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习目标】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自主学习】A基础知识梳理1.19世纪初,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出现近代报刊。自此阅读报刊逐渐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而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电影艺术也逐渐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请结合报刊和电影领域的变化概述文化生活的变迁及影响。(1)报刊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报刊业的形成阶段 出现近代报刊 后,各报刊用大量篇幅及时报道时局和战况,一时间报纸成为抢手货,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1872年创刊的 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1884年,申报馆创
2、办了 ,开新闻画报之先河,报刊读者愈加广泛。各类通俗性报刊:主要为社会下层民众所欢迎。以上海为基地的 、月月小说、绣像小说、 ,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报刊业的发展时期 中,国人办报的热情空前高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2)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此后电影渐入内地。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了谭鑫培的京剧短片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合作导演的 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1931
3、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摄制完成。(3)近代报刊和电影的作用: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 ,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4)电视的发展 改革开放前: 年, 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最初只有北京、上海等极少数大城市建有电视台,电视节目单调。 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且档次越来越高。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各电视台在节目中推陈出新,创办了一批内容更加充实,质量大为提高的名牌栏目,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2.互联网进入中国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就得以普及,现在中国拥有互联网用户近2亿,位居世界第一,
4、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对网络的大讨论,尤其在青少年学生家长群中,谈网色变,视网如虎,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 互联网的发展: 年,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 中国上网用户急剧增加。到2006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已达1.23亿。 互联网的作用第一: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媒介一样,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 和感染力。第二: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三: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B.自学存疑【巩固练习】A类题(
5、下列题目,你必须认真完成)1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 )A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B申报 C中国丛报 D 绍文新报2标志着中国无声电影历史结束的是( )A渔光曲 B定军山 C风云儿女 D歌女红牡丹3近代以来,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具体是在 ( )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太平天国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4.读报刊与看电影说明了近代文化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太平天国运动后,报纸成为抢手货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是民报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的热情空前高涨 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A B 5.下列中国近代报刊属
6、进步势力创办的有( ) 新青年 新民丛报 新华日报 民报 A B C D6.1940年工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一一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B德国五条件投降C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D日本偷袭珍珠港7.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已达到平均每户拥有一台电视机,彩电代替黑白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对这种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们追求美妙的视听享受 B技术的进步使电视迅速普及C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上大力支持 D人们提高消费水平,沉迷电视节目8.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
7、是(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895一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1898年9月21日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已不再允许民间自办报刊。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材料二 福报的宗旨是“欲以开风气,广见闻,速变通,强国势。” 广仁报的内容有论著、时事新闻、地方要闻、中西译述、杂谈等。论著多以外患日急,非变法维新不能挽救为中心问题,意在唤起国人发愤图强,开通风气。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材料三 中国近
8、代的办报活动,如果从1815年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最初的六十年,没有一份报纸或期刊是由中国人创办或主持的。从1874年到1895午的二十年间,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总共只有十种除了香港地区清政府鞭长莫及外,其他地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在专制政权的压制下,寿命都很短暂。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战争中竟败于东洋“岛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强”。姚福中中国编辑史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中国办报的特点。(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B类题:(下列题目,你可以尝试完成)1.(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
9、综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2.(2013浙江文综18)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
10、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3.(2013江苏单科6)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4.(2007海南历史14)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5.(2010福建文综24)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