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过关测试(十一)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和文艺(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大庆二模)当甲骨文在19世纪末被重新发现时,中国的学者几乎立刻就能够辨识,他们通过甲骨文与金文、篆文互证的方式成功释读了大约600多个甲骨文字。下图是甲骨文、金文与篆文的“日”字,这说明甲骨文()甲骨文金文篆文A.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雏形B对后世的造字方式产生重要影响C阻断了后世文字的创新发展D是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B材料反映的是甲骨文与后来的汉字之间的传承性和连续性,体现的是甲骨文对中国汉字的影响,故选B项; A项只体现出了甲骨文出现的时间最早,不能
2、体现出材料涉及的与后来汉字的关系,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汉字的书写系统基本沿袭了甲骨文, 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甲骨文主要是商朝时期的文字,故不能作为研究整个先秦时期的主要历史的重要资料,排除D项。2(2020蚌埠一模)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A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B诸子思想日益趋于统一C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D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D老子谴责“圣人不仁”、墨子怒斥“王公大人”、孟子主张“推翻暴君”等现象反映出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学派
3、对君主的不仁、不道等行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据此可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君主的绝对权威还没有真正确立下来,故选D项;题干中的各家学派都是针对君主不仁、不道等行为的观点或主张,未涉及民众问题,排除A项;虽然题干中的各家学派对君主的不仁、不道等行为进行抨击,但不能说各家学派的思想趋于统一,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孟子和韩非子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不能说他们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排除C项。3(2020洛阳高三统考)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天命”“天道”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克己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了当时()A社会剧变促使人们抛弃迷信思想B君权神授的思
4、想受到极大冲击C时局变动促进了社会文化多元性D政治意识适应社会变革的现实D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反映在意识领域体现了对人世的关注,说明了政治意识适应社会变革的现实,故选D项;视线的转移不代表抛弃迷信思想,排除A项;思想家关注社会不代表冲击君权神授的思想,排除B项;文化观念的更替转变不是并存的“多元性”,排除C项。4随着经学的发展,太学中的各家各派争立博士。建初四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综合各家学说,编订统一教材白虎通义,以避免经师衍生发挥产生争论。白虎通义的编订()A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制度化B巩固了政治大一统局面C结束了诸子百家平等竞争的局面
5、D有利于太学生科举应试B白虎通义是政府所统一编订的太学教材,其目的在于结束太学中各家各派的争论,其作用是统一了太学中的思想纷争,这对于政治上“大一统”的局面具有一定的巩固作用,故选B项;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排除A项;汉章帝之所以在太学中编订统一的教材,其目的在于结束太学中各家各派的争论,排除C项;科举是隋唐时期才开始出现的,排除D项。520世纪70年代曾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与山东临沂金雀山墓先后出土西汉帛画,两地的帛画都描绘了人的灵魂升天的内容,风格也极为接近。这表明()A秦汉绘画形成了统一风格B大统一推动了文化的交融C山东代表了最先进的文化D独尊儒术促进了绘画发展
6、B题干材料说明湖南长沙与山东临沂距离较远,但是文化风格有一致性,这说明大统一推动了文化的交融,故选B项;题干反映的是西汉而不是秦汉时期,排除A项; C项说法太绝对化,排除;材料体现不出独尊儒术与绘画的关系,排除D项。6(2020天一大联考)有学者说:“魏晋南北朝之士大夫尤多儒道兼综者,则其人大抵为遵群体之纲纪而无妨于自我之逍遥,或重个体之自由而不危及人伦之秩序者也。”这一论述说明魏晋南北朝()A儒学独尊地位未丧失B统治意识出现宗教化C儒学受道教冲击剧烈 D社会上流行崇尚道教A根据材料“士大夫其人大抵为遵群体之纲纪而不危及人伦之秩序者”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虽然受到冲击,但是主流地位仍在,故
7、选A项; B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C项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 D项忽视了题干中儒道的联系和以儒为主流的主旨,排除。7(2020蚌埠质检)李白有诗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杜甫亦言:“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相传为古时民众起义领袖)俱尘埃。”这反映了唐代()A浪漫主义文学颇受推崇B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C儒道释三教已逐渐融合D诗歌注重反映社会现实B根据材料“凤歌笑孔丘”“儒术于我何有哉”并结合所学唐代三教并行的政策可知,儒学的独尊地位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故选B项;李白是浪漫主义代表人物,杜甫是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排除A项;题干反映了对儒学的批判,并
8、没有儒道释三教已逐渐融合的信息,排除C项;浪漫主义诗歌并不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排除D项。8(2020临沂质检)朱熹和陆九渊自鹅湖之会后,直到陆九渊去世,中间十七年,他们两人虽欲互相说服,互有争论,但始终是互相推敬;两家的门人,亦常彼此往来问学,有的先朱而后陆,有的先陆而后朱,有的可立于两家的门墙。这说明朱陆两派()A思想内容相同B修养方法相同C思想本质相同 D哲学思想相同C根据材料“他们两人虽欲互相说服,互有争论,但始终是互相推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和陆九渊都认为封建的伦理纲常是天理,都维护封建统治,故选C项;朱熹是理学思想,陆九渊是心学思想,思想内容不相同,排除A项;朱熹修养方法是格物致
9、知,陆九渊主张内心反省,修养方法不相同,排除B项;朱熹是理学思想,陆九渊是心学思想,哲学思想不相同,排除D项。9北宋初年振作士风、砥砺名节的代表是范仲淹。他“以天下为己任”,一生三次因谏议而遭贬黜,当时的士大夫认为他一次比一次光荣。据此可知,当时()A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B专制集权不断强化控制舆论C士大夫认同朱熹的“正君心”D儒学复兴运动遭受巨大挫折A题干述及了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振作士风、砥砺名节”的代表,并且当时的士大夫都赞扬他的做法,认为他“一次比一次光荣”,这反映出北宋初年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故选A项;题干没有论及专制集权,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现象发生在北宋初年,朱熹主要生活在
10、南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北宋时期,出现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即儒学运动没有遭受巨大挫折,排除D项。10(2020济南模拟)据载,在我国元代即出现了一种水转大纺车并在一定地域内大量使用;四百年后的1769年在英国具有实用价值的阿克莱水力纺纱机才定型并得到推广。但前者在中国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而后者却开启了英国的大工业时代。这说明()A元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经济结构影响生产进步C政治制度决定科技创新D科技发展具有可传承性B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经济地位,市场狭小,新技术很难推广,而英国当时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技术革新,故选B项;单凭个别科技成果不能得出科技水平领
11、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政治制度影响科技创新,但不能“决定”,排除C项;元代水转大纺车与英国阿克莱水力纺纱机没有传承关系,排除D项。11明朝中后期,很多商贾明确提出,因生活所迫“弃儒从商”本身就是对孝悌、敬长等儒家伦理的一种诠释,在他们看来,所谓名和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这反映出当时()A儒家文化的功利化倾向B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C知识分子人生理想变化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A由材料“因生活所迫弃儒从商本身就是对孝悌、敬长等儒家伦理的一种诠释名和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可知,当时对儒家思想的价值追求是“报答父母”,只不过具体表现方式有所不同,这是一种功利化倾向,故选A项;明朝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
12、位,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知识分子人生理想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12(2020桂林一模)水浒传被一些官员咒为“诲盗之书”;清代俞万春作荡寇志,以108好汉都被杀死来作结;清政府曾三禁水浒传。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A受到反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B启蒙思想借助艺术方式传播C传统文化渗入民众的日常生活D政治立场影响人们解读文学D不同的人或不同的阶级,出于其不同的政治立场,对同一种文学作品,会出现不同的解读,故选D项;题干中的人物或阶级都主张维持封建礼教制度,排除A项;水浒传所宣扬的是一种“官逼民反”的造反精神,其本身不是启蒙思想,排除B项;题干中所述及的“一些
13、官员”“清代俞万春”“清政府”的一些行为不归属民众生活,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形势相呼应,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材料二宋文化细腻丰满,但在气魄上远不及汉唐文化气势雄壮。唐太宗李世民以“天可汗”的尊称威慑周边民族,而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
14、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契丹、党项、羌、女真等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取到丰富营养。在辽朝,孔子受到朝野上下的尊崇。贞观政要史记汉书等汉文化名著被译成契丹文字,广为流行。(西夏)已是任用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马,行中国法令了。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分析唐宋文化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13分)(2)两宋时期,中国南北文化呈现出何种差异?原因何在?(12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唐型文化,是一种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可知其特点,从材料二对宋文化的特点成因分析可以折射出唐文化的特点成因。第
15、(2)问,主要结合当时宋朝南迁,少数民族控制北方的现实和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思考。答案(1)特点:唐文化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宋文化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细腻丰满、忧患气息浓厚。原因: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盛况空前,声名远播,疆域辽阔,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两宋积贫积弱,而周边少数民族勃兴,民族政权对峙,两宋长期遭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围困与进攻。总之,唐宋文化的差异是由两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力量的强弱来决定的。(2)差异:北方文化表现为游牧民族文化与中原先进文化的碰撞、融合,少数民族呈现封建化趋势。南方文化呈现出浓厚的忧患意识。原因:少
16、数民族在同两宋长期的战争与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受到中原先进封建文化的影响。两宋长期遭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围困与进攻,被动挨打,割地求和,山河破碎。14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材料下图为明朝画家丁云鹏(15471628年)的想象画三教图。画中的孔子、老子、红衣罗汉正同坐于树下在探究玄理。左边的孔子儒雅敦厚,循循善诱,正发表言论;右下的老子谨慎而善辩,他注视着对方,似乎准备随时发问;居中的红衣罗汉双目低垂,安详而平静,从他紧锁的眉头可以看出他已沉于思索之中。这一情景正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推崇“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的现状。画作中的人物造型也脱离了以往宗教程式化的因素,有了世俗化的倾向,体现了
17、明后期文人画注重表现个性的风尚。解读材料,提取此图画中包含的任意一个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信息准确,史论结合)(12分)解析首先,根据材料提取信息。根据三教图,“孔子、老子、红衣罗汉正同坐于树下在探究玄理”,可以提取:反映了当时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状况;其次,根据题意,史论结合,进行论述。如: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通过佛道思想寻求精神寄托等。最后,对这一现象作简要总结。如:三教在相互辩驳中逐渐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答案示例一:信息:此画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状况。(或明朝时本土的儒道与外来的佛教和谐共处)说明:宋明理学思想融合了佛、道的大量思想和修行方法,使三者关系密切起来;明代三教合一的宗教观影响到了绘画;统治者利用宗教思想麻痹人民群众、巩固统治,推动了三教走向合一;百姓从宗教思想中寻求精神寄托。示例二:信息:明代绘画具有世俗化倾向。说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其注重表现个性的风尚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绘画从高雅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考生如选取其他信息,如:表达了作者对佛、道思想的膜拜以及对儒家学说的尊崇;明代的宗教观影响到了绘画。言之有理也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