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蒙古包头市回民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B.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C. 人体血浆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D.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答案】B【解析】【分析】1、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3、血浆pH一般在7.35-7.45之间。【详解】A、内
2、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A正确;B、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质基质,B错误;C、依赖于缓冲溶液,将人体血浆pH维持在7.35-7.45之间,C正确;D、动物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经过体液的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知识,通过一些生理现象的分析,考查学生对于内环境中成分及其作用等知识,识记相关知识即可。2.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Na、抗体、血浆蛋白 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Na、抗体、血浆蛋白都存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正确;血
3、红蛋白存在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错误;葡萄糖、CO2和胰岛素都存在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正确;递质小泡存在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错误。故选A。【点睛】3. 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 若表示免疫活性物质,则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B.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 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D. 若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的分泌量不仅仅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神
4、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详解】A、抗体和淋巴因子属于重要的免疫活性物质,所以若表示免疫活性物质,则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A正确;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B正确;C、控制骨骼肌不自主的颤栗应该是躯体运动神经中枢,C错误;D、若表示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受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共同调节,D正确。故选C。4. 内环境必须保持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内环境中发生的葡萄糖氧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可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B. 组织液渗透压的下降不会对细胞产生影响C. 血浆pH值只受细胞代谢的影响,与
5、外环境无关D. 内环境的温度、血糖、渗透压调节均与下丘脑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所谓相对稳定,是指在某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生理指标是变动的,而在长时间的范围内,生理指标总体是恒定。【详解】A、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没有在内环境,A错误;B、组织液渗透压降低,低于细胞内液的浓度,会引起细胞吸水,吸水过多会引起细胞破裂,B错误;C、血浆pH值不仅受细胞代谢的影响,还受与外环境影响,受血浆缓冲物质的调节,C错误;D、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调节(渗透压)的中枢,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D正确。故选
6、D。【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对内环境稳态概念等,特别是下丘脑的作用需要学生进行总结。5. 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之间关系,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B. 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细胞内液C. 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D. 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所以图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详解】A、过程2、6受阻时,组织
7、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B、据图分析可知,甲为血浆、乙为组织液、丙为淋巴、丁表示细胞内液,B正确;C、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中,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因此淋巴细胞也存在于血浆中,C正确;D、组织细胞因有氧呼吸不断消耗氧气,导致组织细胞中的氧气浓度低于血浆,但红细胞细胞内液中的氧气浓度却高于血浆,D错误。故选D。6. 在生物体内,下列生理活动能够双向进行的是毛细血管壁处水分子的扩散 生长素在枝条中的极性运输肝细胞中糖原与葡萄糖的转化 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水分子的运输水分
8、子的不规则的运动,是双向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肝糖原和葡萄糖可以相互转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详解】毛细血管中水分子的扩散是双向的,正确;生长素在枝条中的极性运输本质是主动运输,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只能单向进行,错误;当血液中的血糖浓度偏高时,机体通过调节会发生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当血液中血糖浓度偏低时,肝糖原又会水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中,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但由于在反射弧中神经递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是单向的,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渗透作用、植物激
9、素、血糖调节和神经冲动的传导,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清楚各种生理作用的具体过程再进行解答。7. 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B. 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C. 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 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反射弧中神经节的知识可以判断出:a表示效应器,b表示传出神经,c表示神经中枢,d表示传入神经,e表示感受器。表示突触前膜,表示突触后膜。【详解】A、切断d,刺激b(传出神经),信号
10、能到达效应器,所以会引起效应器收缩,但不属于反射过程,A错误;B、兴奋在突触中传递有时间延搁,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即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不相同,B错误;C、为突触后膜,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D、由于突触结构的存在,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D正确。故选D。8. 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 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C. 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D. 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答案
11、】C【解析】【详解】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兴奋可以双向传导,A正确;B、兴奋可以从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膜内电流流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B正确;C、神经纤维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C错误;D、神经纤维膜外,电流流向与兴奋传到方向相反,膜内电流流向与兴奋传到方向一致,D正确。故选C。9. 某人能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自己不会说话,这表明他的大脑受到损伤,受伤的区域是( )A. 大脑皮层的言语区B. 大脑皮层的运动区C. 小脑D. 下丘脑【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大脑皮层言语区包括W、S、H、V,若S区受到损伤时,患者不会说话,故A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脑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
12、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0. 40位同学手拉手围成周长68米的一圈,第1位同学用右手捏第2位同学左手,第2位同学左手感受到第1位同学的刺激后马上用右手捏第3位同学,到第1位同学左手感受到第40位同学的刺激为止,共用时8.3秒。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人体的大脑皮层B. 感受器和效应器都位于人的手部皮肤上C. 这40位同学的神经结构共同构成反射弧D. 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平均速率为8.19 m/s【答案】A【解析】题干所述的反射中涉及到感觉形成,所以该反射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人体的大脑皮层,A项正确;感受器位于人的手部皮肤上,效应器是手部的肌
13、肉,B项错误;每位同学捏手动作的神经结构都构成反射弧,C项错误;该题目中涉及多个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无法计算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平均速率,D项错误。11. 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A.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B.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C. 神经递质也可以由突触后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前膜D. 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答案】B【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
14、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详解】A、当神经元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会释放出来,若刺激强度过小,神经递质不会释放出来,A错误;B、神经递质分为兴奋型和
15、抑制型,因此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B正确;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C错误;D、神经元细胞膜内钾离子的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2. 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 刺激图中M点,电流表的指针偏转1次B. 刺激N点引起的肌肉收缩属于反射C.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D.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过程消耗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
16、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完整的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即在电流计处,M点的兴奋可以传导给N点,N点的兴奋不能传导给M点。【详解】A、刺激图中的M点,电流计的左右两侧都会兴奋,故电流表的指针偏转2次,A错误;B、刺激N点引起的肌肉收缩因为没有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现象,B错误;C、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C错误;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有主动运输的过程,如钾离子进细胞,钠离子出细胞,所以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故选D。【点睛】该题需要考生理
17、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的,特别是电流表的指针偏转需要结合离子变化过程进行理解。13. 下图表示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从上图可知,人体在炎热和寒冷条件下均靠体液调节维持体温B. 从甲到乙是机体散热的唯一途径,从丙到丁表示机体产热途径C.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 甲和丙表示在寒冷环境中,人体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少于乙和丁【答案】C【解析】分析图可知,人体在炎热和寒冷条件下主要靠神经调节维持体温,A错误;从甲到乙和从丙到丁表示皮肤在散热,皮肤是散热的主要器官,B错误;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
18、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正确;在寒冷环境中,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进而减少散热量,可用甲和丙表示,此时人体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多于乙和丁,D错误。14. 下面是某人在摄食后及运动过程中血糖平衡的调节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摄食后1小时内,分泌物甲增多可以促进血糖合成糖原B. 分泌物乙中主要含有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等激素C. 225小时分泌物乙增多,它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葡萄糖大量的氧化分解D. 从图中可看出,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是分泌物甲和分泌物乙协同作用的结果【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摄食后1小时内,由于食物中糖类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升高,则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多,促
19、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浓度下降,A正确;分泌物乙是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B错误;225小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抑制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使得血糖升高,C错误;从图中可看出,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拮抗作用的结果,D错误。【点睛】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具有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和转化为非糖物质的功能;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具有促进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的功能。15. 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只可通过以上一种方法补充
20、的激素是()生长激素 甲状腺激素 胰岛素 性激素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生长激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通过“注射法”补充; 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可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补充; 胰岛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通过“注射法”补充; 性激素是脂质,可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补充。只可通过以上一种方法补充的激素是,故选C。16. 有人做过如下实验:将某种蛙放到明亮处体色变亮,再将它放到暗处体色变暗。在明亮处,给此蛙注射褪黑色素,蛙体色逐渐变暗,但不久以后又慢慢恢复亮色。若将此蛙的眼睛蒙住,无论放在明处还是暗处,蛙体色均为暗色。切除垂体后,把蛙无论放在明处还是暗处,蛙
21、体色都保持亮色。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下列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 光是影响蛙体色变化的外界因素B. 蛙褪黑色素可使青蛙体色变亮C. 蛙体色的变化受神经和激素的调节D. 蛙褪黑色素的分泌与垂体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在明亮处,给蛙注射褪黑色素,蛙体色逐渐变暗,说明褪黑色素能使青蛙体色变暗,将某种蛙放到明亮处体色变亮,再放到暗处体色变暗,说明光是影响蛙体色变化的外界因素。切除垂体后,把蛙无论放在明处还是暗处,蛙体色都保持亮色,说明蛙褪黑色素的分泌与垂体有关。【详解】将某种蛙放到明亮处体色变亮,再放到暗处体色变暗,A正确;蛙褪黑色素只能使青蛙体色变暗,B错误;在明亮处,注射褪黑色素,蛙
22、体色逐渐变暗,可见蛙体色的变化受激素调节,若将此蛙眼睛蒙住,无论放在明处或暗处,蛙体色均为暗色,可见蛙体色的变化还受神经的调节,C正确;切除垂体后,把此蛙无论放在明处或暗处,蛙体色都保持亮色,说明蛙褪黑色素的分泌与垂体有关,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相关信息“将某种蛙放到明亮处体色变亮,再将它放到暗处体色变暗。在明亮处,给此蛙注射褪黑色素,蛙体色逐渐变暗,但不久以后又慢慢恢复亮色”,再根据题意作答。17.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细胞及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吞噬细胞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 吞噬细胞将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体现了细胞间
23、的信息交流C.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除产生血细胞外,也能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疫调节D. 人患流感病愈合后还会再次患流感,原因是机体内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答案】D【解析】【详解】吞噬细胞以胞吞的方式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吞噬细胞将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涉及到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和识别,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B正确;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除产生血细胞外,也能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疫调节,C正确;人患流感病愈合后还会再次患流感,原因是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或引发两次流感的不是同一种病毒,D错误。18. 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24、 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B. 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C. 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D. 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答案】B【解析】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的识别抗原,A选项错;图示细菌进入吞噬细胞后,细胞中的溶酶体对细菌进行了加工处理,并暴露抗原,B选项正确;加工处理后的抗原直呈递给T细胞,而不是B淋巴细胞,C选项错;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同样存在于细胞免疫过程,D选项错。【考点定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的作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仔细比较二者的异同点。19. 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
25、错误的是A. 细胞4可来自于细胞3和细胞5的增殖分化B. 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C. 、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D. 细胞5属于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细胞1是吞噬细胞,细胞2是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4是浆细胞,细胞5是记忆细胞,是吞噬细胞吞噬的过程,是吞噬细胞处理病原体、呈递给T细胞的过程,过程是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的过程,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的过程,物质a是抗体。【详解】A、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分裂分化,A正确;B、细胞15中都有合成抗体的基因,只有细胞4能合成抗体是基因选择表达的结果,B错误;C、过程与细胞的识别作用有关
26、,所以与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质)有关,C正确;D、记忆细胞可以分裂和分化,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根据体液免疫的过程,分析出图中各细胞的名称是解题的关键。20. 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A. 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B. 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C. 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D.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答案】C【解析】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属于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21. 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
27、是()A. 胸腺既是某些淋巴细胞的成熟场所,又能分泌激素B. 艾滋病患者体内无识别相应病原体的记忆细胞和抗体C. 大多数T细胞必须依靠B细胞的帮助才能增殖和分化D. 少数人对青霉素过敏,这是由于机体免疫能力较弱导致的【答案】A【解析】【分析】1、T细胞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成熟,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不但能够呈递抗原,而且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也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2、免疫系统失调会引起相应的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分为免疫过强引起的疾病和免疫缺陷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
28、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详解】A、胸腺既是T淋巴细胞的成熟场所,又能分泌胸腺激素,A正确;B、艾滋病的病原体进入机体后成为抗原,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使机体内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B错误;C、B细胞增殖、分化需要T细胞呈递的抗原刺激,也需要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协助,因此大多数B细胞必须依靠某种T
29、细胞的帮助才能增殖、分化,C错误;D、少数人对青霉素过敏,这是由于机体免疫能力过强导致的,D错误。故选A。22. 图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代表整个大圆包含。下列各项不符合关系的是A. 体液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组织液B. 突触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突触小泡C. 核酸 核糖核酸 脱氧核糖核酸 信使RNAD. 免疫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它们之间的关系:仅包括和,包括。【详解】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又包括组织液、淋巴和血浆,故A项正确;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而突触小泡存在与突触小体中,将化学信号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
30、触后膜,并不包含于突触前膜,故B项错误;核酸包括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其中RNA又可分为信使RNA(mRNA)、转运RNA(tRNA)和核糖体RNA(rRNA),故C项正确;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故D项正确。故选B。23. 对果树进行空中压条时,把压条的树皮环割一圈,环割以下的侧芽会迅速发育成侧枝,这是因为A. 顶芽不再合成生长素B. 环割以下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C. 环割以下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升高D. 环割以下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不变【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生长素的作
31、用具有两重性,在较低浓度范围内生长素促进生长,在高浓度范围内生长素抑制生长;植物的顶端优势就是植物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特点的重要体现。【详解】对果树进行压条时,需要把压条树皮环割一圈,环割后,顶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向下端运输,造成环割以下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顶端优势解除,因此剥圈以下的侧芽会迅速发育成侧枝。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理解顶端优势的形成原因是解答该题的关键所在。24. 植物生长素具有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的特性。下列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是A. 在自然状态下,大型乔木的树冠多呈圆锥形B. 被大风刮倒的树木,其露出地面的根
32、总是向地生长C. 置于窗台上的盆栽植物总是朝向窗外生长D. 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会促进双子叶杂草的生长,浓度过高则会杀死双子叶杂草【答案】C【解析】【详解】大型乔木的树冠多呈圆锥形是顶端优势现象,其原因是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在侧芽部位积累,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侧芽生长,是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体现,A项不符合题意;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横向运输,使刮倒的树木露出地面的根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远地侧浓度低。又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所以根总是向地生长能说明生长素调节具有“二重性”,B项不符合题意;置于窗台上的盆栽植物,由于单侧光的影响,背光的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
33、大,生长快,所以总是朝窗外生长,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C项符合题意;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会促进双子叶杂草的生长,浓度过高则会杀死双子叶杂草,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本题是对生长素的作用和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考查,可回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曲线模型,然后根据题干信息分析选项进行解答。对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25. 如图是几组研究生长素产生部位及运输方向的实验,对实验结果表述正确的是( )A. 琼脂块中都有IAA,B 琼脂块中都有IAA,=C. 琼脂块中都有IAA,D. 琼脂块中含有的IAA与相等【答案】C【解析】【详解】由于云母
34、片阻止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所以、中生长素浓度相等,A错误;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的下端向上运输,所以和中没有生长素,B错误;含IAA的琼脂块中的IAA向下运输,所以、中生长素浓度相等,C正确;、中生长素浓度相等,和中没有生长素,D错误。【点睛】生长素在胚芽鞘中表现为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不能从从形态学的下端向上运输。26.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多产生部位也是作用部位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化学本质是有机物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
35、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详解】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正确;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错误;由植物激素的概念可知,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不一定是作用部位,错误;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正确;植物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不一定是蛋白质,错误;植物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正确。故选A。27. 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B. 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向光性与生长素有关C. 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在植物
36、的生长发育中都起作用D. 植物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A正确;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证明了胚芽鞘接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一段,没有证明其向光性与生长素有关,B错误;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都起作用,C正确;植物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D正确。28. 某兴趣小组研究X、Y、Z三种浓度生长素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相关判断合理的是()A. x浓度生长素抑制杨树侧芽生长B. Y浓度生长素可促进杨树侧芽细
37、胞分裂C. Z浓度是杨树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D. 三种浓度的大小关系应为:YZX【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分析题图可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X浓度处理的杨树茎段侧芽生量小,说明X浓度生长素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A正确;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不能促进细胞分裂,B错误;在X、Y、Z三种浓度生长素中,Z最适宜促进杨树侧芽生长,但是不能说明Z浓度是杨树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Y浓度和Z浓度都小于X浓度,但是Y浓度和Z浓度之间不能确定大小,D错误。【点睛】1、生长素的作用是通过促进细胞伸长而促进生长,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2、分析图中实验结果可知,与用清水
38、处理的空白实验组相比,Y、Z两种浓度生长素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X浓度生长素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29. 下列关于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如果水稻没有受粉,采用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方法可以补救产量B. 用适宜浓度的2,4-D同时处理插条两端,可促进插条两端都生根C. 用低浓度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时常用浸泡法处理插条D. 胚芽鞘在黑暗环境中不能合成生长素,因而不能生长【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
39、的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包括NAA、2,4-D。【详解】A、人们主要是利用水稻的种子,所以如果水稻没有授粉,喷洒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不能避免减产,A错误;B、用适宜浓度的2,4-D处理插条两端,不能促进插条形态学上端生根,因为2,4-D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只能促进形态学下端生根,B错误;C、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有沾蘸法和浸泡法,浸泡法通常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较低,时间较长,C正确;D、生长素的合成与光照无关,黑暗条件下也能合成,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作用,理解生长素的作用,特别是A选项中生长素促进无子果实的形成过程。30. 某植物种子成熟后需经低温贮藏才能萌发,为
40、探究其原因,检测到该种子中的两种植物激素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含量变化,结果如图。推测图中激素a、b依次为A. 细胞分裂素、脱落酸B. 细胞分裂素、生长素C. 赤霉素、脱落酸D. 赤霉素、乙烯【答案】C【解析】【分析】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名称合成部位存在较多的部位功能生长素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细胞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抑制细胞
41、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成熟的果实中较多促进果实成熟【详解】植物激素中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生长,脱落酸和乙烯抑制植物生长。赤霉素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故在种子低温贮藏的过程中赤霉素逐渐增加。脱落酸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故在种子低温贮藏的过程中脱落酸逐渐减少。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尖或幼嫩部位,而种子贮藏过程不会有变化。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种子贮藏过程中,乙烯变化不大。可见,图中a表示是赤霉素,b表示脱落酸的含量。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植物激素相关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识记五大类植物激素的功能,明确赤霉素有促进种子萌
42、发的作用,而脱落酸会抑制种子萌发;其次根据种子中的两种植物激素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含量变化曲线图,推断a和b的激素名称。31. 下图为生长素(IAA)对豌豆幼苗茎内赤霉素生物合成影响的示意图。图中GA1、GA8、 GA20、GA29是四种不同的赤霉素,只有GA1能促进豌豆茎的伸长。若图中酶1或酶2的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相应的生化反应受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对去顶芽豌豆幼苗外施适宜浓度IAA,该植株茎内GA1的合成可恢复正常B. 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豌豆幼苗的顶芽,该植株较正常植株矮C. 对酶1基因突变豌豆幼苗施用GA20,该植株可恢复正常植株高度D. 酶2基因突变的豌豆
43、,其植株较正常植株高【答案】C【解析】【详解】去除顶芽的豌豆幼苗使用IAA后可促进酶1合成,酶1用于合成GA1,所以A正确,用生长素抑制剂处理豌豆幼苗顶芽,则生长素不能运输到顶芽下部,幼苗生长变慢,所以植株较矮,B正确;对酶1突变的豌豆幼苗施用GA20,没有酶1作用不能转化成GA1,则植株不能正常生长,所以C错误;酶2基因突变的豌豆,GA1含量减少缓慢,所以促进豌豆茎伸长多,植株较正常高。【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与赤霉素之间的关系。32.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A. 种群密度B. 迁入率和迁出率C. 出生率和死亡率D.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答案】A【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
44、、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特征是种群密度,故选A。33. 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 丁为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和衰退型两种类型C. 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D. 根据一个种群的年龄组成能判断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
45、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错误;B、丁为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B错误;C、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C错误;D、根据一个种群的年龄组成能判断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D正确。故选D。【点睛】34. 共同进化是生物进化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 猎豹与斑马的“生存竞赛”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 有细长花矩的兰花,有细长口器的蛾,两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D. 生物与无机
46、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就是共同进化【答案】D【解析】【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环境。【详解】A、捕食者一般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A正确;B、猎豹与斑马之间通过捕食关系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正确;C、兰花有细长花矩,蛾有有细长口器,这是两者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D、共同进化不仅仅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还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D错误。故选D。35. 下列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关的叙述,正确的
47、是()A. 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B. 进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而不是种群C. 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 不同种群间只要存在隔离就一定是两个物种【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定向的,A错误;B、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B错误;C、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C正确;D、隔离主要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不同种群间只要存
48、在生殖隔离就一定是两个物种,D错误。故选C。36. 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调查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A. 4.5%B. 6%C. 9%D. 7.8%【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基因频率的概念是种群基因库中某一基因占该种群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假定色盲基因是Xb,其等位基因是XB,根据基因频率的概念可知,Xb=Xb(XB+Xb)100%。【详解】色盲基因频率=(15+52+11)/(2002+200)100%=6%,B正确,A、C、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37. 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手掌或
49、脚掌上可能会磨出水泡。下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水泡内的液体是_,一般是由_中的水分大量渗出而形成的。(2)一般情况下,与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_含量不同。(3)内环境是由图中的_(填标号)组成的。其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是_(用标号和箭头表示)。(4)若为皮肤的真皮细胞,箭头处的氧气浓度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处,而CO2的浓度相反。【答案】 (1). 组织液 (2). 血浆(或血液) (3). 蛋白质 (4). (5). (6). 高于【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为组织液,是
50、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为细胞内液。【详解】(1)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一般是由血浆中的水分大量渗出而形成的。(2)一般情况下,血浆与组织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多。(3)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是由图中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血浆中的成分可以和组织液双向渗透,组织液单向渗透进入淋巴,淋巴单向渗透进入血浆,故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是(4)由于组织细胞消耗的氧气来自血浆,而产生的二氧化碳由血浆运走,所以若为皮肤的真皮细胞,箭头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而CO2的浓度相反。【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成分,意
51、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38. 关于植物向光性原因的研究由来已久,请根据下列事实回答有关问题:(1)20世纪20年代就有科学家认为,生长素(IAA)在向光和背光两侧分布不均是造成向光性的原因。那么,这种分布不均,是由于单侧光破坏了向光侧的IAA造成的,还是IAA在向光和背光两侧重新分配造成的呢?有人做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在A、B、C、D四个实验中,_(填字母)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并不会破坏向光侧的IAA; _ (填字母)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引起IAA的侧向再分配。由此可以形成推论:植物向光性的产生是由于_。(2)将上图中的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的
52、胚芽鞘顶端右侧,胚芽鞘将向_侧弯曲生长。生长素(IAA)的化学本质为_。【答案】 (1). A与B (2). C与D (3). 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 (4). 左 (5). 吲哚乙酸【解析】【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由图A与B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并不会破坏向光侧的IAA,C与D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引起IAA的侧向再分配。【详解】(1)在A、B、C、D四个实验中,由于实验A与B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相差不多,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并不会破坏向光侧的IAA;与C相比,D中向
53、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减少,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增加,且两侧生长素总量与C中接近,可以说明单侧光引起了IAA的侧向再分配。由此可以形成推论:植物向光性的产生是由于单侧光引起向光侧的生长素运往了背光侧,使背光侧生长速度大于向光侧。(2)将上图中的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顶端右侧,则琼脂块中生长素向下运输,促进胚芽鞘右侧生长,而胚芽鞘的左侧不生长,所以胚芽鞘将向左侧弯曲生长。生长素(IAA)的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点睛】本题考查了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引起的生长情况,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从题目所给的图形和数据中获取有效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9. 人乳头瘤病毒(HPV)为DNA病毒
54、,已知的亚型有100多种,分低危型和高危型。子宫颈癌主要由高危型持续感染所致,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下图是HPV入侵机体后,机体做出的免疫应答示意图,据图回答:(1)HPV在免疫学上被称作_。图中甲是_细胞,其功能是_。(2)图示过程称为_免疫,不能清除HPV病毒。(3)若要完全清除HPV病毒,还需要体液免疫参与,过程如下图。即:大多数抗原经过A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可将其内部隐蔽的抗原暴露出来,然后呈递给B_细胞,再呈递给C_细胞。C受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D_细胞和E_细胞,前者能产生物质F_,物质F化学本质是_。(4)目前,针对HPV已经研制出预防效果较好的四价疫苗和九价疫苗,HPV疫苗价
55、数越多,可以预防的HPV类型越多。我国普遍使用四价疫苗,为得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医生建议半年内三次注射疫苗,原因是:_。【答案】 (1). 抗原 (2). 效应T细胞 (3). 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分泌淋巴因子 (4). 细胞免疫 (5). T (6). B (7). 浆 (8). 记忆 (9). 抗体 (10). 蛋白质 (11). 初次免疫可以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再次免疫会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
56、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1)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免疫学上称为抗原,图中甲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所以甲是效应T细胞,作用是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分泌淋巴因子。(2)图示过程主要是病原体侵入宿主细胞,效应T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的过程,表示的是细胞免疫,
57、细胞免疫不能清除病原体,还要借助体液免疫和吞噬细胞的作用才可以。(3)若要完全清除HPV病毒,还需要体液免疫参与,即大多数抗原经过A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可将其内部隐蔽的抗原暴露出来,然后呈递给BT细胞,再呈递给CB细胞。C受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D浆细胞和E记忆细胞,前者能产生物质F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4)由于初次免疫可以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再次免疫会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所以为了得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医生建议半年内三次注射疫苗。【点睛】本题以HPV为材料考查免疫学的知识,需要考生根据图示分析免疫的过程,识记二次免疫的原理,掌握免疫学的应用。40. 下图表示
58、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可知,既能够传导兴奋又能够分泌激素的结构是_。(2)当机体受寒冷刺激时,垂体受到下丘脑分泌的_激素刺激,合成并分泌_激素,进而刺激甲状腺合成并分泌_激素,促进代谢,抵御寒冷。(3)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增加_激素的生成和分泌,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_对水分的重吸收。(4)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 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_调节。 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需要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胰岛素的受体分布在靶细胞的_ (填“细胞膜上”或“细胞质中”
59、或“细胞核中”)。【答案】 (1). 下丘脑 (2).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3). 促甲状腺 (4). 甲状腺 (5). 抗利尿 (6). 肾小管和集合管 (7). 神经-体液 (8). 细胞膜【解析】【分析】下丘脑地位和功能: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详解】(1)从图中可知,既能够传导兴奋又能够分泌
60、激素的结构是下丘脑。(2)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氧化分解,增加产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为分级调节,当机体受寒冷刺激时,垂体受到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刺激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抵御寒冷。(3)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刺激,增加抗利尿激素的生成和分泌,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4)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进而使下丘脑的血糖中枢兴奋,通过传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通过促进血糖的去向和抑制血糖的来源使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需要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胰岛素为大分子物质,可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即胰岛素的受体分布在靶细胞的细胞膜上。【点睛】本题考查以下丘脑为中心的生命活动调节的知识点,考查学生理解知识和正确识图能力,题目难度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