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年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中国现代文明)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71457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中国现代文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6年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中国现代文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6年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中国现代文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6年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中国现代文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6年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中国现代文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6年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中国现代文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16年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中国现代文明)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6年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中国现代文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2016河南信阳一模)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于2014年6月25日至28日赴台湾访问,这是1949年以来大陆对台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度踏上宝岛的土地。放在65年的时间长度、放在海峡两岸“战争与和平”、悲欢与离合的历史厚度去看,此访意义相当重大,堪称“两岸关系的一大步”。这说明()A两岸政治关系获得实质性进展 B“一国两制”受到台湾政府高层的认可C“九二共识”得到全方位体现 D拓展交流渠道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

2、和实践【解析】根据材料只是“大陆对台事务主管部门首次访台”,不能代表两岸的政治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两岸从政治关系上讲仍然处于分裂状态,故A项错误;题干中只是说大陆的对台访问,没有涉及到台湾政府对“一国两制”的认同,故B项错误;“九二共识”指的是1992年11月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材料中没有体现这一共识得到全方位的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提到“这是1949年以来大陆对台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度踏上宝岛的土地”,这是建国以来大陆和台湾交往的另一种新的渠道,这种交往

3、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可以推动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2(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某年11月,中共中央根据科学院的建议,推荐了若干种代用食品,例如玉米根粉、小麦根粉、玉米秆曲粉、叶蛋白、人造肉精、小球藻等,要求各地立即大规模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食物代用品。据此可以推知()A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B粮食产量增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C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D“左”倾错误导致经济严重困难【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要求各地立即大规模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食物代用品”说明当时食物短缺,不是农业生产发展,故A项错误;食物代用品的出现说明当时粮食短缺,不

4、是粮食产量增加,故B项错误;“要求各地立即大规模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食物代用品”反映的是当时食物短缺,不是产业结构调整,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粮食短缺现象,是“左”倾错误导致经济严重困难,故D项正确。【答案】D3(2016河南洛阳一模12)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人民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企业时采取了“不打烂旧机构”和“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做法,这一做法()A推动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实现了对原有企业的和平赎买D推动了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材料中体现不出,故A项错误;“不打烂旧机构”“保持原

5、职原薪原制度”的做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发展生产,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故B项正确;实现了对原有企业的和平赎买是三大改造时期,故C项错误;推动了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是一五计划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B4(2016河南洛阳一模)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这表明建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A是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B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C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D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国家经济

6、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相适应”说明合作化运动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故B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其他工业发展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B5(2016河南洛阳一模)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用三个五年计划或更多的时间完成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但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963,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878。这说明()A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发展B农村经济“左”倾错误严重C农业改造中存在冒进倾向D农业集体化目标已顺利完成

7、【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发展是1958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左倾错误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963,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878”说明改造中思想冒进,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是改造进行,不是完成,故D项错误。【答案】C6(2016河南洛阳一模)1959年秋,我国农村周期性的集市已在一些地方重新开放,增加了农民赚钱的机会;1961年年中正式承认农村自留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B有助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C改变了农村所有制结构D意味着国家经济政策的根

8、本调整【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判断对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材料中“农村周期性的集市已在一些地方重新开放”“农村自留地”说明计划经济体制稍有突破,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提及是农村,不是城市,故B项错误;改变了农村所有制结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国家经济政策并没有根本调整,故D项错误。【答案】A7(2016河南洛阳一模)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的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这一做法在当时()A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B有益于缓解市场供求矛

9、盾C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满足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材料中主要减少支出,不是对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压缩支出可以缓解市场供求矛盾,故B项正确;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不是材料内涵,故C项错误;显然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故D项错误。【答案】B8(2016河南郑州一模)“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表现了财政经济情况的开始好转,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要

10、争取这三个条件,需要相当的时间,大约需要三年时间。”该文件发表的时间()A1952年底B1950年C1953年D1956年【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到1952年,仅用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与材料中“表现了财政经济情况的开始好转,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不符,故A项错误;1952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根据材料中“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大约需要三年时间”,故B项正确;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与材料中“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不符,故C项错误;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与材料中“但这还

11、不是根本的好转”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9(2016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195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指出:“我们对中央提出的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要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不要把它片面化、绝对化只有这样,才不致于犯右倾保守或急躁冒进的错误。”这篇社论()A开始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B助长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开启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D认识到三大改造中存在“左”的倾向【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8年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与

12、此题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53年就已经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提到的文章,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重点强调反对急躁情绪,即重点强调反对左倾错误,而此时正处于三大改造时期,故D项正确。【答案】D10(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二模)2003年,根据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国家启动了“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举措。这些举措的目的是()A推动乡镇企业稳步发展B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D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考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解析】乡镇企业发展培训规划内容并未涉及,故

13、A项错误;农民工培训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单一要素,不可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故B项错误;“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旨在提高农民工的专业技术能力,以适应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故C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与培训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11(2016河南郑州一模)“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互助好比石板桥,风吹雨打不坚牢;合作社铁桥虽然好,人多车稠挤不了; 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歌谣空白处应该是()A农业改造B“大包干”C公私合营D人民公社【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题干中“单干互助合作社铁桥虽然好,人多车稠挤不了。”的发展

14、演变过程说明歌谣描述的是三大改造时期农业改造所建立组织的演变过程,农业改造并不是相关的生产组织,故A项错误;“大包干”也不是相关的生产组织,故B项错误;公私合营是工商业改造的相关形式,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是农业改造最后形成的组织形式,故D项正确。【答案】D12(2016河南许昌二模)1958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规定:在工业品价格方面,除棉纱、棉布、呢绒、食盐、食糖、煤炭、石油等7种商品外,其他一切工业品现在所定的市场价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这一规定有利于()A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B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C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D减少国内工业产品价格的波动【

15、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当时还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主导,还没有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故A项错误;因此也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赋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故C项正确;地方政府的调整会带来国内工业产品价格的波动,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題共2小题,共计4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2016河南开封一模)(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 时期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的阶段 明清时期 A: 新航路开

16、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近代前期 B: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建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 C: 制度化、体系化 改革开放以来 D: 迅速发展、实质突破 运用所学知识,从表中任意选取两个时期,指出该时期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并做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考点】“海禁”政策;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全球化主题;全国卷41题【解析】明清时期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根据这一时期对外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回答即可,并结合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阐释;近代前期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根据这

17、一时期中国面临列强侵略而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的相关史实阐释说明即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根据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的原因和影响阐释说明即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根据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原因及历史意义阐释说明即可。【答案】答案示例:A(明清时期):关系:闭关锁国,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4分) 阐释:明末清初,统治者为防范外来侵扰和人民反抗斗争,下令“禁海”。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内工商业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落伍。(16分) B(近代前期):关系: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8、。(4分) 阐释: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量向中国倾销商品,同时大量从中国收购茶叶、生丝等农产品,把中国变为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6分) C(新中国成立初期):关系:被孤立、被封锁。(4分) 阐释:新中国成立初,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严重对立。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使新中国隔绝与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外。(16分) D(改革开放以来):关系:对外开放、积极参与。(4分) 阐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依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国现代化

19、建设的需要,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积极与各国发展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合作与交流,促使中国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对内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接轨。(16分)14(2016河南焦作一模) (20分)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二)思想先行。

20、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1)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4分)“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予以说明。(3分)【考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社会转型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具体内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体制是我国的经济体制“体制转型指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发展转型“发展转型指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第二小问重要经验,思想现行,即回答解放思想在改革开放中的极端重要性。(南方讲话的重要性)【答案】(3)内涵:体制转型指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4分)发展转型指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4分) 举例: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1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