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80分)1. 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A. 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B. 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C. 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D. 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少数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材料“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是对雅典民主实质的描述,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属于雅典民主的方式,与材料无关,
2、排除;BD选项体现的是雅典民主范围的狭小,与材料无关,排除。2. “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下列制度中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A. 科举制B. 世袭制C. 嫡长子继承制D. 察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反映的是“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结合所学可知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等继承上的问题,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C正确;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与“权力的继承”无关,A错误;材料强调的就是如何解决世袭制中的问题而实行的制度,B错误;察举制是自下而上推荐
3、人才为官的制度,D错误。3. 与宗法制运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A. 平民B. 诸侯C. 贵族D. 官僚【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先行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着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姓氏的有无即是其中的表现之一,根据材料可知宗法制盛行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统治阶级内部,“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因此只有比平民地位高的社会阶层即奴隶主贵族才有姓氏,后世百姓的姓氏多以其所居的封国为姓。可见,春秋以前的“百姓”应该是指贵族,C符合题意,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说明与平民无关,A错误,诸侯属于贵族的组成部分,B错误;官僚政治是在秦朝出现
4、的,D错误。4. 史记始皇本纪:“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基于这种认识,秦始皇决定A. 实行军功授爵B. 推行郡县制度C. 采取焚书坑儒D. 修筑万里长城【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强调的是分封的弊端,因此秦朝在全国推行了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ACD与材料中反映的解决分封制的弊端无关,排除。5. “每岁得第之人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材料中的“是”指A. 世卿世禄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出自唐人沈既济对科举制的评论。从“得第”、“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可以看出有才华和能力的人被录用,可
5、以推断出是科举制。故选D;世卿世禄制选拔官吏的标准是血缘关系,A错误;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品德,B错误;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门第,C错误。【点睛】“得第”一词也可以判断是科举制度。6. “凡地方军民政务,均需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县令亦分由朝官兼摄,称为知县。”材料所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 秦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凡地方军民政务,均需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故C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BD。7. “它是秦朝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辖,以及中
6、央对边疆地区特别是对西藏,台湾的管辖。”“它”是指( )A. 西汉郡国制B. 北宋的通判C. 元朝行省制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辖,以及中央对边疆地区特别是对西藏,台湾的管辖。”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疆域辽阔,为有效控制地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同时设立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加强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故选C;西汉郡国制、北宋的通判均不涉及中央对西藏、台湾地区的管辖,故排除AB;军机处是清朝设立的中央行政机构,加强了君权,不是地方行政制度,故排除D。8. 汉书载:“武帝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撤别属汉郡
7、。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材料主要反映了汉武帝()A. 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B. 平“七国之乱”,强化中央集权C. 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D. 实行分封制,巩固西汉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推恩令”,而不是郡县制,故排除A;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非汉武帝,故排除B;汉武帝没有实行分封制,故排除D。9. 孔子学生子路百里负米给双亲,这一故事为“二十四孝”之一。后世亦出现过不少类似于子路
8、的孝子。在汉代,这种孝子有机会通过下列哪一途径被重用()A. 举孝廉B. 科举考试C. 承袭爵位D. 入太学学习【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汉代”“孝子”“被重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时期形成了察举制的选官制度,以个人德行作为标准,自下而上推举,所以孝子因此有机会被重用,故选A;科举考试是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故排除B;承袭爵位导致贵族垄断官职,平民孝子没有机会被重用,故排除C;太学是为贵族设置的官学,平民孝子没有机会进入太学学习,故排除D。10.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9、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这三个阶段依次是A. 分封制、三省制、军机制B. 分封制、六部制、内阁制C. 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D. 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答案】D【解析】秦建立三公制,三公之一的丞相总领百官,位高权重,所以是“独相”。唐朝时承隋制,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是为“群相”。明成祖朱棣设内阁制,而内阁成员基本为“兼相”。故排除ABC,正确的选项是D。点睛:中国古代战争主义中央集权存在两对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从丞相数量的递增反映
10、了相权的不断削弱,而相权的削弱意味着君权的增强。11. 故宫养心殿有一幅雍正手书的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雍正帝为达到“惟以一人治天下”而创设的机构是()A. 南书房B. 军机处C. 内阁D. 议政王大臣会议【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雍正帝”“惟以一人治天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皇帝为加强皇权设立了军机处,故选B;康熙皇帝设立南书房,故排除A;明朝时期设立内阁,故排除C;皇太极时期正式确立议政王大臣会议,故排除D。12.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西汉通过削弱周后势力分化相权B. 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
11、权C. 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答案】C【解析】西汉通过内、外朝制衡分化相权,A项不选;三长制是配合均田制的地方基层组织形式,不能分割丞相的行政权,B项不选;军机处的设立不能消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项不选;仅C项表述正确。13. 春秋时期,宋楚两军对垒,宋军不乘时出击而大败。国人归咎于宋襄公,襄公辩称:“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其中“亡国”的“国”指A. 夏B. 商C. 西周D. 宋【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需掌握下列两个知识点,对宋襄公本人有一定了解;知道商朝灭亡后西周任命商朝旧贵族微子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宋地建立宋国。
12、材料“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大意是:(宋襄公)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但我仍有和先人一样的品格,不会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所以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4. “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A. 宗法制B. 皇帝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才是本题的题眼,郡县制不再世袭而是由皇帝任命,郡守县令不再
13、世袭当然造成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所以本题答案是D郡县制。另外,ABC三个制度均不具备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的功能。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15. 雅典民主制中“轮番而治”的含义是()A. 几个执政官轮流执政B. 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C. 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交替进行D. 辩论中的胜利者执政【答案】B【解析】雅典民主制中“轮番而治”是通过抽签选举这一主要方式实现的,既然抽签选举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可能抽中而成为统治者,同时如果没有抽中,则意味着都是被统治者,故选B;A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16. 开启了雅典民主政治先河的改革是()A. 克里斯提尼改革
14、B. 梭伦改革C. 伯里克利改革D. 大化改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开启先河,奠定基础,故选B;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正式确立,非开先河,故排除A;伯里克利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故排除C;大化改新是日本的改革,与雅典无关,故排除D。17. 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有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在古希腊知道自己自由的这“部分人”是( )A. 妇女B. 外邦人C. 成年男性公民D. 奴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古希腊有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梭伦到伯利克里,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不
15、断发展,但是其民主是有局限性的民主,具体来说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故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妇女、外邦人、奴隶均不具有公民权,所以不能享有民主,故排除ABD。18. 亚里士多德指出,“平民群众具有最高权力;政事裁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是雅典政治的本质特征。从职能和地位看,古希腊设置的国家机构中最能够证明此观点的是A. 陪审法庭B. 公民大会C. 十将军委员会D. 五百人议事会【答案】B【解析】据材料“平民群众具有最高权力;政事裁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体现主权在民,故B正确;民众法庭属于司法机关,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十将军委员会也不是最高权力机关,
16、故C错误;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常设机关,也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B。19. 十二铜表法第三表规定:“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之。”这一规定反映出十二铜表法()A. 维护债权人的利益B. 保护物品所有者的私有财产权C. 主要致力于调节经济纠纷D. 赋予债权人以司法权【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债权人在债务人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可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之,这体现了十二铜表法维护债权人的利益,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处置规定,没有涉及“保护物品所有者的私有财产权”,B错误;材料未涉及经济纠纷问题
17、,主要是债权人对债务人处理的措施,C错误;材料未赋予债权人司法权,D错误。20. 罗马成文法诞生后,有人评价道:“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这主要强调的是罗马法的成文法典()A. 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B. 剥夺了贵族的立法权力C. 调解了国家内部事务D. 实现了社会各阶层平等【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成文法典”指的是十二铜表法,它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故A正确;剥夺了贵族的立法权力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从材料中看不出这部法典
18、调解了国家内部事务,故排除C;此项中“各阶级”的说法绝对,故排除D。21. 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的其他民族,统一了意大利半岛;公元前3世纪中期,建立了第一个海外行省西西里。随着扩张,不同民族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冲突、民族习俗的差异、文化传统的不同等。为解决这些问题,罗马统治者( )A. 通过习惯法缓解经济纠纷B. 颁布十二铜表法,限制贵族的特权C. 制定万民法,协调各地区的民族关系、社会矛盾D. 汇编民法大全,完善罗马法体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万民法诞生的背景,由于帝国扩张的需要,原有的公民法不能适应新情况的发展,所以诞生了万民法,所以C正确,ABD
19、不符合题意。22. 下列关于夏商周政治制度说法错误的是()A. 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B.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C. 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D. 礼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分封制的基础是井田制,故D说法符合题意;据所学可知,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力.商王对外服即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A说法正确,A不符题意;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这种说法符合分封
20、制的特点,B不符题意;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说法正确,C不符题意。23. 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同时代任何国家相比,都更具有平民性,即使从政治实践看,这种平民化的特色也远甚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这里的“政治实践”是指A. 郡县制的实施B. 三省体制的确立C. 科举制的实行D. 内阁制的建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科举制。根据“都更具有平民性”、“这种平民化的特色也远甚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可知材料说的是通过科举考试,平民可以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故选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24. 秦朝的三公不包括()A. 御史大夫B. 刺史C
21、. 丞相D. 太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制度是汉朝建立的,刺史不属于秦朝的三公,故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三公包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故排除ACD。25.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晋国是姬姓封国晋燕两国可以通婚晋宋两国可以通婚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 B. C. D. 【答案】C【解析】注意前提和逻辑关系,层层推理。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鲁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召公之子受封于燕)
22、,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正确。26. 中国历史上废掉丞相的朝代是()A. 元B. 汉C. 宋D. 明【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性格多疑、专断,迷恋权力,事必躬亲。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这一举措对以后500 余年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故D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BC。27. 下列不属于选官制度是()A. 察举制B. 科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行省制【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制属
23、于地方行政制度,不属于选官制度,符合题意,故选D;其他选项属于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BC。28. 关于三省六部制说法正确的是()A.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B. 门下省下设六部C. 有利于加强皇权D. 降低了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C正确;三省六部制确立和完善于隋唐时期,故排除A;尚书省下设六部,故排除B;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故排除D。29.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关于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B. 它限制了贵族的权力C. 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D. 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答案
24、】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十二铜表法颁布于公元前449年,此时的罗马处于共和国早期(罗马共和国BC509BC27)。此时的罗马属于公民法时期,从而D项不符合史实。进一步可知,AB两项均表述客观,符合十二铜表法史实。C项间接点出了十二铜表法的目的缓和贵族与平民的尖锐矛盾,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及其特点30. 罗马法经历了从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转变,推动这一转变的是A. 平民争取权利的斗争B. 罗马帝国的分裂C. 法律混杂使用不便D. 境内被征服民族的反抗
25、【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罗马的法律。依据所学,在早期罗马习惯法中,法律与习惯法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法官多由贵族担任,常常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平民利益。公元5世纪中期,在公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这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故应选A。C说法错误,B、D与题意无关。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于发展十二铜表法31. 罗马法范围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体现了罗马法()A. 不断调节社会矛盾的过程B. 规范的体系至此最终确立C. 主张维护广大平民的利益D. 已完全摒弃了习惯法痕迹【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罗马疆域领土不
26、断扩大,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多,公民法无法满足现实需要,进而发展出万民法,故A符合题意;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规范的体系最终确立,故排除B;罗马法维护的是统治阶层的利益,C说法错误,排除;罗马法已完全摒弃了习惯法痕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32.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改革与完善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表现。下列对这三个机构的表述正确的是A. 机构成员均由抽签选举产生B. 五百人议事会负责日常事务C. 陪审与审判权仅归民众法庭D. 城邦成员必须参加公民大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改革与完善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
27、重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百人议事会有等级限制,故A排除。五百人议事会负责日常事务,故B正确。公民大会也有审判权,故C排除。公民才可以参加公民大会,故D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民主机构33. 梭伦改革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四个等级,赋予各等级公民不同的权利和义务,此措施()A. 消除了贵族特权B. 保证雅典全民参与民主政治C. 促进了工商业发展D. 保障了政权向所有公民开放【答案】C【解析】【详解】“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四个等级,赋予各等级公民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属于梭伦改革中财产等级制,财产等级制有利于工商业者奴隶主阶层,促进
28、了雅典工商业发展,故C项正确。财产等级制不可能消除贵族特权,故A项错误。该措施并不能保证所有雅典人参与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依据财产等级制,等级高才有民主的权力,并不能保障政权向所有公民开放,故D项错误。34. 雅典公民大会曾依据“陶片放逐法”将民主派领袖执政官泰米斯托克利逐出雅典。后世考古学家在对雅典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191片刻有他名字的陶片,经检测,陶片上的笔迹分属4个人。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 废除债务奴隶制度B. 少数贵族独享民主C. 直接民主存在弊端D. 公民缺乏参政热情【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1片刻有他名字的陶片,经检测,陶片上的笔迹分属4个人”说明所谓的民主不
29、一定是真正的民主,反映了直接民主存在弊端,故选C项;“191片刻有他名字的陶片,经检测,陶片上的笔迹分属4个人”与公民的身份没有关系,故排除A项;“陶片上的笔迹分属4个人”不能说明这几个人是贵族,故排除B项;“后世考古学家在对雅典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191片刻有他名字的陶片”说明参与的人数较多,不能证明缺乏热情,故排除D项。故选C。35. 古代雅典民主发展过程中,使民主制最终确立是哪位执政官A. 伯里克利B. 苏格拉底C. 克里斯提尼D. 梭伦【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古代雅典民主发展过程中,使民主制最终确立的执政官是克里斯提尼,C正确;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时期,A
30、错误;苏格拉低是雅典著名的思想家而不是执政官,B错误;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时期,D错误。36. 在古罗马共和制时期的三层机构不包括()A. 执政官B. 元老院C. 十将军委员会D. 公民大会【答案】C【解析】【详解】古罗马共和制时期的三层机构主要由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组成,而十将军委员会不属于,C符合题意;A、B、D排除。37. 标志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的是()A. 查士丁尼法民法大全B. 十二铜表法C. 阿奎里亚法D. 卡拉卡拉敕令【答案】A【解析】【详解】六世纪查士丁尼法民法大全颁布,这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A正确;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B与材料无关;阿奎里亚
31、法是为解决公民财产受到侵犯而制定的赔偿条款,C与材料无关;卡拉卡拉敕令的颁布旨在统一帝国税制,增加国库收入的一项法令,D与材料无关。38. 朱熹认为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是( )A. 土地兼并严重B. 中央集权统治强化C. 农民反抗加强D. 辽西夏的军事进攻【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朱熹认为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是中央集权的强化,B正确;土地兼并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反抗不断,这是王安石变法的政治原因,与材料无关,A、C错误;辽西夏的军事进攻是北宋的边疆危机,这是王安石变法的原因,但与材料无关,D错误。39. 元朝中书省的职能类似于唐朝的A. 中书省B.
32、 门下省C. 尚书省D. 吏部【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中书省的权力得以强化拥有较大的行政决策权和执行权,其执行权类似与唐代尚书省,故C项正确;A项负责起草诏书,排除;B项负责封驳审议,排除;D项是尚书省的具体执行机构,排除。40.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激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这表明古希腊工商业发达的主要原因是A. 地理环境B 经济条件C. 政体形式D. 民族性格【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激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说明地处海洋周围刺激了古希腊对外探索的野心,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故A正确。BCD均不
33、是工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古希腊文明,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二阅读下列材料:41. 某班历史课围绕“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宰相之职,佐天下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氏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
34、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请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之职。(宋)欧阳修新唐书.职官志材料二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事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清)昭裢啸亭杂录.议政大臣(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根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2
35、)综合上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隋唐、宋、明是如何强化皇权的?【答案】(1)特点: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权力如何: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怎样转移: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明显削弱;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2)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明:废丞相,设内阁。【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
36、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可知,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根据材料“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可知,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权力如何:根据材料“凡军国事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可知,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怎样转移:根据材料“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并结合所学可知,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明显削弱;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2)隋唐:根据材料“初,唐因隋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37、”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且相互牵制,以此加强皇权。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为加强皇权,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皇权进一步加强。4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而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至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材料二 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七国之乱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
38、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汉书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结合材料一二回答,汉初,汉武帝继位后面临怎样的政治局面?最后采纳了谁的建议又通过那些措施解决的。(2)材料三是说哪个朝代?,这个朝代是通过哪些措施解决中央集权问题的?如何评价。【答案】(1)汉初: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汉武帝:王国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人物及措施: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2)朝代:北宋。措施:在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同时“三衙”、枢密院彼
39、此互相牵制;派文臣做知州,同时设通判监督,地方公文需知州和通判互相署名才能生效;在路设转运使,负责把地方的税收转运到中央。评价:宋初的措施虽然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但是这些措施造成了“三冗”局面,导致北宋地方积贫积弱。【解析】【详解】(1)汉初:据材料“惩戒亡秦孤立而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爵.然诸侯原本以大,。”并结合所学可知,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又封同姓子侄为王的分封制。汉武帝:据材料“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七国之乱是也”可知,王国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人物及措施:据材料“ 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可知,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2)朝代:据材料“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可知,这是北宋。措施:据所学可从在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同时“三衙”、枢密院彼此互相牵制;派文臣做知州、同时设通判监督、地方公文需知州和通判互相署名才能生效;在各路设转运使、负责把地方的税收转运到中央等方面回答。评价:据所学可从宋初的措施虽然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但是这些措施造成了“三冗”局面、导致北宋地方积贫积弱等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