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新版世界上下五千年在描述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对其中一次革命活动以“进口的国王”为题加以论述。这一历史事件最可能是A. 英国“光荣革命”B. 美国独立战争C.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D. 德意志帝国的统一【答案】A【解析】16881689 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了推翻詹姆斯二世统治的非暴力政变,因为这场革命未有流血,故称之为“光荣革命”, 此后,英国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其妻玛丽继承英国王位,故称“进口”的国王,故A正确。2.有人说,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
2、。这里的“紧箍”主要指A. 光荣革命的胜利B. 权利法案的颁布C.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D. 进行议会改革【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17世纪末的英国” “紧箍咒”是指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把国王的权力转移到议会手中,故B正确;A项只是一个背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18世纪中期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合;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3.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的选民数从48.8万增加到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这些新获得选举权的人大多数应该是A. 贵族阶层B. 工业资产阶级C. 城市工人D. 农业工人【答案】B【解析】英国1832年议
3、会改革使得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工人和贫民等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故排除C、D两项,选择B项;贵族阶层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就已获得选举权,与题目中的信息“1832年新获得选举权”不符,故排除A项。点睛: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增强了在议会中的地位,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地发展。4.有人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是共和主义和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总统、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处处体现了平衡。这一平衡表现为A. 实行总统制,总统可以解散参议院B. 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C. 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D. 共和派和民主派在国民议会中力量相当【答案】
4、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众议院同意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内阁对议会负责,三者之间体现了平衡,故B项正确。法国实行议会制共和制,总统不能解散参议院,A项说法错误,排除。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只能说明参议院对众议院的制约,故C项错误;国民议会中两大力量是共和派和保皇派,而不是共和派和民主派,故D项错误。5.一位英国人曾于1890年画了一幅“辞退俾斯麦”的漫画(如图).根据德国当时法律,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A. 德国皇帝B. 内阁成员C. 帝国议会D. 联邦议会【答案】A【解析】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首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5、因此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德国皇帝,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6.“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材料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突出特点是A. 具有空想性B. 与时俱进性C. 不成熟理论D. 僵化和保守【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马克思主义总是与实际相结合,与时代相结合,不断发展完善,B正确。材料中的“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明发展相适应,AD错误。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不代表马克思主义不成熟,C错误。7.根据下面图示中的逻辑关系,判断椭圆处最有可能是A. 空想社会主义B. 共产党宣言C. 巴黎公
6、社革命D. 十月革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社会主义运动第一次从理论到实践是巴黎公社革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的指导思想是列宁主义。因此,这里最有可能是巴黎公社。8.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的主要内容是A. 废除农奴制度B.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C.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D. 巩固苏维埃政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材料提取和判读,其中
7、“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明显可以看出材料所指的是四月提纲,从而推导出“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答案为C。A项是1861年改革废除的;B项是在1917年3月进行的二月革命推翻的;D项是在十月革命后的任务。考点:俄国十月革命四月提纲与十月革命9.考茨基等人指责列宁,他们把十月革命比喻为一个怀孕的妇女,想通过“疯狂万分地猛跳”“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断言“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据此判断,考茨基等人认为十月革命A. 开创了俄国社会发展新道路B. 创立了城市中心的革命新道路C. 实践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D. 违背了社会发
8、展的普遍规律【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考茨基认为十月革命是早产的婴儿,是活不成的,指责列宁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认为当时的俄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故他认为十月革命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D项正确;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使落后的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排除ABC。所以选D10.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要援助“自由”国家以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随后,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二者A. 战略意图相同B. 帮扶对象不同C. 实施手段相同D. 根本目的不同【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杜鲁门主义和马
9、歇尔计划的目的都是为了美国的扩张,维护美国的霸主地位,遏制苏联,因此二者的战略意图相同,故A项正确,D项错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帮扶的对象都是欧洲国家,故B项错误。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在政治上的体现;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上的体现,因此实施手段不同,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美苏冷战。考查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异同。解题的关键是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方式的理解。11.某学生制作了一个“欧洲联合三个步骤”的表格,其中有两处没有完成,请你帮他完成时间标志意义第一步20世纪50年代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开启联合之门第二步20世纪60年代加强经济合作第三步20世纪70年代“用一个声音说话”A
10、. 欧洲共同体加强政治联合B. 欧洲共同体加强思想联合C. “北约”加强政治联合D. “北约”加强军事联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西欧联合的进程中,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是欧共体,具体时间是1967年。20世纪70年代,西欧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不断加强在政治上的联合,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故A项正确。“用一个声音说话”没有反映思想方面的联合,故排除B项。“北约”是以美国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建立于1949年,与材料不符,故排除CD两项。【点睛】本题题干中既涉及到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也涉及到每一项进程的意义。表格中的意义反映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总体趋势是,逐渐从经济一体化转
11、向经济政治一体化。在学习本课内容时,既要梳理欧洲联合的脉络,也要理解欧洲在加强合作过程中,各国的诉求以及欧洲联合的特点。12.时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日本“这个曾是敌国的国家,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太平洋上最强大的堡垒,而且作为太平洋战争胜利的果实,是留在我们手中唯一有价值的地方”。二战后日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A. 成为美国的最大商品市场B. 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C. 为美国提供廉价劳动力D. 提供反面教材,警示战争【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二战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妄图称霸世界,为遏制苏联及中国,美国大力扶植日本,使其成为在亚洲遏制苏联和中
12、国的前哨。故选B。A、C项说法与现实不符;D项说法与美国扶植日本的目的无关。【名师点睛】解答本题时除了要读懂材料更多地要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世界的主要格局是美苏对峙,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是实行扶蒋反共,所以他扶植控制日本就是为了这一战略企图,遏制中国和苏联。根据所学,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日益强大,尤其是中国国内国民党的迅速崩溃,引起了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极大仇视和恐慌。为阻止共产主义浪潮的扩展,美国迅速改变了对日政策,扶日反共,把日本作为对抗社会主义的堡垒,使其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13.有学者说:“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
13、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A. 全球剧变令人忧虑B. 世界联系日益密切C. 国家之间对抗激烈D. 民族矛盾逐渐缓和【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全球化”“一体化”等信息可以看出,达伦道夫强调的是世界联系日益密切,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全球一体化必要性,不是全球巨变的担忧,故A错误;国家之间对抗和民族矛盾缓和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和D项。点睛:经济全球化趋势14.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受到广泛重视。孟子说:“凶年,粪其田而不足”。荀子认为:“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地”
14、。由此可见A. 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 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C. 小农经济开始形成D. 农民社会地位低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的意思是农民们很注意去掉草根、积肥、造肥和施肥,并且认为施肥是农民应该作的,“去掉草根、积肥、造肥和施肥”就是典型的精耕细作。所以本题的主旨是在强调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农民社会地位低下等其他选项的信息在材料中是没有体现出来的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15.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
15、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A. 个体分工B. 社会制度C. 生产能力D. 劳动力短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小农经济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人们终生劳动,才能勉强维持保暖,说明的是生产能力,故C项正确。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能力16.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表明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 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
16、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 农民生活艰难困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由“豪强”、“兼并之徒”到“田主”,即体现土地兼并得到认可。而ABD三项均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土地兼并17.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时期整地工具中耕工具夏朝耒、锛、铲、斧锄、博商朝耒、锛、铲、锸、斧、析铲、博西周耒、锛、铲、锸、斧、析、援铲、罅A. 已经出现铁犁牛耕B. 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 耕作方式不断
17、进步D. 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耕作工具日益丰富,说明耕作方式不断进步,故C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当时出现铁犁牛耕,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故B错误。材料只反映耕作工具,无法体现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故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耕作工具【名师点睛】石质工具、青铜工具、铁质农具。从原始时代到奴隶时代,石、木都是工具、包括农具的主要制作材料,用石料制作各种工具,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加工技术和方法,这中间也存在着一个相当漫长而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人们从最初
18、不加选择的使用天然石块,再到初步打制,再到同时打制和磨制,再到对石料进行选择,根据石料确定加工对象和加工方法,以及打击、搓磨、钻孔等技术从摸索到逐渐成熟,其过程是相当漫长的,其技术与方法也是相当复杂的,其探索是相当艰巨的。18.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一、二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 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私营B. 家庭手工业对规模生产的阻碍C. 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 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项
19、中“禁止”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C项的表述与棉花至迟在南北朝时期即已传入中国的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开始于鸦片战争后,与题目中的时间“古代中国”不符,故排除;古代中国“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阻碍了棉纺织业的规模化发展,导致“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的现象的出现,故本题应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手工业的发展19.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A. 手工工厂普遍建立起来B. 农业生产地位下降C. 手工业实现专业化生产D. 农工商业协调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
20、题的题眼在:收蚕、洪煮。缫丝这些流程产生了分工。手工工厂建立不是本题强调的重点内容,且“普遍”表述绝对,选项A排除;本题主旨是手工业,未涉及农业生产地位的问题,故排除选项B;纺织业产生了分工,这就说明了手工业实现了专业化的生产,故选项C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农工商三者之间的关联性,选项D排除;20.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1953-1956年则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种改变的根源在于A. 要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B. 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C. 要改变当时中国的落
21、后面貌D.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故A项错误;1950年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无法满足即将开始的工业化的需要,因此要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故B项正确;改变当时中国的落后面貌不是当时土地所有制改变的特定的原因,故C项错误;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即依靠农民阶级同盟军的作用取得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2、农业合作化21.从1964年开始,我国大批原先位于东部大城市的工厂与人才进入西部山区,更有“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等口号,号召人们前往除新疆、西藏之外的中国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B. 人口急剧膨胀C. 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D. 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材料1964年、我国大批原先位于东部大城市的工厂与人才进入西部山区、号召人们前往除新疆、西藏之外的中另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反映的是60年代新中国的工厂从东部迁往西方地区,说明的是工业布局的调整,故D项正确;大跃进运动是50年代末开始,并不是60年代工厂迁移的主要原因,
23、故A项排除;B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22.经济学家厉以宁1959年作诗:“高炉余火映红霞,农舍停炊社即家。岂止城中遭苦雨,溪头荠菜不开花。”该诗体现了他对A. 经济体制改革弊端的深入反思B. 人民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的赞赏C. 城乡经济均衡发展的热切期待D.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刻忧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1959年”、“高炉”、“社”可以判断,该诗描述的是50年代末开展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排除A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失调,C项错误;诗歌的后两句“岂止城中遭苦雨,溪头荠菜不开
24、花”说明城市和乡村都受到影响,D项正确。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23.1651年“王麻子”刀剪店创立。20世纪50年代“汪麻子”“旺麻子”“老王麻子”“真王麻子”等68家手工刀剪作坊统一使用“王麻子”商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为企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表明A. 国有经济的优势确立B.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C. 政治运动波及到经济领域D.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点“20世纪50年代”以及“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可以判断材料考查的是三大改造,但三大改造是否
25、完成并不确定,通过材料可知原来的个体手工作坊变为“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变化。故选D。材料没有比较不同经济成分,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经济体制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政治运动的信息,排除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曲折三大改造24.“第一是停止批邓,人心大顺;第二是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第三是生产狠狐抓,人心乐开花。”体现此“隆中三策”的会议是A. 中共“八大”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 中共“十三大”D. 中共“十四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停止批邓批”说明文革结束,“冤案一理”是平反冤假错案,“生产狠狠抓”说从阶
26、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底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建国以来当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故B项正确。中共八大正确分析矛盾,提出主要任务,故A项错误;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故C项错误;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25.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其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1993年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八条第一款中,明确规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B. 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组成部分C. 传统社会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D. 从根本
27、上克服了贫富差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A项“根本上”说法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土地所有权没有发生改变,依然是集体所有,农民仅是获得了使用权,提高生产积极性,B项正确。C项“理性回归”说法错误,从表面上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为单位,但与传统社会小农经济是有本质区别的;经济体制改革前,正是因为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因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D项“从根本上克服了贫富差异”说法是错误。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二、材料解析题(本大
28、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西汉】司马迁史记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材料三 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
29、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巨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唯亭,嘉定的南翔,湖州的南浔、乌镇,以及嘉兴的王江泾等地。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而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摘编自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1)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分析其出现的政策因素。(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有利于商业发展基本因素。【答案】(1)状况:商运活跃,各种产品进入商品流通。政策因素:统治者放松商业政策(开关梁,弛山泽)。(2)表现:商业突破时空
30、限制;海外贸易较发达;金融服务业(或商业信用)出现并得到较广泛应用。(3)特点:多集中在经济和交通发达的地区;手工业发达;规模较大。(4)因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特定时期政府放松商业政策。【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不同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状况,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分析得出。其出现的政策因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分析得出。(2)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街市制开始形成,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商业信用非常发达”等信息分析得出。(3)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可以根据材
31、料中的“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巨镇”“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而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4)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有利于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及政府政策。27.研究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既要了解近代政府的经济政策,还要细察外因和潜在的内变因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陈旭麓
32、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获得向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衡,以致归于失败。中国民族经济之不能前进,以致渐趋衰退,不当尽归咎于外来压力。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政府之无扶植诚意,自然有关,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材料三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经济管理办法一览表(局部)时间条例名称主要内容1937年工厂迁移案等。组织企业有序向大后方迁移。1939年矿产品运输出口管理规则、川康铜业管理规则等。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1941年战时经济体系基本纲领;管理工业机器
33、、化工材料 细则、管理液体燃料规则等。扩大国营,联合民营;部分企业实行收归国有。据陈雷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研究编制请回答:(1)据材料一,洋务工业是如何将“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的?(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经济“归于失败”的外因。材料二认为“政府之无扶植诚意”,你是否赞同?请阐述理由。(3)据材料三,分析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近代中国工业化历程的认识。【答案】(1)洋务工业:采用机器大生产;采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官商合办近代工业;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2)外因:日本加紧经济侵略;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赞同:中央政府力量的削弱;北洋军阀
34、割据混战。(或反对:北洋政府加强经济立法;奖励发展实业。)(3)影响:为抗战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推动西部地区工业化;导致官僚资本膨胀,借此控制经济命脉;民族资本日益萎缩。认识:政府要担当起近代化的领导重任;工业发展需要民族独立的环境。【解析】试题分析:(1)洋务工业,据材料一“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得出采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据材料一“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得出官商合办近代工业,据材料一中“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得出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结合所学得出采用机器大生产。(2)第一小问外因,据材料二“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
35、易与之抗衡”得出日本加紧经济侵略,据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第二小问是否赞同,如赞同,则据材料二“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并结合所学,得出中央政府力量的削弱,据材料二“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得出北洋军阀割据混战,如反对,则结合所学得出北洋政府加强经济立法,奖励发展实业。(3)第一小问影响,据材料三“组织企业有序向大后方迁移”“川康铜业”得出为抗战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推动西部地区工业化,据材料三“直接干预或管制等各个环节”得出导致官僚资本膨胀,借此控制经济命脉,据材料三“扩大国营,部分企业实行收归国有”得出民族资本日益
36、萎缩,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认识,据材料一“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据材料二“政府之无扶植诚意,自然有关”得出政府要担当起近代化的领导重任,据材料二“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以致归于失败”结合所学得出工业发展需要民族独立的环境。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及其影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近代中国
37、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地位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面是美国选举权的改革年表。时间情况或改革措施1787年各州(有选举权的)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指黑人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自由人总数不包括未被征税的印第安人1870年国会批准1869年提出的第15条修正案,赋予各种种族;肤色公民平等的选举权1920年国会批准第19条修正案,赋予妇女选举权1971年通过第26条修正案,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获得选举权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美国选举权改革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提取的信息准确简明,分析逻辑
38、严密,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信息:美国选举权逐步取消了财产、性别、肤色、人种等限制,确立了成年公民享有同等选举权。简析:美国建立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民公民权利意识的强化、人民为争取民主权利而进行的长期斗争,推动了选举权的调整和改革;选举权的改革推动了美国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为美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美国选举权改革经历了长期的过程,说明民主制度的发展是渐进的,进行民主制度改革要结合本国实际。【解析】本题是开放性小论文式的历史探讨题,要求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历史知识分析说明。首先,准确提取材料信息,17871971年拥有选举权的人口范围扩大。其次,简要分析美国选举权范围扩大的原因和影响。最后总结民主制度的发展是渐进的,进行民主制度改革要结合本国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