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CONTENTS微专题提升系列 实验技能 八、环境污染治理的实验分析 1处理被污染的水体、土壤常借助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自养型微生物处理无机物污染,如富营养化问题、重金属污染等。(2)异养型微生物处理有机物污染,如生活污水、农药等。(3)异养需氧型微生物处理时保证充足的空气采用搅拌、通气等措施。(4)异养厌氧型微生物处理时保证厌氧环境密封、池底沉积物等措施。2实验结果或过程分析型试题解题模板:第一步,要掌握题干中提供的全部关键信息,透过图、文、表等材料找出该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类型、实验变量;第二步,要重点关注对照实验的设置、单一变量的控制方法、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第三步,作答时要注
2、意运用生物学术语,利用题中给出的名词、单位、数量进行表述。1如图表示某河流随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解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 N、P)的浓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A 地有机物浓度低于 B 地B生活污水对无机物(N、P)的浓度变化无影响C在 A、B 两地间,DO 值的增加是因为水体的稀释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果D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解析:A 地的有机物浓度较高,随着有机物的分解,到了 B 地有机物浓度较低;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导致无机物(N、P)的浓度增加;在 A、B 两地间随着无机物的增加,植物的数量逐渐增加,使得 DO 值不断增加;随着大量无机物(N
3、、P)进入湖泊,会使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答案:D2有人认为黄河中下游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与水质中富含 N、P等矿质元素有关。为了证明水体富营养化是由氮和磷引起的,因此设计了下面的实验:从泛着绿色的池塘中取水,并进行如下处理:A静置 4 小时,倒去上清液,留下藻类,加清水。如此重复 3 次;B再加水至 1 000 mL,混匀后分装于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C在甲烧杯中加 0.3 g 洗衣粉(含 P);在乙烧杯中_;在丙烧杯中加 0.15 g 洗衣粉和 0.15 g 尿素;丁烧杯中_;D将甲、乙、丙、丁四个烧杯置于向阳的窗台上培养 5 天,取得水样。请完成以上实验过程“_”中的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A”步骤处理的目的是_。你预计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藻类密度最大的是_,理由是_。解析:实验的自变量为氮和磷,可设置不含磷也不含氮、含磷又含氮、含氮不含磷、含磷不含氮四种处理;在进行实验前,应清除水中的氮和磷。氮、磷都是蓝藻生长所必需的矿质元素,故同时含有氮和磷的培养液中藻类生长得最好密度最大。答案:加 0.3 g 尿素 不加任何物质(或加 0.3 g 蒸馏水)(注意乙和丁所加物质可互换)除去样品中原有的矿质元素 丙 藻类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 N、P 等含量丰富课时 跟踪检测 本课内容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