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单元第28课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练案281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说:“我在法国看到一座低水头的水电站,全部用电子计算机控制,节假日没有工人上班,照样运行发电。联想到国内的经济技术水平,差距太大,很有咄咄逼人的紧迫感。”谷牧这番话旨在强调 (D)A总结经济建设教训B中西方技术的差距C科技是第一生产力D改革开放的必要性解析1978年正值改革开放前夕,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指出中国与法国经济技术水平的差距,意在强调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科技的必要性,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对中国经济建设教训的总结,故A项错误;“中西方技术的差距”是进行改革开放的客观原因,故B项错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19
2、88年邓小平提出,故C项错误。2(2020北京西城)下图为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单位:亿吨)。造成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A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改革B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1978到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明显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项正确;全国范围的土地改革是在1952年完成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6年完成的,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31984年初,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从此中国
3、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时期。此后中国开始(B)A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开放沿海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C着手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化进程解析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84年,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1992年,故A项错误;1984年我国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故B项正确;我国于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D项错误。41984年,邓小平对港澳观礼团说:“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维护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治观点,包括骂共产党的人,都要大团结。”这一精神的贯彻(D
4、)A加强了中国政府对港澳的领导 B有助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C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D有利于保持港澳的繁荣稳定解析材料显示的时间是1984年,香港、澳门还没有回归,不能说加强中国政府对港澳的领导,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一国两制”构想在此之前已经提出,B项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的意思是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利益,这有利于保持港澳的繁荣稳定,所以本题选D项。5(2019北京19)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
5、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B)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C是“一国两制” 具体体现 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解析根据题意内容可知,中国将香港、澳门问题定性为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不属于通常所谓的“殖民地”范畴,从而有利于避免其他敌对势力的干涉,掌握了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主动权,故选B项;新中国从建立伊始就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排除A项;1972年还没有提出“一国两制”的设想,故排除C项;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排除D项。6(2019全国卷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 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
6、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A)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解析结合材料“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产量,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部分地方退耕还林还牧”可知体现的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A选项符合题意。这一时期仍然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B选项排除。经济结构的调整并不会对经济体制产生太大影响,排除。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选项排除。7(2020潍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
7、后两个历史时期。”“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自中共八大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并说明其对改革开放的积极作用。材料二改革的步子要加快(节选)(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的谈话)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
8、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长。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这是我们原来没有预想到的。当然,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那时候是万里同志主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
9、史料按时间与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获取途径和保存状态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依据上述两种标准,指出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从材料二中获取信息,解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答案(1)探索: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党和国家主要任务的调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对党内民主的探索实践;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作用: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理论准备。(2)史料类型:第一手史料;文献史料。解读:改革的必要性: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村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生活贫困。改革的内容、意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改革的进程:先示范,后推广;在实践基础上确定方针政策。解析第(1)问用课本基础知识作答,成功探索注意考查的是“建设道路”的探索,不要列举具体的建设成就。第(2)问中的史料类型注意阅读设问中关于史料分类标准的提示信息,“解读”注意从材料二中获取信息,然后从改革的必要性、内容意义、进程等分层次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