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7年10月高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1. 西周以来王位继承制度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不断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四种模式。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清朝A. 强化了王族家天下制度B. 皇位继承制度的多样性C. 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D. 封建专制统治危机严重【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不断变化,说明自古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已经无法维系皇位的传承。这就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衰落,所以本题选D。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2. 廷议是明朝六部官员集体议事的制度,廷议内容广泛而重大,参与人员较多,为皇帝提
2、出决策方案,对已经拟定的皇帝诏书,六部官员还拥有审查和复奏权。廷议制度从朝廷决策的角度看A. 行使了宰相机构的决策权B. 弥补了六部各自为政的缺陷C. 开启了中央决策程序化进程D. 皇帝被排斥在决策程序之外【答案】B【解析】:宰相机构并没有决策权,A说法错误,可以排除;材料并没有反映中央决策的程序过程,C的说法与材料不相符,可排除;D项的说法明显错误。所以本题选B。【点睛】: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这虽然加强了君主专制,但也使得六部各自为政的情况出现了。廷议要求众多的部门和官员参与,不仅弥补了六部各自为政的缺陷,还提高了行政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3. 王家范在谈到中国古代农业时指
3、出,“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一切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就像独生子,必得挑起“大家庭”的全部重负。作者意在强调A. 农业负担过重阻碍农业的发展B. 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C. 中国古代经济畸形发展D. 封建王朝赋役苛重【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也意味着国家一切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就像独生子,必得挑起“大家庭”的全部重负”这一信息说明农业的负担过重,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依靠。正是因为负担过重,所以农业发展受到了阻碍。所以本题应选A。“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一切的全部重负”,这句话中,“意味着”之后的语言应作者强调的,所以B项不对。CD两
4、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4. 宋代以前的儒学与佛教相比有两个弱点:一是没有佛教所讲的祖统,二是没有抽象的哲学理论。然而,唐代的韩愈却认为中国儒学有自身的“道统”,礼记中庸所讲的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哲理。韩愈的主张实际上反映出A. 佛教与儒学的对抗B. 儒学复兴的完成C. 佛教道教的衰落D. 佛教与儒学的融合【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首教的理论。材料中的“唐代的韩愈却认为中国儒学有自身的道统,礼记中庸所讲的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哲理”这一信息就反映了“三教合一”的主张,所以本题选D。5. “面对与西方的冲突一败再败,
5、当时的开明士大夫阶级发动了自强运动,打算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工具来保护中国文明,即通过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保持中国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斯塔夫里阿诺斯随即指出: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斯塔夫里阿诺斯之所以认为“荒谬”,主要是因为A. 工具方面的西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的西化B. 西方文明已使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严重动摇C. 西方文明与儒家文明两者根本对立无法兼容D. 不彻底否定封建制度就不能使中国真正强大【答案】A【解析】:材料中讲到“开明的士大夫移植西方的机械工具”,这促使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到的变革,即思想和制度发生
6、变化,所以本题选A。BD两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C项说法是错误的。6. 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这说明当时A. 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B. 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答案】B【解析】据材料“1982年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
7、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当时我国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故B选项正确;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C项错误: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D项错误。故选B。7. 甲午战争以来中国曾两次大规模出国作战,一次是参加中国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结合部缅甸作战;另一次就是抗美援朝。在这两次作战中,许多英雄儿女埋骨于异国他乡。2011年9月,19位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终于被护送回国,归葬于腾冲国殇墓园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墓。2014年3月,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抵达沈阳,归葬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对此,下列评价准确的是A. 两次遗骸归
8、葬都有助于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结盟B. 两次遗骸归葬都反映了政府对海外侨胞命运的关注C. 两次出国作战都有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D. 两次出国作战都为实现亚洲和平作出决定性的贡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入缅作战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建国后的抗美援朝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意志和决心;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A项与我国的外交原则不相符,同时也与材
9、料内容不相符;B项明显错误,与材料内容不符合;D项内容不符合二战期间材料内容的意义。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入缅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抗美援朝8. 罗马法原论中记载,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材料说明罗马法A. 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 注重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C. 蕴含人人平等的法律主张D.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罗马法规定,奴隶有条件的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否则按
10、杀人罪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故D项正确;当时的罗马是奴隶社会,仍然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A项错误;B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奴隶主与奴隶之间仍然是不平等的,故C项错误。9. 在十月革命前两周,列宁指示布尔什维克控制的军队要给士兵放假,以便组织他们回乡进行“关于立宪会议的鼓动工作”,争取农民选票以便“在立宪会议中获得多数”。在十月革命前夜,布尔什维克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文中的“号召”A. 体现了和平过渡的设想B. 主张武装起义夺取政权C. 实践和平法令的精神D. 希望与临时政府分享权力【答案】D【解析
11、】:把“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是进行会议选举,这是一种和平的方式,体现了列宁和平过渡的设想,所以本题选A。材料的主旨并不是号召人民进行武装起义,据此可排除B;和平法令是在革命即将胜利的时候发布的,这与材料中的“在十月革命前两周”的时间不符,可排除C;D明显错误,因为十月革命是要推翻临时政府的。10. 下面是16501850年的世界人口变化(单位:百万)。对导致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解读错误的是A.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欧亚人口的增长B. 欧洲人口的增加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C. 农耕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亚洲人口的增长D. 非洲人口的下降与罪恶的黑奴贸易有关【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的
12、时间是从1650到1850,其中,1750到1850间,正是工业革命时期,欧洲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到了欧洲人口的增长,但是亚洲在这一时间断里还没有展开工业革命,也没有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情况,所以A说法不正确。11. 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指出:“苏联不会直接向发达的西方世界扩张,而是要向不属于西方世界的国家和战前的广大殖民地地区,即介于西方世界和苏联之间的广大的中间地带进行扩张。因此必须下决心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作者的这段言论A. 推进马歇尔计划实施B. 为“遏制理论”造势C. 促成铁幕演说出台D. 推动德国分裂【答案】A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12. 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
13、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B.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C. 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D.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B选项错在十月革命不是直接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C选项错在后两项不是包含关系,而是并列关系;D选项后面两项不是包含关系,没有直接联系;A选项每一环节都是上一环节的内容,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名师点睛】对于这种类型的历史问
14、题,我们在回答的时候要首先明确材料要求的是什么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有并列关系、包含关系、因果关系、对比关系和选择关系。而在选项中往往会出现这几种关系的互相干扰,所以我们要先理清各个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有的时候历史事件之间可能没有关系,因此不必过于拘泥于确定具体的关系,只要看是否满足材料要求的关系即可。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分别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靠,不能自存,所
15、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赡养,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苦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者,在家接受济贫;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
16、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答案】(1)共同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维护社会稳定。中国的的社会救济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博得“仁政”美誉而实施。英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圈地运动出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而出台。救济方式:相同点:都有政府力量参与,起到主导作用;都关注的是社会弱势群体;救济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都有法律保障。不同点:中国救济办法比较单一笼统,涉及的人群比较狭小,强调刑罚的惩戒;英国的救济划分详细,涉
17、及的人群比较广泛,出台了专门的法律。(2)发展:从产生原因看:战后国家动荡与社会主义竞争是直接诱因,减少贫富差距;涉及内容更广泛,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领域;1948年艾德礼首先宣布建成社会福利国家制度;从发展过程看,经历了兴起、日渐完备、1973年经危受挫、1980年缩小规模。【解析】(1)第一小问应注意区分社会救济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直接目的容易理解,就是救助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从根本目的来看,政府的社会救济着眼点还是在于减缓社会矛盾,增强政治认同。第二小问可从社会救济的参与者、救助对象、救济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依据材料概括即可。(2)从材料可知,近代英国的救济制度只
18、针对确实有困难的弱势群体,而当代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已经全面覆盖,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且它包含了失业救济、婚姻家庭救济、教育救济等等多种层面;且由于社会财富再分配,低收入者得到的救济力度更大。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围绕中英两国福利制度的横向比较,设置两段材料,综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种能力,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当代热点社会福利制度,大国崛起英国。第(1)问主要运用所给材料,考查到了考生发散性思维,第(2)问则考查到考生开放性思维,知识迁移能力。本考点是考查考生比较能力,题目设置比较平和,考生应该比较容易
19、得分。启示我们复习备考时还是要关注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透彻,当然更离不开解题技巧的训练,如“共同目的”、“异同”、“发展”这类设问。1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黄宗羲、顾炎武部分言论主张黄宗羲顾炎武“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专制统治是“天下之大害”。“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臣)”。在边疆地区设立方镇,给予方镇官员任免、征缴赋税、政策制定的自主权。“公其是非于学校”。“为民而立君”。君主专制导致“百官无权”。“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于天下之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寓封建于郡县之中”。“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
20、,犹足以维持一二,至於清议亡,而干戈至矣”。资料来源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日知录和亭林文集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和顾炎武相似的人生经历,并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归纳二人政治主张的同异。【答案】人生经历:都生活在明清之际,目睹明朝专制腐败导致亡国,清初参与抗清斗争,后拒绝与清朝统治者合作,隐居起来著书立说。共识:民为国家之主;君主专制不利于国家治理。不同主张:黄宗羲主张君臣共治,实行方镇自治,建立学校议政制度;顾炎武主张分权众治,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相结合的地方行政制度,发挥清议的约束导向作用。【解析】:对于两人的人生经历,依据教材内容,回顾所学知识便可答出。关于两人的共识:可以对材料
21、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得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专制统治是“天下之大害”、 “非一人所能治”这些言论反映了他反对君主专制,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顾炎武的“为民而立君”、“君主专制导致百官无权”、 “以天下之权,寄之于天下之人”也说明了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强调人民是天下的主人。所以他们的共识就是:民为国家之主;君主专制不利于国家治理。不同:对黄宗羲的“而分治之以群工(臣)”、“在边疆地区设立方镇,给予方镇官员自主权”、“公其是非于学校”这些言论进行分析归纳可得出:黄宗羲主张君臣共治,实行方镇自治,建立学校议政制度;对顾炎武的“以天下之权,寄之于天下之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
22、失,其专在上”,“寓封建于郡县之中”。“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这结言论进行分析归纳可得出顾炎武的主张是: 分权众治,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相结合的地方行政制度,发挥清议的约束导向作用。请考生在第44、45、46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1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第二次大战行将结束的时候,美苏都表示在德国问题上进行合作的愿望,并达成了相关的协定。然而,共同敌人消失后,美苏出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地缘政治利益及国家利益的冲突,放弃了合作的意愿,进行对立和对抗。从1945年欧洲战争结
23、束到1949年两个德国的出现,美、苏、英、法曾举行过6次外长会议,试图在处理德国问题上找到彼此能接受的合作途径。事实表明,以美英法为一方,苏联为一方,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愿做出妥协。材料二1947年前后,美国加速了分裂德国的步伐,西方国家实行占领区的合并,并在自己占领区实行货币改革。苏联指责西方的举动破坏了德国的经济统一和经济联系。1948年6月24日,苏联主动出击,实施柏林封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态度坚决,顶住苏联的压力,坚守在西柏林的阵地,通过空中运输援助西柏林,并对苏占区反封锁。同时美英法先是向苏联发出同一内容的照会,被苏联基本否定。接着西方三国决定把柏林争端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理由是苏联
24、制造的紧张局势“构成了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对安理会提出的方案,苏联实行了否决。但是美苏双方都没有指望通过武力解决问题,采取了克制态度,没有把事态进一步扩大和恶化。几经交涉和谈判,1949年5月12日,柏林封.锁取消。杜鲁门在回忆录中说:“俄国在柏林问题上所表现的粗鲁和野蛮,使得欧洲人认识到,西方国家之间必须建立密切的军事支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苏等大国在德国问题上对抗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栝美苏双方在柏林危机问题上斗争的方式和影响。【答案】(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苏失去合作基础;战后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间的矛盾加剧;美苏“冷战”局面的
25、形成。(2)方式:封锁与反封锁;外交照会;在联合国安理会斗争。影响:促进德国分裂,加剧了美苏对抗,推动了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问,回答本题首先需要从材料一中提供的美苏对抗的背景入手来分析。材料提供的美苏对抗的时间在二战后,依据这个时间并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来分析归纳出两个大国由合作到对抗的原因即可。其次就是从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与两国的根本利益等方面来分析归纳。 考点:20世界的和平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1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甘地说过:“如果在印度发展工厂,倒不如把钱送到曼彻斯特去。”“使用曼彻斯特布,我们还只是损失了金钱,但如果在印度也产生
26、了一个曼彻斯特,则我们虽留下了流出去的金钱,却换去了我们的血肉,因为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贫穷的印度尚可得到自由,但要使一个由不道德以致富的印度再获得自由,那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甘地声明他“关心的是不惜一切代价摧毁工业主义”。又说:“纺车轮的每一次转动,都在纺着和平、善良和仁爱。”“自治是一座伟大的机构。但中心始终是纺纱车,所有的活动都要围着它旋转。”摘编自甘地与凯末尔的经济思想之比较材料二从19191948近三十年的艰苦卓绝斗争生涯中,甘地先后被捕十五次,在狱中度过二千三百个日日夜夜,最后一次身陷囹圄年已73岁。甘地常把人民比作“上帝”和“真理”,而把自己比作“尘土”。尼赫
27、鲁说过:“甘地对于机器和近代文明的旧观点,我们很少有人赞同。我们认为就是甘地自己也认为这些观点是空想的,不大适合于近代情况的。”又说:“甘地能够支配国大党和整个国家,并不完全因为他所主张的意见,而是他的独特的人格。”“甘地在处理问题时,从来不重视从理智方面去考虑问题,因而只强调品格和诚心。他培养了印度人的品格和骨气,而且在这方面获得了惊人的成功。”摘编自论甘地的独特品格(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甘地的经济思想并说明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所起的作用。(2)简要评论尼赫鲁对甘地的评价。【答案】(1)思想:“易西服”是政治改革的开端和关键。(1)思想:反对西方工业化,崇尚手工劳动为代
28、表的印度农村经济;用道德衡量经济生产方式(如资本主义工业化破坏自然、侵略、倾销,是不道德的;手纺车的生产方式带来自由、和平、善良和仁爱)。作用:增强了印度人民反对殖民者的自信;调和了复杂的教派、种族间的矛盾与分歧,团结了印度人民共同反对殖民者。(2)评论:尼赫鲁不认同甘地反对工业化的思想,但肯定甘地的个人品格魅力和他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所作的贡献。尼赫鲁的评价既从全球发展的趋势着眼,又站在印度反殖的民族立场上。【解析】:(1)对材料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答出。“关心的是不惜一切代价摧毁工业主义”这句话说明了甘地反对西方工业化; “纺车轮的每一次转动,都在纺着和平、善良和仁爱” ,这句话说明了他崇
29、尚手工劳动为代表的印度农村经济;“贫穷的印度尚可得到自由,但要使一个由不道德以致富的印度再获得自由,那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依据这一句话可知甘地用道德衡量经济生产方式。甘地思想的作用可以依据所学知识来答。甘地的经济思想是其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抵抗英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2)评论:依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尼赫鲁不认同甘地反对工业化的思想,但肯定甘地的个人品格魅力和他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所作的贡献。尼赫鲁对甘地中肯的评价是因为他既从全球发展的趋势着眼,又站在印度反殖的民族立场上。1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当诸侯们摒弃出身背景,而以人的
30、才能为原则选任自己的官员时,出身贫寒的人看到了自己的希望。游士们游走于各国之间,完全不提礼义廉耻,纯粹从利的角度为君主出谋划策。与春秋时期各国执政都出身于特定的世卿家族、国君基本上无权任命执政不同,战国宰相一类高级官员多是由本国国君或者国君最亲近的子弟姻亲担任,或者由出身寒微、不属于任何大家族的士人担任。战国宰相不是终身任职,也没有固定的任期。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第一卷材料二吴起认为,楚国的“贫国弱兵”,是由于“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这些大臣、封君“上逼主而下虐民”,因此他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秩,精简“无能”、“无用”的官,裁汰“不急之官”,节省这些开支用来供养“选练
31、之士”。吴起还迫使旧贵族带同所属人员去充实广大的荒凉地区,整顿楚国官场的歪风,禁止私门请托。杨宽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战国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在官员任用方面出现的新气象(2)根据材料二指出吴起变法的特点和作用【答案】(1)新气象:不看出身,任人唯贤;游士因功利为君主所用;出现布衣宰相;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2)特点:以打击旧贵族势力到达富国强兵的目的。作用:革除了一些世袭封君的特权,精简了国家机构,改善了吏治;增强了军事力量;有利于开发荒凉地区。【解析】:(1)对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后即可答出这一时期官员任用方面出现的新气象:不看出身,任人唯贤;游士因功利为君主所用;出现布衣宰相;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2)特点:通过对材料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吴起为了富国强兵而打击旧贵族的势力,所以吴起变法的特点就是以打击旧贵族势力到达富国强兵的目的;其作用,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为:革除了一些世袭封君的特权,精简了国家机构,改善了吏治;增强了军事力量;有利于开发荒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