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争分夺秒15天2012高考语文押题:13.1古诗鉴赏.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2866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争分夺秒15天2012高考语文押题:13.1古诗鉴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争分夺秒15天2012高考语文押题:13.1古诗鉴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争分夺秒15天2012高考语文押题:13.1古诗鉴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争分夺秒15天2012高考语文押题:13.1古诗鉴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争分夺秒15天2012高考语文押题:13.1古诗鉴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争分夺秒15天2012高考语文押题:13.1古诗鉴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2010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人归京师陈与义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注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答:_(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答: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思想内容与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后两句诗的字面意思。“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是说“故园即使没有战事,

2、送人归时还是有一段忧愁”。结合背景资料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作者会有这种忧愁。当时作者的故园已经沦陷于金人之手,身为爱国诗人的作者心系祖国,心系家乡,在送别他人北归故都之时,难免要生发出一段忧国之愁。答案:(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2(2010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注阑:阻隔;阻拦。直饶:纵使。分付:交付。(1)简

3、析“隔”字的双重意蕴。答:_(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答:_解析:第(1)题考查炼字,“隔”的双重意蕴既指表面客观的阻隔,又指深层次情感的阻隔。第(2)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如选择上片作答:必须明确上片的前两句是实写眼前之事,后两句是想象中的梦中相遇。虚写内容反衬了实写内容。如果选择下片作答:必须明确下片前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后两句是想象中的秋雁传书。虚写内容烘托了实写内容。答案:(1)(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2)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

4、衬了现实中的孤独。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借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传书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3(2010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答:_(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答:_(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答:_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

5、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浇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3)根据诗句内容和题干“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答案:(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6、。4(2010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定林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注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仍:又。(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答:_(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诗词的表达技巧是考查的重点内容,表达技巧可从四个方面分析,分别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谋篇布局手法。拟人是常见的修辞手法。(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回答题目时,不但要细

7、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答案:(1)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2)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5(2010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岁暮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

8、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_(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答:_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回答题目时,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时局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并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平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作答。(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本题的修辞手法还有对比和双关。如“岁暮”表面指的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了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

9、晚唐。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等等。答案:(1)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2)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的“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6阅读下面一首金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牧牛图田锡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行似水流。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注这是一首题

10、画诗。挽粟车:送军粮的牛车。(1)第二句诗中的“似水流”值得玩味,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答:_(2)试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意境。答:_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两点,首先,要充分利用注释,注释给我们提供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语,比如“干戈”“扰”“何日”等词语。(2)解答此题,第一步,要找出本诗中的主要意象,如长笛等;第二步,要展开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第三步,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或效果)特点;第四步,描述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或给人的启示。答案:(1)“似水流”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送军粮的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

11、担,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恶,对承平社会的向往。(2)描述了一幅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闲适平和的美丽画面,与“干戈扰扰”的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安定的向往之情。7(2011年荆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泪李商隐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注永巷:汉宫中幽闭有罪宫嫔之处。岘首碑:西晋羊祜镇守襄阳,有惠政,死后百姓于岘山为其建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涕。青袍:古代读书人穿的衣服,诗中用以指贫寒之士。玉珂:为贝制的马络头上的饰物,诗中借指骑着骏马的达官贵人。(1)这首诗题为“泪”,

12、诗中八句,没有一个“泪”字,可是读来句句都是泪。作者是如何写出泪来的?诗中写了哪几种泪?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答:_(2)程梦星在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中云:“此篇全用兴体,至结处一点正义便住。”尾联有两字是全诗的关键,指出这两个字,并简要分析尾联的作用。答:_解析:这是一首自伤身世的七律。本诗的写法非常别致,前面六句,一句一事,首句写宫人失宠,次句写离别,第三句写娥皇、女英的故事,第四句写羊祜之事,第五句写王昭君之事,第六句写楚霸王项羽兵败之事。这六件事情况不同,性质各异,却都含着诗题的一个“泪”字,粗粗看去,好像只是一些故事的堆积,认真读完最后一联就会发现并非如此,人间一切伤心事,哪里比得上

13、贫寒之士忍辱饮恨、陪送贵人的痛苦啊!为什么呢?因为迎送贵人必得强颜欢笑,这对才志之士,不是一种难堪的痛苦吗?而且痛苦的泪水只能往肚里流淌,这不是更甚于以上六种“泪”吗?诗到此,令人豁然开朗,原来诗的构思异常新奇独特:前六句都是铺垫,最后一联才是主旨。答案:(1)作者运用六个关于“泪”的典故来写泪。分别写了失宠之泪,别离之泪,伤逝之泪,怀德之泪,身隐异域之泪,英雄末路之泪。(2)“未抵”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末两句的意思是:清晨,我来到灞桥边询问不舍昼夜流逝的河水,才知道一切人间伤心事,哪里比得上贫寒之士忍辱饮恨、陪送贵人的痛苦啊!诗到此,令人豁然开朗,原来诗的构思异常新奇独特:前面六句,都是铺垫衬

14、托,最后一联,才是本诗主旨。8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谒荆公不遇方惟深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1)诗歌在写景时使用“渺渺”和“茸茸”,请分析它们的作用。答:_(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此诗。答:_解析:(1)解答此题,不仅要分析“渺渺”和“茸茸”两词在诗句中的表达效果,还要写出它们在全诗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对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或感情的作用等。最后,从“诗”本身追求音律美的特点来分析它们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限定了鉴赏的角度,即“情景关系”。那么,解答此题时,考生首先要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景,通过对“景”的描写

15、抒发了什么“情”。最后再说诗中“景”和“情”的关系,如“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等。答案:(1)“渺渺”写出了春江水面的辽阔,“茸茸”写出了花草的柔密茂盛,水面愈宽阔,花草愈繁茂,愈透露出作者的孤寂、忧愁之感。另外,这两个叠音词使整首诗音韵和谐,增强了表达效果。(2)本诗采用以景写情的手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全篇无一字直接明写作者的心境,但通过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渲染的苍茫迷离的氛围,无不渲染或反衬出作者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9(2011年河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寄韩潮州愈贾岛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

16、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注贾岛因著名的“推敲”故事,博得当时文苑巨擘韩愈赏识,与韩愈感情深挚。指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浪西楼:潮州的一座楼。(1)第三联景物描写形象而生动,请从炼字的角度举两例赏析。答:_(2)全诗从开头到结尾,作者的感情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答:_解析:诗一开头就表达了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契,流露了一种深情的眷念和神往的心曲。作者说,我的心早与您同乘兰舟,水宿风餐,一直流到岭南韩江潮水的尽头了。两句笔力奇横,体现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甘愿陪同贬官受苦的深厚友情。中二联直抒别后景况。“篇章”即指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

17、湘一诗。作者说,你这一腔忠愤的“篇章”隔着秦岭传到京师(“华岳”指代长安),我怎能不内心共鸣,驰书慰问?当出关驿马驰过泷流,谪贬中的知友就可得到片纸慰藉了。这一联,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悬”“浸”二字,一高一下,富于形象。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这是途中景况。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这是到任后的景况。“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两心相连之意;“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关切心情。写到第三联,已把坚如磐石的友情推到绝顶,诗的境界也达到了高峰。

18、第四联则宕开一笔,别开生面:“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疫的瘴气,总有一天会像风卷残云那样一扫而光。到那时,皓月东升,银光朗照在潮州浪西楼上,整个大地也将变成琼玉般的银装世界了。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这里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此诗首联写意,次联写实,三联写悬想,尾联写祝愿;而通篇又以“此心”二字为契机,抒写了深挚的友情。八句诗直如清澄的泉水,字字句句均从丹田流出。答案:(1)“悬”字,写盘山而上,望不到尽头的驿路,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际的峰峦上,将道路的险阻形象地表现出来。“浸”字,写海

19、潮浸泡中地卑湮湿的城根,老树满是秋意,将处境的凄苦形象地突显出来。用景物烘托透露对韩愈的深切关心。(2)心逐兰舟,直到岭南潮水尽头,写对韩愈的眷念和神往;读诗感慨,驰书驶过泷水,写对韩愈的牵挂和慰问;驿路艰难,到任地环境恶劣,写对韩愈的同情和关切;瘴烟尽净,皓月银光照在浪西楼上,写对韩愈的美好祝愿。10(2011年东北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菩萨蛮舒亶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注,西江潮欲平。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注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1)“催”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答:_(2)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很有特

20、色,宋人曾季貍称赞说“甚有思致”,请结合下片句子,谈谈你的理解。答:_解析:这是一首惜别词。作者在词中以一推一挽之情劝住对方的眼泪,这种抒写伤离恨别心绪的表现手法,与宋词中写离别时常见的缠绵悱恻、肝肠痛断、难舍难分的情状有所不同。这首词从送别的场面写起。捶鼓,犹言敲鼓,是开船的信号。船家已击鼓催行,而这一边却在楼上把盏劝酒。“催”,见时间之难以再延。“留”,见送行人之殷勤留恋。一“催”一“留”,就把去和住的矛盾突出来了,并且带动全篇。“去住若为情”,即由首二句直接逼出,欲去不忍,欲住不能,何以为情?这一问见别离之极度苦人。“西江潮欲平”的好处在于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由前面击鼓催客、高楼把酒的

21、场面推出一个江潮涨平的辽阔场景。句中的“欲”字包含了一个时间推进过程,说明话别时间颇长,而江潮已渐渐涨满,到了船家趁潮水开航的时候了。换头仍就江潮生发,潮水有信,定时起落,所以说“容易得”,然而它能送人去却未必会送人来。一旦南北分离,相见即无定期,故云“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这最后一结悠然宕开,颇值得玩味。“此樽空”,遥承上片次句“把酒留君”,“樽空”见情不忍别,共拼一醉。但即使饮至樽空,故人终不可留,所以结尾则由叹见面之难,转思它日再会,发出“知君何日同”的感慨。词在“去住若为情”这样的思忖后,接以“江西潮欲平”,看上去是写景,实际上却把思索和情感活动带进了景物描写,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会

22、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下片“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仍不离眼前景象,而更侧重写意念,以传达人物的心境。结尾二句虽然表现为感慨,却又是循上文意念活动继续发展的结果。所循的思路应该是: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复能送君归来。依然是情景和思忖结合。词中以回环往复的语言节奏,来表现依依不舍、绵长深厚的情思。答案:(1)“催”字表现击鼓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表现楼上把酒话别,难舍难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一“催”一“留”,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大意对即可)(2)江潮来去容易,友人一别难相逢。饮尽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饮。(或答“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借江潮抒别情,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会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曲折层深,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韵深长。(大意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