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答案】B考点:宗法制。由题中所述中国强调姓的现象,可知与宗法制有关,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地位问题,A项被排除;“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说法并无法说明个人观念淡漠,C项被排除;本题也没有涉及专制王权问题,D项错误。2、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
2、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答案】A考点:郡县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凸显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特征,贵族政治是以血缘世袭为特征的,所以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也就是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答案选A,BC D三项不符合题意。3.
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答案】C考点:考查对宗法制的理解,题干描述的是宗法制的意义,关键信息: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用血缘嫡庶两个系统来分配政治权力与财产。由此可知,“天”乃是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C项正确。 4西周受封诸侯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包括服从周王命令 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 向周王交纳一定地租 随从周王作战ABCD【答案】D考点:分封制。西周受封诸侯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包括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
4、周王贡献财物、随从周王作战等,不包括向周王交纳一定地租,因为地租是在封建社会才有的现象。故选D。5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答案】C考点:分封制。根据材料可知是指当时政治方面的表现之一是分封制崩溃,诸侯割据争霸、礼崩乐坏,周王室日益衰微。A不对,周王室力量衰微,但不是完全没有军事力量;B不对,当时诸侯力量强大而王室衰微,王命不行,周天子无力控制诸侯而不是将权力下放;D不对,说法与史实相反,诸侯割据争霸威胁周天子的地位而不是巩固。6.西汉推
5、恩令,北宋知州担任地方长官,元朝行省制度等措施的实行,本质上反映了 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B.文臣地位不断提高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答案】D考点:古代政治体制的变化。材料主要说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AC项可以直接排出,体现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B项材料并不能说明这一点。 7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
6、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答案】C考点:专制主义的加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由题干“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首先排除A;通过君臣关系从坐-站-跪的变化过程,说明中国古代皇权逐渐加强,中央的权力日益集中到皇帝手中,所以C正确。BD两项谈到的两项具体制度知识明朝一朝的制度,且题干也没涉及该制度。8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答案】A考
7、点: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点。这里所说的“封建”阶段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夏商周时期;“帝制”阶段是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治”阶段指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夏商周时期的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故应选A;夏商周时期存在王权,并以神权强化王权,但此时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所以不能称为“专制”王权,“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西汉董仲舒确立新儒学,故可排除B项;中央直接控制地方最初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是第二阶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故C项不正确;“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
8、尊儒术”等,因此D项错误。9. “”发迹的阶梯是赙任何人都开放的,无论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事实上,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而发达。”这种制度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均田制 D科举制【答案】D考点:选官制度。分析各选项,只有科举制符合材料所述,科举制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A项强调血缘亲疏关系,B项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C项是 土地制度,都与题干不符。10.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
9、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 感叹生不逢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 B九品官人法有弊端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大族把持着政治特权。所以选B。11“武士们衣饰讲究,酒食丰厚,居住华丽之后,手中的财产就愈来愈少。尤其是身心因而衰弱,忠诚也日益减退。一些武士染上了商人习气,不知仁义廉耻为何物”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 B身份制度的废除C文明开化的推行 D土地所有制的变革【答案】A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武士生活状况恶化,且“染上了商人
10、习气”,这无疑是受到 19 世纪中期日本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出现的社会现象。题干 B、C、D 三项都是在明治维新过程中推行的措施。故符合题意的选项为 A 项。12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C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D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答案】C考点:明治维新。本题考查学生对特定时期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属中等题。本题的重点落在日本明治维新上。1878年的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时代,题干中所列10种新事物正是明治
11、维新过程中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儿童将这些新事物的名字用于拍球游戏中,说明儿童广泛地接受了西方新事物,这是日本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所产生的影响,A局限于经济领域,D局限于经济和军事,B局限于生活方式,都没有全面解读题干材料信息。13、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派进行改革B、废藩置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近代统一国家C、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D、改革派掌握政权,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答案】D考点:明治维新。四项都与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原因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仔细分析,ABC都是改革成功的具体原因,而D具有包
12、容性。即ABC是D(改革派掌握政权,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的表现之一14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处置方式不一,有的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的废除土地私有制。以下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A圈地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十月革命C十月革命/1861年改革 D1861年改革/圈地运动【答案】B考点:综合考查近代各国土地政策。依据题干要求,选项为的对应关系应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废除土地私有制。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圈地运动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依然是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日本明治维新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没收
13、地主、皇室、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仍是地主掌握土地所有权,是土地私有制。由此可知,ACD项不符合题,B项正确。15穆罕默德阿里曾指示埃及国内的技术工匠,“要记住从外国技师那里学来的东西,以便将来能取代他们谁首先学成,政府将给他们高薪,提拔他们当工长”。这表明阿里()A注重用西方技术来发展工业B重视发挥外国技师的作用C同西方列强保持着友好关系D鼓励埃及工人的技术创新【答案】A考点: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要记住从外国技师那里学来的东西,以便将来能取代他们”反映了阿里鼓励国内的技术工匠去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说明注重用西方技术来发展工业,A项正确;B项的迷惑性强,易错
14、选,从题干中的“谁首先学成,政府将给他们高薪,提拔他们当工长”分析可知,阿里是要国内技术工匠从外国技师那学技术,并不是重视发挥外国技师的作用,B项排除;CD项题干无从涉及。正确选项为A。16马克思赞誉穆罕默德阿里为“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头巾的人”。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穆罕默德阿里是19世纪的伟大统治者之一”,是“近代埃及的奠基者”。体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历史意义的主要有()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建立了近代工厂,推动了历史进程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ABC D【答案】C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意义应从
15、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全面分析,从各个方面概括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影响。 17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答案】B考点:维新变法。材料说明了在西方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无所不在的物质后,维新派把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仁视为世界的本体,突出反映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故选B。AD项错误,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东
16、西;C项错误,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吸收了西方的哲学思想。 18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答案】C考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对中国民众进行了思想启蒙和西方资产阶级理论的宣传,而其政治改革和经济主张并未能在实际中得以实施,所以答案选C,A B两项说法错误,D项是维新变法理论宣传的特点。 19.这部史书(右图)描述的战争反映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的大大加深,有人认为
17、,这场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这场战争后()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D发展商业和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答案】C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本题要明确“传统中国”,即地主阶级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封建的中国,“近代中国”,即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中国,所以正确项为C。20在19世纪末,只进行了短短百日的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极其悲壮的一页,注定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18、B康有为等维新思想家的宣传不全面 C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不支持 D领导者的软弱及维新思想的局限【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其它选项不符合事实。所以选A。21.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答案】C考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的说法,既说明了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变味,同时也攻击了变法,问题的关键是用人不当导致出现了
19、问题,而不是法令本身的问题。故答案选择C项。22.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答案】B考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青苗法是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保障了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A项排除;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及保障农民生产时间、打击官僚贵族特权的作用,B项正确;市易法是在东京设置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
20、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并不能保障农业生产时间,C项排除;方田均税法是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农民得到实惠,D项排除。故正确选项为B。23.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答案】B考点: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的变法是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变法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调和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因此变法的内容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
21、正因为如此,变法遭大官僚、大地主强烈反对。答案选B。24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的“因行称义”和马丁路德提出的“因信称义”都不违背 ( ) A.基本的教规 B.灵魂得救说 C. 宗教仪式 D. 教徒的意思【答案】B考点:宗教改革。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和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都是在基督教的总体教义的框架下的阐释,并未否定灵魂得救的说教,不一样的地方只是说得救的途径不同,故选B。25宗教改革后,基督教共包括三大部分,其中不包括A.天主教 B. 东正教 C.新教 D.英国国教【答案】D考点:宗教改革。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宗教改革后欧洲基督教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不包括英国国教,故选D
22、。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问答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材料二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材料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严复原强和天演论请回答:(1) 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15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
23、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8分)【答案】(1)特点: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3分)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3分)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3分)影响:阐明了变法主张,宣传了变法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3分)(2)体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准许民间创办报纸、学会。(4分)考点:维新变法。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材料一中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材料二中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材料三中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这些主
24、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可根据所学来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的体现即可。2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材料二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
25、成史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10分)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13分) (3)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漏事故以后,日本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26、(4分)【答案】(1)方式:官营。(2分)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2分)(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任意三点3分)(3)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2分)考点:明治维新。本题围绕明治维新选取材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综合分析能力。(1)第一小问从材料中“创办官立事业”可知殖产兴业的方式应为官营;第二小问从材料中“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归纳殖产兴业的原因。 (2)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日本人民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可断定原因之一是官营企业的弊端;从材料三中“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可断定官营企业的阻碍也应为原因之一;材料三中“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说明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从材料三中“何须政府自身为之”可知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不满。(3)应从政府干预经济的角度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