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分层作业(一)(建议用时:40分钟)1在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枝繁叶茂时期,有位思想家把自己描述为传统的传承者和捍卫者,而不是革新者。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B韩非子C孔子D董仲舒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把自己描述为传统的传承者和捍卫者,故选C项。2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公元前603年晋灵公派一勇士杀大夫赵盾,勇士从赵府窗户里偷看到赵盾正在吃只有鱼的晚饭,惊叹其“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飨”,不忍杀之,遂拔剑自刎而死。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春秋时期战乱频繁民生凋敝B晋灵公专制残暴残害忠良C春秋时社会有崇俭尚贤之风D鱼已成为民众的基本食物C由“只有鱼的晚饭”“惊叹”“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飨”可知,赵盾身
2、为重臣,却保持简朴的生活作风,这是勇士不忍杀他,反而自杀的原因,故选C项;赵盾吃得节俭,不能反映出民生凋敝,排除A项;赵盾为“晋国重卿”,晋灵公不是直接下令杀他,反而是派出勇士暗杀,说明这时晋国还没有实现绝对专制,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普通民众的食谱,赵盾吃鱼不等同于民众吃鱼,排除D项。3汉武帝“兴太学,修郊祀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有三代之风。”上述材料评价汉武帝的侧重点是()A尊崇儒术 B抑制相权C解除边患 D削弱封国A根据“兴太学,修郊祀协音律,作诗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授内容,故材料体现的是尊崇儒术,故选A项;抑制相权属于政治,材
3、料涉及的是思想,排除B项;“兴太学,修郊祀”等与边患无关,排除C项;太学是中央官学不是封国,排除D项。4朱熹的诗观书有感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该诗意在()A赞美池塘优美的风景B强调书法取法于自然C克制欲望来探究天理D借自然现象说明事理D朱熹的观书有感是借用活水来比喻新的知识,这首诗借用池塘活水的道理告诫世人,读书的时候,也要注意随时学习新的内容,补充新的知识,只有这样才会达到新的境界,取得更高的成就,体现的是借助自然现象来说明事理,故选D项。5王夫之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同时又主张“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这体现了()A对宋明理学彻底批判B开
4、始质疑传统的统治秩序C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D代表市民阶层的政治诉求C根据题干可知,王夫之反对理学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但同时也主张顺从传统儒家伦理等级秩序,体现了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故选C项;“对宋明理学彻底批判”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统治秩序的质疑,排除B项;等级秩序不符合市民阶层的政治诉求,排除D项。6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A民主与科学 B尊孔复古C中体西用 D托古改制A由“科学与人权并重”可知,新文化
5、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民主与科学。7中国茶道讲究茶的自然、清新的特性,这有助于人们养成清新、恬淡的良好心态,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反映了中国茶道蕴含着()A“天人合一”思想 B“无为而治”主张C“知足常乐”观念 D“以德治国”理念A“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信息说明中国茶道包含着“天人合一”思想,故选A项;“无为而治”主张是一种政治主张,体现的是最高统治者不过分干涉国家事务,排除B项;“知足常乐”指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以德治国”是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是一种政治思想,排除D项。8下表所示为冯天瑜编著的中国文化史所载春秋战国时期文
6、化圈分布,其主要反映出()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秦文化圈以周王都为中心,黄河中游,春秋时包括晋南、郑、卫及赵国南部一部分赵国南部一部分,赵国北部、中山国、燕国,以及更北齐、,以及其他小国,西至郑、卫之一部分长江中游,楚国为中心,北接中原、西至四川、东连吴越之一部分淮水流域和长江下游。以吴、越为中心,西至楚国下游之一部分现在四川、云南,巴国、蜀国、滇国以及西南的部族,东接楚国上游之一部分西北地区以秦为中心,与巴蜀北部、晋南及北方胡族俱有衔接A.文化地域性导致这一时期政治分裂B中原文化一直领先于其他地域文化C地理阻隔导致文化圈之间相互隔绝D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多元
7、一体的特征D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表中可以看出各种文化圈相互重合,相互融合,文化具有多样性,他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故选D项;这个时期文化相互影响,并不会造成政治分裂,排除A项;材料没有进行比较,不能体现中原文化领先其他文化,排除B项;各文化圈相互之间存在重合部分,并不是完全隔绝,排除C项。9宋明理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了新儒学体系。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编著
8、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
9、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学说形成的原因,并概括朱熹推广儒学的路径。(2)根据材料二,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并结合所学得出儒学吸收佛、道思想,根据材料一“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得出儒学家关注社会;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他编著四书集注”“编撰童蒙须知”得出著书立说,阐释儒家经典,根据材料一“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得出将儒学教育渗透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从传播对象和认识论方面归纳;第
10、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得出有利于思想解放,根据材料二“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得出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答案(1)原因: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儒学家关注社会。路径:著书立说,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学教育渗透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2)不同点:传播对象:朱熹:士大夫阶层;王阳明:发展到普通民众。认识论:朱熹:格物致知;王阳明:致良知(反省内心)。意义: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10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
11、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B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为“戎”,称东部民族为“夷”,“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说明各国自认是统一的种族华夏族,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故排除。11葛洪是东晋道教大师和医学家,宣扬“欲求长生不老者,必欲积善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据此,葛洪强调()A三教合一 B尊道抑佛C援儒入道 D援道入佛
12、C“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表明要得道成仙,需要按照儒家信条行事,故选C项;三教合一现象出现在唐宋时期,排除A项;材料的内容是援儒入道,没有提及佛教,排除B、D两项。12李贽在著作中把一向被斥为“聚敛之臣”的桑弘羊列为富国名臣。在叙述桑弘羊的主要理财措施盐铁、均输(调剂运输)、平准(平抑物价)、酒榷之后,对昔日史家作出的“民不益赋(增加赋税)而天下用饶”的评价,李贽一再赞叹道:“真,真!”材料反映了()A桑氏理财措施促进市场竞争B汉朝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C明朝工商皆本观念开始出现D李贽重民安民的民本思想D李贽对“民不益赋(增加赋税)而天下用饶”的评价很高,表明李贽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
13、的肯定,桑弘羊的措施是重视工商业发展,没有剥削民众,体现的是民本思想,故选D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是促进商业流通,不是促进市场竞争,排除A项;汉朝奉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工商皆本是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提出的,排除C项。13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这突出表现了王夫之()A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B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唤C对人性本善的深刻认同 D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A“人性的丰富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和“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表达了王夫之的志愿:要
14、总结批判传统儒家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开辟新的思路,明朝的灭亡使自己心灰意冷,乞活埋就是说不怕清政府的压迫,整体两句就是表现自己的民族气节和人生追求,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王夫之的儒家思想,不是政治变革,排除B项;人性善恶一直是争议不断而莫衷一是的,且题干无法反映王夫之的善恶思想,排除C项;题干反映不出王夫之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排除D项。14学术界对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存在不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宗羲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种种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表现了思想创新的理论勇气。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这一命题包含三层含义:一是
15、“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二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当家作主,而不应由君王一人垄断;三是君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材料二黄宗羲虽然将民本推到了极致,但其政治哲学思想仍然没有跳出孔孟民本的思路和范畴。民本是一种“定对目标选错道路”的空想,永远无法到达“利民”的目的地,因为其一旦进入实践,必然被君主改造成外儒内法的伪民本。如果把民本当成民主,就会让一种“名为民主实为专制”的东西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其结果将是不但不能实现民主的目标,而且还会败坏民主的名声。但民本不是民主并不意味着民本思想没有价值。这
16、种“反法之儒”给走出“秦制”的近代中国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思想动力,并为接轨“西学”提供了本土资源。摘编自丁新宇、郭强民本非民主定性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现实影响(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社会批判精神”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否定黄宗羲“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及其理由。(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黄宗羲“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全面批判君主专制种种弊端”“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民本是
17、一种定对目标选错道路的空想”“名为民主实为专制”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仍然没有跳出孔孟民本的思路和范畴”“永远无法到达利民的目的地”“还会败坏民主的名声”等信息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二“给走出秦制的近代中国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思想动力”“为接轨西学提供了本土资源”等信息回答。答案(1)内容: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倡导社会变革。社会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崛起;君主专制强化与社会矛盾激化;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2)表现:黄宗羲民本思想是一种空想,其本质不属于民主思想。理由:未超越孔孟民本思想范畴;无法实现“利民”目的;败坏民主的名声。(3)价值:为近代中国反专制斗争提供思想动力;为近代学习西方提供本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