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作坊(zu)蜩腹(tio)心广体胖(pn)给予帮助(j)B.偃竹(yn)落枕(lo)越俎代庖(po)分外高兴(fn)C.干系(gn)饮马(yn)兔起鹘落(h)供不应求(yn)D.筼筜(yn)空余(kng)济济一堂(j)亲厚无间(jin)解析:B项,“分”应读“fn”;C项,“应”应读“yn”;D项,“间”应读“jin”。答案:A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略:简略。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妄:荒谬。D.苏子辩矣辩:能说会道。解析:B项,
2、略:大概,大致。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与可以书遗余曰今近焉,请以遗之B.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C.与可无以答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D.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窥父不在,窃发盆解析:A项,均为“馈赠”的意思。B项,践踏/跟踪,追随。C项,均为“没有用来”的意思。D项,均为“打开”的意思。答案:B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节叶具焉吾将买田而归老焉B.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乃见其所欲画者C.与可之教予如此而读书者与之D.吾将以为袜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解析:A项,助词,用于句尾,表示停顿/兼词,相当于“于
3、之”。B项,副词,竟然、却/副词,于是、就。C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D项,均为介词,把。答案:D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按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吾将买田而归老焉余因而实之毛血日益衰至于剑拔十寻者初不自贵重A./B./C./D./解析:为形容词用作动词,为名词作状语,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答案:B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
4、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执笔熟视熟:熟练。B.少纵则逝矣少:通“稍”,稍微。C.不学之过也过:过错。D.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独:仅仅。解析:A项,熟:仔细。答案:A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5、相同的一项是()A.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汝殁以六月二日B.予不能然也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C.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D.而读书者与之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解析:A项,连词,来/介词,在。B项,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画竹之事。D项,均为动词,赞许。答案:D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项是()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
6、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A.B.C.D.解析:体现“胸有成竹”,体现“心手相应”。两句只是交代“我”的感受和收获。答案:C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2)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参考答案:(1)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像剑从鞘中抽出一样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2)像我呢,不仅仅理解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同时也领会了(他)画墨竹的方法。(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导学号50710036)养竹记唐白居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
7、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之为庭实焉。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篲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
8、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选自白居易集笺注,有改动)注筐篚:竹制器物。篲帚:扫帚。菶茸荟郁:草木杂乱茂盛。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B.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C.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
9、植之/况其真贤者乎/D.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解析:注意借助“乎”“也”“以”“之”等虚词及句意断句。原文为: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答案:C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对应一个年号。后世常用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C.呜呼,对事务的一种感叹发语,或赞颂,
10、或愤慨等。现代汉语中“唉”这个语气词更贴切,但是“呜呼”叹息的程度更深一点。D.笺注,“笺”是对前人文意或注解补充、订正;“注”是对古籍经典、原典的直接注释。对古籍的注解有很多种,其他如疏、集注、集解等。解析:A项,“一个皇帝对应一个年号”错,历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往往会改一下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答案:A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了关相国私第的竹子经历了关相国对它们爱护有加、后遭人任意砍伐、再后来作者精心扶植重焕生机又送给他人的遭遇。B.作者写作这篇文章,其实是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便让居住在这里的后人和当时的用人者读到后有
11、所启发、借鉴。C.作者认为培养人才犹如养竹,人才虽然难得,可是爱惜和识拔人才的人更为难得。文章婉转曲折,流畅自然。D.文人士大夫喜欢竹子的原因,不仅在于它的自然外观,更在于竹子的自然性状所比附的人的品格情操的象征意义。本文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解析:A项,文中没有写到作者把竹子送人的情况。答案:A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君子多树之为庭实焉。(2)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参考答案:(1)所以有修养的人大多喜欢种植它来充实庭院。(2)竹子那依恋的样子、欣喜的样子,好像有一种感激知己知遇的情感啊。三、语言运用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
12、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荣誉,少读也不能算羞耻。,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做人方面是低级趣味。解析:本题属补写型语言表达连贯题,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句中的分号,可以看出处谈的是“少读”,由“多读而不求甚解”,想到“少读如果彻底”等;第处可以从上句的假设关系推出,因为读得彻底而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那么“多读而不求甚解”一定不会有大的收获。而这一结论,又要和“譬如”的内容相关,因为前文是“虽珍奇满目”,比较
13、接近的就是“眼花缭乱”了。同时,还要注意字数要求。第处与“在做人方面是低级趣味”相对,由“做人”可联想到“治学”,由“装点门面”可想到“自欺欺人”等。参考答案:少读如果彻底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15.公益广告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某电视台准备推出一则主题为“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及”的公益广告,意在用人们真实感人的行动来唤起人们的公德意识。请仿照下面的镜头和画外音,从另一角度为这一主题再设计一个细节性镜头和画外音。主题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及。镜头一个正在跑步的小伙子,将别人扔在垃圾桶外面的废弃物放入了垃圾桶。画外音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不过是10厘米的距离。镜头画外音答案示例:镜头在路边,一个装卸工人,默默地将挡在盲道上的箱子移开,以方便盲人的通行。画外音有时候,文明也许只是几十厘米的宽度。镜头在公园,一个小男孩,为了防止把椅子踩脏,用一张白纸垫在脚下去够挂在树上的风筝。画外音有时候,文明可能只是一张纸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