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学习重点第一课时 1、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绪和思想感情脉络,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探寻作者心情变化的触发点。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一、回顾预习一、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2、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等。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朱自清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方法”,认为“还是暂时超然
3、为好”。但他毕竟又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于这种“超然”。这种矛盾心情 , 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不少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既不甘心沉沦,又不敢投入革命斗争。荷塘月色就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三正音煤屑( xi ) 霎时( sh ) 弥望( m ) 蓊蓊(wngwng ) 羞涩( s ) 酣眠( hn ) 踱着( du ) 妖童媛女( yun ) 乍看( zh ) 敛裾( j ) 梵婀玲( ) 鹢首徐回( y )二、自主合作探究 1、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
4、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 2、在各部分中划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
5、是自己的门前。不宁静 求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3、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荷叶舞女的裙 舒然展放,有动感美(比喻) 荷花明珠,星星,美人 晶莹剔透 忽隐忽现 纤尘不染 (拟人 比喻) 荷香飘渺的歌声 若有若无 清淡飘逸(通感) 荷波凝碧的波痕 脉脉(拟人) 4、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月光如流水泻在叶子上流动之美淡素朦胧 月影像画在荷叶上倩影之美参差斑驳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这段重点在于写树 树树色、树资、树梢 远山隐隐约约 小路灯没精打采 蝉声蛙声热热闹闹 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
6、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 三、当堂达标:1、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在不同的部分中出现,代表了作者在不同的路线上的不同感受,在分析的基础上同学们能不能自己总结出本文作者的感情线索,作者的感情线索与他的行踪之间存在的关系2、“轻轻地推门进去”一句中的“轻轻地”有什么表达作用?首先写出诗人的体贴与细心,说明是在深夜,照应题目“月色”。其次与前文“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相照应。四、反思提升
7、:1、如果我们把作者的郁闷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低点,把作者的开朗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高点的话,那么,上面的过程可以图示为: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五、拓展延伸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2、 从你所接触的文学作品中,找到并摘录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三至五个。学习指导首先结合课下注释读课文,独立完成!阅读是关键。 读课文,感悟意境之美。可展开讨论 情与景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