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3周周清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4846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3周周清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3周周清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3周周清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3周周清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3周周清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3周周清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3周周清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3周周清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3周周清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3周周清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3周周清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3周周清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3周周清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3周周清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3周周清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3周周清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3周周清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3周周清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3周周清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3周周清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云南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3周周清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宏州民族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13周历史周清试卷1.美籍学者张光直认为: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与兵器被国王送到自己的地盘,作为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地方上的宗族再进一步分支时,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材料反映商周时期A. 王室严格控制青铜器生产数量B. 青铜礼器成为人神联系的媒介C. 青铜器象征着政治权力和地位D. 青铜礼器和兵器制作工艺精湛【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理解和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作为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和“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可以看出青铜

2、器象征着政治权力和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青铜器的生产,故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人和神的联系,排除B;材料中没有提到青铜器制作工艺,排除D。【点睛】材料理解性较强的选择题,首先根据材料内容提炼主要观点,然后提取问题中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去判断材料观点的使用和分析,同时结合课本知识点,分析其中变化的历史原因。2.作为权力的中心,周王的日常行政并不像秦汉以后那样集中于都城,而是广设别都而不时巡省。为了周王出巡时驻跸及处理政务,在人口蕃庶的王畿区,周王朝多设都邑、宫馆。在王畿区以外,主要在交通要道沿线或族群关系复杂的边域地区,周王朝设置了不少“王居”,作为王巡临时驻跸的王帐。对西周“王巡”制

3、度说法正确的是A. 凸显周王的勤政爱民B. 西周控制地方加强王权的手段C. 主要监察同姓诸侯王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答案】B【解析】【详解】西周“王巡”制度,广设别都而不时巡省,有利于强化周王对地方的了解与控制,B正确;凸显周王的勤政爱民并不是材料的主旨体现,排除A;材料并没有说明主要监察的对象是谁,故C项排除;D项中的“直接”一词表述有误,直接控制要到秦朝建立后的郡县制,故D项排除;3.后汉书卷二十六韦彪载“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大学中有“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A. 忠孝观念是统治者治国之本B. 儒家思想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C. 齐家

4、治国是孝子的最高追求D. 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求忠臣(指忠于国家的人)必于孝子(指忠于自己家的人)之门,所反映的共同的本质问题是忠于“家”的人也必然忠于“国”,所以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家国同构的观念4.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据此可以判断汉代A. 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B. “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C.

5、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D. 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理据”主要是“灾异”“祥瑞”等信息,再结合汉代的所学可得出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官方,而不是民间,排除A;普遍流行在材料中无法证明,排除B项;材料强调议事的依据,并没有涉及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排除D;5.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做上门女婿)。秦国这一政策的意义在于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 有利于增加户口

6、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 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A、B、D选项都属于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B选项则属于消极影响。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6.下图是山西高平开化寺宋代壁画观织图。画中一女性坐在长凳上,操作着织机。织机的结构清晰可见,是一架立式单综双蹑织机。织机采用了脚踏提综开口

7、装置,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据此可知A. 佐证了宋代纺织业发展情况B. 中国传统纺织技术领先世界C. 宋代民营手工业超越了官营D. 山西成为宋代的棉纺织中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的主旨是在介绍宋代的纺织技术,从画中可以看出宋代纺织技术发展的一些情况,故A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与世界的比较,故无法得出B的结论;材料无法看出是官营还是私营,且民营手工业超越了官营是在明朝中叶,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把山西与其它地区进行比较,无法得出D的结论;7.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这样评价郑和远航活动:“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

8、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郑和远航活动“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的根本原因是A. 中国与整个东南亚关系友好,中国是东南亚贸易圈中心B. 中国是农业文化下的农业经济,不需要海外市场和原材料C. 儒家学说教导中国人要以“王道”服人,不以“霸道”占领D. 郑和想以张骞开辟陆上“丝绸之路”的方式重振中国雄风【答案】B【解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为了炫耀国威而进行的航海交流活动,而中国是农耕文明,不需要开拓殖民地来发展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材料,故B项正确。A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中是海上活动,而不是陆上,故D项错误。8.明、清先后出现两次“

9、研究日本”的高潮。明嘉靖、万历年间,因楼寇海患,筹海图编和日本考等研究日本的专著问世;清末,随着日本侵华加剧,再次引发“研究日本”热。这表明当时A. 知识分子的治学特征之一是研究经世学问B. 政府大力提倡知识分子研究中日外交关系C. 知识分子的研究重心在于改善中日的关系D. 知识分子持天朝上国的心态研究日本变化【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世致用【详解】根据材料“因倭寇海患,筹海图编和日本考等研究日本的专著问世”和“随着日本侵华加剧,再次引发“研究日本”热”可知“研究日本”的原因是日本对于中国的侵略,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体现知识分子的研究具有经世致用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中知识分子

10、的研究是自发的,没有提到政府的倡导,故排除B;根据筹海图编可知是在筹备海防,说明知识分子研究日本目的是保家卫国,不是改善中日的关系,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知识分子研究日本的心态,故排除D。【点睛】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9.清政府对商业戏园的管制极为严格,北京内城严禁出现商业戏园,八旗和高级官员禁止入园看戏。但朝廷禁令却无法阻挡戏曲演出的巨大魅力,戏园不断潜入以满人为主的内城,更有八旗达官显贵入外城看戏。这种变化反映了A. 大

11、众娱乐化解民族矛盾B. 早期启蒙思想推动文化繁荣C. 市民文化冲击社会秩序D. 文化专制政策淡出历史舞台【答案】C【解析】【详解】清代严格限制商业戏园,说明忌惮商业文艺影响其统治,达官贵人“城外看戏”说明艺术魅力巨大。材料无关矛盾缓和,A项错,戏剧不等于启蒙思想,当时文化专制仍旧盛行,BD两项有违史实,只有C项符合题意。【点睛】利用明清时代特征,分析社会生活变化与中国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10.下图为清末民初,我国商品市场中机器棉布及其原料棉纱的流通示意图。据此可知A. 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B. 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解体C. 广州的对外贸易走向萎缩D. 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枢纽【答案】

12、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 的上海与内地在棉布与原料棉纱方面的贸易交流频繁,且上海是主要的流入地与流出地,故可得出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枢纽,D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故A项不能得出;材料中的地点信息没有涉及到全国,只是部分地区,排除B;从材料来看,只涉及到国内的贸易,没有对外贸易的信息,故无法得出D的结论;11.太平天国典制通考有这样一段描述:一方面天朝当局听说来了“洋兄弟”会很高兴,以为是一家人,与作为敌人的清朝“满妖”相反。但另一方面又把人家当作天王的藩属,以为是来称臣朝贡的,洋人对此大为反感,觉得反不如清朝“明事理”了。这说明A. 太平天国对英国采

13、取了愚弄的策略B. 太平天国不能驾驭国际外交的规则C. 太平天国运动损害了列强在华利益D. 太平天国政权与清政府没有本质区别【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但另一方面又把人家当作天王的藩属,以为是来称臣朝贡的”结合所学可以看出太平天国领导人天朝上国的心态,说明太平天国不能驾驭国际外交的规则,故A项错误,B项正确。损害了列强在华利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2.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共晋绥边区某地农民租约内容的变化。这一变化A. 适应了民族战争需要B.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C. 促成了国共合作实现D. 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民国三十年”

14、这一时间可以看出,此时是1941年,正处于抗战时期,中共晋绥边区减租措施有利于加强团结,适应了民族战争需要,A正确;此时主要不是土地革命,排除B;此时已经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排除C项;这一变化有利于抗战的胜利,但“保证”一词表述有误,排除D;13.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说:五四运动的风暴已过,“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本质上反映了A. 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B.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C. 中国社会的革命任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 新文化运动阵营本就“道不同、志不合”【答案

15、】A【解析】【详解】“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本质上反映了人们对中国未来和救国道路更深的思索,多种社会阶级力量都积极探求救国主张和积极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中国社会的革命任务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阵营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才发生分裂的,故D项错误。14.“毛泽东的调查研究,从一九五六年二月十四日开始,到四月二十四日结束。共听取国务院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这是毛泽东在建国后乃至在他一生中所作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周密而系统的经济工作调查。”通过这一调查,毛泽东A. 开辟了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B. 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

16、内部矛盾的方式C. 积累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经验D. 致力于理顺经济建设过程中重要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1956年的时间,结合在全国范围的调查,可得出这主要是致力于理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关系,是对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经验的总结,故D正确;A项是邓小平理论,排除;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以矛盾的处理,排除B;这一调查主要是要积累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排除C;15.下面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195319571958196219631965流入重工业的资金(%)38.754.948流入农业的资金(%)7.611.418.4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53733.733

17、.6决定上表中资金流向的主要因素是A. 产业结构现状B. 经济发展规律C. 国家经济政策D. 国际关系格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53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受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的影响,流入重工业的资金比重较高,19581962年间,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流入重工业的资金比重进一步上升,19631965年间,受八字方针的影响,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流入重工业的资金比重下降,流入农业的资金比重上升,因此决定上表中资金流向的主要因素是国家经济政策,故ABD三项排除,C项正确。16.据统计,改革开放之后,“政治发展、政治文化、民主政治、政治参与、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制度”等关键词获得中国

18、政治学者较多的关注。近年来,“社会治理、执政能力、执政党建设、法治政府、政府治理、政府创新、政府能力、国家治理、协商政治、基层党建、基层民主、基层自治”等关键词被引用频次较高。这表明A.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臻于成熟B. 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显著C. 政治研究密切关注重大现实问题D.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社会治理、执政能力、执政党建设、法治政府、政府治理、政府创新、政府能力、国家治理、协商政治、基层党建、基层民主、基层自治”等关键词被引用频次较高”可以看出,政治研究密切关注重大现实问题,C正确;材料并没有特别突出强调法制的内容,也无法证明走向成熟,排

19、除A;B项不全面,只是材料中的一个部分,排除;材料并不是在说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排除D;17.十二铜表法规定:“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前326年博埃得里亚法规定:所有债务奴隶“除了那些因犯罪而受罚的人外,任何仍在接受惩罚的人均不应受捆缚或监禁,所欠的钱款应当用债务人的财产而不是躯体来偿还。”这一变化反映了罗马法A. 确立了债权人不承担债务风险的理念B. 强化了债权人的风险责任意识C. 由人身性债权逐渐向财产性债权过渡D. 成为现代债权制度的法律依据【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特点【详解】根据材料“所欠的

20、钱款应当用债务人的财产而不是躯体来偿还”可知如果债务人财产不足以偿还债权人,那么债权人就会承担债务无法收回的风险,故A错误;材料内容是对债务人无法偿还债务的规定,没有提到债权人风险意识的提高,故排除B;根据材料前期规定“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为人身性债权,后期规定“所欠的钱款应当用债务人的财产而不是躯体来偿还”转变为财产性债权,故C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对现代债权制度的影响, 故排除D。【点睛】罗马法特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8.英国著名法律史学家梅因写道:“罗马法,尤其是罗马契约法以各种思维方式、推理方法和一种专门术语贡献给各种各样的科学,这确实是

21、最令人惊奇的事。在曾经促进现代人的智力领域的各种主题中,除物理学外,没有一门科学没有经过罗马法律学滤过的。”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A. 罗马法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B. 罗马法的私法精神渗透到近代社会生活C. 罗马法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D.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顺应资本主义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尤其是罗马契约法以各种思维方式、推理方法和一种专门术语贡献给各种各样的科学”“ 没有一门科学没有经过罗马法律学滤过的。”等信息可得出,材料强调罗马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B正确;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制度,近现代社会不符合,排除A;C项表述绝对,罗马法是法律,与自然科学的形成没有必然关系

22、,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资本主义发展,只涉及到自然科学,排除D;19.据统计,英国在1730年前没有棉袜出现,18世纪中叶,毛绒袜子和棉袜的比例是6:1,到了18世纪80年代,这一比例几乎颠倒过来,达到1:4。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圈地运动的开展B. 工业革命的推动C. 等级观念的淡化D. 贫富差距的缩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得出,棉袜产量大增,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棉纺织生产效率提高,故B项正确;A项是工业革命的开展的条件,与棉袜产量提高没有直接关系 ,排除A;CD两项也与棉袜产量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20.关于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

23、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一运动A. 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B. 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C. 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D.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文字“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的含义可以判断出恩格斯是在高度评价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和人权主张,所以依据所学可知启蒙思想家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答案选A。B项是文艺复兴运动时重

24、要影响;C项符合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特征;D项是牛顿经典力学的影响。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影响21.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资产阶级的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宣布戒严?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由此可见此时的俄国A. 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B. 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C. 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D. 阶级斗争形势处于僵持的局面【答案】C【解析】根据“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是十月革命的

25、前夜,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国家局势,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C正确;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二月革命已经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由“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说明布尔什维克党拥有明显优势,“处于僵持的局面”错误,排除D。22.世界银行成立于1945年,1980年,中国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合法地位。从1981年起,中国多次获得世界银行贷款,用于改造农田、建立商品粮基地和发展教育事业等。这主要说明世界银行A.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B. 是协调国际货币关系的机构C. 贷款

26、的主要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D. 是执行联合国决议的专门机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用于改造农田、建立商品粮基地和发展教育事业等。”可知世界银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B项的职责应该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C、D本身说法有误,故BCD三项排除。23.1960年3月,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法,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策主张,独立自主地改善了同苏联的关系。1966年2月21日,戴高乐在记者招待会上明确宣布法国将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这表明A. 世界多极化格局进一步加强B. 法国经济实力跃居欧洲第二C. 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D.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答案】D【解

27、析】【详解】根据“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法,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策主张,独立自主地改善了同苏联的关系”这一信息,可知,这一时期由于西欧的走向联合,资本主义阵营中出现了分化,法国想要摆脱美国的控制,故D正确;A项是在苏联解体后,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 ,排除;法国的价值取向并没有改变,排除C;24.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反全球化、逆全球化兴起,西方许多国家质疑全球化道路,美国不再高擎贸易自由化的大旗,出现“内顾型发展”趋势,特朗普政府推行的“美国优先”战略得到了国内民众的支持。这主要因为A. 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利益分配的不均衡B. 全球化的发展受到了阻碍C. 旧的国际秩序左右着全球化发展进程

28、D. 西方国家普遍反对全球化【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详解】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西方许多国家”和美国在经济全球化中不占据绝对优势,因此“西方许多国家质疑全球化道路,美国不再高擎贸易自由化的大旗,出现“内顾型发展”趋势”,这反映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发达国家利益减少出现“反全球化、逆全球化”,故A正确;根据材料“这主要因为”可知问题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受到阻碍的原因,不是问的表现,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旧的国际秩序,排除C;“普遍”过于绝对,材料中提到“西方许多国家”不一定达到普遍的程度,且这个是现象不是原因,故D错误。【点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积极作用

29、: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产物,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年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2、消极作用:第一,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第二,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

30、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其他国家,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清末以来,中国历史上先后发生过三场“国进民退”,20世经以来,西方国家企业国有化和私有化也反复轮回。材料一 1904年,官办川汉铁路总公司在成都成立,1907年改为商办,1909年宜昌至万县段开工。四川的铁路股本主要源自“抽租股”,一般是随粮强制征收。1911年,清政府突然宣布“铁路干线国有”,并与英、法等四国银行团签订粤汉、川汉铁路的借款合同。铁路国有化,列国不乏先例,铁路民营也确实存在资金不足、管理不善等弊端。当时两路均已发生巨额亏损,政府以国家

31、股票赎回了湖北、湖南、广东的商股。但四川的1400万两股金中,有300万两亏空政府不予认可。川省铁路股份中有很大比例来自下层民众,既不能退回股金,换股条件又低于其他省份,难免激起民愤,一场路权风暴由此爆发。摘自章立凡撰写的清末以来中国三次“国进民退”的历史教训材料二 20世纪以来,具有世界性的(国有化和私有化)浪潮至少有三次:第一次是大萧条及二战后的国有化浪潮,这个浪潮从1929年延续到1980年代,其间虽然也有私有化,但国有化是主导;第二次是以“撒切尔革命”为起点的私有化浪潮,这个浪潮从1979年延续到2008年;第三次是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又给各国的国有化带来一个小阳春。英国国有化的推

32、行一直受到工党所信奉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驱使,是其“社会主义试验”的一部分。1980年代,法国密特朗执政时,密特朗为代表的法国社会党是欧洲社会主义流派之一,以国有化、权力下放和自治管理作为三大理论支柱。摘编自杨卫东国有化与私有化研究西方国企进退的历史轨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在铁路建设上“国进民退”的表现,并作简要评析。(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以来西方国企进退的特征,并分析20世纪前两次“世界性的浪潮”产生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东西方国企进退的认识。【答案】(1)表现:川汉铁路由商办改为铁路国有。评析:铁路国有政策有一定的

33、经济依据和国际先例;但朝廷朝令夕改,在官办民办之间反复,却更有出卖路权、与民争利之嫌;触发了四川保路风潮,引爆了辛亥革命,最终导致了清王朝的覆灭。 (2)特征:国有化和私有化浪潮交替出现。原因:国有化浪潮: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破坏了市场的正常秩序,运用国有化弥缝市场经济的缺陷;二战期间,国有化是动员全国人力、财力、物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经济理论的影响(如凯恩斯3/6理论等);罗斯福新政的成功为二战后其他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提供了示范;受执政党的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私有化浪潮:20世纪70年代“滞胀”现象的出现使凯恩斯理论失灵;新自由主义理论兴起(答出具体的经济理论也可以);国有企业的效

34、率低下。 (3)认识:国企进退对国家政治、经济影响深远;西方国有化和私有化的数次交替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反复轮回,反映了国有化与私有化二者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国有化与私有化都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解析】【详解】(1)表现:依据材料一“1907年改为商办”“1911年,清政府突然宣布“铁路干线国有”可知川汉铁路由商办改为铁路国有。评析:依据材料一“铁路民营也确实存在资金不足、管理不善等弊端”“难免激起民愤,一场路权风暴由此爆发”的信息和所学从铁路国有政策实施过程中弊端以及促使辛亥革命爆发,最终导致了清王朝的覆灭回答。 (2)特征:依据材料二“具有世界性的(国有化和私有化)浪潮

35、至少有三次”“虽然也有私有化,但国有化是主导”可知国有化和私有化浪潮交替出现。原因:依据材料二围绕国有化浪潮以及私有化浪潮分析回答,国有化浪潮原因结合所学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的成二战期间以及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影响回答;私有化浪潮依据所学从20世纪70年代“滞胀”现象的出现使凯恩斯理论失灵以及新自由主义理论兴起回答。(3)认识:依据材料一和二以及所学从国企进退对国家政治、经济影响深以及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反复轮回影响,以及国有化与私有化都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回答。【点睛】提取历史材料关键信息需走出的几个误区:一是不能分辨史料信息的正误、真伪。要注意记录者的阶级立场、时代局限,剔

36、除或批判虚伪、错误的信息,保存或阐发正确、真实的史实或观点。二是不能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甄别有效或无效信息。必须要对材料反映的信息进行取舍,把无关的、无效的信息删除,保存有价值的信息;或把繁杂的内容加以精炼,选取最能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三是不能深入理解材料信息的本质。要注意系统地、深层次地对材料加以认识和理解,否则难以认清历史的本质。四是不能将材料信息加以迁移、灵活运用。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将所获取的信息做“题内迁移”,进行对比分析。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回眸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个阶段。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

37、: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大国经济实力的变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阐述:早期殖民时代,英国先后打败荷兰、法国等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19世纪上半期,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确立。经过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英国“世界工厂”地位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严重动摇并最终解体。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并拥有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实力,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新的稳定的汇率制度,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缓慢,再加上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冲击,布雷顿森林体系

38、走向崩溃。总之,雄厚的经济实力是一国货币成为世界货币的根本条件,也是其国家实力的首要体现。示例二:论题:世界经济发展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阐述: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需求,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并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严重动摇,各国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形成体制,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世界经济秩序陷入严重的动荡和混乱,并最终导致30年代大危机的爆发。20世纪中期,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有力地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

39、溃,世界经济陷入“滞涨”时期。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经济逐步进入贸易自由化时代,中、俄、欧、日等国的发展加速了经济格局和货币多元化进程,促进了世界经贸向自由化和均衡化方向发展。总之,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与世界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解析】【详解】本题是开放性的试题,抓住题目的基本要求,是要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同时提取材料中的主旨信息,可以从大国经济实力的变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这一角度展开论述。也可以从世界经济发展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这一角度展开论述。论述时,结合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的基本史实展开。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40、政府在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的扶贫开发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5年)1978年开始了农村经营制度的改革,并采取了农产品价格逐步放开、发展乡镇企业等多项措施,这为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打开了出路。第二阶段:(19861993年)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中国政府自1986年起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自此,中国的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第三阶段:(19942000年)随着农

41、村改革的深入和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贫困人口进一步呈现出明显的地缘性特征,集中分布在西南大石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区、秦巴贫困山区以及青藏高寒区等几类地区。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农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30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到3左右,基本实现了到20世纪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摘编自中国农村

42、扶贫开发概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2000年农村扶贫开发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82000年农村扶贫开发的意义。【答案】(1)特点: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坚持开发式扶贫;呈现阶段性特征;扶贫开发方式不断丰富;成果显著。(2)意义: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该地区的生活环境;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有利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完善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为世界其他地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借鉴。【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中国政府在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

43、中,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中国的扶贫开发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基本实现了到20世纪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等信息可得出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坚持开发式扶贫;呈现阶段性特征;扶贫开发方式不断丰富;成果显著等特点。(2)意义: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该地区的生活环境、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世界其他地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借鉴等方面概括意义。28.【中外历史人物评价】材料 1874年发生日本侵台事件

44、后,鉴于台湾防务的重要性,实施了以“外防内治”为目的的“开山抚番”政策。“开山”,即开辟台湾东部山区的道路;“抚番”,即对番族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1885年至1891年即刘铭传任台湾巡抚期间,是“开山抚番”政策全面施行的阶段,成效最为显著。刘铭传“念民番皆朝廷赤子”,要求部属“步步稳慎,妥商办理,不求近功”,抚番时“先令译人入社劝导,如肯就抚,即无须用兵”。为使番地得以顺利开发,1885年11月,刘铭传令其侄孙、提督刘朝祜开辟台北至宜兰的道路。1886年至1887年间共同开辟了从东到西、长达182公里的横贯中央山脉的道路。从此,东西海岸通过陆路连接起来。刘铭传还大力兴办和整顿樟脑业、硫磺业、

45、茶业、蔗糖业、盐业等各种实业,台湾贸易“出入足以相抵,且有溢过,故能百事俱举,民户殷庶”还进行了行政区划改革,全台湾共设3个府、1个州、11个县、54个厅和1个直隶州,台湾岛内各地从此连成一气刘铭传在原有基础之上继续加强番学堂建设,从受抚的番社中招收各部落头目的子弟上学,对他们进行汉化教育,“与之衣食,教以语言,俾令粗识字义”。由于刘铭传办理得法,到1889年3月,刘铭传取得“全台生番归化”的功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铭传的“开山抚番”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刘铭传的“开山抚番”政策。【答案】(1)特点:主张民族平等;恩威并施,剿抚并用;涉及领域广泛;发展

46、生产,重视推广汉化政策。(2)强化了清政府在台湾的管理,有利于加强国防;推动了台湾近代化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了台湾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加强了民族团结;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向心力,维护祖国统一;本质是为了加强清政府在台湾的统治,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要求部属“步步稳慎,妥商办理,不求近功”,抚番时“先令译人入社劝导,如肯就抚,即无须用兵”得出主张民族平等;恩威并施,剿抚并用;根据“刘铭传还大力兴办和整顿樟脑业、硫磺业、茶业、蔗糖业、盐业等各种实业”得出涉及领域广泛;根据“刘铭传在原有基础之上继续加强番学堂建设,从受抚的番社中招收各部落头目的子弟上学,对他们进行汉化教育”得出发展生产,重视推广汉化政策。(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评价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可从加强国防、台湾近代化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融合、民族团结、民族认同感、祖国统一等角度评价其积极性;从其本质认识上去评价其局限性,得出其是为了加强清政府在台湾的统治,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