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十)1.A解析 从材料中枢密使一职在五代被武臣所掌握,且职掌范围达到极限,到宋代转为文官担任,职权范围逐步缩小,可以推断出防止武将专权,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枢密使的执掌者主体变化和职权缩小,没有提及要限制丞相权力,故B项错误;枢密使在北宋是中央官员,且管理军事,故C项错误;枢密使的职权在北宋是军事方面的,不掌握经济权力,故D项错误。2.D解析 材料中“知州”是地方官员,不分割丞相的军政大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知州”的设立说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仅说明管辖地方的官员的职权,并未涉及地方行政单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可
2、知当时地方长官的权力减小,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故D项正确。3.D解析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服务于专制皇权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宋以前更注重监察官员的道德品行,故B项错误;同理,监察制度服务于专制皇权,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宋以前注重监察官员道德品行,而“宋代以后监察官多是进士出身”,更注重其学识,故D项正确。4.A解析 根据“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刺举以闻”等信息可知宋代赋予通判较大的权力,重视监察体系,故A项正确;通判负责监督,并非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故B项错误;在地方设通判进行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藩
3、镇割据是由于地方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材料仅从行政上削弱地方权力,无法达到避免藩镇割据局面的作用,故D项错误。5.D解析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制约,故A项错误;由三省到二府并没有体现中央官僚机构的进一步膨胀,故B项错误;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是在秦朝,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制衡,二府三司制“依事系任”进行事权分割,没有制衡体制,故D项正确。6.C解析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而三司属于中央机构,故A项错误;三司重新组织到一个新机构中,并不一定能够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B项错误;三个机构合并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故C项正确;这一
4、措施并不能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故D项错误。7.C解析 材料不能体现社会秩序的情况,故A项错误;“凡是奉朝旨治狱的案件都要受到中书刑房的点检”这种程序性的描述不能体现官场的腐败,故B项错误;据材料“奉朝旨治狱的案件都要受到中书刑房的点检,审理完后即向中书禀命岁末时还要把所有刑禁处理完毕向中书汇报”可知行政和司法没有区分开来,故C项正确;在上述的程序中,不能判断行政效率的高低,故D项错误。8.A解析 据材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与“与士大夫治天下”,再联系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解决了唐末以来上百年的藩镇割据问题,故A项正确;宋代开创了重文轻武的国策,故B项错误;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
5、的形成是在西汉武帝时期,且题干中未提及,故C项错误;D项是宋代确立以文治国方略之后出现的问题,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9.B解析 材料中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发展,不是其功能,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科举制由注重门第到后期更加开放,促进了阶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北宋官僚队伍的发展,故C项错误;科举制选拔官员的特点不是限制世家子弟,因为世家子弟也可参与科举,故D项错误。10.A解析 由唐朝侧重文学到宋代重经义、重策论,得出宋代重视录取有经邦济国才能的人才,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确立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和道德修养、推动了读书重学风气的形成,但与题意
6、无关,故B、C、D三项错误。11.C解析 根据材料“罢除各地管民官世袭制度”“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得出管民官废除世袭制度,这属于现象,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涉及加强军事控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收回世侯符节,易地为官”“死后,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推知其目的是抑制割据势力,故C项正确;根据前面的分析,D项表述依然属于表象描述,并非目的,故D项错误。12.D解析 “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是行省官员的权力运作方式,不能监督皇权,故A项错误;独立行使军政权力与“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不符,故B项错误;元代是将三省制改为一省制,这是中央体制的变动,故C项错误;这
7、种运作体现了分权制衡,故D项正确。13.(1)变化: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科举录取名额扩大;完善了考试环节和规则;确立了录取名额按地区分配的制度。(2)作用:相对公平、公正地选拔有用之才;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扩大官吏人才来源);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教育文化繁荣发展。(任答四点即可)14.(1)职能:掌管地方军政大权。变化:从临时到逐渐固定;行省长官由宰相兼职到地方专职。(2)原则:犬牙交错。意图:加强军事控制;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3)关系: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政府节制。特点: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地位: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
8、式的最高级演变形态;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课时作业(十一)1.B解析 材料不涉及农业生产技术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佃农在交够定额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反映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放松,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突出租佃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叙述的是租佃关系,不涉及政府的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2.A解析 材料表明北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土地兼并带来主户与客户之间租佃关系的发展,故A项正确;北宋不抑土地兼并,主户与客户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只介绍北宋政府垦田政策,但没有涉及此举的目的
9、,故C项错误;主户与客户间是租佃关系,而非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3.A解析 政府提倡南方、北方农作物混杂种植,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扩大耕地面积和增加作物品种,从而提高粮食总产量,增加国家财政税收,故A项正确;农作物“参植”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但政府提倡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统治,为税收提供稳定的来源,故B项错误;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在北宋中期比较明显,故北宋前期的政策不能改变积贫积弱局面,故C项错误;不同农作物南北“参植”,与维护国家统一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4.A解析 “浙人治田,比蜀中尤精”突出江南农业耕作技术发达,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粮食产量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江
10、南地区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故D项错误。5.D解析 佃耕制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之下,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地主土地所有制而非官田,故B项错误;佃耕制与土地买卖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佃耕制下,农民对地主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故D项正确。6.C解析 题干中的木棉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一幅妇女弹棉、纺棉的画面。棉纺织技术高度发达是在元朝,故A项错误;棉纺织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故B项错误;“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表明在宋代棉纺织行业已经出现了“纺车”这一纺织工具,故C项正确;木棉这
11、首诗主要描绘了弹棉、纺棉的画面,没有涉及“衣食结构发生变化”的问题,故D项错误。7.C解析 材料描述沿海瓷器生产状况,而不是沿海与内陆瓷器发展程度的对比,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家财政收入来源,故B项错误;据材料“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更是瓷窑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可知,外贸港口制瓷业发达,说明海外贸易刺激沿海制瓷业迅速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仅仅描述沿海地区瓷器生产,并没有描述其他海外贸易商品,故D项错误。8.A解析 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封闭性等特点,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小农经济不能够使市场扩大,技术革新在不同的国家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故A项正确;农民的购买力低下会导致市场的有限,它是
12、题干问题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源,小农经济是农民购买力低下的根源,故B项错误;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在于小农经济的稳定性和商业的不稳定性,故C项错误;在元朝时期,长途贩运比较发达,如元世祖开通了会通河和通惠河,选项D表述错误。9.B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商税制度而非税收情况,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宋代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商税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为了适应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以农业经济为主,产业结构并未发生深刻变化,故C项错误;近代商税制度确立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10.D解析 根据所学宋代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管理由直接变为间接,并不是不再管理,故A项
13、错误;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宋代市的空间和时间限制被打破,没有涉及纸币交易的相关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中国各个封建王朝政府均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居四民之末,宋朝不存在商人社会地位达到顶峰的情况,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带有抑商色彩的坊市制度被完全取消,城内的市场也不再由官府设定,商人们甚至可以自由地选择交易的时间和地点,交易的场所数目大大增加”得出商业交易的坊市制度被打破,时间也不再受限制,故D项正确。11.B解析 古代中国,封建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始终是自耕农上缴的赋税,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宋史食货志将城郭之赋与民田之赋并列,将城镇居民所缴纳的房产税与乡村居民所缴纳的土地税区别开来,成为两税
14、之外的特有税目”可知,在这一时期,城市私有房屋产权开始逐步确立,故B项正确;将城镇居民所缴纳的房产税与乡村居民所缴纳的土地税区别开来,并不意味着市民阶层地位的不断提高,故C项错误;将城镇居民所缴纳的房产税与乡村居民所缴纳的土地税区别开来同样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市民的控制更加严格,故D项错误。12.B解析 材料说明唐朝时饮茶习俗风靡全国,推动茶业种植面积扩大,宋时茶业交易频繁,材料中没有体现农民是否增收,故A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知唐朝时茶叶种植面积扩大,从而推动茶业交易量扩大,使政府征收茶税,并需要纸币交子作为交易媒介,故B项正确;材料中交子是宋时川陕地区茶叶贸易的媒介,交子的使用是否增加了政府财政
15、收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茶叶销售到海外,故D项错误。13.B解析 根据材料“富家巨室,竟造房廊,赁金日增”,并非指代普通民众,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富家巨室,竟造房廊,赁金日增”可知,富贵人家买地筑房不利于扩大再生产,故B项正确;租赁经济盛行,属于表面现象,是浅层次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南宋发展内部经济及其表现,故D项错误。14.C解析 材料海外贸易税收(香矾杂纳钱)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少,不能反映出南宋海外贸易较为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江南地区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不能反映出江南成为最发达的地区,故B项错误;材料农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最
16、大,说明农业仍为南宋财源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官营制度走向衰落,故D项错误。15.D解析 义利观念的变化并不是由孝道观向私利观转化的原因,而是表现,故A项错误;陆王心学是在南宋和明朝时期,故B项错误;血缘亲情淡化也不是发生改变的原因,而是表现,故C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利的追求更加强烈,所以开始由孝道观向私利观转变,故D项正确。16.B解析 从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客户与主户的关系,没有体现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故A项错误;从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可知,材料体现了客户与主户在收田结束时进行
17、协商,反映出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故B项正确;宋代统治者不抑兼并,故C项错误;租佃关系在北宋是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但不是居于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17.B解析 题干主要论述从唐朝到宋朝农业税收政策的调整,与商品经济发展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宋初对土地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土地沦为“客户”,使得原有的税收政策不再适用,必须进行调整,故B项正确;均田制在唐代780年即被废止,故C项错误;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与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关,与农业的纳税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18.D解析 对比隋朝大运河图和元朝大
18、运河图,可以发现元朝大运河河道不再经过洛阳,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以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没有实现经济形态的变革,故B项错误;隋朝与元朝都强化了中央集权,且元朝大运河河道不经过洛阳与中央集权强化无关,故C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隋朝大运河经过洛阳是因为隋朝为加强统治以长安为都城,以洛阳为东都,而元朝以大都为都城,不再设洛阳为东都,说明政治中心的转移影响了大运河河道的变迁,故D项正确。19.(1)表现: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
19、等。(任答三点即可)原因: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等等。(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城市经济功能更加明显;城市外向型发展特征突出;商业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新兴市民阶层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尖锐;城市兴办大学;等。(任答三点即可)影响:为资本主义萌芽奠定了经济基础;有利于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促进了满足市民阶层需求的世俗文化出现;等。(任答三点即可)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得出城市功能以商业服
20、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据材料一“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得出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据材料一“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得出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据材料一“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隅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
21、型城市的发展道路”得出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得出城市经济功能更加明显,城市外向型发展特征突出;据材料二“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得出商业资本在经济发
22、展中的作用增强;据材料二“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得出新兴市民阶层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尖锐;据材料二“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得出城市兴办大学等。第二小问,可以从为资本主义萌芽奠定了经济基础、有利于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促进了满足市民阶层需求的世俗文化出现等方面回答。课时作业(十二)1.C解析 由材料“只记历年灾异而不书其应何事”“从董仲
23、舒到刘向与其子刘歆失圣人本意”可知,欧阳修反对董仲舒等人的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应该探讨天灾发生的原因,C项符合题意。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只是强调董仲舒等人的做法失去了圣人的本意,与维护圣人道统无关,故D项错误。2.C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天人关系,而非人与社会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从董仲舒到程颢对天人关系的看法,而非理学内容,故B项错误;由材料“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张载认为天人合一,程颢认为天人不二”可知,宋明理学在天人观念上对汉代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D项错误。3.A解析 由材料“从众、从俗的原则”可知理学走向生活化、世俗化,
24、故A项正确;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故B项错误;理学是对儒学的新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儒学逐渐世俗化、生活化,而非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4.B解析 “格物致知”指探究事物,从中获得智慧,与自然科学强调实验、重实践相符合,故选B。据材料“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可知,自然科学坚持唯物主义,A项错误;明道德之善强调品德,这与自然科学不相符,C项错误;朱熹主张的格物致知并不是求科学之真,D项错误。5.C解析 材料中是重视对传统的经学的研究,不是否定,故A项错误;材料中“通过研究经典本文,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体现的是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认识,不仅仅是义利观,故B项错
25、误;材料“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强调的是自己对传统经学的理解,故C项正确;材料中反对之前对传统经学的注解,主张自己对其理解,不是批判周孔之道,故D项错误。6.D解析 材料反映不了人物评价标准逐渐统一,故A项错误;材料也体现不了文学欣赏渐趋世俗化,故B项错误;评论家决定诗人地位的说法显然错误,故C项错误;理学强调气节,故对杜甫评价甚高,故D项正确。7.B解析 程朱理学是唯心主义范畴,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故C项错误;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D项错误。8.C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受到时代和传统思想
26、的影响,使其文学创作呈现“义理”倾向,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君主专制的内容,故A项错误;这与理学的地位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市民阶层,故D项错误。9.D解析 书画市场成熟含义较广,而材料中只说了书画创作的分化,故A项错误;追逐文人画方面,材料中恰恰说明“士大夫和富民”不是同一阶层,故B项错误;材料中不涉及士大夫的影响力巨大,故C项错误;材料中“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及不同阶层各有所爱,表明宋代精神生活丰富,故D项正确。10.C解析 根据“汉族下层人民和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可知该作品出现于元朝,而离骚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故A项错误;子虚赋是西汉时期的文学作品,故B项错误;窦娥
27、冤是元朝关汉卿的作品,通俗易懂,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水浒传是元明之际的小说,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11.D解析 A、B、C三项与材料的内容强调“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不符,故A、B、C项错误;“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表明宋代话本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D项正确。12.C解析 由第一则材料即沈括梦溪笔谈中的记述可知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由第二则材料即元朝王祯造活字印书法中的记述可知元朝之前出现锡活字;由第三则材料即罗振玉金泥石屑中的记述可知金熙宗皇统年间(11411149年)用活字印刷佛经;由第四则材料即清朝蔡澄鸡窗丛话中的记述可知宋太宗初年出现铜活
28、字。材料中仅第二则材料是关于元朝出现锡活字,但未体现元朝活字印刷取代了雕版印刷,故A项错误;第三则材料金熙宗皇统年间用活字印刷佛经,但不能说明此时佛经大多采用活字印刷,故B项错误;由第二则材料可知元朝之前出现铸锡活字,可以推知金属活字印刷最迟出现于南宋,故C项正确;第一则材料体现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但从其他材料可知后世出现了金属活字印刷,因而不能得出泥活字印刷术流传广泛,故D项错误。13.(1)实质:封建伦理纲常。消极影响: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扼杀人性。(2)积极影响:有利于理性处理现实问题;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与天人关系。(3)批判继承;充分发挥理学的积极作用;理性处理现实问
29、题,协调人际关系。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提倡封建伦理纲常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得出程朱理学的实质是封建伦理纲常;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理学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扼杀了人的创造性。第(2)问,据材料二“这些特点对我们树立良好的心态,达观地面对当下,理性地处理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积极影响”得出有利于理性处理现实问题;据材料三“有助于当代人类保持更宽阔的胸怀和高远的境界,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得出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与天人关系。第(3)问,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作答即可。1
30、4.示例一:论题:唐宋文学与城市经济。说明:卖炭翁中“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描述反映出唐代对市场交换行为存在严格的时空限制;望海潮中“市列珠玑,户盈罗绮”“菱歌泛夜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描述则反映出宋代市场分散于宅屋之间,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这说明宋代政府放松对城市的市场交换行为的直接管理,宋代城市经济更加繁荣。唐诗、宋词的内容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色,说明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示例二:论题:市民生活与文学发展。说明:唐诗卖炭翁在形式上整齐划一,讲究格律,题材偏重政治主题。宋词望海潮的句式参差不一,句法灵活多样,以个人的感受描绘了杭州的繁荣。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增加,词更容易抒发情感,适应了市民生活的需要。这说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