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瞿弦和与张筠英:长别离,长相守从1951年起,在每年的国庆节和五节庆祝游行中,都有一对少先队员跑过金水桥,登上天安门城楼给毛主席献花。这两个孩子都是时任北京市市长彭真亲自确定的。一张经典照片毛主席和少年儿童上的女孩子就是张筠英。1953年,她是北京培元小学五年级学生,因为品学兼优、胆子又大,被选中代表全国少年儿童献花。与土生土长在北京的张筠英不同,瞿弦和1944年出生于印尼苏门答腊。其父亲早年曾追随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后由于白色恐怖辗转去了海外。新中国成立后,出生在海外的瞿弦和随父回国并定居于北京。1955年7月1日,在北京中山公园中山堂,瞿弦和也给毛主席献了
2、花。两位“花童”的相识,是在1955年。北京市少年宫成立艺术团招收第批成员,瞿弦和与张筠英双双入选了。报考大学时,他们的第一志愿都是中国科技大学,又同时被中央戏剧学院提前录取,成了同班同学。起练功,一起温课,一起演戏,又一起毕业。1966年大学毕业后,瞿弦和放弃国家对华侨家庭的照顾,自愿去了青海,张筠英则留校任教。这年年底,张筠英父亲因为不堪迫害而自杀。张筠英给远方的瞿弦和写信,表达了分手的意思她不想在政治上牵连他。瞿弦和回信说:“我们马上结婚吧!”他让姐姐去看望张筠英,他妈妈也执意把张筠英母女接到家里宽慰。1967年3月,瞿弦和张筠英结婚了。婚后,两人开始多年的两地分居生活。瞿弦和一年只有一
3、次短暂探亲,张筠英一年也只有半个月可到青海探亲。分别的日子里,张筠英每隔12天去火车站一趟,托熟悉的列车员给瞿弦和带吃用,就是怀着孕也没断过。1968和1969年,他们的儿子、女儿相继出生。直到1973年瞿弦和调回北京,全家才得以团圆。因多年分离,瞿弦和下火车出站后,女儿并不认识他。当生活的苦难过去后,瞿弦和张筠英并没有过多抱怨,他们相互扶持,继续前行。1982年,瞿弦和承担起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重任,在当时是全国最年轻的文工团团长,一干就是30年。同事眼中,瞿弦和是拼命三郎,每天的时间表排得满满的。张筠英从事影视工作多年,后来又干起了广播。她也忙,同时兼顾几乎全部家务事。瞿弦和退休后也没完全停
4、下,虽年过七旬,瞿弦和仍奉行“宁可累死不能闲死”“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原则。前些年,张筠英做完手术两天后,瞿弦和就工作去了。退休后的张筠英还在做着一点自己的事情,在老伴口中获得“闹闹”和“疯狂老太婆”两个雅号。后一个称呼是戏谑她为小孙子积分打游戏水准高超。最忙的时候,张筠英可以同时对着四个iPad,把打游戏、开赛车、斗地主、踢足球四样活儿侍弄得方寸不乱。半年前,两人的婚姻走过第50个年头。他们将幸福归于有智慧的相处之道。事业上相互扶持,瞿弦和参加演出和社会活动,张筠英有时共同担纲;瞿弦和演完回家,张筠英挑刺,瞿弦和却每每入耳入心。性格上,瞿弦和张筠英反差大。有一次两人去收拾老房子,里屋门被风吹得反锁上了。那是夜里,瞿弦和拿个小改锥一点点地撬门锁,被吵得睡不着的张筠英拿起家里的大砍刀,两下就把锁打开了。她问他:“能睡觉了吗?”瞿弦和看着门锁上的大窟窿说:“太难看了。”张筠英又拿起不干胶粘上,说:“好看了吧,睡吧!”张筠英常用玩笑和讽刺,就把生活中一些要紧事儿说过去了。她喜欢直来直去,瞿弦和却习惯什么事都转两个弯儿再说。两人有了矛盾怎么办?不计较,不隔夜,事后不追问。瞿弦和是个工作狂,却又细心浪漫。凡遇特殊节日和纪念日,他都不忘给张筠英准备礼物,并开玩笑说:“送你一件礼物,管一年不干活。”张筠英总是报以银铃般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