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必修2(人民版)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基础达标1康有为等人在宣传其进步思想时不可能使用的形式是()A创办报刊 B广播宣传C放映电影 D演讲集会解析:中国自办的第一批广播电台是官办电台。1926年,中国自办的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播音。随后,又出现了天津广播无线电台(1927年)和北京广播无线电台(1927)。这时,康有为等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答案:B2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解析:1905年中国人
2、自己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开始。答案:B3(2014无锡期末考试)下表为民国时期各类报纸的部分纪事,根据该纪事无法得出的结论是()报纸纪事申报1918年该报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中央日报1932年多次发表“赤化祸害论”的社论新民日报1939年,社址所在的县城沦陷,不得不宣布停刊救亡情报其发刊词说“抗战救亡”是全国人民的呼声A.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B民国时期的报纸都以客观公允作为报道原则C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D民国时期的各类报纸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价值解析:分析可知,“1932年多次发表赤化祸害论的社
3、论”说明报道存在明显主观性,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说明近代科技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A项正确,排除;“1939年,社址所在的县城沦陷,不得不宣布停刊”说明日本侵华对中国报业的摧残,C项正确,排除;“报纸是活化的历史”,对研究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D项正确,排除。答案:B4报刊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体现。有关下列报纸说法正确的是()A都创办于19世纪末B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都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D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解析:民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时务报国闻报是维新派创办的报纸以宣传维新思想。三种报纸对封建主义的批判都不彻底。答
4、案:C52012年夏季奥运会在伦敦举办,人们大多只能通过电视转播来了解比赛情况。100年前,中国人除了到现场观看比赛外,还能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奥运会的比赛情况()A听广播 B看报刊C看电视 D上互联网解析:电视是1929年发明的,互联网是1969年才有的,而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是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办的ECO广播电台。答案:B6(2014衢州质量检测)中国现代化一书记载:“民国元年后出现的几百家报纸、几十家学术或政论性杂志,以及十几万所大小学校,不仅使知识分子在数量上猛增,而且为他们提供了更为独立的职业(例如教师、记者)、社会地位和更大的社会流动可能性。”这反映了民国成立后()A通俗
5、性报刊更加活跃B报纸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C报纸实现了专门分工D报纸进一步开启了民智解析:据材料信息“不仅使知识分子在数量上猛增,而且为他们提供了更为独立的职业(例如教师、记者)、社会地位和更大的社会流动可能性”,可知反映报纸促进了知识分子队伍的发展壮大,推动了社会对知识分子群的关注,故选D项。A、B、C三项都是对材料的不正确解读,排除。答案:D7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可以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亲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吗?”请问,使人们“开眼界”的是()A电影 B电视C广播 D互联网解析:从材料中“真如同亲历其境,亲眼得
6、见一样”可知是电影。答案:A8(2014荆州质检)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达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风气的变化解析:解答时注意题干角度限定“社会生活史”,结合材料信息“印刷机器发达史”和“新闻事业发展史”,可知C项为最佳答案。A、B、D三项的观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没有紧扣社会生活史这一主题,故排除。答案:C9从媒体角度看,美国的水
7、门事件、克林顿丑闻事件、美军虐俘事件、西方其他国家高级官员的丑闻曝光事件等,突出反映了()A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B政府对个人和集团势力独行的制约C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带来的负面影响D报刊、网络和电视新闻媒介监督作用的大大增强解析:“从媒体角度看”,材料所反映的事件之所以能够曝光就是因为有报刊、网络和电视新闻媒介的宣传作用。答案:D10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坦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如图)。这反映了()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善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效显著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A B 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
8、键是正确理解图片中的文字,从图片中的文字内容看不出民国初期公民的教育状况,更看不出妇女地位的提高,只能看出当时比较关心妇女儿童,体现的是一种人性,正确,从小学教材刊登泰坦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可知正确,因此答案为A项。答案:A11人与人之间的称呼看似平常,其实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宣布:“任何人不得再保留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贵族头衔。”材料二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和赌博等陋习。(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材料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大”党纲规定:“凡承认
9、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从此互称同志在党内成为习惯,并扩大到党员和非党员之间。到新中国成立后,“同志”成为全国人民最流行最亲切的称呼。1959年8月3日,毛泽东建议党内一律用同志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材料四时代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悄悄跟着变化。从“同志”到“师傅”,从“先生”“小姐”到以职位相称,再到上级都被叫做老板,这些变化简直让人眼花缭乱。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法国和中国在称呼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材料中的措施反映了两国社会有什么相同之处?(2)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在称呼上有什么相似
10、之处?(3)材料四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称呼出现了多样化的现象,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据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1)题,结合中法两国的背景回答;第(2)题,依据材料回答;第(3)题,依据所学知识来回答。答案:(1)法国爆发大革命,中国发生辛亥革命,冲击封建思想。反映中法两国等级制度森严。(2)具有反封建,民主、平等的特点。(3)反映了社会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解放。素能提升1下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解析:此题目抓住关键信息民国
11、八年五月五日即1919年5月5日,此题可以用排除法:A项不符合史实,政论性报刊清末早已有之,C项抨击的是北洋政府而不是国民政府,D项五四运动中能够表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应该是6月初上海等地的工人罢工运动。答案:B2(2014新课标全国卷)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解析:本题以上海与北京、天津放映中外电影的比例为切入点,考查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含义。材料揭示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已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A项;从放映中外电影的比例看,北京、天津地区远远高于开放程度较高的上海,但这不能说明京津民众接受外来事物的热情较高,排除B项;中国电影拷贝有一定的流通税费,故上海制作的影片传到京津地区代价太高,京津民众看外国片的概率增多,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与材料和史实不符,排除。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