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周太王(文王祖父)舍长子太伯而立少子季历,文王舍长子伯邑考而立次子姬发;武王生前欲传位周公,因周公辞让加之管叔、蔡叔(皆武王弟)等人反对,不得已而立孺子诵(为成王)。这说明当时A. 分封制度需进一步完善B. 王位继承制度尚未成熟C. 贤能成为选择继承人的主要标准D. 兄终弟及继承方式退出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周太王不得已而立孺子诵(是为成王)”并结合西周的政治制度可知,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材料中的做法明显不符合此方式,表明王位继承制度还未成熟。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
2、法制度,而不是分封制度,A错误;此时选择继承人的方式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贤能成为选择继承人的主要标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兄终弟及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D错误。故选B。2. 汉初存在多种社会势力,包括六国宗室和贵族后裔、私人豪富、强宗豪右、封君、军功地主等。这些社会势力形成各自的社会秩序,与国家对立甚至冲突。这种状况A. 形成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体制B. 使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状态C. 说明土地兼并严重威胁政权稳固D. 影响了董仲舒的学术方向【答案】D【解析】【详解】汉初多种社会势力的存在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社会的大一统是现实需求,在思想上需求一种大一统的理论主张也就迫切需要
3、,这种社会形势是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主张,在思想上适应了社会形势的需要,故D符合题意;汉朝实行的还是中央集权专制,没有形成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排除A;汉朝最终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没有陷入分裂割据,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势力威胁中央集权,不是土地兼并的问题,排除C。故选D。3.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
4、举制选官标准是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高低,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只能是地主阶级,东汉后期演变成门阀士族,这就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正确;A项是在汉武帝时,故错误;C项指的是科举制,故错误;郡县制的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错误。4. 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这主要是因为( )A. 为了维护士族门阀政治合理性的需要B. 孝道思想成为唯一主导思想C. 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D. 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
5、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实行九品中正制度,强调门阀士族,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体现了重视家族血缘,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门阀政治的合理性,据此分析可知A的表述符合题意;B“唯一”的表述过于绝对;C在时间上不合题意,“开始”应该是西汉武帝时期;D与题意无关。故选A。 【名师点晴】认识士族门阀制度: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
6、,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门阀制度,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姓氏家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特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士族门阀制度5. 唐代以尚书省六部通过寺监和州县维持国家正常运行,以御史台三院(台院、殿院、察院)通过中央直贯基层的使职
7、系统对政务运行中出现的违反律令格式犯罪行为进行纠核,即“台省”并列。据此可知,唐代A. 权力制衡特征明显B. “台省”平行和平等C. 行政效率得到提高D. 监察权成为最高层级【答案】A【解析】【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代行政制度的理解和认识。依据材料可知,尚书省负责各项行政事务的运作,而御史台负责国家的监察系统,各司其职,彼此制衡,故A项说法正确;两个权力机构的权力难以实现平行和平等,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并未涉及行政效率的问题,故C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中体现不出监察权是最高层级,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6. 某研究者据此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该研究者( )唐宋时
8、期美术家地域分布统计表比较项中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其他地区唐朝73%11%6%10%北宋63%17%1010%南宋6%26%65%3%据俞建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赵雅辞统计)整理A. 能严谨地进行历史推论B. 准确运用了唯物史观C. 忽视了政治因素的影响D. 所依据的史实不正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数据可以看出,南宋时期美术家在江南地区更多,这里除了经济重心南移这一经济因素外,还有南宋都城在南方,这也会影响文化中心的变动,因此材料结论忽视了政治因素的影响,C正确;题干的结论依据不充分,并不严谨,排除A;唯物史观要求全面的分析问题,材料观点并未做到这一点,排除B;材料依据
9、的史实是准确的,但是不全面,排除D。7. 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A. 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B. 应建立平等和谐君臣关系C. 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D. 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示信息,在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中,万民和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统治,万民和臣子是君主的奴仆;而在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中,君臣关系是平等的,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是学校,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故C项正确;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但并没有达到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的高度,故排除A项;此项中的平等表述不符合史
10、实,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故排除D项。故选C。8. 下面是西属美洲白银经欧洲流到东方的白银数量表。(单位:百万银元)这一表格能够说明年份西属美洲白银产量运抵欧洲数量经欧洲运到东方数量1550332316001114104.41650101389617001210128.517501820182512.2180030232518A. 中国主导了世界白银的流动B. 西班牙垄断了东西方贸易C. 亚洲在东西方贸易中有优势D. 欧洲丧失了贸易中心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大量西属美洲白银经欧洲流入了东方,这说明亚洲在与欧洲的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占有优势
11、,故选C;“中国主导”的说法有误,排除A;根据表格信息并不能表面西扮演垄断了东西方贸易,排除B;材料信息和欧洲是否具有贸易中心地位无关,排除D。9. 1884年新疆建省后,哈密、吐鲁番、和田等地成立蚕桑局,指导蚕桑生产,到清末,新疆年产丝由过去的30万斤,增加到70万斤。由英俄商人贩茧出国的,每年达到150万斤左右。这一现象A. 推动了新疆的工业化进程B.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C. 体现了政府重视边疆开发D. 反映了自然经济的破产【答案】C【解析】【详解】清政府在新疆设省,并成立蚕桑局,指导蚕桑生产,说明政府重视边疆开发,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蚕桑生产,与工业化无关,排除A;B夸大了材料现象的影
12、响,排除;材料现象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一定程度上起到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但“自然经济的破产”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10. 下表是1913及1930年中国机器纱线产额及消费量统计表(单位:磅)。它说明当时中国1913年1930年本国纱线产额200000000982070800进口纱线额35800000022616000出口纱线额/43987064机器织机消费量15000000206913532手工织机消费量543000000753786204A. 机器纺纱业获得长足发展B.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C. 纺织业处于国际领先地位D. 传统手工业衰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
13、13年至1930年,本国纱线产额上升,外国进口纱线额下降,出口纱线额上升,而且机器织机消费量上升,手工织机消费量下降,从中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机器纺纱业得到了发展,选项A正确;选项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未反映出外国纺织业情况,无法得出比较结论,排除选项C;机器纺纱业的进步与传统手工业的衰落无因果联系,选项D排除。11. 传统观点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对古代农民起义“均田免粮思想的发展。后来有学者认为,均田纲领是长期以来客家先民心理积淀的一种折射,它主要解决的是土、客矛盾,而不是贫富悬殊的问题,带有浓厚的华南乡土色彩。据此可知,这一认识A. 推翻了传统的研究观点B. 拓宽了历史研究的视野C. 缺乏
14、对古代农民的关注D. 比传统观点更值得可信【答案】B【解析】【详解】后来学者对天朝田亩制度解读打破了传统的史学观点,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从而拓宽了历史研究的视野,故选B;该学者是拓宽了研究观点,而非推翻传统,排除A;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该观点缺乏对古代农民的关注,排除C;该学者的观点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因此不一定比传统观点更可信,排除D。12. 古代东亚,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万国来朝”“天下共主”的国际秩序模式,称为朝贡体系。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条约,在中国建立起新的中外关系模式,即条约体系。这两种关系体系A. 体现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B. 反映了平等与奴役的外交关系C
15、. 体现王道与霸道外交观念的差异D. 是当时的国际秩序的合理体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贡体系体现王道外交观念,条约体系霸道外交观念,综合而言,这体现王道与霸道外交观念的差异。故答案为C项;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与外交模式的转变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朝贡体系仍然强调尊卑主次之别,例如,天朝上国,B项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说法不准确,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是国际秩序不合理的体现,排除。13. 下表是1904年全国留日学生省区分布统计表,这反映了省区人数省区人数省区人数省区人数浙江191福建76旗籍30湖南363广东175山东60广西26湖北341直隶172山西56河南12四川3
16、21云南126江西52陕西3江苏280安徽84贵州38A. 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 革命运动在各地高密程度存在差异C. 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D. 西方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不同【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数据可知,1904年浙江、广东的留日学生比湖南、湖北和四川省的留日学生少得多,这反映了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不成正比,故A正确;材料数据和革命运动无关,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留学政策的变化,故C错误;材料数据不能说明势力范围如何,故D错误。14. 1923年,中国共产党一份议决案中指出:“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
17、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的这一认识A. 标志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B. 推动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C. 放弃了党对民主革命领导权D. 导致国民革命运动最终失败【答案】B【解析】【详解】中共认识到在当时的中国,只有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政党,这样中共就逐渐靠近国民党,为国共两党的合作起到了推动作用,故选B;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中共放弃了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排除C;导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不是中共的这一认识,排除D。15. 如图是1933年和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分比例情况。这一变化A. 推动
18、了土地革命的开展B.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 促使国共两党走向合作D. 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答案】B【解析】【详解】与左图中即1933年相比,右图中(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增加了地主、中小商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反映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巩固,B项正确;1938年中共党员中地主占了12%,说明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地主是团结的对象,不是革命对象,不搞土地革命,A项错误;早在1937年9月国共两党已经开始了第二次合作,C项错误;1938年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农村,并没有发生转移,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6. 北魏与唐朝前期的均田制材料一 北魏和唐朝前期均田制授田情况表露
19、田(口分田)桑田(永业田)公田(职分田)男女男奴女奴丁牛男男奴贵族、官吏官员按职位高低授田北魏40亩20亩40亩20亩30亩20亩20亩不授田刺史15顷(1顷等于100亩)县丞6顷唐朝前期80亩不授田不授田不授田不授田20亩不授田亲王100顷,职事官一至九品602顷京官自一品、外官自二品以下至九品给田122顷注:露田死后还官,桑田为世田,无须还官,公田解职时移交后任。据(唐)杜佑通典编制材料二 孝文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人田(桑田)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通典卷一食货一田制上材料三 大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令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
20、业田,即流移者亦如之。乐迁就宽乡(地多人少之处)者,并听卖口分(田)。卖充住宅、邸店、碾硙者,虽非乐迁,亦听私卖。通典卷二食货二田制下材料四 各时期户数一览表时间年份户数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16,070,906前燕(十六国时期)4世纪后期2,458,840(北方)隋朝炀帝大业五年609年8,907,546唐朝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2,000,000唐朝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9,619,254摘编自朱贤枚中国历代人口统计(1)有学者认为:“均田制之用意并不在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有一限度,贫者亦有最低之水平。”请选择相关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此观点进行说明。(2)实施阶段就已埋下了失败的“隐
21、患”,到唐中期最终被废除。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隐患”有哪些?【答案】(1)从材料一来看,不同阶层授田的亩数并不相同,即使是最低官员也是数倍于平民男子,北魏的官僚地主还可通过奴婢、耕牛获得更多土地,可见均田制并非是要实现田亩数量的均等。北魏和唐朝前期都是战乱之后,把无主荒地授给农民且大部分授田属国家所有。一方面抑制了豪强大族对土地的兼并,另一方面使无地少地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因此被称作“只求富者有一限度,贫者亦有最低之水平”。(2)均田制分配的是无主荒地,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未规定拥有土地数量的最高限额,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唐朝土地买卖逐渐放宽,为土地
22、兼并创造便利条件;人口数量增长较大,而耕地开拓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而增长有限,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供还授;授田农民的力量具有脆弱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赋役沉重等情况,农民就会被迫变卖土地并流亡。【解析】【详解】(1)根据“只求富者有一限度,贫者亦有最低之水平”可以看出其强调的是均田制在抑制土地兼并方面的作用。可从材料一中的数据 看出,不同阶层授田的亩数并不相同,可见均田制并非是要实现田亩数量的均等。一方面抑制了豪强大族对土地的兼并,另一方面使无地少地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因此被称作“只求富者有一限度,贫者亦有最低之水平”。(2)根据所学可从所分配土地的性质、对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
23、冲击、没有限额等角度进行分析。根据“卖充住宅、邸店、碾硙者,虽非乐迁,亦听私卖。”可得出唐朝土地买卖逐渐放宽,为土地兼并创造便利条件;从“户数一览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人口数量增长较大,而耕地开拓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而增长有限,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供还授。其它言之有理亦可。17. 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迁,新陈代谢中充满新与旧的碰撞、调适。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表材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
24、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材料三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展示了19C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社会中的芸芸众生。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童一秋语文大辞
25、海文学常识卷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动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并分析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动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的体现。并分析康有为思想的主要意图。(3)据材料三中的茶馆为情境,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末中国茶馆里的人物对话。(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清朝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答案】(1)表现: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出现;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第一步;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并曲折发展。变化:出现了士
26、与工商合一的趋势,冲击了传统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2)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借助儒家思想,推进资产阶级改革。(减少资产阶级变法的阻力)(3)本题要求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末北京茶馆内的人物对话。因此解答本题首先应紧扣设问中的时间,即19世纪末。其次解答本题必须选定符合题意的论题和设计符合场景的人物身份展开对话。 政治:甲午战争、戊戌变法、戊成政变、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经济: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等话题可选。对话设计逻辑清晰、完整即可。示例一:茶客甲:谭嗣同是谁?茶客乙:犯了大罪了,不然怎么会问斩呀茶客丙:这些个念书的,还有个康有
27、为,瞎折腾两三个月了不知道捣的什么鬼,嚷嚷着要变法,搞鬼子那套制度。茶客丁:斩了省心,那个康有为说要政府不管钱粮,让咱们旗兵自谋生计,心眼太毒!茶客丙:时局乱的很,前几年海军败给日本,洋人就没消停过,京城附近还出了什么义和团。王老板:诸位主顾,咱么还是莫谈国事吧!示例二:茶客甲:实业!还是要搞实业!我要开工厂,和洋人商战。让老百姓买我们的东西,把洋人的货给挤出去。茶客乙:对!以夷制夷,实业救围!不让洋人赚我们的钱茶客丙:开工厂需要钱,需要地皮,还有设备从哪儿来?茶客甲:政府最近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我打算把家里田产变卖一些,旧房拆了盖厂房。茶客乙:得,算我一个,我有个亲戚在上海给李鸿章搞过厂
28、子,问问他有没有门路弄点设备来。茶客丙:嘖,我觉得还是再看看,这局势,不好说,不好说啊。【解析】【详解】(1)表现:根据“创设朱丽记华米行”、“设机器轧棉厂”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动的具体表现主要有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出现;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第一步;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并曲折发展等。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冲击了传统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2)根据“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的体现主要是反对君主专制,提倡
29、君主立宪。借助儒家思想,推进资产阶级改革。(3)本题要求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末北京茶馆内的人物对话。因此解答本题首先应紧扣设问中的时间,即19世纪末。其次解答本题必须选定符合题意的论题和设计符合场景的人物身份展开对话。如可以从政治角度选择话题编写对话,逻辑清晰、完整即可。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
30、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解析】 此题是地图类的开放性比较题,解题方法是:首先要仔细观察地图,提取相关的有效信息;其次要对比所提取信息,即两幅地图的不同之处:两幅图中东汉的州的数目和唐的道的数目几乎一致,其不同之处,一是分布上,二是名称上或划分上 。最后,要结合史实进行论证:地理分布上的不同是因为东汉经济重心在北方,所以州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到了唐代,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北方“道”的分布大体平衡了。名称上或划分上的不同,可由唐代“道”的名称提取出“唐代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
31、题的能力。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为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近代史目录中的一个章节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第四版,1993年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续写下一章节的目录,并说明理由。(要求:逻辑清晰,史实正确,理由充分,最少列出两节子目。)【答案】第八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第一节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二节中共成立及革命形势的发展第三节国民大革命理由:1919年五四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使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先进政党的领导,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根
32、本保障;1924年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综上所述,以上历史事件代表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是前一章节内容的重要发展,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有奠基性意义。【解析】【详解】首先明确题目要求为增补后续章节;接着阅读材料,明确已有章节为“第七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其子目为“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帝国主义分裂中国”和“新文化运动”等,了解其为1912到1919年的中国近代史,接着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第八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以及1919年到1927年间,中国近代史上和第七章内容相连,史观一致的子目,如“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国民大革命”等;最后,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说明个人续写的第八章目录的理由,在列举目录和说明理由、分析子目关联和章节地位时,注意逻辑清晰,史实正确,理由充分,子目数量不少于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