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年高一历史单元练习1: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3395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一历史单元练习1: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2年高一历史单元练习1: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2年高一历史单元练习1: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2年高一历史单元练习1: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2年高一历史单元练习1: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2年高一历史单元练习1: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人教版必修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12年高一历史单元练习1: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人教版必修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美国资本家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了银河。巴西一年就有2 200万袋咖啡倒入大海。”这则材料从侧面反映了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A来势汹涌B范围广C破坏性强 D持续时间特别长解析:由题干材料可以看出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答案:C21931年,在美国纽约州的一所小学里,有一位教员劝一个小女孩回家吃点东西,可小女孩有气无力地说:“不行啊,我们家是轮流吃饭,今天该我妹妹。”这表明()A罗斯福新政的效果还不明显B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与中国人不同C美国贫富差距悬殊D经济

2、危机使美国人民生活极其艰难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A项错;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和C项的内容,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轮流吃饭”,说明在经济危机时期美国人民生活极其艰难。答案:D3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人们将流浪者的窝棚叫“胡佛小屋”,把这些小屋聚集的地区叫“胡佛村”,把裹身取暖的报纸叫“胡佛毯”。对此正确的解释是()A胡佛总统的经历与此有关B人们以此纪念胡佛总统C胡佛总统任职时人民生活困难D人们对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失败的发泄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胡佛“自由放任”政策下的美国人心态的理解能力。显然上述现象是美国人在发泄愤恨。答案:D4面对几年来被大萧条折磨得

3、精疲力竭的美国前总统,一位雕塑家说:“如果你放一朵玫瑰花在胡佛手里,它就会枯萎。”导致如此恶局的原因是()A个人能力不足B坚持自由放任政策C国际环境影响D灰心绝望情绪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关键信息是“面对几年来被大萧条折磨得精疲力竭的前总统”。联系当时面对危机胡佛政府的作为和结果就可以推测出这样的语言是对胡佛政府的一种讽刺。答案:B5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信中说:“我们把您任总统之日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的开端。”这里“新的经济时代”是指()A“自由放任”的经济时代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C“福利国家”的时代D发展“新经济”的时代解析:罗斯福新政放弃了“自

4、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这标志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开始了。答案:B6面对经济大萧条,改革往往是渡过危机的重要手段,下列组图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某国改革中采取的一些措施。下列对这一改革的看法最符合史实的是()A经济“滞胀”诱发了改革前的危机B通过国家干预达到经济的稳定与发展C改革使该国彻底摆脱了危机困境D建立了高度发达的福利国家解析:本题考查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最典型的措施是美国罗斯福采用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这种改革最终缓解了危机,使社会逐渐趋于稳定,经济得以恢复。改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危机,故C项不正确,A、D两项都是二战以后

5、出现的问题,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答案:B7在1933年间美国大约有1 000万英亩的棉花被毁掉,622万头猪都由国家收购后加以屠宰。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垄断资本主义的美国日趋腐败B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稳定农产品价格C美国农牧业遭到自然灾害破坏D美国重工轻农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析:材料反映了政府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从而稳定价格,故选B。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答案:B8罗斯福新政“新”在()A依靠市场“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B加强政府“看得见的手”管制经济C政府扮演经济“守夜人”的角色D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解析:罗斯福新政的“新”主要在于加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把计划

6、和市场结合在一起,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答案:B9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下列受罗斯福“新政”影响出现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新经济”出现福利制度的发展A BC D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特点在于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同时通过保障就业、以工代赈等福利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可知选择A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必然产物,与罗斯福新政并无关系;是90年代的经济发展战略,与罗斯福新政无关。答案:A1020世纪70年代,美、英等国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有关“混合经济”的说法正确的

7、是()A国有经济成分逐渐占主导地位B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面调整 C其出现使“福利国家”发展受挫 D反映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解析: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这表明二战前发展起来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不能有效地解决面临的经济发展难题,政府不得不减少国家干预的力度。A、B两项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混合经济”与“福利国家”的关系,不能得出C项所述结论。答案:D11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由此可见西方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8、()A通过实行民主社会主义,暂时缓和阶级矛盾B提高生产部门的劳动积极性,刺激经济和生产的持续发展C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显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D防止由于人们极端贫困、社会两极分化过于明显而造成社会动乱解析:从材料中“梯子”“安全网”等信息可以看出,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社会两极分化过于明显而造成社会动乱。答案:D12下列图片反映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经济,这种经济是()A“新经济” B互联网经济C第三产业 D新经济政策解析:图片中的基因技术、微软、因特网都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经济”中的产业。答案:A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

9、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可以看一看极端的情形,假设我们大家把收入全部储蓄起来,完全停止花费,毫无疑问,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失去工作,而且不久我们也不会再有收入以供花费。那时就不会有任何一个人得以增加一便士的财富,最终我们全都得饿死。就全国范围来说,我同样希望能看到一些宏大的计划付诸实施:几天前我曾在报上看到一则建议,说要开辟一条新路、一条宽阔的公路这类想法是非常正确的。凯恩斯(1931年)材料二下面是胡佛在大萧条期间的言论: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有利发展的条件。实际上并没有人在挨饿。比如,那些失业游民现在比他们一向吃得还好。纽约有一位流浪者在一天之内吃了10餐。问题出在心理上,并不

10、是美国经济有什么毛病;只要喜剧演员多向人们说笑话,就可以解决问题。材料三下面是罗斯福在大萧条与新政期间的言论:我们必须有这样一条原则:我们将不允许失业大军存在。我们将调整我国经济,使之尽快结束现有失业,然后采取英明措施使失业现象不再出现。我不愿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我们所寻求的只是我们经济制度中的平衡即工农业之间的平衡以及工资收入者、雇主与消费者之间的平衡。(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什么?(6分)(2)从材料二来看,胡佛认为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什么?(6分)(3)结合材料三指出,罗斯福认为经济危机发生的

11、主要原因是什么?为此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8分)解析:材料一反映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是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材料二反映胡佛认为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是社会心理问题;材料三反映罗斯福认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的失衡。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对每一问中的解决办法或措施条理作答即可。答案:(1)原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办法:人们多消费,政府出资兴办公共工程以缓解经济危机。(2)原因:社会心理问题。办法:政府继续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舒缓人们的紧张情绪。(3)原因:经济发展中的失衡。措施: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

12、稳定和发展的责任。14古今中外的政权都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这些机构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等;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材料二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8至13岁的儿童每天工作6.5小时,外加3

13、小时教育时间;13至19岁的青工和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1847年5月,十小时工作的提案在下院通过,6月8日“十小时法案”得到王室批准成为法令。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材料三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负,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4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0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6分)解析:本题围绕救灾和社会保障问题命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感。第(1)问注意从材料中概括得出;第(2)(3)问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特点: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救灾与减灾相结合。(2)特点: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成因:工业革命后工人受到沉重剥削,工人运动兴起;统治阶级维护政权的需要;人权观念的增强和民主政治的发展。(3)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