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选择题1(2013广东理综)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解析:本题考查食物网的基本知识。由题中信息“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且题干中说明鲈鱼以中小型鱼类为食可推知鲈鱼处于食物链的第四营养级,根据“某一营养级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的知识可推知A项正确;土著鱼与鲈鱼属于捕食关系,B项错误;引入鲈鱼短时间内,鱼a、鱼b将减少,浮游动物总量增加,浮游植物减少,C、D项错误。答案
2、:A2(2012海南卷)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方面的知识。刚进入一个新环境中的物种,最初种群密度会显著增加,同时由于该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竞(斗)争也在加剧。甲的引进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即: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有效地控制
3、甲的蔓延,就要投入与甲有竞争或捕食关系的生物,而土著食草鱼类不食甲,只食当地水草,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控制甲的蔓延。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底泥、水、空气、阳光等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答案:A3(2011海南卷)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灰椋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的鸟群在天空盘旋,形成壮观的风景。该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欲招引20万只以上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地区()A. 灰椋鸟种内竞争必然减弱B. 鸟的种类必然增加C. 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D. 生态系统的结
4、构必然发生变化解析:随着灰椋鸟数量增加,种内竞争增强。由于灰椋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因此农林害虫大幅度减少。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鸟的种类必然减少。答案:D4(2010江苏卷)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植物种类植被覆盖率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改造前20种10%狗尾草、艾蒿、蒲公英改造后30种25%菖蒲、芦苇、睡莲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
5、生分析图表获得数据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表中看改造前,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都是陆生植物;而改造后,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都是水生植物,因而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因此A正确。改造前植物种类为20种,而改造后植物种类为30种,可见改造后增加了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因此B正确。植被的覆盖率增加可以改善该区域的小气候环境,因此C正确。从表中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的改变可看出,改造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而不是给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因此D错误。答案:D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
6、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解析:D选项中,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弱。答案:D二、非选择题6(2012山东卷)如图中,曲线、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1)图中曲线_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_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
7、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_。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功能。(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_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知识。(1)由图中信息可知,该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曲线表示的种群数量下降最少,并在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趋近零时,宜采取易
8、地保护措施,以保护濒危生物,而不宜采取就地保护措施。图中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对种群起定向选择的作用,并可能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若某营养级的某物种数量下降,流向该物种的能量减少,而流向与其处于竞争关系的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物种的能量将会增加。(3)在草原上,“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采食的信息,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4)“J”型增长的数学方程式为:NtN0t,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控制参数,可控制种群数量,以实验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答案:(1)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基因频率(2)增加(种间)竞争(3)信息传递(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