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2017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平阴一中高二(上)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一、单项选择题(60分,每小题1.5分)1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各项中正确的是()A某人由于花粉过敏,会引起2的通透性增加,C液增加B新陈代谢主要发生在C中C2处细胞的内环境为血浆,3处细胞的内环境为淋巴D1处的氧气浓度高于C处,C处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A处2已知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如图是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其中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轴突膜处于状态时,Na+内流且不需要消耗ATPB处于与之间的轴突膜,Na+通道大
2、量开放C若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则b处不能兴奋D若使用该种蝎毒,则导致肌肉抽搐(持续收缩)3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脊髓、下丘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B条件反射的完成和低级神经中枢无关C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位于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4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肉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肌肉接头“处以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递质B电刺激处,肌肉会收缩,电流计指针会偏转C电刺激处,肌肉会收缩,电流计指针会偏转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5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
3、正确的是()A激素随体液到达靶细胞,直接参与靶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B大面积烧伤易发生感染的原因是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C神经调节过程中没有体液中物质的参与D病毒侵入机体后,体内的吞噬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都具有识别功能6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图中、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淋巴因子和激素C若表示垂体产生的抗利尿激素,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分泌量增加D免疫系统的功能强弱和神经系统无关7科学家研究发现: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请根据以上信息
4、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胰岛素是通过影响靶细胞的基因选择性表达过程起作用的B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C胰高血糖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减少D健康人进餐后,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并趋于稳定8关于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胰高血糖素不能为靶细胞提供能量B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释放后,无需消耗能量即可经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C胸腺激素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了D所有的神经递质都是有机物9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下丘脑
5、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在下丘脑产生冷觉和热觉;血糖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ABCD10胸腺素是由胸腺分泌的一类多肽激素,可诱导造血干细胞发育为T淋巴细胞,增强T细胞的功能据此分析胸腺素()A能与病原体特异结合B适宜给药方式是口服C适用于治疗细胞免疫缺陷病D适用于治疗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11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A病毒感染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C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D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
6、向光弯曲12分析如图实验,下列实验预期正确的是()A若a=b,且bd,证明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或光抑制生长素的合成),而不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B若ab=d,证明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而不是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或光抑制生长素的合成)C若ab,且bd,证明单侧光照射下,既有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又有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或光抑制生长素的合成)D若a=b,且cd,证明单侧光照射下,既有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又有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或光抑制生长素的合成)13如图,为了验证浓度为104mol/L的生长素对某植物茎的生理作用,甲、乙两组应该选取的
7、材料分别是()完整幼苗 幼苗的b段 幼苗的a段幼苗的c段10mL浓度为104mol/L的生长素溶液10mL浓度为102mol/L的生长素溶液10mL蒸馏水A甲组:,乙组:B甲组:,乙组:C甲组:,乙组:D甲组:,乙组:14关于群落的结构,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15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某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以及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对
8、应图乙中的种群数量为cB图甲中,若在t2时种群的个体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C图乙中,cd段波动的直接原因是受到食物、天敌的影响D图甲中从t1到t2,该鱼的种群个体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并且t2时种群的个体数量与t0时种群的个体数量相等16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着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乙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分别为t3和t5Bt2t3时间段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t1t2时间段内甲、乙种群都呈“S”型增长Dt4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17蒲公英种群密度取样调查过程是()随机选取若干样方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
9、数目确定某一地段中的蒲公英为调查对象计算种群密度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ABCD18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曲线表明M、N之间为竞争关系Bb越大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Cd越大表明M与N的竞争越激烈DM与N将呈现S型增长19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因为放置鸟笼的位置固定,此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B02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D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20如图曲线1为某
10、种群出生率,2为种群死亡率,该种群K值是()Ac点,死亡率最大的点Ba点,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最大的点Cb点,出生率最大的点Dc点,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的点21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是B、C的能量之和B若C增加1 kg,则需要消耗A约41.6kgCB营养级的个体数量定多于C的个体数量D若B的数量越多,则C获得的能量越少22如图是某生态系统内种群类型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RS时间内该生态系统可能遭到严重自然灾害C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DR时之前和T时之后,群落均未出现演替现象23下
11、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2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消费者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消费者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B能量的流动特点说明自然界中的能量是不守恒的C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使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当捕食者吃掉被捕食者时,捕食者便获得了该被捕食者的10%20%的能量25体现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实例是()A食草动物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
12、,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抑制B化石燃料大量燃烧造成温室效应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26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为kcal/(m2a)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20810kcal/(m2a)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1.3%C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出都是通过各营养级的细胞呼吸实现的D据能量输入和输出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群落还没有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27下面关于人体稳态的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下丘脑对水的平衡、体温的相对恒定、血糖稳态都有调节作用B正常人发高烧时,失水多于失盐,这时其渴
13、觉中枢受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减少C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机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D水分的平衡、无机盐的平衡、体温的相对恒定都与人体皮肤有关28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图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到轴突,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痛觉在图中的甲方框处形成B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分布是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C图中共有5个突触,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能引起乙的兴奋29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
14、剂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用适宜浓度乙烯利处理香蕉,可加快果实成熟B用适宜浓度赤霉素处理的芹菜,可提高产量C用适宜浓度细胞分裂素处理水稻,可促进细胞分裂D用适宜浓度的2,4D处理插条两端,可促进插条两端生根30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这种甲虫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B这种甲虫属于次级消费者C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D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31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掠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灰掠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的鸟群在天空盘旋,形成
15、壮观的风景该地区为打造灰掠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掠鸟喜居的树种,欲招引20万只以上灰掠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区()A灰掠鸟种内竞争必然减弱B鸟的种类必然增加C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D生态系统的结构必然发生变化32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对秸秆进行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A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图中有5条食物链C秸秆利用后的废渣,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后产生CO2和矿质元素均可被农作物利用D建立该农业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尽可能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33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利用信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的是()
16、A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34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k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A50只B42只C92只D155只35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A就地保护B迁地保护C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D对濒危动植物集中于一地进行保护36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种群内
17、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BCD37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38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
18、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39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成菌核,使虫体内部被破坏,仅残留外表,夏季菌核萌发,幼虫口或头部长出有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之间的关系属于()A互利共生B竞争C寄生D捕食40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B人类
19、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二、填空题(40分,每空1分)41如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图乙表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1)AE和DB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分别是图中食物链为(2)若消耗生产者10000kg,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kg(3)图甲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4)图乙中,在t1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型,在t2
20、时期后,种群数量将控制鼠害应该在时之前(5)在牧业生产中,为保护优良牧草,连年使用同一种化学杀虫剂,常导致害虫再度大爆发,其主要原因是:;(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青蛙与稻飞虱是关系42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图1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认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稳定平衡状态,请据图回答:(1)每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条食物链,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来自所固定的太阳能(2)为增加甲水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水草、绿藻和轮虫相继死亡水草死亡的最
21、主要原因是缺少,轮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3)为促进生物量的增加,乙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其他4种生物陆续死亡,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缺少不久,绿藻也大量死亡,水体发臭导致水体发臭的生物因素是(4)图2表示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中A表示,B表示,除了图中所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还有一部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其意义是43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病因是由于患者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如图甲为艾滋病感染者体内HIV浓度和T细胞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艾滋病是一种病被HIV病毒侵染
22、的T淋巴细胞产生于骨髓这一免疫器官,并在部位成熟(2)人体感染HIV病毒后,HIV的浓度先升高后下降,原因是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了囊膜蛋白(Gp120,Gp41)抗体等多种抗体,大部分HIV被抗体消灭乙图是抗体形成的一般过程,写出以下字母代表的名称:e;g(3)从图甲可知,HIV浓度在第9年达到了峰值,患者此时通常会罹患多器官的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这一结果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44在某些深海鱼中发现的抗冻蛋白基因afp对提高农作物的抗寒能力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图1所示示获得转基因莴苣的技术流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获取目的基因的主要途径包括从自然界已有的物种中分离和(2)过程需要的酶有(3
23、)重组质粒除了带有抗冻蛋白基因afp以外,还必须含有启动子、终止子和,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4)如果受体细胞C1是土壤农杆菌,则将目的基因导入它的目的是利用农杆菌的,使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C2,并将其插入到受体细胞C2中上,使目的基因的遗传特性得以稳定维持和表达,形成转基因莴苣经过程获得的转基因莴苣中的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在分子水平上可用法进行检测,如果出现杂交带,说明目的基因已经表达蛋白质产品,转基因莴苣培育成功(5)据体细胞杂交技术流程图2回答下列问题:在利用杂种细胞培育杂种植株的过程中,运用的技术手段是;依据的原理是;其中过程常用的化学诱导剂是;过程是阶段2016-2017学
24、年山东省济南市平阴一中高二(上)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60分,每小题1.5分)1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各项中正确的是()A某人由于花粉过敏,会引起2的通透性增加,C液增加B新陈代谢主要发生在C中C2处细胞的内环境为血浆,3处细胞的内环境为淋巴D1处的氧气浓度高于C处,C处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A处【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分析】1、分析题图可知,A液是血浆,B液是淋巴,C液是组织液;1是组织细胞,2是毛细血管,3是毛细淋巴管2、血浆渗透压的维持主要是:血浆晶体渗透压: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物质形成过敏导致组织液的渗
25、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水肿【解答】解:A、某人由于花粉过敏,会引起2毛细血管壁细胞的通透性增加,C组织液的量会增加,A正确;B、新陈代谢主要发生在细胞内液中,B错误;C、2处细胞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3处细胞的内环境为淋巴和组织液,C错误;D、血1处的氧气浓度低于C处,D错误故选:A2已知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如图是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其中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轴突膜处于状态时,Na+内流且不需要消耗ATPB处于与之间的轴突膜,Na+通道大量开放C若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则b处不能兴奋D若使用
26、该种蝎毒,则导致肌肉抽搐(持续收缩)【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分析】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解答】解:A、轴突膜处于状态时,钠离子顺浓度内流,方式是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ATP,A正确B、处于与之间为复极化过程,恢复为静息电位,此时K+通道大量开放,导致K+外流,B错误C、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受抑制,所以不影响a处释放的乙酰胆碱的作用,b处能兴奋,C错误D、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不能产生兴奋,肌肉不会收缩,D错误故
27、选:A3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脊髓、下丘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B条件反射的完成和低级神经中枢无关C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位于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脑的高级功能【分析】本题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人脑的记忆功能、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的综合性考查,回忆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联系、人脑的记忆功能、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解答】解: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下丘脑属于脑,A正确;B、条件反射是由低级神经中枢和高级神经中枢共同参与完成的,B错误;C、长期记忆与
28、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正确;D、位于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D正确故选:B4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肉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肌肉接头“处以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递质B电刺激处,肌肉会收缩,电流计指针会偏转C电刺激处,肌肉会收缩,电流计指针会偏转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分析】根据题干说明“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那么兴奋传递方向在此处只能是神经肌肉,且是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互变;又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且膜内电流
29、方向代表了兴奋的传导方向【解答】解:A、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由突触前膜释放,A正确;B、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以双向传导,因此肌肉可以收缩,电流可以发生偏转,B正确;C、刺激处,肌肉收缩,但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产生作用于突触后膜,不能反向传导,则电流计不会有变化,C错误;D、兴奋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传导,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D正确故选:C5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激素随体液到达靶细胞,直接参与靶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B大面积烧伤易发生感染的原因是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C神经调节过程中没有体液中物质的参与D病毒侵入机体后,体内的吞噬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都具
30、有识别功能【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动物激素的调节【分析】1、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但只能对靶细胞的生命活动起到调节作用,A错;2、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3、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解答】解:A、激素只能对靶细胞的生命活动起到调节作用,A错误;B、皮肤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大面积烧伤易发生感染的原因是人体的皮
31、肤受损,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所致,B正确;C、神经调节中突触间的传递为通过组织液进行的神经递质的传递,故有体液中物质的参与,C错误D、浆细胞不能识别病毒,其他细胞都能识别抗原,D错误故选:B6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图中、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淋巴因子和激素C若表示垂体产生的抗利尿激素,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分泌量增加D免疫系统的功能强弱和神经系统无关【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分析】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神经体液
32、免疫调节网络是稳态调节的主要机制【解答】解:A、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A正确;B、图中、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淋巴因子和激素,B正确;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C错误;D、免疫系统的功能强弱和神经系统有关,D错误故选:AB7科学家研究发现: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请根据以上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胰岛素是通过影响靶细胞的基因选择性表达过程起作用的B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C胰高血糖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减少D健康人进
33、餐后,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并趋于稳定【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细胞的分化【分析】1、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2、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增加,胰岛素分泌增加,当血糖浓度下降,胰岛素分泌液下降【解答】解:A、胰岛素是通过影响靶细胞的基因选择性表达过程影响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形成,从而产生作用的,A正确;B、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需要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但不消耗ATP,表明其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B正确;C、通过实验并不能得出胰高血糖素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
34、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减少的结论,C错误;D、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升高,于是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升高,起降血糖作用,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素浓度降低,最后趋于稳定,D正确故选:C8关于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胰高血糖素不能为靶细胞提供能量B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释放后,无需消耗能量即可经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C胸腺激素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了D所有的神经递质都是有机物【考点】突触的结构;动物激素的调节【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
35、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解答】解:A、胰高血糖素不能为靶细胞提供能量,A正确;B、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释放后,无需消耗能量即可经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B正确;C、激素发挥作用以后就被灭活,C正确;D、不是所有的神经递质都是有机物,例如一氧化氮,D错误故选:D9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在下丘脑产生冷觉和热觉;血糖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
36、产生渴觉ABCD【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解答】解: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正确;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
37、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错误;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产生冷觉和热觉,错误;血糖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胰岛A细胞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两者通过协同作用升高血糖,正确;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正确所以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故选:B10胸腺素是由胸腺分泌的一类多肽激素,可诱导造血干细胞发育为T淋巴细胞,增强T细胞的功能据此分析胸腺素()A能与病原体特异结合B适宜给药方式是口服C适用于治疗细胞免疫缺陷病D适用于治疗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
38、作用【分析】胸腺素是胸腺组织分泌的具有生理活性的一组多肽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可用于治疗多种免疫缺陷病对于器官移植的病人,T细胞会将其体内移植的器官作为抗原,加以排斥【解答】解:A、胸腺素能够促进T细胞的分化、成熟,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破坏靶细胞膜,直接杀伤靶细胞故A错误B、胸腺素是胸腺组织分泌的具有生理活性的一组多肽如果口服,会被消化道中的肽酶催化分解掉故B错误C、胸腺素是胸腺组织分泌的具有生理活性的一组多肽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可用于治疗多种免疫缺陷病故C正确D、对于器官移植的病人,T细胞会将其体内移植的器官作为抗原,加以排斥故器官移植的病人不
39、适合使用胸腺素故D错误故选C11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A病毒感染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C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D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分析】1、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导致机体产热增加,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稳定2、分泌抗体的是浆细胞而不是T细胞3、摄入高糖食品,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素分泌增加,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会让血糖降到正常水平4、单侧光照会使尖端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背光侧生长素浓
40、度高促进作用大,弯向光源生长【解答】解:A、病毒感染后,由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细胞集团和沉淀,进一步被吞噬细胞吞噬,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A错误;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皮肤感受器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中枢分析综合,再通过传出神经将兴奋传到皮肤、血管、内分泌腺等,最终使机体体温维持相对平衡,B正确;C、摄入高糖食品会导致人体血糖浓度升高,故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通过降低血糖浓度,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水平,C正确;D、单侧光下,植物茎部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促进生长作用强,故植物表现为向光生长,D正确故选:A1
41、2分析如图实验,下列实验预期正确的是()A若a=b,且bd,证明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或光抑制生长素的合成),而不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B若ab=d,证明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而不是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或光抑制生长素的合成)C若ab,且bd,证明单侧光照射下,既有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又有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或光抑制生长素的合成)D若a=b,且cd,证明单侧光照射下,既有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又有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或光抑制生长素的合成)【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
42、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进行运输和扩散【解答】解:A、若a=b,且bd,证明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的生长素可能被分解(或光抑制生长素的合成),也可能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A错误;B、若ab=d,证明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或光抑制生长素的合成),而不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B错误;C、若ab,且bd,证明单侧光照射下,既有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又有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或光抑制生长素的合成),C正确;D、若a=b,且cd,证明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而不是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或光抑
43、制生长素的合成),D错误故选:C13如图,为了验证浓度为104mol/L的生长素对某植物茎的生理作用,甲、乙两组应该选取的材料分别是()完整幼苗 幼苗的b段 幼苗的a段幼苗的c段10mL浓度为104mol/L的生长素溶液10mL浓度为102mol/L的生长素溶液10mL蒸馏水A甲组:,乙组:B甲组:,乙组:C甲组:,乙组:D甲组:,乙组:【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分析】该实验为验证浓度为104mol/L的生长素对某植物茎的生理作用,自变量为生长素的有无,作用对象为植物茎【解答】解:由于验证的是生长素对某植物茎的生理作用,所以应选取幼苗的b段;该实验为验证浓度为104mol/L的生长
44、素对某植物茎的生理作用,自变量为生长素的有无故选:B14关于群落的结构,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解答】A、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A错误;B、动物在
45、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B正确;C、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C正确;D、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D正确故选:A15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某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以及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对应图乙中的种群数量为cB图甲中,若在t2时种群的个体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C图乙中,cd段波动的直接原因是受到食物、天敌的影响D图甲中从t1到t2,该
46、鱼的种群个体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并且t2时种群的个体数量与t0时种群的个体数量相等【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t0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t0t1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加快;t1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对应图乙中的种群数量为b;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减慢;t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对应图乙中的种群数量为c该种群数量为S型增长曲线【解答】解:A、图甲中,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之前、t1之后,对应图乙中的种群数量为
47、c之前,b点之后,A错误;B、t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t1时该种鱼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B正确;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d段波动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C错误;D、在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虽然下降,但仍大于0,该种鱼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t2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t2时种群的个体数量大于t0时种群的个体数量,D错误故选:B16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着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乙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分别为t3和t5Bt2t3时间段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
48、死亡率,乙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t1t2时间段内甲、乙种群都呈“S”型增长Dt4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1、坐标的纵轴为“种群增长速率”,分析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可以看出,它们的关系属于竞争力悬殊较大的竞争,从结果看,乙处于竞争优势地位2、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增长率为正值,则种群数量增加;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变为0(即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对应值【解答】解:A、根据曲线图分析,种群增长率大于0时,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则甲、乙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分别为t3和t5,A正确;B、t2t3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49、则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B错误;C、甲在t1t3呈现“S”型增长曲线,而乙种群在t1t5呈现“S”型增长曲线,C错误;D、t4时间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增长率最大,而种群数数量最大的是t5时间时,D错误故选:A17蒲公英种群密度取样调查过程是()随机选取若干样方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目确定某一地段中的蒲公英为调查对象计算种群密度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ABCD【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分析】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而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适宜用标志重捕
50、法调查【解答】解: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样方法,其过程为:确定某一地段中的蒲公英为调查对象随机选取若干样方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目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计算种群密度故选:C18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曲线表明M、N之间为竞争关系Bb越大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Cd越大表明M与N的竞争越激烈DM与N将呈现S型增长【考点】种间关系【分析】据图分析,b表示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数据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d表示两种生物摄取重叠的食物种类,数据越大,说明M、N的竞争越激烈【解答】解:A、根据曲线图分析,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有重叠,则为竞争
51、关系,A正确;B、b越大说明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B错误;C、d越大说明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重叠越多,表明M与N的竞争越激烈,C正确;D、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将呈现S型增长,D正确故选:B19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因为放置鸟笼的位置固定,此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B02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D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的
52、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分析】据图分析,04年间,12,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48年间01,种群数量减少;8年以后=1,种群数量保持稳定;所以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解答】解:A、大山雀运动能力强,生活范围广,则调查大山雀种群数量方法为标记重捕法,故A错误;B、02年内种群增长率大于1,则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故B错误;C、第4年后开始群增长率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故C正确;D、第4年和第8年种群增长率相等,但第4年种群数量多于第8年,故D错误故选:C20如图曲线1为某种群出生率,2为种群死亡率,该种群K值是()Ac点,死亡率最
53、大的点Ba点,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最大的点Cb点,出生率最大的点Dc点,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的点【考点】种群的特征【分析】本题是对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数量变化的考查,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正种群数量不变,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小【解答】解:分析题图可知,a点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最大,此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对应种群S型曲线的值;d点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增长率为0,对应种群S型曲线的K值故选:D21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是B、C的能量之和B若C增加1 kg,则需要消耗A约41.6kgCB营养级的个体数量定多于C
54、的个体数量D若B的数量越多,则C获得的能量越少【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据图分析,能量去路: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分解;则A同化的能力为1250,B同化的能量为200,C同化的能量为30【解答】解:A、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是B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以及分解者分解的能量,A错误;B、据图分析,A同化的能量=175+875+200=1250,则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2001250=,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率=30200=,C增加1 kg,则需要消耗A=1=41.6kg,B正确;C、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B营养级含有的能量
55、一定多于C营养级,但个体数量不一定多于C,C错误;D、若B的数量越多,则C获得的能量也越多,D错误故选:B22如图是某生态系统内种群类型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RS时间内该生态系统可能遭到严重自然灾害C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DR时之前和T时之后,群落均未出现演替现象【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
56、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解答】解:A、S点有生物等条件存在,所以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故A正确B、RS时间内,该生态系统种群类型数量急剧下降,可能是人为原因,也可能是遭到严重自然灾害;故B正确C、由图可知,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这期间群落发生了演替,生物种类可能发生了改变,所以R时和T时的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故C正确D、群落演替在各时间段均会发生;故D错误故选D2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
57、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 生产者: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解者: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其作用为: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解答】解:A、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上,A错误;B、绝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少数动物为分解者,如蚯蚓,B错误;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和基石,
58、C正确;D、细菌可能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消费者(如寄生细菌)和分解者(如腐生细菌),D错误故选:C2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消费者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消费者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B能量的流动特点说明自然界中的能量是不守恒的C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使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当捕食者吃掉被捕食者时,捕食者便获得了该被捕食者的10%20%的能量【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解答】解:A、由于消费者粪便是消化后没有吸收的能量,所以不属于同化的能量,所以分解者不能从
59、消费者获取能量,其从粪便中获取的能量应该属于消费者的上一营养级,A错误;B、能量的减少并不是不守恒,而是发生了能量转化,转化为生物体内不能利用的热能,遵循能量守恒定律,B错误;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从而使能量和碳元素进入了生物群落,C正确;D、当捕食者吃掉被捕食者时,捕食者除去粪便后,获得了该被捕食者的10%20%的能量,D错误故选:C25体现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实例是()A食草动物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抑制B化石燃料大量燃烧造成温室效应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考点】
6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弱,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据此解答【解答】解:A、食草动物增加,导致植物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抑制,说明了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A正确;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说明种间关系互利共生,B错误;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说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受到影响,C错误;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是次生演替的实例,D错误故选:A26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为kcal/(m2a)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20810
61、kcal/(m2a)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1.3%C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出都是通过各营养级的细胞呼吸实现的D据能量输入和输出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群落还没有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群落的演替【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解答】解: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即第一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正确;B、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应为3803370100%=11.3%,B正确;C、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出是通过细胞呼吸实现的,但还包含分解者的呼吸作用,C错误;D
62、、由于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为20810kcal/(m2a),输出的总能量为11980+1890+316+13+4600=18799kcal/(m2a),输入能量大于输出能量,故该生态系统没有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D正确故选:C27下面关于人体稳态的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下丘脑对水的平衡、体温的相对恒定、血糖稳态都有调节作用B正常人发高烧时,失水多于失盐,这时其渴觉中枢受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减少C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机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D水分的平衡、无机盐的平衡、体温的相对恒定都与人体皮肤有关【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63、分析】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解答】解:A下丘脑是水盐平衡、体温调节、血糖调节中枢,另外与生物节律有关,故A正确;B正常人发高烧时,失水多于失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大脑皮层中渴觉中枢兴奋,另外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增加,故B错误;C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分泌量
64、会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故C正确;D皮肤的排汗排出水分和无机盐,因此与水平衡有关;皮肤血流量和排汗散能失热量,因此与体温恒定有关,故D正确故选:B28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图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到轴突,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痛觉在图中的甲方框处形成B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分布是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C图中共有5个突触,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能引起乙的兴奋【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65、;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脑的高级功能【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解答】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A错误;B、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是静息电位,电位分布是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即外正内负,B错误;C、图中共有5个突触,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
66、ABCDE,C正确;D、神经递质一般可分为兴奋和抑制两大类,因此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递质可能引起乙的兴奋,也可能引起乙的抑制,D错误故选:C29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用适宜浓度乙烯利处理香蕉,可加快果实成熟B用适宜浓度赤霉素处理的芹菜,可提高产量C用适宜浓度细胞分裂素处理水稻,可促进细胞分裂D用适宜浓度的2,4D处理插条两端,可促进插条两端生根【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分析】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生长,解除休眠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生长,促进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等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
67、分化【解答】解:A、乙烯可以促进果实的成熟,A正确;B、赤霉素促进萌发,B正确;C、细胞分裂素促进分裂,C正确;D、2,4D是生长素的类似物,促进基部生根,非两端,D错误故选:D30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这种甲虫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B这种甲虫属于次级消费者C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D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说明了甲虫在此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不是消费者【解答】解:A、甲虫与落叶树之间为分解关系,A错误;B
68、、甲虫属于分解者,不是次级消费者,B错误;C、甲虫属于分解者,分解者的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回到无机环境,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C正确;D、甲虫属于分解者,不在能量金字塔中,在能量金字塔的底部是生产者,D错误故选:C31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掠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灰掠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的鸟群在天空盘旋,形成壮观的风景该地区为打造灰掠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掠鸟喜居的树种,欲招引20万只以上灰掠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区()A灰掠鸟种内竞争必然减弱B鸟的种类必然增加C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D生态系统的
69、结构必然发生变化【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种间关系【分析】由题意知,该项措施会使树种减少,会使灰椋鸟种群数量增加,种内竞争加剧,且大量捕食害虫将导致农林害虫大量减少,从而使该地区的物种数量减少,食物链和食物网简单化,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解答】解:A、该项措施会使树种减少,会使灰椋鸟种群数量增加,种内竞争加剧,A错误;B、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因此鸟类的种类将减少,B错误;C、在一段时间内灰椋鸟种群数量增加,大量捕食害虫将导致农林害虫大量减少,C错误;D、物种数量减少,食物链和食物网简单化,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D正确故选:D32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对秸秆进行进一步利用的示意
70、图,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A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图中有5条食物链C秸秆利用后的废渣,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后产生CO2和矿质元素均可被农作物利用D建立该农业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尽可能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对秸秆进行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其中水稻属于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昆虫、青蛙、蛇和鼠属于消费者秸秆可作为饲料饲养家禽,可配置培养基培育食用菌,也可以进行沼气发酵形成沼气,用于生产实践【解答】解: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
71、统的总能量,A正确;B、图中有水稻昆虫青蛙蛇和水稻鼠蛇共2条食物链,B错误;C、秸秆利用后的废渣,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后产生的CO2和矿质元素均可被农作物再利用,C正确;D、建立农田生态系统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尽可能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D正确故选:B33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利用信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的是()A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意义:(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莴苣在适宜的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蝙蝠依
72、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狼能够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追捕兔子【解答】解:A、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作用,A错误;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作用,B错误;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这利用了信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的作用,C正确;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作用,D错误故选:C34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k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
73、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A50只B42只C92只D155只【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分析】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解答】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灰苍鼠,第二次捕获42只
74、灰苍鼠,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42:13,N158只,因此该灰苍鼠种群数量大约158只故选:D35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A就地保护B迁地保护C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D对濒危动植物集中于一地进行保护【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
75、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解答】解:ABCD、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A正确;BCD错误故选:A36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BCD【考点】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分析】种群的特征: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
76、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解答】解: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内蒙古草原上有多种牛,全部的牛不止一个种群,错误;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则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正确;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种内斗争,竞争是指不同一种生物之间的,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种内斗争,错误; 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正确;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正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正确;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
77、迁入大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迁入小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减小,当迁入率等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正确故选:D37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操作,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解答】解:A、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要对培养用具
78、和培养液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以避免杂菌污染,影响实验结果,A错误;B、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所以在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B错误;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培养瓶轻轻震荡几次,使得酵母菌分布均匀,C错误;D、到培养后期,由于酵母菌的大量增多,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应先稀释培养后期的培养液,然后再在显微镜下计数,D正确故选:D38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
79、,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分析】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解答】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试验,A正确;B、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错误;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C正确;D、对于无法
80、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D正确故选:B39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成菌核,使虫体内部被破坏,仅残留外表,夏季菌核萌发,幼虫口或头部长出有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之间的关系属于()A互利共生B竞争C寄生D捕食【考点】种间关系【分析】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解答】解:真菌侵入幼虫体内后,使虫体内部组
81、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而自身可在来年夏季萌发,因此,属于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的现象,即寄生故选:C40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考点】群落的演替【分析】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因为人类生产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但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也不是只具有破坏性的,也可以是通过
82、建立新的人工群落实现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解答】解: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A错误;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有很多是有益的,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B错误;C、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正确;D、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下,但不是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D错误故选:C二、填空题(40分,每空1分)41如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图乙表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1)AE和DB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分别是C
83、O2和含碳有机物图中食物链为EFDB(2)若消耗生产者10000kg,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80kg(3)图甲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图乙中,在t1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将基本不变控制鼠害应该在t1时之前(5)在牧业生产中,为保护优良牧草,连年使用同一种化学杀虫剂,常导致害虫再度大爆发,其主要原因是:害虫的抗药性经自然选择逐代增强;化学杀虫剂导致害虫天敌大量死亡(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
84、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A是无机环境、E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C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B、D和F均为消费者图乙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t0t1过程中的种群的增长在逐渐增大,达到t1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说明了此时的种群的数量为值t1t2过程中的种群的增长在逐渐减小,达到t2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说明了此时的种群的数量为K值达到K值后种群的
85、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解答】解:(1)据图分析,E是生产者,F、D、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生产者和分解者对物质循环起关键作用A是大气中的CO2库,E是生产者,AE过程中碳流动方式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将大气中CO2的转化为含C的有机物,碳的存在形式是CO2F、D、B是消费者,DB过程中碳流动方式是通过捕食关系流动,碳的存在形式是含碳的有机物图中食物链为EFDB(2)由于能量传递率为10%20%,在食物链EFDB中,消耗生产者10000kg,位于最高营养级的B生物最多可增重1000020%20%20%=80kg(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
86、态系统的稳定(4)据图乙分析,达到t1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说明了此时的种群的数量为值,所以种群为增长型,达到t2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为稳定型控制鼠害应该在t1时之前(5)连续使用同一种化学杀虫剂,常导致害虫再度大爆发,原因是害虫的抗药性经自然选择逐代增强,化学杀虫剂导致害虫天敌大量死亡(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故答案为:(1)CO2和含碳有机物 EFDB (2)80 (3)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增长 基本不变 t1(5)害虫的抗药性经自然选择逐代增强 化学杀虫剂
87、导致害虫天敌大量死亡 (6)捕食42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图1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认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稳定平衡状态,请据图回答:(1)每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5条食物链,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来自绿藻和水草所固定的太阳能(2)为增加甲水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水草、绿藻和轮虫相继死亡水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光照,轮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绿藻(或食物)(3)为促进生物量的增加,乙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其他4种生物陆续死亡,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缺少O2不久,绿藻也大量死亡,水体发
88、臭导致水体发臭的生物因素是分解者(微生物)(4)图2表示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除了图中所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还有一部分在细胞呼吸中以热量形式散失的能量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其意义是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1分析可知:该食物网中绿藻为第一营养级的食物链有3条,水草为第一营养级的食物链有2条,共5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来自绿藻和水草所固定
89、的太阳能2、根据题意和图示2分析可知: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3、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某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占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百分比【解答】解:(1)食物链起点是生产者(绿藻和水草),最高营养级是鲫鱼,然后可以数出共有5条食物链,流入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来自绿藻和水草(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2)由于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
90、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遮住了光线,水草因光照减弱,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水草死亡,轮虫因缺乏食物来源也死亡(3)乙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好氧性微生物大量繁殖,消耗水体中的氧气,水体中的溶解氧下降,动物因缺乏氧气供应而死亡;不久,绿藻也大量死亡,大量的尸体使分解者的数量剧增,分解者产生氨气和硫化物等有刺激气味的物质,导致水体发臭(4)图2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除了图中所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还有一部分在细胞呼吸中以热量形式散失的能量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其意义是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
91、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故答案为:(1)5 绿藻和水草(2)光照 绿藻(或食物)(3)O2 分解者(微生物)(4)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在细胞呼吸中以热量形式散失的能量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43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病因是由于患者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如图甲为艾滋病感染者体内HIV浓度和T细胞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免疫失调)病被HIV病毒侵染的T淋巴细胞产生于骨髓这一免疫器官,并在胸腺部位成熟(2)人体感染HIV病毒后,HIV的
92、浓度先升高后下降,原因是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了囊膜蛋白(Gp120,Gp41)抗体等多种抗体,大部分HIV被抗体消灭乙图是抗体形成的一般过程,写出以下字母代表的名称:e记忆B细胞(记忆细胞);g淋巴因子(3)从图甲可知,HIV浓度在第9年达到了峰值,患者此时通常会罹患多器官的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这一结果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监控和清除【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1、艾滋病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病2、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其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包括RNADNA的逆转录过程以及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经逆转录形成的病
93、毒DNA要整合到人体细胞染色体DNA上,然后利用寄主细胞的原料和场所,合成子代DNA和蛋白质3、HIV主要侵染人体的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机体丧失一切免疫功能4、HIV 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它容易发生突变,这为疫苗的研制带来了困难5、图乙中a是吞噬细胞,b是T细胞,c是B细胞,d是浆细胞,e是记忆细胞,g是淋巴因子,f是抗体【解答】解:(1)艾滋病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病HIV主要侵染人体成熟于胸腺中的T淋巴细胞(2)根据免疫过程分析,图2中a是吞噬细胞,b是T细胞,c是B细胞,d是浆细胞,e是记忆B细胞,g是淋巴
94、因子,f是抗体(3)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清除功能故答案为:(1)免疫缺陷(免疫失调) 胸腺(2)记忆B细胞(记忆细胞) 淋巴因子(3)监控和清除44在某些深海鱼中发现的抗冻蛋白基因afp对提高农作物的抗寒能力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图1所示示获得转基因莴苣的技术流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获取目的基因的主要途径包括从自然界已有的物种中分离和人工合成(2)过程需要的酶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3)重组质粒除了带有抗冻蛋白基因afp以外,还必须含有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4)如果受体细胞C1是土壤农杆菌,则将目的基因导入它的目的是利用农杆菌的转化作用,使目的基因进
95、入受体细胞C2,并将其插入到受体细胞C2中染色体DNA上,使目的基因的遗传特性得以稳定维持和表达,形成转基因莴苣经过程获得的转基因莴苣中的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在分子水平上可用抗原抗体杂交法进行检测,如果出现杂交带,说明目的基因已经表达蛋白质产品,转基因莴苣培育成功(5)据体细胞杂交技术流程图2回答下列问题:在利用杂种细胞培育杂种植株的过程中,运用的技术手段是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其中过程常用的化学诱导剂是PEG;过程是再分化阶段【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分析】1、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96、、“分子运输车”载体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有四步: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解答】解:(1)目的基因的获取可采取直接分离获得也可采用人工合成方法,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反转录法和化学合成法 (2)提取目的基因需限制酶,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需DNA连接酶,故过程需要的酶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3)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包含: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4)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还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方法是用标记的目的基因作探针与mRNA杂交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方法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 (5)在利用杂种细胞培育杂种植株的过程中,运用的技术手段是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其中过程称为原生质体融合,常用PEG诱导融合,过程为脱分化,为再分化故选答案为:(1)人工合成 (2)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3)标记基因 (4)转化作用 染色体DNA 抗原抗体杂交 (5)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PEG 再分化阶段2017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