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3 救亡图存的抗争——民国前期求民主的潮流与思想解放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44380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3 救亡图存的抗争——民国前期求民主的潮流与思想解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3 救亡图存的抗争——民国前期求民主的潮流与思想解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3 救亡图存的抗争——民国前期求民主的潮流与思想解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3 救亡图存的抗争——民国前期求民主的潮流与思想解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3 救亡图存的抗争——民国前期求民主的潮流与思想解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3 救亡图存的抗争——民国前期求民主的潮流与思想解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3 救亡图存的抗争——民国前期求民主的潮流与思想解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3 救亡图存的抗争——民国前期求民主的潮流与思想解放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后限时集训(十三)救亡图存的抗争民国前期求民主的潮流与思想解放(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19年5月,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与北洋政府外交部次长陈箓举行会谈时,不断询问何时重启“西藏问题”的谈判,陈箓答复“因青岛问题,已引起国人对领土问题注意,西藏事务,恐难办理。”此后北洋当局以“政府无权变更领土”一再拒绝了英人的无理要求。这表明()A五四运动激发了爱国热情B尊重民意成为朝野共识C群众运动影响了外交决策D政府坚持捍卫国家利益C由材料“因青岛问题,已引起国人对领土问题注意,西藏事务,恐难办理。此后北洋当局以政府无权变更领土一再拒绝了英人的

2、无理要求”可知,五四爱国运动激发了国民民族意识,进而影响了北洋政府的外交决策,故选C项;民众的爱国热情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兴起,排除A项;“成为朝野共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北洋政府是迫于国内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拒绝办理西藏问题,排除D项。2据学者统计发现:20世纪初新青年杂志提及的重大事件中,频度最高、变化最大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十月革命发生的1917年,它的提及频度颇低,对十月革命的注重发生在1919年以后甚至20世纪20年代初。这表明()A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关注世界形势B五四运动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变C西方工业文明出现了严重的危机D中国知识分子对俄国社会革命的认同D根据材

3、料“对十月革命的注重发生在1919年以后甚至20世纪20年代初”可知,当时中国在巴黎和会中认识到西方国家的丑恶嘴脸后,越发认同俄国的社会革命,故选D项;材料中仅介绍了新青年杂志的提及内容,无法体现知识分子的普遍倾向,排除A项;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变,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1919年以后甚至20世纪20年代初”西方工业文明并没有出现严重的危机,排除C项。3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民国期间,孙中山受到两种力量的影响: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它已经和劳工组织形成密切联系;另一个是五四运动后,年轻一代人所怀抱的热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高涨的民众精神。”这是因为孙

4、中山与这两种力量都()A代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B重视民众运动的开展C有着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D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C材料中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五四运动与孙中山的共同之处是都有着反帝反封建的目标,故选C项;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无法代表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排除A项;资产阶级的各项革命活动不重视民众运动的开展,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主要是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劳工组织形成密切联系”,在民族主义问题上并没有像五四运动那样旗帜鲜明,排除D项。4(2020蚌埠质检)黄埔军校在初次招生时,即确定按省区分配招生名额,第一期毕业生来自22个省份,涵盖了大半个中国,这和当时许多军队乃至军校以地方集合的形式

5、形成鲜明对比。当军校出现同乡会小组织时,遭到严令禁止。这种做法()A推动了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B利于树立统一完整的国家意识C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D表明革命首要目标是实现统一B根据题干内容可知,黄埔军校按照省区来分配招生名额,并且如果在军校中出现同乡会等小组织时,会遭到“严令禁止”,体现了黄埔军校在学校中培养学生完整统一的国家意识,故选B项;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排除C项;题干主要述及黄埔军校着重培养学生完整统一的国家意识,而非革命的首要目标,排除D项。5(2020焦作一模)下图是1927年湖南境内的宣传木刻版

6、画农民协会万岁。该木刻版画创作的时代背景是()A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高涨B封建军阀的统治已被推翻C土地革命已影响到湖南D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A国民革命时期,在北伐军讨伐北洋军阀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后方发动农民成立农民协会,进行革命斗争,因此材料背景是国共合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运动高涨,故选A项;1927年北伐战争消灭了三大军阀中的吴佩孚部和孙传芳部,没有完全推翻封建军阀的统治,排除B项;1927年秋毛泽东在湘赣边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1928年井冈山会师之后,中国共产党的起义武装先后转移到农村和山区,广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故“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

7、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6五四运动后,“走向民间”逐渐成为知识精英们的共识,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选择让学生深入工厂及乡村中宣传和帮助工农建立组织,乡村建设运动也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反映出()A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B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C社会动员观念的更新 D民主革命任务的转变C五四运动前的革命宣传主要在城市,而五四运动后“走向民间”说明革命的宣传对象扩大,反映出社会动员观念的更新,故选C项;“走向民间”强调的是宣传对象的变化,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强调的是宣传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面向工人进行宣传,仅能体现工人中接收新思想的人增多,但无法体现工人阶级队伍本身人数的

8、变化,排除B项;五四运动后,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但革命的任务依然是反帝反封建,并未转变,排除D项。7(2020黄山质检)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这表明()A国民革命推动了群众爱国运动蓬勃发展B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C西方列强对华的外交政策已经发生质变D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一股民族自决的潮流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使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南京国民政府在革命精神与群众

9、运动的强大支持下试图通过外交谈判达到废除旧的不平等的条约,签订平等互惠的“改订新约运动”,说明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民政府的外交行为,而非“群众爱国运动蓬勃发展”,排除A项;“质变”说法错误,并且材料未涉及西方列强对华的外交政策,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国民政府的外交行为,未涉及其他国家,排除D项。8有人在考察武昌时说: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按户悬挂,布旗不备,以纸代之;政治口号之多,超于国内各香烟公司广告之上,譬曰:“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拥护革命中心力量”。这一场景的出现()A印证了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得益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C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D

10、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B材料体现了国民革命时期在武汉宣传革命的场景,有利于宣传革命和革命的开展,而不能反映人们的民主共和观念,故A项错误;北伐不到半年时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推动了武汉国民政府的建立,由此可知这一场景的出现得益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故C项错误;此时是国民革命时期,故D项错误。91912年,蔡元培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明确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完全之人格”,“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为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这四育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的。”蔡元培新教育思想的提出意在()A否定传统教育 B倡导民主科学C提高国民素质

11、D抨击军阀割据C根据材料“1912年,蔡元培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明确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完全之人格”可知,蔡元培意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故选C项;材料只提到蔡元培的教育目的,并未提到否认传统教育,排除A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排除B项;1912年军阀割据局面还未形成,排除D项。10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报刊中时常出现的时髦名词,没有人禁止赞扬苏俄的暴力革命,以俄为师成为立志改造中国的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这反映出当时()A北洋军阀政府思想控制松弛B知识分子救国方式达成共识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D社会主义成为中国主流思想C根据材料“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报刊中时常出

12、现的时髦名词”“以俄为师成为立志改造中国的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思想迅速传播,其影响日益扩大,故选C项;当时民众的思想虽然得到进一步解放,但北洋军阀政府对思想的控制并未松弛,排除A项;除了“以俄为师”,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救国方式还有改良等多种选择,并未达成共识,排除B项;当时社会主义才刚刚传播,并未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排除D项。11“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分子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我甚望我们中国的青年,认清这个道理。”李大钊这一思想促进了()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新三民主义思想形成C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D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C李大钊积极引导

13、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这促进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故选C项;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生前对其“三民主义”思想作出的最后一个版本的修正,是孙中山晚年联俄、联共、扶助和依靠农工的思想体现,排除B项;国共第一次合作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D项。121920年“五一”劳动节前后,北京、上海都举行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北京李大钊主持北京大学理科纪念“五一节”活动何孟雄等8名同学乘汽车游行,沿街散发劳动宣言北京大学平民演讲团走向街头宣讲五一劳动节的历史和意义邓中夏赶赴长辛铁路工厂出席纪念活动,并发表演说上海4月18日陈独秀参加工界7个

14、团体发起的“世界劳动节纪念大会”筹备会,发表关于劳工问题的演讲5月1日冲破反动当局和帝国主义势力阻挠,召开了庆祝大会,发表上海工人宣言和答俄国劳动政府的通告这些活动()A为国共合作提供了舆论准备B促使马克思主义深入群众C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D呼吁工人阶级探寻救亡道路B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李大钊等人深入劳工群众,领导1920年的“五一”纪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开端,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的传播,故选B项;1920年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排除A、C两项;材料表格反映的是纪念“五一”劳动节,并未体现呼吁工人阶级探寻救亡道路,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

15、第14题12分,共37分)13在争取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五四运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至国内,国人的爱国情绪空前地蔓延开来,受到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情绪尤为激烈。5月4日下午,北京三千余名学生手持写有“拒绝和约签字”等内容的小旗,发表演说,沿途向群众散发传单。以游行示威为开端的罢课、罢市、罢工风潮席卷全国,蔚为壮观的五四爱国运动以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和约而圆满结束。中国近代以来在对外交涉中首次做出没有屈服的抗争,日本也最终未能获得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合法依据,从而为中国此后收回山东创造了条件。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

16、史材料二在6月3日北京学运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始于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则有明显的表现,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中国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摘编自张海鹏主编近代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辛亥革命相比,五四运动具有哪些新的历史特点?结合新的时代和社会条件,分析这些特点的基本成因。(12分)(2)根

17、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五四运动“转折”的最具意义的历史事件,指出这一事件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7分)(3)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起点。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可从内因(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外因(十月革命影响)两个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自为阶级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结合材料从民族精神、国家地位的提升等方面回答。答案(1)特点:青年学生

18、发挥先锋作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群众基础广泛。成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了新的社会力量;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熏陶;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2)事件: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影响: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阶级基础。(3)国际地位缓慢回升、国家利权逐渐收复;民众民主意识高涨;民族凝聚力增强。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文化运动时)胡适认为,文化作为民族生活的样法,根本上是大同小异的,都是在“生活本来的路上走”。文化发展既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元之分,也无意欲向前、意欲持中、意欲向后三条路向之别。人类文化发展的路只有一条,不过因“环境有难易

19、,问题有缓急,所以走的路有迟速的不同,到的时候有先后的不同”。现在西方文化已走到前面去了,中国和其他民族只有急起直追,走西方文化的路。摘编自李卫平论新文化运动之文化观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解析材料中胡适认为文化“根本上是大同小异的”。从宣传西学、救亡图存的角度看,胡适的观点说明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方文化的必要性,为彻底批判封建儒家伦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合理的;如果从民族文化的传承角度看,胡适的观点抹杀了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化,不利于树立文化自信,应该否定。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一:评析:胡适的文化观顺应了新文化运动的需要,是正确的。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他所宣扬的文化观旨在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中国近代深受传统封建文化的束缚,严重阻碍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转型;胡适以文化的“一元化”观指明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方文化的必要性,为彻底批判封建儒家伦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中国近代文化的转型。示例二:评析:胡适的文化观否定了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错误的。不同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胡适的文化观体现了文化“一元化”,并且这种“一元化”只能是照搬西方文化;这一文化观虽然有利于新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但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抹杀了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