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济宁市邹城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居住在山洞里,即“穴居”,而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居民却能过着定居的生活。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学会制造房屋B. 能够掘井引水C. 原始农耕经济得到发展D. 自然环境的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在从事原始的农耕,饲养和纺织,决定了他们必须过稳定的定居生活。故选C。学会制造房屋、能够掘井饮水和自然环境的变化都不是原始人类进行定居生活的决定性因素,故排除ABD项。2.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
2、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 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B. 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 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 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答案】B【解析】【详解】“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说明大多数墓葬中没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由此可证明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B项符合题意;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只能证明早其农业的出现,排除A项;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只能证明当时的城市建造技术,排除C项;碳14测定年代为公
3、元前3000年左右只能证明历史的悠久,排除D项。3. 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20世纪国家文物考古工作队曾在殷墟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清理。当时出土的物品可能有A. 刻有诸侯纳贡的画像砖B. 刻有卜辞的甲骨C. 精美的“帛书”和“帛画”D. 各类青铜器和铁犁【答案】B【解析】【详解】刻有卜辞的甲骨是商朝官员迷信天命的举措,B正确;材料中的“诸侯纳贡”在西周,帛书和帛画出现在春秋,画像砖是秦汉以来的物品,排除A、C;铁犁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排除D。4. 国家的出现是文明开端的重要标志。我国历史上国家的初步形态出现于A. 旧石器时代B. 新石器时代C. 夏商周时期D. 春秋
4、战国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中甚至出现大规模的人工堆筑的贵族坟山。这种物质财富的增加和贫富与社会地位的两极分化,预示着文明社会行将来临。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5. 商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而周朝的青铜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这表明在周朝A. 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显著加强B. 汉字开始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C. 青铜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D. 贵族阶级丧失了文化话语权【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青铜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的国家体制为松散的方国联盟,其文化的辐射力较小,而西周实行的分封
5、制,以姬姓为主体的诸侯国把周文化传播到各地,大大增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故A项正确;商朝时的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文字,故B项排除;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故C项排除;商周时代“学在官府”,贵族垄断了文化教育,故D项排除。【点睛】“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青铜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关键信息。6. 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荀子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出西周实行A. 禅让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行省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可知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人口分封给亲属、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封他
6、们为诸侯,以拱卫周王室,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答案为B;禅让制发生在原始社会,不是西周时期,A错误;郡县制是从东周的春秋时期出现,B错误不符题意,排除。行省制度是元朝对地方管理的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D错误。7. 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诺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的是A. 武王克商B. 平王东迁C. 诸侯争霸D. 王室衰微【答案】D【解析】公元前771年,西北的民族犬戎攻破周的都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平王东迁后,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一些大的诸侯国,纷纷
7、争做霸主。这就出现了题干描述的现象:“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说明周天子地位的下降,王室衰微。点睛:重点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学生对整段的史料不熟悉,但是可以通过注释得到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串联起整个史料。材料主要强调了周王朝中央权力衰弱,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地方诸侯割据壮大。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西周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周王室的衰落,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因而周天子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8. 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 政治
8、制度具有连续性B. 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C. 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D. 华夏族已经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说明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认为本族是黄帝族的后裔,反映出当时的中国民族认同的意识,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排除C;材料反映当时的中国民族认同的意识,无法体现华夏族已经形成,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9. 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A. 承认土地私有B. 打击旧的贵族C. 革除陈规陋习D.
9、强化社会控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答案为B;材料没有体现ACD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10. 下列言论,可能出自老子的是A. “克己复礼为仁”B. “制天命而用之”C. “为无为,则无不治”D. “刑过不避大臣”【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的言论、“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言论、“为无为,则无不治”是老子的言论、“刑过不避大臣”是韩非子的言论。由此可知,出自老子的是C项,ABD错误。11. 吴
10、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这些变革意在A. 强化血缘亲疏关系B. 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C. 构建官僚等级秩序D. 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里的变法针对的都是旧贵族,要废除原有的封建等级制,重新制定新的等级制度。新的等级制度是以官僚制为核心,C最合适。这两次改革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这些人是亲近国王血缘的人,却被排挤出权力中心故A错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所有者也在变革中换了主人,所以改革没有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不对,D与题目关联不大,排除。12. 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中对出
11、身所做的调查:这说明:A. 世卿世禄制度彻底消失B. 平民成为官员主要来源C. 平民政治代替贵族政治D. 社会阶层流动日趋频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只能体现出从春秋到战国从事政治活动出身微贱的人占的比例上升,由此推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下层民众有了更多从事政治的机会,折射出了社会阶层流动频繁,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侧面反映了,社会出身较高的人在政治活动中的比重仍然很高,故A选项表述的“世卿世禄彻底消失”不准确;通过春秋时期出身微贱的人只占比例26%,推知平民在此时并不是主要来源,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只能体现出出身微贱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比重上升,但是贵族仍占有重要地位,故平民政治取代贵族政
12、治表达过于绝对,C选项错误。13. 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曰:“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当时的儒者A. 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B. 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C. 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D. 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侧重体现的是孔子和孟子的社会责任感,并未涉及到社会转型,也未体现孔孟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故AD错误。材料中孔子的大意是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孟子大意是平治天下这样的大任,如今这世上除了我,还能有谁?这体现出作者的胸怀大志一心想要平治天下的伟大抱负,故选B。重构礼乐纲常是董仲舒提出的,为汉
13、武帝所采用,故C错误。【点睛】材料式选择题要把握住材料的中心,对材料的理解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全面性,不要断章取义,也不能以偏代全,二是准确性,不要曲解材料的原意,对选项的理解要注意是否符合史实;是否与材料相关;是否体现材料的中心。14.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民间的学术活动逐渐兴起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主要和私学的出现、民间学术活动的兴起、社会变革以及由于社会变革而带来的士受到重用有关,说法正确,故选D项,排除ABC项。15.
14、 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A. 奠定了秦朝的统一基础B. 体现了重农抑商的国策C. 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D. 防止了不法商人的作弊【答案】C【解析】【详解】工律出现时秦朝已经建立,A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秦朝政府规范度量衡,并没涉及重农抑商的国策,B错误。统一度量衡后,各地区的标准一致,利于各地区的经济交流,C正确。统一度量衡不能杜绝不法商人的作弊,故D错误。16. 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A.
15、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B. 长期动乱,经济衰落C.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 天下一统,国泰民安【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秦以前,民都喜欢用金玉制印,但秦朝后,金玉制印只能皇帝用,群臣不敢用玉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玉玺是皇权的象征,因此材料本质上体现皇权至上,皇帝独尊,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经济衰落、皇权为民,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泰民安,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联系所学皇帝制度的特点分析解答。17.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
16、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B.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A【解析】【详解】秦朝时期,国家用奉常、郎中令、少府和宗正等九卿级别的高官,专门管理皇帝的宗庙、警卫、生活和家族亲戚等事务,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本质特点,A项正确;职分细化是具体做法不是本质,B项错误;唯才是举与三公九卿的具体职务无关,C项错误;政务繁杂与诸卿管理皇帝的私人、家族事务不符,D项错误。18. “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
17、料反映了A. 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 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C. 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D. 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中央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地方都有对应的机构,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B错误;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的是战国时期,C错误;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材料没有体现,D错误。19. 为了巩固和稳定社会局势,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的政策为A. 严刑峻法B. 休养生息C. 以商为本D. 大兴土木【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由于秦末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
18、破坏,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的需要,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推崇黄老学说,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和兵役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故B项正确。严刑峻法、大兴土木是秦朝暴政统治的表现,是秦朝速亡的原因,排除AD两项。C项,汉代重农抑商,限制商人发展,排除。20.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铸币权收归中央与空前强化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次实现了国家统一的是秦朝,排除B;铸币权收归中央不会加
19、重了百姓赋税负担,排除C;材料“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可知,表明汉武帝铸造货币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21. 汉武帝统治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较秦始皇统治时期有了发展,主要表现在:A. 设中朝,实行中外朝制度B. 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C. 实行察举制度D. 实行郡县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上设立中外朝制,实行推恩令;经济上重农抑商盐铁酒专营;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故A项正确;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秦朝时期开始设立,
20、故B项错误;察举制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措施,是自下而上推荐,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不起主要作用,故C项错误;秦朝时期开始全面推行郡县制,故D项错误。22.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 恩泽贵族B. 实现民族交融C. 增加税收D. 削弱王国势力【答案】D【解析】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恩泽贵族只是手段特点,不是最终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民族问题,B选项错误;增加税收的举措是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21、,且推恩令的目的主要是政治目的而不是经济目的,故C选项错误。点睛:A项是误选项,没有理解“推恩令”的真正含义。“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分封嫡长子以外的诸王子嗣,解决地方诸王权力及土地过于集中的问题。23. 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 A. 春秋B. 秦朝C. 汉朝D. 宋朝【答案】C【解析】【详解】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是诸多思想流派之一,排除A;秦朝统治思想是法家,排除B;宋朝不符合“开始”的限定,排除D。24. 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
22、其主要原因是A. 皇帝昏庸腐败B. 外戚宦官专权C. 黄巾军大起义D. 地方军阀割据【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戚和宦官专权是东汉政治腐败的主要表现,也是其衰落的主要因素,B正确;ACD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故选B。2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A. 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 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C. 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D. 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割据时期,期间也有短暂的统一,但总体上是政权分裂。在分裂对抗过程中,各民族加强了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故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主流特征,排除。26. 时空
23、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时期,多民族国家政权并立,更替频繁。以下对如图朝代填写正确的是A. 东晋 前秦 梁 北周B. 西晋 前秦 吴 北周C. 东晋 北魏 吴 北汉D. 西晋 北魏 梁 北周【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之后西晋完成了暂时的统一,故应填写西晋;十六国中统一北方的是北魏政权,故处应填写北魏;宋齐梁陈合称南朝,故处应填写梁;北齐是和北周对应,故处应填写北周;综上,故选D;ABC对应的内容均有一定的错误,排除。27. 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现象是A. 两
24、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B. 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 三国统治者均重视农业发展D.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覆衣天下”,结合所学可知,东晋以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故B项符合题意;两汉时期,我国江南经济落后于北方,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三国统治者的农业政策,故C不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恢复和发展北方社会经济,故D不符合题意。28. 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这一举动A. 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
25、力B. 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过程C. 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D. 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答案】B【解析】【详解】魏孝文帝改汉姓,学习汉族习俗,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封建化进程,故B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提倡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习俗,与提高军队战斗力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封建农耕经济发展,故C不符合题意;北魏时期我国处于封建社会,尚未进入近代社会,不存在近代化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29. 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长期对峙。这其中就有得益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上述材料可以反映出A. 南北方经济差距逐渐缩小B. 南北对峙阻断
26、了经济文化交流C. 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 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长期对峙。这其中就有得益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南北方经济差距逐渐缩小,故A正确;南北对峙并没有阻断经济文化交流,B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不利于恢复生产,C错误;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而不是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
27、江山与北方各政权长期对峙。这其中就有得益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结合所学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分析解答。30. 唐太宗在帝范中明确指出:“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其人,天下自治。”对此,他采取的措施是()A. 重视人才,任用贤能B. 裁撤冗官,整顿吏治C. 废除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D. 合并州县,考核官员【答案】A【解析】【详解】唐太宗意识到了人才对一个国家发展的必要性,实行重视人才,选贤任能,故选A项;BCD与选贤任能的题意不符,排除。31. 如图所示农具,设计巧妙,轻便灵活,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适于精耕细作,它的发明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一农具是( )A. 汉代的耧车B.
28、 唐代的筒车C. 唐代的曲辕犁D. 宋代的秧马【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代的曲辕犁设计巧妙,轻便灵活,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适于精耕细作,故C符合题意;汉代的耧车用于播种,唐代的筒车用于灌溉,宋代的秧马用于插秧,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32. 唐代诗人王建在诗歌凉州行中描绘到:“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诗中所反映的盛唐气象为( )A.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B. 民族交融更进一步C.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D. 社会风气昂扬进取【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以较为开明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和西域的首领来到长安,尊
29、奉他为各族的“天可汗”。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首诗反映了汉藏民族融合,相互学习的史实,所以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33.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对“安史之乱”的描绘。造成这一动乱的原因有( )唐玄宗朝政腐败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农民起义的打击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
30、败,任用杨国忠等奸臣为相,地节度使势力增大,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内奸,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叛军攻入东都洛阳,唐玄宗仓皇出逃,安史之乱持续八年,唐朝势力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安史之乱之后逐步形成的;农民起义的与题意无关。所以符合题意,错误,故选C,排除ABD项。34. 新五代史云,“弱唐者诸侯(藩镇)也,唐既弱矣而久之不亡者,诸侯(藩镇)维之也”这表明A. 藩镇威胁了中央政权B. 藩镇巩固了中央王朝C. 地方制度影响中央政权强弱D 中央集权削弱导致唐朝灭亡【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唐代藩镇割据。材料反映了藩镇既削弱了唐朝中央政权,又使唐朝政权长期维持
31、而不灭亡,说明地方制度影响中央政权强弱,故C正确;A说法过于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排除;藩镇削弱了中央王朝,不是巩固,故B排除;材料没有讨论唐朝灭亡的原因,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弱唐者诸侯(藩镇)也,唐既弱矣而久之不亡者,诸侯(藩镇)维之也”,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藩镇制度影响中央政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35.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B.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C.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D.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32、,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发展到“自由投考、差额录用”,以考试成绩为取士标准进行选官的科举制度,推动了读书风尚的形成,促进了中国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A选项符合题意。科举制度并不排除世家子弟,且世家在教育资源等方面拥有优势,B选项错误。科举制按考试成绩选拔官员,不能保证其是最优秀的,C选项错误。科举制在鉴别官员道德水平方面并没有优势,D选项错误。36.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A. 西周时期B. 北魏时期C. 唐朝初期D. 唐朝中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唐德宗建中元年推行的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
33、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故D项正确,排除ABC。37. 唐朝诗人孟郊在两首诗中描写了自己从失落与悲观到欣喜与得意的心绪变化。与他心绪变化紧密相关的制度是A. 郡县制B. 三省六部制C. 行省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可知,体现了诗人科举落榜后的落魄与忧愁,材料“春风得意马蹄疾”可知体现诗人孟郊科举高中后的得意与兴奋,因此材料内容与科举制有紧密相连,D项正确;郡县制是地方制,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地方制,而是体现了科举制,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及六部,材料内容
34、没有体现三生六部制,而是体现了科举制,B项错误;行省制是元朝时期实行的地方制度,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行省制,而是体现了科举制,C项错误。38. 中国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著作是( )黄帝内经 九章算术 齐民要术 千金方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黄帝内经为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与题意无关,错误;九章算术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收有246个与生产、生活实践有联系的应用问题,其中就包括农业生产问题,正确;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正确;千金方为唐朝孙思邈
35、所著,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这与题意无关,错误。综上,故选B。ACD均含有错误选项,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解题的关键是把握题目的设问方向“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著作”。二.非选择题39.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
36、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请回答:(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37、(2)针对据材料二中的 “诸侯更相诛伐”现象,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3)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并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答案】(1)制度: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3)特征: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集权。(4)认识:官僚体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维护国家的稳定);强化了皇帝的专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封建子弟”不难判断
38、出该制度的名称。至于该制度的特征,可根据关键词句“封建子弟”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从血缘关系和内部等级两方面组织答案。(2)注意提取材料信息“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说明王室的衰落;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说明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都必须通过任命”等关键词句组织答案。(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评价一个历史事件注意从正反两方面评价。根据材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官僚体制一方面维护了国家稳定,加强中央集权。另外一方面却强调了专制,概括归纳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地方制度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