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讲座2 辨析类习题解题技法 辨析题难度大、要求高、区分度强,是考查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最充分的一种题型,是部分省份高考的必考题型。从呈现方式看,部分辨析题明确指出辨析要求,部分只是要求对某些观点和做法等进行评析、评价、点评等;从观点内容看,主要有全对全错型(思维简单,极少出现)、正误混合型、附加条件型、内容片面型、复合型(某几种类型的复合)等。题型特点:答好辨析题,前提是找全论点,关键是找准辨点,原则是先辨后析,必要时有所评判。辨:对辨点下判断(有时候也可以渗透在“析”中),说明各论点或辨点正确还是错误,或什么条件下正确,什么条件下错误。析:即对各论点或辨点进行理论分析,用原理说明正确性和错误性,
2、并对错误论点加以更正或对片面的论点进行补充。评:指明坚持正确观点的意义,揭露错误观点的错误实质、危害、思维缺陷、理论焦点,对整个试题进行评判时要注意科学性。1、正误混合型辨析题的解法: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既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二是前提正确,结论错误,或反之。其解法是:首先,指明正确的一面,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之所以正确的理由;其次,指明错误的一面,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之所以错误的理由并加以更正;最后进行概括总结或点题结论。【典例导悟】(2010福建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材料一 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
3、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贞观政要 君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民”。“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 会上
4、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有人认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请你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价。【思路点拨】考查文化模块中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属于辨析类问题。答题时,既要肯定“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又要分析“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这一论点的错误性。【答案】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民本思想和中国
5、共产觉“以人为本”都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剥削制度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基础上。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传统的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根本上是为了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实践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根本上是为人民服务。(2009广东政治)休谟说:“除了对知觉而外,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观念”,他认为“物质实体的存在与否是人们的经验不能解决的”。辨析: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之外,是人无法认识的。【技法训练】【解析】从辅助材料可以看出休谟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其次从
6、辨题来看,认为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之外是正确的,但认为人无法认识是不可知论的观点,否认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本题辨点有两个:客观事物在意识之外、人无法认识客观事物,属于正误混合型辨析题,要注意适时作出评价。【答案】(1)休谟的观点是不可知论的观点。(2)马克思 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够为意识所反 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3)意识具有目的性 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意识还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 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 世界的重要条件。(4)通过人的感官,能够认识客观世
7、界变化多 端的现象,通过“思维的眼睛”,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 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5)综上所述,题中的观点是不恰当的。2、附加条件型辨析题的解法:附加条件型辨析题中的辨点在一条件下正确,在另一条件下错误;或者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成立。其解法是:首先,肯定命题正确的一面,并简要说明理由;其次,附加其他因素或条件,并分析说明理由;最后,进行概括总结、点题结论或指出其思路缺陷的根源。(2010江苏政治)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引起了校园世博热,同学们纷纷上网“逛”世博。一个世博专题网页引发了某同学的兴趣和思考,他发帖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以下是该网页的部分内容【
8、世博之魅】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从1985年英国伦敦的第一世博会开始,人类找到了一种大规模文明交流的新形势。世博会成为多国文化融汇和最新科技展示的平台,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集中展示和提升的重要途径。上海世博会对中国的意义,不仅在于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的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世博会的影响,大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典例导悟】发帖:如何以世博会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跟帖:经济发展了,文化软实力就自然提升了。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跟贴中的观点,并针对发帖中的问题提出你的看法。(世博之愿)【思路点拨】本题对发帖内容进行
9、评析。考查学生评析问题的能力。从知识的角度看,核心知识是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但这并不算完,题目还要求进一步提出自己的愿望。这一点可能考生会遗漏。世博之愿:发展世博的文化意义。【答案】跟贴认识到了经济发展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决定作用+但没有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还需要其他条件。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还要:充分发挥世博会的产业引领功能,更好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交融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充分发挥世博会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功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充分利用世博会的文化融汇契机,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实现文化的创新;充分发挥世博会的文明推动功能,
10、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培育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民族精神。(2009海南文综)随着文明的发展,阅读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塑造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辨析: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技法训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获得认识的途径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在辨析过程中既要点明阅读(间接经验)在人的精神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又要强调说明实践对人的精神发展的重要作用。【答案】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实践是认识
11、的来源,也是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础。阅读的过程是能动地吸收、借鉴间接经验的过程,间接经验归根结底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实践。阅读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是影响一个人精神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之一。结论一:承认实践是精神发展的基础。强调个人的精神发展受阅读影响,学习间接经验具有重要作用,则这个命题是正确的。结论二:忽视实践在精神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夸大阅读对精神发展的作用,则这个命题不正确。(同学们把结论一和结论二结合起来作答或者答出上述任一结论均可得分)3、内容片面型辨析题的解法:此类辨析题,所述论点正确但不全面。解答的基本思路为:肯定其正确的一面,并进行理论论证;指出其不足的
12、一面,说明理由并加以补充;最后,进行评价,指明实质。(2010浙江文综)近年来,浙江省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经济上,着力改变传统工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状况,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各类专业市场,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的力度,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和城镇化建设,力推“家电下乡”,建立和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等。在文化上,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影放映“2131”、送戏送书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一系列文化工程,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有人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政府只要多出钱就行了,不必搞什么文化工程。”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典
13、例导悟】【思路点拨】属于评析类题目,旨在考查农村进行文化建设的必要性。首先要表明立场:农村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文化的发展。然后运用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答案】农村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文化的发展。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然而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实施一系列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既需要物质载体,也需要正确引导,实施文化工程,不仅有助于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保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政府既要给钱,也要加强文化工程建设。0(2009天津文综)阅读
14、材料,回答问题。志愿者活动在国际社会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其影响下,我国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也走过了十几年的光辉历程。从“乐善好施”的先哲古训,到“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无数仁人志士早已吟唱出人类道德情感的华彩乐章,当今,中国青年志愿者又高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旗帜,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发展世界现代文明谱写出崭新诗篇。【技法训练】(1)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传统美德是如何发扬光大的。(2)有人认为,青年志愿者应该是“大公无私”的,也有人认为应该是“先公后私”的。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解析】第(1)问要求学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传统美德是如何发扬光大的。难度不大
15、,指导志愿者行动的是种传统美德,转化成教材的熟悉知识点“传统文化”。这样,通过知识点的迁移,可以很容易地解答该题。第(2)问其实是一个类似于辨析题性质的问题,回答的时候要注意选取角度,从必要性和重要性两方面去作答,但是要注意不要两个观点均答。【答案】(1)在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中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升华。在顺应时代要求中创新。(2)参考答案一:赞同第一种观点。“大公无私”是一种崇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应该作为当代青年的不懈追求,这样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志愿者活动中去。参考答案二:赞同第二种观点。“先公后私”是一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这有利于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持续发展,有助于更多青年加入志愿者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