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 推荐作品游沙湖1把握“相”“辄”“疾”等文言实、虚词。2理解这篇短文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3体会文中话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思想性格。课前预习(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1走近作者苏轼,见第二单元新城道中。2了解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七月,正在湖州上任的苏轼突然被逮捕下狱,罪名是在诗文中攻击朝廷,对皇帝不忠。随后,苏轼就被押往京师,受牵连者数人。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后苏轼虽经营救出狱,但精神上却因这一场残酷的文字狱而受到沉重的打击。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次年二月,他到达黄州,一直住到元丰七年才离去。在黄州期间,他自号东坡居士,徘徊于山水之间以寻求精神解脱。元
2、丰五年( 1082)三月,苏轼因治病求医,在庞安常家住了几天,病好以后,又和他同游清泉寺,游沙湖就是这时写的。(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辄(zh)浸(jn)溪萧萧(xio)无再少(sho)2一词多义(一)虚词(1)相(2)是(二)实词(1)绝(2)疾4词类活用(1)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2)下临兰溪,溪水西流(名词作状语,向西)(3)君看流水尚能西(名词用作动词,向西去)进入课堂(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1本文是一篇游记,却以“得疾”“求疗”开篇,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_答:作者被贬黄州,而又因相田而得疾,这都是令人心情沉闷的事,但作者因此结识了聋大夫庞安常,不仅
3、“疾愈”,而且多了一位知己好友,两人相处十分愉快,这就一扫郁闷之情,让人心情愉悦了:同时也为出游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2从作者所作歌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精神面貌?_答:“谁道”“休将”句反用其原意,一扫消极颓废之风,表现出一种超然洒脱的韵致,表达了作者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凸显出了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疑难点析1从作者对庞安常的戏言中可以体会出什么?从作者的戏言中可以看出,作者写庞安常,其实也是在写自己。庞安常以眼为耳,苏轼以手为口都是一代异人。庞安常“颖悟绝人”却隐居乡间,只能做一村医;苏轼曾被仁宗皇帝夸赞为替儿孙寻得的“相才”,又诗文绝世,却一生坎坷,贬居
4、僻远。二人拥有相同的境遇。2作为一篇写游记的作品,本文却并不以记游为主,这样写有什么特别之处?开头先以简约的笔法交代了沙湖的地理位置和作者此行的因由,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愉快的心情,这就为出游奠定了轻松的基调。写游览所见景物时,只是简略交代了王逸少洗笔泉和兰溪,对兰溪景物的具体生动的描写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则留到歌中表现,这就将景、情、理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苏轼小品文的艺术特色。结构图解总结中心苏轼结识了一位医术高明、聪明过人的聋大夫。他们通过以手代口、以眼当耳的特殊交流形式,形成了真正无声的默契。本文明快地记叙了他们日常交往的特点以及同游清泉寺的经历,情趣盎然,表现了一种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