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程目标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对峙局面形成成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启发式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和谐、平等交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
2、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外交背后是实力和利益的较量。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2、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一从盟友到对手(一)雅尔塔体系(“冷战”)的背景1奠定框架:“二战”后期确立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即雅尔塔体系。2力量对比:“二战”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1)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2)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影响增大
3、。3美苏矛盾:美苏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日益加剧。(二)美国“冷战”政策1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冷战”序幕。2“冷战”: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3美国的“冷战”政策(1)政治: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以“ 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美苏“冷战”开始。(2)经济:“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运用,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3)军事:1949年,美、英、法等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
4、织。二美苏“冷战”(一)美、苏关系: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全面对峙(敌对)局面美国苏联影响政治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美苏政治、经济全面敌对对峙。经济1948年,实施“马歇尔计划”。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军事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1955年,组成华沙条约组织(华约)1955年,欧洲出现华约、北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特点)1美苏全面“冷战”(1)德国分裂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成为美苏“冷战”焦点,美、苏支持下,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
5、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柏林危机。(2)朝鲜半岛分裂:美、苏支持下,分别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3)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2局部热战(1)朝鲜战争(19501953):中国、朝鲜将联合国军打回“三八线”附近,签订停战协定。(2)越南战争(19611973):美军撤出。(三)美苏“冷战”的影响(1)世界局势紧张,严重威胁世界和平;(2)美苏均势制衡,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思维拓展】全面理解“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影响1对西方:(1)对美国:美国确立起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军事霸主地位。(2)对欧洲:一方面,欧洲分裂为东西两大阵营;另一方面,促进西欧经济复兴,推动欧洲一体化。(3)对资
6、本主义世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规范化、制度化;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经济高速增长;建设福利国家。2对东方(1)对苏联:苏联控制社会主义阵营;经济政治体制僵化,着重发展重工业埋下隐患。(2)对中国:实行“一边倒”,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隔绝;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造成失误。3对科技 :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程目标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1)欧共体的形成;西欧摆脱美国控制加强政治联合;(2)美国对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美国对日本政策的转向及其
7、原因和结果;日本政府的发展战略;日本提出实现政治大国目标。(3)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促使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及其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主要政治力量。理解:欧洲、日本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因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各国(区域集团)之间对比此消彼长,因此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运用:(1)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及其途径,认识此过程与方式对解决国家之间矛盾冲突的意义。(2)分析日本迅速崛起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1)搜集图片文字资料,分析欧洲一体化的过程。(2)联系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和不结盟运动,分析与世界多极化趋势关系3、
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特点、影响,法德和解是欧洲一体化的关键所在,而双方和解的方式对处理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2)思考应怎样借鉴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经验。(3)体会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必然性,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是振兴第三世界国家自身实力的必由之路。【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和条件。2、难点:法德和解的途径和方法对国际关系的启示;日本的国家发展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一、走向联合的欧洲(一)背景1可能性: 西欧国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基本相同。(制度和价值观)2必要性:(1)政治
9、:持续的战争冲突,激起欧洲人对统一的强烈愿望。(和平)(2)经济:生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发展)(2)国际:“二战”使西欧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美苏两极格局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外部)(二)过程1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签订巴黎条约成立,促使政治宿敌法德走向和解。2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7年签订罗马条约建立。3欧洲共同体: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而成。(三)目的、性质 目的:通过西欧国家经济联合,建立欧洲共同市场。 欧洲共同体性质:欧洲经济联盟(四)影响1经济:西欧经济一体化,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政治:西欧国家
10、开始摆脱美国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逐步加强政治上的联合。3国际: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一)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发展1原因(1)奠定基础:美国推动日本民主改革,铲除军国主义和封建落后的经济基础;(2)国际环境:冷战加剧,美国扶植日本经济; 朝鲜战争中,日本提供商品和劳务,得到大量“特需”收入。(3)发展战略:日本政府制订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如政府投资,重视科技教育,“贸易立国”,“出口第一”。2影响(1)经济: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政治: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形成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局面。三、不结盟运动的
11、兴起1、背景: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独立。2、目的:摆脱美苏控制,维护独立。3、形成标志: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国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4、政策:非集团、不结盟5、任务、作用(1)反殖: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加速殖民体系崩溃;(60年代)(2)反霸:反对霸权主义,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70年代)(3)影响: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两极格局。四、中国的振兴: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政治舞台的重要力量。【思维拓展】一德国分裂与统一问题时期背景事件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1经济: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2政治:德意志四分五
12、裂,严重阻碍着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3方式:“铁血”宰相俾斯麦领导,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国。1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2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联邦制。1945年德国分裂1二战后期,确立美、苏主导的国际关系格局。2德国分裂是雅尔塔体系的产物。作为战败国,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3德国成为美苏“冷战”焦点。1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2柏林危机1990年两德统一1苏联因素:斯大林模式弊端;苏联放松对东欧控制。2东欧剧变;3西方“和平演变”。1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2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实行联邦制。二二战后美国同
13、西欧、日本关系的演变1美国同西欧关系的演变时期背景美国与西欧关系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战后初期,西欧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1政治: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2经济: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国扶持和控制西欧;3军事:参加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西欧经济一体化1总体:作为美国的政治盟友,西欧对苏“冷战”。2经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形成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局面。3政治:西欧加强政治上的联合,开始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美国与日本关系的演变(1)战后初期,美国以盟国名义单独占领日本。(2)“冷战”爆发后,美国结束占领状态,转而扶植日
14、本经济。(3)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三欧洲一体化给我们的启示1政治:民主、自由和个人价值基础上的联合,促进和平和社会稳定;2经济: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一体化,促进发展与和谐。3文化:民主、自由、尊重与包容的价值观,促进文明进步。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课程目标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东欧剧变的原因、情况、实质;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阿拉木图宣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出现的“一超多强”、欧洲联盟、俄罗斯的复苏、中
15、国的崛起等有关历史基础知识。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运用: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从经济与政治之间、内因与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其根本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运用概括阐释、情境再现和问题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能力,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16、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增强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冷战”后的世界格局难点:当今世界格局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含义1政治: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专政转变为多党制、议会民主制。2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转变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二)东欧剧变1波兰剧变:1989年,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2德国统一: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三)苏联解体1苏联经济改革,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2苏联政治改革(1)指导思想:1988年,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
17、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公开性”。这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2)多党制:1990年,苏共放弃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3解体过程(1)民族矛盾: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2)苏联解体:1991年底,“独立国家联合体” 成立,苏联解体,两极格局随之瓦解。二、和平与动荡并存(形势特点)(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二)紧张、动荡局面1一些地区长期压抑的民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爆发(1)南斯拉夫联邦解体;(2)科索沃危机:1999年北约以“人权高于主权”旗号,轰炸南联盟,首次进攻一个主权国家。2国际恐怖主义威胁:美国“9.11事件”;各国反恐斗争。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8、世界格局) 当前世界格局特点(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力图构建其主导的单极世界。(二)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1欧盟的建立(1)机遇:“冷战”的结束,为欧洲统一提供了历史性机遇。(2)过程 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芬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正式成立:1993年。性质:欧洲联盟是欧洲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欧洲共同体是经济实体)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3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力量,经济好转,国际地位改善。4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三)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1)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
19、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思维拓展】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1根本: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造成:物资供应缺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权力高度集中,破坏民主法制建设)2直接: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3外部: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推动。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其认识演变: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基本特征)11945年到五十年代:雅尔塔体系确立,形成美苏两极格局;美苏“冷战”。220世纪六、七十年代:(1)两极格局:美苏“冷战”,。(2)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20、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发展、中国振兴。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终结。(2)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认识:(1)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冲突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2)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3)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漫长的发展过程,但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三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分析其成因。理解:1战后形成促进和平与发展的政治、经济机制: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2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冲击两极格局,和平发展的力量日益增长:欧洲一体化、日本
21、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和中国振兴。320世纪九十年代,两极格局终结,有力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成因(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综合作用):1政治:两次世界大战的深刻教训;民主、和平与发展的机制;多极化趋势;殖民体系崩溃;2经济:新技术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3文化:民主、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潮流;第三次科技革命。【五】教学反思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跨度大,现实感强,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分析格局演变的经济、政治、国际因素。2、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3、时间仓促,突出主干知识,知识横向、纵向延伸,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理解问题的关键。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