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 史论脱节【内容标准】了解史论脱节的类型,能够运用简单的逻辑学对干扰项进行辨析。【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简单的逻辑知识,初步掌握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辨析干扰项的类型,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过程与方法:在辨析干扰项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并掌握史证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重点:选择题干扰项的设置类型以及非选择题答案中的史论脱节现象。难点:逻辑推理方法的运用。【教学流程】导入新课:通过提问马克思“使自己的名字永垂于科学史册”的两个伟大发现,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引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了解历史的兴趣新课教学:
2、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史学的基本原则,从史实到结论,要遵循全面性、针对性、充分性和逻辑性。违背这一史学原则的可以统称为史论脱节。史论脱节的类型很多,往往是命题干扰项的设置思路,能够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我们以典型考题为例,谈谈史论脱节的几种情形。1、偷换概念。在运用概念时,概念必须保持同一,但是该类题题支往往和题干相关事物概念不一致,经常的做法是外延扩大。【例1】(2009年全国一卷17题)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
3、泛影响 【简析】从材料中的“自不得提书夷字”,可知西方列强以条约的形式,否定了清王朝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规制,B项与题干信息构成有效推理关系;A项与题干信息有关联,但是仅仅从一个观念的变化无法推出整个外交观念平等确立这个结论,即在推理的过程中,外延明显扩大;C项中,在中外公文往来中取消“夷”字称谓,最多表明在公文往来中体现平等观念,无法推出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简言之,C项犯了过度推理的错误;D项犯了外延扩大的错误,这种观念的变化,确是西方影响的产物,但是不能推出“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这一结论,这也属于过度推理。故选B.2、偷换论题。在运用判断时,同一律要求判断的同一性,但是该类题题支往往用
4、另外的判断来代替,使得题支判断和题干相关判断不一致。【例2】(2008全国文综一卷)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B.人口爆炸性增长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D.各国间交往密切【简析】题干信息可概括为:1750年的英国前后变化极大。A项符合题干要求,根据所学知识,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使得生产力、交通运输、社会结构
5、、世界联系、城乡关系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B项不符合题干要求,人口的迅速增长是社会变化的表现,但是与题干“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不够吻合;C项中经济全球化推动不同地域的文明进行交流,但是至少本地的传统文明有存留,这显然与题干中相关信息“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不大吻合;D项错误类似于C项,故选A。【例3】据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 ”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秦亡后,县令、长在汉初继续留任 B.秦朝每县掌治100个亭 C.汉朝县扩大辖区,掌治100个乡 D.汉代县制大体沿用秦朝制度【简析】题干信息比较明确:
6、汉代沿用秦朝官制。题支A是典型的偷换论题。材料中的秦官指的是官职,题支A具体指的是官吏,偷换了概念。B、C项无法从材料中找到相关信息支持;故选D。3.自相矛盾。不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用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指称同一个对象。题支结论和题干相关信息相互矛盾常常是命题技巧之一。【例4】(2007海南卷23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4名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个由党外民主人土担任。这 A表明左派人士和中间人士按三分之二比例参与执政 B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
7、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D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简析】题干的信息可概括为:新政权中民主党派占相当比例。A项表述缺乏必要信息支持,哪些属于左派和中间人士?这似乎题干没有给出相应信息;B项属于表述错误,犯了本文所说的第6种类型,即增加了多余信息“开始”,使之不符合史实,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始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进一步发展;选项D时间不符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提出来的;故选C。4虚假理由。即用作理由的判断是虚假的判断。根据充足理由律,在论证中,论题的成立必须有充足理由,即论据真实,并且从论据能推出论题。该题型中某些题
8、支的创设就是利用这一点,具体做法通常是从题干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完整或者与之不一致,以此作为推理的前提,结论自然和题干相左。【例5】(2007海南卷1 题) 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1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简析】A、B、C犯了虚假理由的错误。这主要是由于题干里的信息提取不够完整、全面,因而结论有失偏颇,以至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支持,例如占卜、祭祀、饰品很难提取相关的支持信息。题干中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根据古人视死如视生的传统,显然,贝壳属于贵族日常生活用品;根据图片相关信息,可知贝壳与买卖
9、、储藏有关,并被视为宝贝。据此,进行推理,可得正确答案D.5推不出。即作为理由的判断虽然是真实的,但是与推断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从理由的真推不出论断的真。这是该题型题支创设的主要方法之一。【例6】1918年,孙中山致电新建立的俄国苏维埃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表明孙中山( ) A已经接受了列宁主义 B重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C希望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府 D准备“联俄”【简析】题干信息是:孙中山希望中俄团结一致,共同奋斗。选项A与题干不一致,属于偷换概念。题干仅仅表达了希望,题支却变成了事实,故排除之。选项B表述正确,但是在题干中很难找到支持信息,属于比较典型的“推不出”错误;选项C为偷换概念,两党合作与建立苏维埃政府没有必然联系,孙中山的目标是实现三民主义;D项符合题意,能够支持该结论的关键信息有:希望;共同奋斗。故选D。6表述错误。史料可以分为两类,被证伪的史料和尚未被证伪的史料。用被证明是错误的史料,是不能推理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类型在考题里经常出现。具体表现为:题支有关结论与教材知识不一致,通常的做法有绝对化错误,或者画蛇添足,增加“开始”等副词,这种题支创设方法目前比较流行,值得注意。这种类型的错误在以上几个例子里面已经出现,故不再枚举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