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 ,大小:15.50KB ,
资源ID:47303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730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初中语文文摘历史陶渊明是否真的不为世俗所累.doc)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kefu@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初中语文文摘历史陶渊明是否真的不为世俗所累.doc

1、陶渊明是否真的不为世俗所累陶渊明自南朝被“人德”化以来,至宋时愈加圣化,被誉为“高简闲靖,晋、宋第一辈人”。后世的有关研究也往往夸大他的“高节”性,称道其胸中“无一点黏着”的超逸。其实,陶渊明也有不能脱俗的一面。诗作多有叹苦恨穷之意陶潜生前以“人德”著称,其诗在诗品中被列为中品。钟嵘说:“每观其文,想其人德。”陶渊明逝世百年后,萧统收录其诗文并编纂成陶渊明集,并在序中直言:“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自唐以降,陶渊明迅速地高大起来,被塑造成一个忘怀世事、绝弃名利的圣人。这也定势了一些人的思维,即便从其诗中读出了世俗的一面也不敢太多议论。但诗圣杜甫在遣兴五首中,说出了陶潜“未必

2、能达道”的实话。诗云: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遣兴诗的中心意思是说,陶渊明尽管一生超凡脱俗而高蹈独善,志在求其心性之真,但在现实生活中终不能完全免俗而忘怀得失。杜甫作此诗,似也不能排除是“自遣”或所谓“聊托之渊明以解嘲”。在饮酒二十首中,陶渊明反思自己“一事无成”的一生:“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此诗写自己贫困而孤独的现实处境,写自己为穷困所埋没的心里苦闷。诗中的孟公,是东汉刘龚的字。据记载,东汉张仲蔚

3、隐居不仕,“常据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生,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通篇为“淹留遂无成”的意识所笼罩,而渴望有一个像“孟公”的人来赏识他。看来,陶潜这个“避俗”老头还真未必能够免俗。对五子成器非常挂虑陶潜一生四次出仕,且只要有官就做,不管做什么官,不管为哪家做。他从29岁“投耒去学仕”,到41岁辞去彭泽县令,宦海沉浮也仅13年;辞官之际所作归去来兮辞,是理想受挫、想奋起却苦于无路可走时的不得意之作。通篇渲染出世之乐,文字背后却能让人体会到诗人的离世之苦。或者说,诗人是在用想象的欢乐来压抑现实的痛苦,表现出一种极其矛盾的心境,是掩饰不住的内心苦涩。杜甫举例说其“责子”诗,指出陶渊明对

4、五子之成器与否是非常挂虑的。可见,他虽然想不受世事牵累,却仍然少不了舐犊深情,为五子不能出息而烦恼。陶潜确实是非常希望儿子们有出息的,期望他们迅速成长、获取功业。陶潜的命子诗,据考写于38岁时。诗为四言共十章,前六章历述陶氏先祖功德,以激励儿子继承祖辈光荣的家风;第七章才言及自身,说到自己的不是;后三章旨在表达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和谆谆诫勉。有观点提出,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此五柳乃指其五子。陶潜自己已无可能成为陶侃那样的人物,故将振兴陶门的希望寄托在五子身上。中国古人庭院之中常植三槐五柳,就是期望子孙中出现三公五侯。五柳之象征说,似可自圆。入世不能又出世不甘现实生活中,陶潜算得上是一个失败者。他

5、事业失败,又不擅处世,不擅营生,不会耕种,不会治家,也不擅教子。杜甫的遣兴诗主要是针对陶渊明责子诗而发的议论。责子诗云: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二句,写的是儿子不喜读书、不求上进。接着分写:阿舒是老大,十六岁了,却懒惰无比;阿宣是老二,行将十五岁了,就是不爱学写文章;阿雍、阿端十三岁了却不识数,六和七都数不来;老五通子,快九岁了,只知贪吃,不知其他可见,陶渊明对这五个“不成器”的儿子是很不满意的,或者说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五个

6、儿子。责子诗开篇就直言自己老迈,白发布满两鬓,肌肤也不再丰满。因为来日不多,才愈发为儿子没有出息而焦躁不安。他可以不要功名,但还有家庭、子女;他可能脱离了社会,但绝非脱离了文明;他可以沉迷“杯中物”,但还有清醒。因为心系五子的前途、挂虑他们的品学好坏,故而才有此哭笑不得的“责”。我们不能因为此“责”不是板着面孔的教训,就认为这不是“责”;更不能因为“责”,就贬低了陶潜。杜甫说陶潜不能“达道”,是说他虽然想放下尘俗世事却还是没有放得下。总的来看,责子的“责”并非雷霆之怒,而真正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反映了教子无方的无奈。于是,陶潜在将儿子一一数落之后说:这也许是天意,还是喝酒去吧。说到饮酒,世人

7、多将陶潜与阮籍比。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时多。陶渊明与阮籍一样,都是极其痛苦的人;陶潜不同于阮籍的是,他以酒寄情入诗,诗中“篇篇有酒”。酒不仅是陶潜遣忧除闷的“忘忧物”,而且是创作的催化剂,是生命的主要内容和乐趣。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陶潜是酒精依赖。在饮酒二十首中,他这样唱道:“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其自嘲且自宽,却绝无自责之意。古往今来,真正的“达道”或“达生”谈何容易!中国文人与政治天生有着不解之缘。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隘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得多余。坦率地讲,古代文人要真正摆脱传统儒家的用世思想,要真正放弃大济苍生的社会政治,几乎是不可能的。陶渊明进退而皆忧,进不足以谋国、退不足以营生,其悲剧在于入世不能而出世不甘。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