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选择题1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这一习俗在晚清开始发生变化。其原因有()新式教育的影响政治变革的推动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有识之士的推动A BC D解析: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生活习俗开始传入中国;在洋务运动兴起之后,新式学堂开始大量出现,新式教育的开展使中国人开始改变自己的穿着打扮;随着戊戌变法的开始,不缠足运动在维新人士的推动之下迅速开展。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清末,人们的生活习俗恍然发生变化。因而正确答案应为A项。答案:A2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
2、耻笑为“猪尾巴”“满奴”。对“断发”问题理解表述,不正确的是()A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提出“断发”主张B“断发”具有反清革命色彩C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D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答案:A3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解析:A项是西服、B项是长袍马褂,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中山装只符合中西合璧的特点;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旗袍,应选C项。答案:C4. 关于从晚清到民国期间我国服饰的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后,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B清末民初,有人穿着西装祭孔,有人竟女扮男装
3、C清朝官定服饰制度相当严格,一直没有变化D随着民国政府颁布礼服形制,新服饰推广开来解析:晚清至民国期间,出现一股“竞尚洋装”的风气,人们的服饰出现了诸多变化,而民间服饰变革之风对官定服饰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迫于时势,清政府对服饰制度实行了一定的改革,因此C项说法是错误的。答案:C5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这主要表明()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解析:注意“三寸金莲”“ 民国成立以后”和“大脚锦鞋”,而“尊孔复古”与“大脚锦鞋”相反。B、C、D三项逐一缩小范围并具体化
4、,与题旨最吻合最般配的是D。题干中从“三寸金莲”到“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的变化,反映民国以后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A、B、C三项材料并未体现。答案:D6下图取自1884年的点石斋画报,它描绘了当时上海妇女打落袋的情景。能全面描述画面选项的是()近代上海多新闻,中西文明汇申城三寸金莲爱娱乐,挥杆击球来健身明眸皓腕携幼儿,发髻宽袖显身份巾帼解放新主张,民主科学风气生A BC D答案:B7下图是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办的妇女杂志。该杂志设有论说、演坛、译编、传记、小说、文苑、新闻和调查等栏目。该杂志大量发行对人们的影响有()开阔视野关注国事减少文盲传播新知识A BC D解析:20世纪初期这份由革命党
5、人秋瑾创办的杂志,其主要宗旨不是为了减少文盲,而是要传播新知识,开阔人们的视野,引导人们关注国事。答案:B8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看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解析:由1909年可排除A、D两项,由“亲历其境,亲眼看见一样”可确定该媒体为电影。答案:B9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A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6、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清末废除跪拜请安之礼反映的是风俗习惯的改革。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A项。答案:A10.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筒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解析:A、B、D三项都是对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描述,A项为新式婚俗,B项是新式穿戴,D项是民国姑娘的新式打扮,只有C项是蓄留长辫、埋头苦读、一心应考的士子形象。答案:C11(2014梅州二模)新华网太原2008年10月31日电,
7、晋北妇女的婚姻在这30年中经历了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完全自由恋爱,从“相亲不出50里”到“互联网上找知音”,择偶标准也从选择“嫁汉吃饭”到寻找“知心爱人”。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流动频繁,知识视野扩大 B择偶观念开放自由、个性化C互联网发达,有利于思想交流 D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进步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婚姻观念的变化,与人口流动和互联网发达无关,故A、C两项错误;“择偶观念开放自由、个性化”是材料的表现,不是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晋北妇女婚姻观的变化,是改革开放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结果,故D项正确。答案:D12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
8、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医的看法。中国人认为生产“男医接生似不成规矩”,因此要分开。这说明,人们一方面能接受西医,体现出其开放的一面,另一方面还要讲求中国的传统,所以又体现出其保守的一面。故答案为A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年份当年创刊总数中国人自办报刊数所占百分比18957342.9%189611763.6%189
9、7494591.8%1898473983%注:1898年9月21日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不再允许民间自办报刊。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材料二福报的宗旨是“欲以开风气,广见闻,速变通,强国势”。 广仁报的内容有论著、时事新闻、地方要闻、中西译述、杂谈等。论著多以外患日急,非变法维新不能挽救为中心问题,意在唤起国人发愤图强,开通风气。汤志钧戊戌变法史材料三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如果从1815年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最初的六十年,没有一份报纸或期刊是由中国人创办或主持的。从1874年到1895年的二十年间,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总共只有十种除了香港地区清政府鞭长莫及外,其他地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在专制
10、政权的压制下,寿命都很短暂。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战争中竟败于东洋“岛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强”。姚福中中国编辑史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中国办报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3)根据理解,说说文化传播事业的发展对民主进程的意义。答案:(1)特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中国报业的主体;但寿命大多很短;报刊多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要内容。(2)成因: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变法思想的主要手
11、段;外国人在华办报客观上提供了借鉴;维新变法失败后,报业遭受重创。(3)传播新知、启迪民智,提高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曰洋灯,火锅名曰洋锅,细而至于酱油之佳者亦名洋酱油,颜料之鲜艳者亦呼洋红洋绿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洋乎洋乎?盖洋洋乎!陈作霖秉烛里谈材料二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贵义贱利”,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但是,晚清时期“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也改变了清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就是习俗的更易具有了商业化趋向。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
12、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相率从商,在绅与商的交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绅商阶层。在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交往重衣冠而不问出身”的时俗。新编中国通史晚清社会风貌材料三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从属于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一向被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平等而斗争。请回答:(1)概括指出晚清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有哪些。(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答案:(1)出现西化、商业化和平等化的特征。(2)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涌入,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以及妇女为争取女权而进行的斗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