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过关检测卷(人民版选修1)(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4912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过关检测卷(人民版选修1)(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过关检测卷(人民版选修1)(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过关检测卷(人民版选修1)(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过关检测卷(人民版选修1)(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过关检测卷(人民版选修1)(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过关检测卷(人民版选修1)(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过关检测卷(人民版选修1)(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过关检测卷(人民版选修1)(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过关检测卷(人民版选修1)(二).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过关检测卷(二)(测试范围:专题三、四)(测试时间:6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是因为()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 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C受冯太后的影响 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解析: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则是最根本的目的,故选D项。答案:D2“(6世纪初)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

2、发展。”出现以上情况,主要得益于()均田制的推行俸禄制的实行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北魏时期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材料反映出6世纪初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可知,所列选项全部符合题意。答案:A3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A均田制 B三长制 C新租调制 D汉化政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民族融合趋势的全面认识与评价。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之后,随着服饰等生活习惯的改变,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

3、族似乎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因此,有人说孝文帝是历史罪人。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推动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也得到了永生。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凝聚力就是来自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融合,从这个角度看孝文帝是盖世英雄。答案:D4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设巧计迁都,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A鲜卑贵族 B鲜卑平民 C汉族地主 D中原农民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孝文帝迁都的阻力主要来自鲜卑贵族。答案:A5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

4、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走向衰落解析: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衰落。答案:D6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减少人口流动C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之风 D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权封建化的进程答案:C7“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这是对下列哪次改革的描述?()A梭伦改革 B商鞅变法 C管仲改革 D孝文帝改革解析: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使北魏政治上的封建化和经济上的农耕化。答案:D8下列现象反映北魏孝

5、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革内容的是()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中原地区流行吃烧烤“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中原地区大量农田得以开发A B 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关键信息是“生活习俗”。体现了汉族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体现了胡汉生活习俗间的相互影响。属于生产领域,反映了当时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与题干不符,故选B项。答案:B9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导致了阶级矛

6、盾的激化 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解析:本题考查北朝的社会现状。答案:B10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中的两个,云冈石窟主要洞窟开凿于5世纪后半期。龙门石窟主要洞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至唐代。观察下图两大石窟佛像造型,变化的原因主要是()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答案:C11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A辽夏经常攻宋 B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土地兼并严重 D北宋政府的财政入不敷出解析: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即“积贫”的局面,根源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官僚机构庞大,军费、官僚开支浩大。答案:B12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

7、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青苗法募役法免役收庸法方田均税法A B C D解析:纳庸代役是唐代实行的政策,和王安石变法无关。答案:D13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的“理财”措施的主要目标是()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之间的关系C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理财”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从其措施如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方面看,主要是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答案:A14为克服军队中“将不识

8、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带来的弊端,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是()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更戍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措施的分析比较能力。通过将兵法,使兵知其将,将知其兵,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答案:C15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青苗法募役法将兵法市易法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的理财措施的了解。属于强兵之法。答案:D16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对大商人打击最大的是()A均输法、市易法 B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D青苗法、募役法解析:均输法防止了大商人和官僚勾结囤积居奇,控制市场;市

9、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们控制和操纵市场,也使政府从中增加了财政收入。答案:A17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后“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措施主要有()农田水利法保甲法和保马法市易法和均输法改革科举制度和太学A B C D解析:材料体现了王安石变法使北宋初步改变了积贫的局面,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故应围绕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进行判断,所述不符合题意。答案:B18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A都改变了社会性质 B都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解析: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内容里面也没有奖励军功

10、;故排除A项和D项;商鞅变法维护的是新兴地主的利益,故排除B项。答案:C19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 B C D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采用排除法来解题。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是保甲法的目的,而不是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实行的主要目的,故排除;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也没有减轻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排除。答案:B20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评论北宋亡于金时说:“实王安石有以启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当时司马光已言其危害当见于数年之后。该观点()

11、没有看到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过分夸大了个人的作用是正确的,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是正确的,王安石变法伤及了百姓的利益A B C D解析:北宋的灭亡,根本原因是北宋统治的极端腐败,导致北宋国力衰弱,因此,李贽把北宋灭亡的原因归咎于王安石变法是不符合事实的、错误的。其实质是过分夸大个人的作用。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4分,共40分。)21(12分)阅读材料,完成(1)(3)题。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

12、。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4分)(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宋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4分)(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4分)解析

13、:本题组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答案:(1)措施:推行均田制。前提: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意义: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以南征为借口行迁都之实,反映了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3)实行汉制,采用汉姓。 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2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5)题。材料一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张载集 (宝元以后)募兵益广,宗室蕃衍,吏员岁增。故用度不得不屈。(仁宗时)承平浸(渐)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

14、多如一火,天下祸患,岂可不忧?欧阳文忠公全集材料二(王安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下材料三熙宁、元丰(宋神宗的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元)脱脱等宋史安焘传(宋神宗熙宁六年冬十月)时在京诸军出戍还营,教阅多废忘。上初置内教场,训练有法,旬一御便殿,程其能否而劝沮之,人人奋励。(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7材料四上(明太祖)曰:“昔汉武帝用东郭咸阳,孔仅之徒为聚敛之臣,剥民取利,海内苦之。宋神宗用王安石理财,小人进竞,天下骚然,此可为戒。”太祖实录(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中期朝廷面临怎样的经济、政治危机?(3分)(2)王安石为

15、实现材料二中“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而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3)从材料三看,王安石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2分)(4)材料四中明太祖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1分)依据是什么?(2分)(5)就上述材料中对王安石变法所持有的不同看法,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2分)解析:第(1)题,从养兵之费、吏员岁增、占田无限、盗贼一年多如一年等信息中归纳。第(2)题,从变法中富国措施来回答。第(3)题,根据材料从财政、军事角度回答。第(4)题,从聚敛之臣,剥民取利角度来回答。第(5)题,辩证看待,或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军费开支成为国家最重的负担;官吏增多加大财政危机;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

16、盾尖锐。(2)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3)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增强军队战斗力。(4)反对。王安石变法聚敛财富,盘剥人民,用人不当,导致社会矛盾激化。(5)实事求是,客观公正。23(14分)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大都包含着有关土地问题的内容。这些措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分别指出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解决土地问题的主要措施和历史作用。(10分)(2)简要分析上述三次改革把土地制度变革作为核心内容的原因。(4分)解析:第(1)题,要求回答三次改革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作用,可依据各次改革的相关内容来回答。第(2)题,“原因”可从中国当时的国情出发,回答土地的作用,另外可从维护政府统治的角度来分析。答案:(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加了赋税收入。王安石变法:方田均税法;抑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赋税收入。(2)原因。国情:中国是以农耕为主的国家,自然经济占主体。目的:无论是发展经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还是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都离不开对土地制度的调整和变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