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能让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心情,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因而我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思想,采用“合作式”学习模式来展开教学活动,正确处理好现代教学体系中的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这四个要素的联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让他们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并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本节课分为四个阶段,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训练。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 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 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运用缘
2、景入情的赏析方法,分析情景交融的特点。3. 感悟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的赞美之情。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学习重点:教学重点: 运用缘景入情的赏析方法,分析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学难点:感悟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的赞美之情。教法学法指导教师:激趣导入(创设氛围)点拨导议拓展导创 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主发展。0本节课具体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 导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想象、质疑创新、尽情展现教学过程:一、 激情导入 创设情境(导语设计一):“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落霞与孤鹜齐
3、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学生诵读画面上的诗句,读后教师提问:以上的画面及诗句表达 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答:秋,都是写秋天的景。教师问:那有没有轻的流露?诗人在咏秋时都注重情景的结合,今天我们一起赏析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一起听秋声、赏秋色、品 秋味。(设计意图:要学生进入学习氛围,调动其求知的欲望,就要注意调动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和 美感思维,让学生的思想随着美的画面动起来,到秋的意境中去“设身处地”地体验对象。)(导语设计二):让学生欣赏理查德的钢琴曲 秋日私语配合 flash 画面,营造秋天的意
4、境。“秋”是一个能让人生出无限感触的季节,郁达夫先生不远千里从杭州赶到青岛,更从青岛 赶到北平去品味秋色,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故都的秋(板书课题)。提问:课题为什么是“故都”?(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4(a.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经历及心理情感,整体感知课文,在感知中体悟作者蕴 含在文章中的情感。b.课堂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主学习成果,教师即时对学生做 出评价,教师补充学生解答的问题。PPT 显示答案)4. 展示学生所绘的秋景图学生自评、教师评价。(设计意图:学生中有擅长绘画的,在感知文章的景物描写时,让他们将文字转换 成
5、画面,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自然过渡到合 作探究)合作探究二: 你认为哪一幅画面描绘的最为生动出色?谈谈你的理由。(设计意图:合作探究部分总在赏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教师适时引导或介入。) 五、拓展延伸1.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学生讨论完成)明确: 郁达夫,三岁丧父。17 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此文写于 1934 年
6、,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眼中看到的景是内心情感的外化。本文是作者对故 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2. 故都的秋是一篇优秀的散文,那你是否会沉浸其中,也会“清、静、悲凉起来,“于我 心有戚戚焉”呢?明确:因为产生故都的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其实,即使在那样的艰难的处境中, 作者也并非真正沉沦,在内心难言的孤独冷落之中,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他不写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沦的表现,1937 年,抗战爆发,他毅然投入到战斗的洪流中, 进行抗日宣传,19
7、45 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50 年代,郁达夫被国家追认为革命烈士。(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是突破本节课的难点,问题的答案中涉及了背景的介绍,这样 设计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融入景中的情感,也理解了缘景入情的手法。学生讨论,教师补充 PPT 显示答案)六 n、课后作业运用本文中的景物进行仿写天净沙 秋思。(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课后反思尝试以探究性学习来展开教学活动,在整个课堂中,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使课堂动起来,课堂氛围比较活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和适时介入很重要,同时课堂上教师还得注意情境的创设,在探究问题的设置方面应在改进。本课的内容和情感目标学生能达成,但是“悲凉”、“衰亡”的审美体验学生体会不到,这也成为这篇优秀散文的难点了。 课堂上点评同学在点评的时候应大方,普通话标准,对能提出质疑的同学要及时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