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复习第三章体系构建思维脉图主题整合素养提能物体的受力分析1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它可以是质点、结点、物体或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2)隔离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分析有哪些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把这些力一一画出。(3)按顺序分析。一般按先重力、弹力、摩擦力再分析其他力以及题干中所涉及的外力的顺序分析。(4)正确画出受力图。特别注意:不同对象的受力图应用隔离法分别画出。(5)检验。防止错画力、多画力和漏画力。2受力分析的技巧:(1)根据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一旦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首先考虑物体受重力,且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2)根据力的作用形式判断物体是否
2、受力。如:“建筑工人推独轮车”,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车子受到工人的推力作用。(3)一般步骤3整体法与隔离法:整体法隔离法概念将加速度相同的几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的方法将研究对象与周围物体分隔开来分析的方法选用 原则研究系统外的物体对系统整体的作用力或系统整体的加速度研究系统内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典例】如图所示,A、B、C 三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关于 A、B、C 三个物体的受力个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 物体受到 4 个力的作用BB 物体受到 3 个力的作用CC 物体受到 3 个力的作用DC 物体受到 4 个力的作用【解析】选 C。物体 C 受重力、B 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3 个力的作用
3、,选项 C 正确,D 错误;物体 B 受重力、A 的支持力、C 的压力和摩擦力;把 B、C 看成一个整体,可知 A、B 之间无摩擦力,B 物体受 4 个力的作用,选项 B 错误;物体 A 受重力、地面的支持力以及 B、C 整体的压力 3 个力的作用,选项 A 错误。摩擦力的“突变”问题分类说明案例图示静静“突变”物体在摩擦力和其他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其他力发生突变时,如果物体仍能保持静止状态,则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大小或方向将会发生“突变”在水平力 F 的作用下物体静止于斜面,F 突然增大时物体仍静止,则所受静摩擦力大小或方向将“突变”分类说明案例图示静动“突变”物体在摩擦力
4、和其他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当其他力变化时,如果物体不能保持静止状态,则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将“突变”为滑动摩擦力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的物体,作用的水平力 F 从零逐渐增大,物体开始滑动,物体受地面摩擦力由静摩擦力“突变”为滑动摩擦力分类说明案例图示动静“突变”在摩擦力和其他力作用下,做减速运动的物体突然停止滑行时,物体将不受摩擦力作用,或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滑块以 v0 冲上斜面做减速运动,当到达某位置静止时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分类说明案例图示动动“突变”某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滑动的过程中,若突然相对运动方向变了,则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发生“突变”水平传送带的速度 v1v2,滑块受到的滑
5、动摩擦力方向向右,当传送带突然被卡住时滑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突变”为向左平衡问题中的临界极值问题1临界问题:当某物理量变化时,会引起其他几个物理量的变化,从而使物体所处的平衡状态“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在问题的描述中常用“刚好”“刚能”“恰好”等。2极值问题:平衡物体的极值,一般指在力的变化过程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3解题方法:(1)极限法:首先要正确地进行受力分析和变化过程分析,找出平衡的临界点和极值点;临界条件必须在变化中去寻找,不能停留在一个状态来研究临界问题,而要把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即极大和极小。(2)数学分析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依据物体的平衡条件写出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
6、系(画出函数图像),用数学方法求极值(如求二次函数极值、公式极值、三角函数极值)。(3)物理分析方法: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作出力的矢量图,通过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动态分析,确定最大值与最小值。【典例】如图所示,细绳 OA 与竖直方向成 45角,细绳 OB 水平;细绳 OA、OB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均为 200 2 N,细绳 OC 能够承受足够大的拉力,重力加速度 g 取 10 m/s2。求:(1)当所悬挂重物的重力为 60 N 时,细绳 OA、OB 的拉力分别是多大?(2)为使细绳 OA、OB 均不被拉断,则细绳 OC 下端所悬挂重物的最大重力应为多大?【解析】(1)选结点 O 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并合成如图:当重物为 60 N 时,细绳 OA 的拉力 F1Gsin45 60 2 N;OB 的拉力 F2G60 N。(2)当 OC 下端所悬物重不断增大时,细绳 OA、OB 所受的拉力同时增大,由于OA 上的拉力 F1 大于 OB 上的拉力 F2,所以在物重逐渐增大时,细绳 OA 先被拉断。再假设 OA 绳上的拉力刚好达到最大值(即 F1max200 2 N)处于将被拉断的临界状态,根据平衡条件有 F1sin45G。得悬挂最大重力为 Gmax200 2 22 N200 N。答案:(1)60 2 N 60 N(2)200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