋初都是实际存在的。摘编自董恩林论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材料二汉初,代国中尉宋昌说:“高皇帝(刘邦)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也。”赵高逞嬴氏孤立,没有“宗子维城”之固,轻而易举地篡夺了大权,把秦朝统治推到绝境,汉书指出:“卒折诸吕之乱,成太宗之业者,亦赖之于诸侯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诸王年长,王国内的经济也发展起来。诸王国成了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的离心力加大,中央与王国的矛盾便

15、暴露出来。摘编自杨伟立论汉初的分封制(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代分封制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2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的影响。(6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最重要的权利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得出诸侯获得了较大的实权;从材料一“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得出诸侯间的等级性;从材料一“周天子与各地诸侯的君臣关系和天下共主的权威一直到春秋初都是实际存在的”得出周天子具有“天下共主”的权威。第(2)问从材料二“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得出分封制巩固了统治;从材料二“没有宗子维城之固,轻而易举地篡夺了

16、大权”得出秦灭亡是因为没有实行分封,没有兄弟宗室的帮助。第(3)问由材料一“在分封各诸侯并国开地的过程中,周王朝的天下一统局面才得以形成和扩展”、材料二“诸王国成了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的离心力加大,中央与王国的矛盾便暴露出来”,得出在分封制实行之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王朝统治疆域,后期随着受封诸侯势力的增强又易形成割据局面。答案:(1)特点:受封诸侯拥有较大实权;诸侯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周天子具有“天下共主”的权威。(2)原因:稳固汉朝统治的需要;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未实行分封制造成的。(3)影响:在分封制实行之初,拱卫了王(皇)室,扩大了王朝统治疆域;推动了不同民族间的交融;后期随着受封诸

17、侯势力的增强又易形成割据局面。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

18、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2分)(2)根据三则材料,说说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6分)(3)简要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6分)答案:(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由国家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

19、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3)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尊崇儒术虽也有钳制思想的负面作用,但扩大了儒学的影响,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与儒学的发展。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材料二孟子认为,英明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

20、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他认为英明的统治者应该“与民同乐”,劝说统治者不要残害百姓,如果暴虐百姓太厉害,就会身死国亡。善政只能使人民敬畏,善教才能使人民喜爱,为了得到民心,必须实行好的教育。摘编自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材料三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1)依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经济主张。(2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孟子的主要主张,分析这些主张的社会意义。(4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21、(6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可见孔子不反对求富;由材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孔子认为求富应该符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秩序和道德规范。第(2)问根据“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得出经济主张;根据“与民同乐,劝说统治者不要残害百姓”得出政治主张;根据“善教才能使人民喜爱,为了得到民心,必须实行好的教育”提炼出思想主张;“社会意义”由材料信息孟子的主要主张入手分析。第(3)问“观点”结合“故为人君者远近莫敢不壹于正”分析;影响主要是侧重对当时和后世两个方面分析。答案:(1)孔子不反对求富,但是认为求富应该符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秩序和道德规范

22、。(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2)主张:经济上富民、惠民;政治上宽民、爱民;思想上教民、化民。社会意义:有利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3)观点:正君心;“尊崇儒术”。影响:有利于以思想的一统来巩固政治一统(有利于加强皇权);推动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2 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材料二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

23、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因为,它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互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的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陈凤英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意义深远(1)“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主要历史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应如何弘扬丝绸之路精神?(6分)答案:(1)朝代:西汉。历史作用:(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今天)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2)与沿线各国平等互利、包容互信,加强团结合作,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和贸易发展,共筑“中国梦”与“世界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