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25).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63420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2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2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2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2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2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氓一、导入整体感知1、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 6 世纪的春秋时期,共 305 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把“诗三首”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故称诗经。诗经反映了公元前 11 世纪周初年至公元前 6 世纪春秋中期的500 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 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 15 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

2、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3、诗经按其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诗歌特定的情境中来。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由此对后世诗歌的创

3、作有很大的影响。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吾国文学导源于诗三百五篇,不知诗三百五篇者,不足与言吾国文学之流变。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不学诗,无以言。论语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只是,在渡河的时候,被我们无声的遗落在另一个时代,当你返身去找时,它已经没入河流之中。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 安意如关于诗经二、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三、整体把

4、握课文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后,明确:全诗共六章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这六章又是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的。板书:恋爱(一、二章)婚变(三、四、五章) 决绝(六章)2、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顺着婚恋三部曲的顺序来写,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明确:回忆和对比。四、重、难点解决过程1、学习“恋爱”部分(1) 指名学生朗读。(2) 教师提问:在第一节

5、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3) 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明确: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乘彼垝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4) 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

6、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5) 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的婚姻?明确:(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不是。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6) 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2、学习婚变这一部分。(1) 小组朗读这一部分。(2) 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明确:议论、抒情。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什么作用?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

7、运已经开始。(7) 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认识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明确:(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8) 齐读这一部分。3、研习“决绝”部分。(1) 指名学生朗读。(2) 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3) 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板书)清醒、刚烈。(4) 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明确:对比(板书)(5) 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明确: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6) 关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 明确: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