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专题一信息反馈卷 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1.西周初年,周王曾分封了鲁、齐、燕、卫、宋、晋等重要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实质上是( )A.宗法制在地方的体现 B.统治各地的政权机构C.周王直辖的行政区划 D.拱卫周王室附属国2.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的出现与下列哪项制度有密切关系( )A.“家天下”制度 B.王位世袭制C.宗法制 D.分封制3.下列表述是对右图中西周四个社会等级的阐述,其中错误的是(
2、)A.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 B.诸侯可能不是王族成员C.卿大夫由周王进行分封 D.士的地位由嫡长子继承4.史记集解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秦朝皇印为玉玺B.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C.玉玺为皇帝独用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5.秦始皇统治时期,王绾、李斯曾经先后担任丞相,位居“百官之首”。为相期间,他们的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政事B.分管中央重要部门C.协助皇帝管理军事D.代表皇帝监察百官6.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全国,司马迁说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晋书以为统一后又有所增设,可达四十郡之多。
3、下列对郡县制的认识正确的是( )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元代所设行省与秦始皇所设郡的数量一致 废分封、行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 B.C. D.7.一位西方学者认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是(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8.汉武帝时,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其根本目的是( )A.监察地方政治状况B.举荐地方优秀人才C.加强对地方的
4、控制D.察访民间百姓疾苦9.英国曾借鉴我国科举制度改革文官录用制度,孙中山也曾经十分肯定科举制度,共同原因是科举制( )A.以儒学经义作为考试内容B.便于统治者控制知识分子C.有利于形成社会重学风气D.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10.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A.分封制 B.中外朝制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度11.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C.科举制 D.行省制12.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由于“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
5、专权自恣”。这一观点反映出他企图( )A.削弱地方割据势力B.强化君主专制统治C.改革选官用人制度D.巩固中央集权制度13.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朝廷内制的敕、诏、册、表等,由六部转归内阁负责。这一现象说明( )A.内阁成为行政权力的中心B.内阁的权力已完全合法化C.内阁掌握军国大事决策权D.内阁的权势及其地位提高14.清朝一位军机大臣曾写诗比喻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协同皇帝共治国事B.秉承皇帝旨意办事C.负责贯彻皇帝政令D.监督官员规范执政15.从明代内阁制的创立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
6、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政治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是改革的根本C.强化皇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D.弥合君相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16.说法正确的是( )A隋唐的三省又称“计相”,总管国家财政B宋朝的三省长官权力进一步加大C元朝以行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D明朝以军机处取代中书省的职能17.一幅古地图名为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全图,图中标注有“天下两京十三省府州县路程”字样,据此判断此图应绘制于(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18.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A皇
7、权的独尊 B中央集权的强化C等级制度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二材料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
8、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2分)(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4分)(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4分)参考答案: 1. B 2.C 3.C 4.D 5.A 6.D 7.A 8.C 9.D 10.C 11.C 12.B 13.D 14.B 15. C 16.C 17.D 18.A 材料题答案:(1)血缘、门第、等级。(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4)影响: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