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优案2 对应学生用书P301根据所给材料,按要求作答。“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叫人品错位的时候。该张(hung),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直观。人无语,惟有惆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风情(形容视野广阔,没有阻碍,把事物或景象都看在眼里),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到永远了。王勃客居剑南的日子,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是立在水中侯着。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水
2、中的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儿来,让鱼儿也欢喜,让鱼儿也惆怅。斜阳已成余晖,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聊。(1)请根据注音填写上正确汉字。(2)请根据提示填写上正确成语。(3)第二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答案(1)皇;(2)一览无余;(3)“侯”改为“候”;“聊”改为“寥”。解析张皇:常见的意思为惊慌失措,同时也有炫耀、轻狂的意思。“一览无余”形容视野广阔,没有阻碍,把事物或景象都看在眼里。字形可以从词义和读音的角度来正确辨析和改正。2仿照下面的评点,评析所给的诗句。例句: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评点:前者高度概括了江西各地的繁华富庶,后
3、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的人才济济。(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答:(2)披绣闼,俯雕甍。答:答案(1)本句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写秋天。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2)前者由外至里,后者由上视下,仅用六个字,就极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登阁的情景,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解析评点要有针对性。考生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评点即可。先说手法,再说表现的内容,最后说表达效果。1高考源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本文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滕王阁景色的?答:答案(1)色彩的变幻。“紫电”“耸翠”“流丹”“青雀”“黄龙”,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
4、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二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2)远近的变化。如“绣闼”“雕甍”写阁楼的精美,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远景。(3)上下浑成。“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4)虚实相衬。“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远方的景观,使读者眼界开阔,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协调,相互映衬。2高考源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
5、本文在用典方面有何特点?答:答案3高考源点:主题及手法探究如何理解滕王阁序的主题和独特写法?答:答案滕王阁序作为一篇序文,借宴饮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特点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虽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人生无常、命运多蹇的怨叹,但我们在文中更多地体会到的却是作者积极用世的有为精神和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情怀。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作为一篇优秀的骈文,作者运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段,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写部分,文笔瑰丽,手法多样,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描写,把秋日风光描绘得流光溢彩,令人击节叹赏。阅读
6、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初,吏部侍郎裴行俭典选,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
7、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选自旧唐书文苑上卷一百九十,有改动)父福畤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选自新唐书文艺上卷二百一,有改动)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
8、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为幸B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为幸C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为幸D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为幸答案D解析“先器识而后文艺”是并列结构,不必断开,排除A、B两项;“令长”是一个词,指的是长官之首;“馀”通“余”,意思是其他几个人,两者之间应断开,故排除C项,选
9、D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勃六岁解属文”中,“属”有“连缀”之意,在这里应是“写”的意思。B“坐勃故左迁交趾令”中,“坐”有“因为被贬”的意思。C“勃往省”中,“省”是“看望父母、尊亲”的意思。D“起更衣”中,“更衣”指更换衣服,也常用来指宴会时离席,用更换衣服做借口。答案D解析“更衣”古时是大、小便的婉辞,即上厕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的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王勃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B当时的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
10、,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一文严厉批评诸王,结果差点被诛杀。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牵连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王勃前往探望途中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答案B解析王勃写檄英王鸡一文是“戏为”,即开玩笑,并非专门为了批评诸王;结果也不是差点被诛杀,而是被高宗愤怒斥责,赶出王府。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译文:(2)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译文:答案(1)高宗
11、看了这篇文章后,发怒说:“根据这文章,这是相互构陷的征兆。”当天就斥责了王勃,不让他进入王府。(2)(小吏看后)一次又一次地报告,文章语言越来越奇特,(阎公)于是惊惶急视,说:“天才啊!”接着请他完成全文,(宾客)极尽欢兴才停止。解析关键词句:(1)览,看。是,代词,这。交构,相互构陷。渐,征兆,迹象。(2)一再,一次又一次地。矍然,惊视的样子。遂,动词,完成,成功。极,动词,极尽,穷尽。参考译文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王勃六岁就懂得写文章,构思毫无凝滞,文章感情卓越豪迈,与其兄王勔、王勮的才华相当。他父亲的朋友杜易简常常称赞他们说:“这是王家的三棵宝树啊。”沛王李贤听说了王勃的名声,召他为
12、沛府修撰,十分爱护看重他。(当时)各位王侯斗鸡,互有胜负,王勃开玩笑地写了檄英王鸡一文。高宗看了这篇文章后,发怒说:“根据这文章,这是相互构陷的兆头。”当天就斥责了王勃,不让他进入王府。过了很久,补职为虢州参军。王勃自恃有才华而对别人很傲慢,被同僚们嫉恨。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王勃把他藏匿起来,又害怕事情泄漏,便杀了曹达来堵塞消息的来源。后来事情被揭露,王勃被判死罪,恰逢皇帝大赦天下而被除去罪名。当时王勃的父亲王福畤是雍州司户参军,因为王勃的缘故被降职为交趾县令。上元二年,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渡南海的时候,他坠水而亡,时年二十八岁。当初,吏部侍郎裴行俭主管选拔人才授官的事务,有鉴识人才的能
13、力。李敬玄尤其看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王勃四人,(认为他们)必当显赫富贵。裴行俭说:“士人想走得长远,应以器量见识为先而以文才为后。王勃等虽有文才,却浮躁浅露,哪里有享受官爵俸禄的器量呢!杨炯性格沉着文静,职位应该会达到长官之首,其余的能善终就是幸运。”后来果然像他所说的那样。父亲王福畤因王勃这件事而被降职为交趾县令,王勃前往探望。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会宾客,预先让他的女婿作序文,以便在宾客面前夸耀,于是他拿出纸笔邀请所有的宾客,没有人敢担当此任务,但到了王勃,他欣然不推辞。都督很恼怒,起身借口上厕所离开,只是派遣小吏窥察王勃的文章并让他对写作情况作随时报告。(小吏看后)多次报告,文章语言越来越奇特,(阎公)于是惊惶急视,说:“天才啊!”接着请他完成全文,宾客极尽欢兴才停止。王勃写文章,最初并不精心思考,先磨墨数升,就酣畅饮酒,拉起被子蒙脸躺下,到了酒醒时,拿起笔就能成篇,不更改一个字,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稿。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凭借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称“四杰”。杨炯曾说:“我惭愧排在卢照邻的前面,而对排在王勃的后面感到羞耻。”当时的评议者也认为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