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诗歌鉴赏第35课时诗歌的意境课堂训练(说明:鉴赏诗歌意境类题目必做,其他题目酌情选做。)1(2015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月圆(1)【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3)未缺:指月圆。(4)列宿:众星。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2【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阮郎归无名氏春
2、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注作者一作秦观。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劫:围棋术语。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3【2014年高考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
3、析。4【2014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阮郎归 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番腾:同“翻腾”。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1(2015年高考安徽卷)8【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
4、生对文学形象的鉴赏能力。要求概括画面,这就需要对前六句进行逐句分析。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根据前六句的内容,概括描写的画面,这就要考虑前六句写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的画面。从内容上看前六句一句一景。【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9【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明确说明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实是眼前月景,虚是联想家乡亲人,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虚实结合的手法学生很熟,根据题干的提示,学生不
5、难找出眼前景(实),想象景(虚),由此分析情感。【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8【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次一开始就给人以压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以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解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内容及作用的题目,诗歌的上半阙主要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更主要是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等,答题时先简要描述商榷的景物,然后结合诗歌分析渲染什么样的氛围i,奠定什么样的情感基调即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9【答案】末尾
6、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派遣的情绪。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可又因心事重重,意志犹豫不决,落子迟缓。【解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诗歌情感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注意注释中的“隐瞒在内心的痛苦”,和词中的“无奈”,答题时注意是“词的末尾两句”所以不要答“借景抒情”之类的手法,最后两句主要是新解描写,通过动作表达情感,答题时写出这些动作和情感之间的关系即可。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2014年高考大纲卷】(1)【答案】(1)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
7、出一种静谧的气氛。(4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意境特点,答题时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先抓住关键意象,概括出诗句意境的特点,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注意自圆其说。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答案】“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4分)【解析】第(1)题第(2)题考查对诗歌中具体的字赏析形象的把握情况。对“过”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对“随”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出题考察炼字炼句,是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一种形式。备考注意先解释字(词)的含义,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8、,阐述字词的表达效果。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2014年高考安徽卷】8【答案】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解析】“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爱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的叹春之情。注意题干中“通过人物动作神态” 这一限制。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答案】香红
9、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解析】“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情景交融,用这些点面结合的景物衬托了词作情感。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