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初中语文文摘历史伏尔泰原来是孔子狂热粉丝.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46457 上传时间:2025-10-28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文摘历史伏尔泰原来是孔子狂热粉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伏尔泰原来是孔子狂热粉丝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风动一时,启蒙运动中的翘楚如伏尔泰、霍尔巴赫、狄德罗等人的重要思想,很多都来自中国儒学,这一点很少有人注意到。法国人知道中国及儒学,是从耶稣会士进入中国传教开始的。1600年,利玛窦进入北京,这是中西方交流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之后耶稣会士在中国传教大都走此“融通阐发”路线,精通儒家经典是必修功课。许多传教士开始翻译介绍中国的历史、哲学。据统计,17、18世纪耶稣会士将7000多种西学书籍带到了北京,与此同时在欧洲出版了与中国有关的作品723种,其中以法国为最多。儒学方面,1662年郭纳爵出版中国科学提要,是论语和大学的合译本;莱布尼茨、沃尔夫等著

2、名哲学家都曾受到此书的影响。沃尔夫有一次在哈雷大学演讲“中国的实践哲学”,认为中国人“靠着治国之术使这个国家在所有方面都超过了所有别的国家”,结果引起旧派反对,被当局勒令在48小时内离开哈雷大学,否则立即绞死。此事遂成为德国学界的一大公案,是非争论20多年,结果搞得沃尔夫名利双收,中国儒学名声大噪。杜赫德的两部书使法国对中国文化的介绍达到高潮。他主持编撰了来自中国的“即时通讯”,以“有益而有趣的书简”之名发行。这些通讯发行前后历时74年之久(1702-1776年),后来编辑成著名的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1735年,杜赫德的划时代巨著中华帝国志出版,旋即轰动欧洲,几年内法文本出版三次,英文本两次,

3、还有俄译本和德译本。当时法国一门新的学问“汉学”刚刚诞生。耶稣会士描绘的关于中国光辉灿烂的图景在法国乃至欧洲都成为轰动一时的事物,18世纪是一个“中国世纪”,在当时的法国,“中国比英格兰更受青睐”,“中国比欧洲本身的某些地区还要知名”,“18世纪时欧洲大盛中国风,他们不仅对儒教的理性思想予以理想化,而且中国的建筑风格、瓷器、家具和室内装潢也风靡一时”。曾有一个时期,“(法国许多家庭)所有的壁炉上面都摆满了中国的瓷人”。即便现在,很多有文化的欧洲人,对中国的印象还是停留在18世纪的中国“镜像”中。1747年,一位作家写道:“伏尔泰追随杜赫德,这几乎是他唯一可以追随的人,而且是没有比之更好的向导了

4、。”伏尔泰服膺孔子学说,竟将耶稣画像改易为孔子像,晨夕礼拜,更做诗赞美云:孔子,真理的解释者,他使世人不惑,开发了人心,他说圣人之道,绝不是预言者的那一套,因此信仰他的人,本国外国都有。最有趣的,就是伏尔泰是一个“全盘华化论者”,对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他均赞美有加,“只有中国是世界上最公正最仁爱的民族了”,“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来”,“对于中国,我们应该赞美、惭愧,尤其是模仿他们啊”。伏尔泰甚至叹息:“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像这样的言论在伏尔泰全集中几乎俯拾皆是。伏尔泰反对基督教甚为激烈,他主张一种自然宗教,或者说是哲学宗教,其中“没有迷信,没有荒诞传说,没有亵渎理性和自然的教条”。儒家学说作为一种成功的范例而得到伏尔泰的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