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2493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各个民族都有深刻的英雄情结

2、,这一情结贯穿于毎个民族衍化发展的不同历史过程当中,成为投射各个民族精神向度的辉煌灯塔。近年来,一股矮化英雄、丑化英雄的思潮开始涌动,借着还原历史、回归现场的名义,对已在民族文化价值谱系中形成稳定内涵、在群众中间具有深远影响的英雄形象,进行毫无道德边界的解构。这种解构是对历史的不同形态、不同方式的误读与肢解。目前,这种“误读”与“肢解”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是“审美斜视”,对真实涌现或经艺术塑造的英雄形象拒绝认同,强行以所谓的“生活逻辑”与“国民性反思”来质疑其真实性。如有人认为刘胡兰年龄那么小,何以能经受住死亡的考验?且不说这样的质疑有无对英雄的基本敬畏,单就是这样的解读视角就让人匪夷所思

3、。革命战争年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英雄急速成长的时代,怎能以我们现在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来强行规约刘胡兰?何况,刘胡兰之所以是英雄,就在于体现出同龄人所难以达到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精神成长高度,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从历史的幅面上凸显出来,成为凸显本民族最“新鲜的激情和行动”的“这一个”。其二是“偏向还原”,即在一种理性强推的逻辑下,以历史肌理的内在丰富性为借口,片面认为历史结果的形成是多元路径交汇的产物,是无数历史线索偶然碰撞所致,从而达到颠覆英雄、污化英雄的目的。如这两年网络媒体上对“狼牙山五壮士”的质疑就是典型。这样的质疑至少在认识历史真实性上有三个误区。首先,缺乏看待历史事件的整体视野。尽管

4、构成历史事件的活动是多元的,但这些活动中必然有一种核心力量,正是这种核心力量的存在,才使得历史事件以这样而不是以其他的方式展现出来。反映在狼牙山五壮士这个历史事件上,这种核心力量就是抵御外侮的民族血性。其次,缺乏审视英雄形象的辩证态度。英雄并不是脱离人间烟火的固化标签,只要他在历史行进的关键之处,做出了常人所不能想象、也难以做出的行为,就能成为一个时期民族精神的标杆。如果置历史事件的根本结果不论,单在一些细节上大加苛责,狭隘地认为英雄的一切必须绝对完美,必然会陷入另一种意义上的教条主义。再次,缺乏评价历史事件的客观立场。从各种历史材料来看,狼牙山五壮士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五个战士的身份、弹尽粮绝

5、的事实,及最后跳崖而亡的壮举,都经得起文献的佐证和历史的考量。如果置基本的历史事实于不顾,单纯放大一些根本无法撼动历史事件基本结果的偶然性元素,显然不是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而是一种只见斜枝不见主干、只见泡沫不见河流的认识倒置与精神偏狭。其三是“肆意解构”,即以主观臆断的方式,在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对已有的英雄形象与革命叙事进行肆意解构,消解英雄身上的庄严色彩,横加填塞世俗化的叙事元素,致使英雄完全沦为浑噩之徒。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阿庆嫂本是党的地下交通员,又是春来茶馆的女老板,为保护新四军伤病员,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与伪军巧妙周旋,体现出极高的生存胆略和艺术魅力。而同名小说沙家浜则把阿庆嫂设定为一

6、个与伪军司令胡传魁、新四军指战员郭建光两边都有私情的江湖人。于是,春来茶馆变成了藏娇褛,胡传魁与郭建光变成了采芳客。这样毫无道德底线的解构,凭借的是取消历史阶段性特征、荡涤英雄主义精神的泛人性主义的逻辑,体现岀对历史和英雄个体的极端无知与轻慢。上述矮化英雄的“思潮”,其悖谬之处根本上就在于对“文本历史性”与“历史文本性”的机械理解。“文本历史性”是指文本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空间中生产、建构的,但必须明确指出的是,文本只有镶嵌在特定的历史橱窗中才得以可靠地诠释。而“历史文本性”是指历史还具有叙事的一面,但历史的这种叙事特征,绝非无根由、无逻辑、无整体意识的纯主观叙事,对历史事件、历史动力、历史结果的

7、客观再现是历史叙事的基本前提。(摘编自惠雁冰英雄经典民族精神的文化史诗)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每个民族都具有的英雄情结,贯穿于民族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与民族精神的向度有关。B. “审美斜视”对“文本历史性”机械理解,以所谓的“生活逻辑”来质疑英雄的真实性。C. “偏向还原”在认识历史真实性上有三个误区:无辩证、不客观、无逻辑。D. “肆意解构”对“历史文本性”机械理解,以主观臆断的方式,加入世俗化的元素矮化英雄。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重点分析了矮化英雄、无道德边界的解构历史英雄的几种表现,进而指出其错误的根源。

8、B. 文章引入对“狼牙山五壮士”的片面解读和质疑,就是为了论证“偏向还原”是对历史的肢解和误读。C. 文章在引出三种误解或肢解英雄形象的表现时,既有对概念的诠释,又有具体案理论结合实例,论证有力、充分。D. 文章以英雄情结引入,以揭示矮化英雄思潮悖谬根源作结,旨在表明否定英雄不被任何人接受。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革命战争年代是英雄辈出时代,也是英雄急速成长的时代,正因为这样的时代以刘胡兰成为时代的英雄。B. 英雄能成为一个时期民族精神的标杆,是因为他在历史行进的关键之处,做出了常人所不能想象、也难以做出的符合民族精神向度行为。C. 在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对已有的英雄形象与

9、革命叙事进行肆意解构,就会陷入泛性主义的逻辑。D. 对历史事件、历史动力、历史结果的客观再现是历史叙事的基本前提,不能加入主观态度。【答案】1. C 2. D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C项,“偏向还原在认识历史真实性上有三个误区”错误,原文是说“这样的质疑至少在认识历史真实性上有三个误区”,另外,“无逻辑”有误,原文“在一种理性强推的逻辑下”,误区第三个应该是无“整体视野”。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

10、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D项,“旨在表明否定英雄不被任何人接受”错误,曲解了文意,原文是说“一股矮化英雄、丑化英雄的思潮开始涌动,借着还原历史、回归现场的名义,对已在民族文化价值谱系中形成稳定内涵、在群众中间具有深远影响的英雄形象,进行毫无道德边界的解构”,即不是否定“任何人”,而是否定“矮化英雄、丑化英雄”的人。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1、。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正因为这样的时代以刘胡兰成为时代的英雄”错误,原文是说“何况,刘胡兰之所以是英雄,就在于体现出同龄人所难以达到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精神成长高度,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从历史的幅面上凸显出来”这里原因分析错误,刘胡兰成为英雄,时代是一方面原因,但主要在于体现出同龄人所难以达到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精神成长高度;C项,“就会陷入泛性主义的逻辑”错误,原文是说“这样毫无道德底线的解构,凭借的是取消历史阶段性特征、荡涤英雄主义精神的泛人性主义的逻辑”,属于因果倒置,文章说的是凭借泛人性主义的逻辑,才会对已

12、有的英雄形象与革命叙事进行肆意解构;D项,“不能加入主观态度”错误,原文是“绝非无根由、无逻辑、无整体意识的纯主观叙事”。故选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

13、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芦花恋王本道自然界中,花草树木的种类不可胜数,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徘徊其间,留下了不少锦绣华章,梅花的冰骨玉肌、牡丹的雍容华贵、兰花的清幽雅致、菊花的淡定高洁在这些叩开人们心扉的花儿中,也有看似开不出彩的芦花。在许多人看来,芦花算不上是花。它没有浓郁的香气、夺目的色衫、巧笑倩兮的容颜,然而,2500年前的那首“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让人们长久地记住了一个暮秋清晨,烟水迷离中的那一片芦苇,记住了芦苇

14、丛中留下的伊人依稀的面影以及痴情守望者的一怀愁绪。芦花,从此总能在人们的心湖里荡起涟漪。我的芦花情结,始于30多年前。也是一个暮秋的早晨,我乘车从大辽河南岸赶往北岸的城市盘锦履职。车过当时大辽河上唯一的一座大桥田庄台大桥时,壮美无垠的辽东湾上空,正飘飞着一片似雪非雪的白絮,如烟波浩渺的云,将周遭湿地点染得妙曼而神秘。同车的伙伴说,眼下正是芦花尽落的时节。我打开车窗,立刻有几枚芦花款款飘进来,素雅晶莹,让我想起唐人雍裕之的芦花:“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芦苇并非珍奇植物,幼年在故乡哈尔滨时,上世纪60年代末在辽南山区插队时,青年时代在营口工作期间,我都曾零星见到过芦花,

15、然而辽东湾之畔湿地上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及其上空飘飞着的浩浩荡荡的似雪芦花,让我眼界大开。后来,我在盘锦安家落户,得知盘锦这片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连片的芦苇荡面积就有120多万亩。每年春、夏、秋三季,芦苇吮天地之精华,尽情舒展着自己的腰姿,亭亭玉立,点染着辽东湾大地。仲夏时节,芦花开始绽放。初起的芦花,如丝绒样的柔滑,呈鲜嫩的绛红色,风姿绰约。入秋之后,芦花渐呈灰白色,且白色日渐加深。随着秋寒一寸寸地深入,芦花变得洁白无瑕,芦秆、芦叶也变成金黄。而后,在飒飒秋风的吹拂之下,花絮开始纷纷扬扬,空灵飘逸,澹白而清雅。作为一种自然资源,芦苇的用途也很广泛。湿地上大面积的芦苇,首先有着净化空气

16、、调节湿度的功能。它还可以用来造纸,可用作建筑材料,芦根又可食用、药用。在盘锦的这些年里,我与芦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能与芦花朝夕相伴,每年中秋时节,我都会带着一把剪刀,穿行于由绿变黄的芦荡之中,剪下几株硕大、飘逸的芦花, 插进花瓶,摆放在家中和办公室的案头,花朵在一年间都不会飘落。如此这般,年年更新。此刻,案头的芦花,还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香。有外地的文友见此情景,纷纷效仿,前来盘锦采芦花。“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我也乐于采些应季的芦花,赠送给远方的朋友。两千多年前,蒹葭以爱的主题入诗,那片伫立千秋的思想芦苇,体现了远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憧憬。上世纪50年代,曾经读过一首以现代诗的

17、形式直译的蒹葭:“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读来别有一番韵味。爱似乎成了一种基因,始终在芦苇身上传续着。最近在媒体上读到一个关于“芦花枕”的故事。一对小夫妻分居两地,有一次小伙子探亲回家,背回一个软软的枕头,竟是芦花做成的。原来,他知道妻睡眠不好,或许是与枕头有关,工作单位附近恰好有片芦荡,于是抽空采来芦花,积少成多,做成了一个枕头。年轻的妻从此夜夜不离那个芦花枕,睡眠竟也好了起来。“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千丝万缕意绵绵。情和爱,花为媒,千里万里梦相随。莫忘故乡秋光好,早戴红花报春回”如今,一曲悠扬婉转的歌曲芦花成为盘

18、锦的市歌传唱开来。新的时代,芦花被寄予了更多的温情与美好,愿它将这些绵绵情思传播四方。(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以一组排比词语,列举了众多令人心仪的花儿,与平凡的芦花形成对比,突出了芦花与众不同的魅力。B. 文章两处引用蒹葭,一处是原诗,一处是译诗,这样反复引用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这首爱情诗割舍不掉喜爱之情。C. 本文细节描写传神,如用“带着”“穿行”“剪下”“插进”“摆放”等一系列动词,生动细腻地描写了作者采摘芦花的过程。D. 全文以“芦花”为线索,记叙了作者与芦花的不解情缘,文中还穿插了小伙子给妻子送芦花枕的故事,使文章摇曳多姿。5.

19、文中说“芦花被寄予了更多的温情与美好”,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意。6. 文章引用诗句纯熟而贴切,这样表达有哪些好处?请简要阐述【答案】4. B 5. 传统的“温情与美好”是指美好的爱情。两千多年前的蒹葭里,芦花是爱情的象征,体现了远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憧憬:丈夫做的芦花枕之所以能治好妻子的失眠,是因为芦花枕承载了丈夫对妻子浓厚的爱意。更多的“温情与美好”是指对故乡的思念与依恋。盘锦有120多万亩芦苇荡,芦花成了盘锦的标志性植物,而盘锦市歌芦花中更有“莫忘故乡秋光好,早戴红花报春回”的句子,点明了芦花的“思乡”内涵。 6. 表现了作者对芦花的赞美与爱恋之情;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使

20、读者在含英咀华中感受清新淡雅的诗意美,产生联想或共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灵活运用诗句,并与文章的叙述相互印证,使表达的思想感情更真实,使主题意蕴更丰厚。【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章,认真对比选项。本题B项,“这样反复引用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这首爱情诗割舍不掉的喜爱之情”不合文意,原文中引用蒹葭的原诗,是为了说明“芦花,从此总能在人们的心湖里荡起涟漪”;引用蒹葭的译诗是为了引出下文的“爱似乎成了一种基因,始终在芦苇身上传续着”。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21、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说芦花被寄予了更多的温情与美好,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意”,要从用词、句式、修辞等语言特色的赏析角度分析,并将要求鉴赏的内容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对语言特色、举例和作用的鉴赏缺一不可。一方面,传统的“温情与美好”是指美好的爱情。两千多年前的蒹葭,“让人们长久地记住了一个暮秋清晨,烟水迷离中的那一片芦苇,记住了芦苇丛中留下的伊人依稀的面影以及痴情守望者的一怀愁绪”,芦花象征爱情,体现了远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作者“最近在媒体上读到一个关于“芦花枕”的故事”,承载了丈夫对妻子浓厚的爱意。另一方面,更多的“温情与美好”是指作者对故乡的依恋。芦花是盘锦的标志性

22、植物,而盘锦市歌芦花中更有“莫忘故乡秋光好,早戴红花报春回”的句子,点明了芦花的“思乡”内涵。【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散文中的引用一般包含以下一个方面:可使所表达的语言意思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可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达到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效果,或幽默风趣,增强形象性的效果。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文章引用诗句纯熟而贴切,这样表达有哪些好处?请简要阐述”,分析引用诗句对文学类文章的好处,可以结合文本从能使文章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和升华主题等方面来

23、分析阐述。从表现主题来看,升华了主题,引用的诗句与文章的叙述相印证,表现了作者对芦花的赞美之情;从艺术效果来看,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点睛】鉴赏语言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修辞手法(优先);表现手法(次之);表达方式(其次);文章章法;语言表达(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

24、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最具侠气的中国文人金庸金庸是公认的“武林盟主”,侠风盖世。金庸的笔墨,关联了一代人的青春。他曾书写过的五千年英雄肝胆、九万里古道热肠,从此唯余字里行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全庸说这十四个字就是他的青春。谁都躲不开生死的审判。但是,金庸早就看淡了死亡。有人问他:“人的一生应当如何度过?”他说:“大闹一场,悄然离去。”这像极了他笔下的大侠。1924年,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袁花镇查家。“一门五进士,叔侄两翰林”,他继承了家族好学的传统。在读

25、书这方面,金庸也可算是个“痴儿”。家里藏书多,他便整天泡在藏书堆里,读得废寝忘食。也正是因为他少时就博读诗书,才能在写小说时将典故史拿捏得游刃有余。虽然出自书香门第,但是金庸可不是个听话的乖孩子,反而在那个时代里还稍稍有些叛逆。遇见看不惯的事情就直说,这也直接导致了他高中和大学被开除了两次。学业上的滑铁卢终结了他成为一个外交家的梦想。但是谁都没想到,这个被外交系开除了的浑小子,日后会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象征。这或许是另一种更加适合金庸的外交也说不定。侠,首先得是人。金庸相信,如果小说家只会哗众取宠,虚伪敷衍,那么他笔下的人物再正义凛然,也不会有半个人信的。20世纪50

26、年代后,香港的政治风气比较复杂。走到哪里,都是一片说谎声。全庸忍不住了:“我必须发声。”于是金庸和朋友一起出资创办了明报,每天一边写社论,一边写小说。他不仅将写小说的稿费全部投了进去,还高强度地消耗了自己的精力和体力。有见证者说时常看到金庸在边上写,报纸排字工就站在旁边等着他。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金庸一边为正义发声,一边将家国天下写进了小说中。神雕侠侣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但是为正义发声的人,往往容易被冷箭暗算。在那个黑色时期,谁都不知道,一个好好的人会不会突然就没了。金庸却说,“我虽然成为暗杀目标,生命受到威胁,内心不免害怕,但我决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以致被我书中的英雄瞧

27、不起。”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空有一身本领却伤天害理,又哪里算得上什么大侠?从此家国情怀就成为金庸小说中最主要的命题。金庸笔下的英雄人物面对少数民族南下,毫不犹豫地把个人恩怨、一己得失放到一边,挺身而出,乃至献出生命。郭靖夫妇明知襄阳不可守,也不惜战死沙场。萧峰用气壮山河的一死,换取了宋辽多年的太平。神雕侠侣中的杨过、飞狐外传中的胡斐、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哪一个不是视家国高于一切!这种精神是超越民族边界的,也是“侠”的最高境界。且不说郭靖、萧峰这样的大侠,就是一般的侠义之士在民族大义而前,也从不会计较个人得失。金庸小说中这些充满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的侠士形象,在一代代读者的心中播下了“为国为民”

28、的种子。金庸说每个人都会有一段憧憬着“侠”的时间,但是到了最后都会明白,我们只是普通人。1972年,金庸宣布封笔:“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鹿鼎记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了。”此后,他便成了一个闲人,江湖、武侠都被他拋在了脑后。所以,鹿鼎记中的主人公韦小宝只是个小混混,他的身上有七情六欲,有妄想执念,却恰好是金庸武侠世界的最完美结束。江湖之中最多的,偏偏就是这样的普通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想成为萧峰、郭靖和韦小宝。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会有江湖,人就是江湖相。相关链接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

29、派武侠小说先河。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能称得上中国现代新武侠小说的代表,就在于它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简而言之,金庸的武侠小说在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塑造和展现社会时代风貌方面有鲜明特色,在创作技法上独树一帜,具有范式意义。(摘编自百度百科)金庸的作品和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血脉相连。他把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了小说,提高了小说的品味,同时和我们所有的读者,我们华人文化圈里的读者,在深层次上有了一种心理的共鸣。(摘編自陈洪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金庸性格有些叛逆,对看不惯的事会直接表达出来,以致他高中和大学两次被开除。B. 金庸在明报工作时,即使生

30、命受到威胁也决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这是因为他不愿被自己书中的英雄瞧不起。C.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无论是大侠还是一般的侠义之士,都能不计较个人得失,慷慨赴义,这些人物反映了金庸的家国情怀。D. 金庸以鹿鼎记封笔,在韦小宝身上寄托了他对江湖的深刻理解;江湖中有大侠,更有心怀七情六欲,妄想执念和侠之梦想的普通人。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金庸没有因为学业的滑铁卢跌入人生低谷,他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作品,开创了中国新派武侠小说先河。B. 金庸虽然不像他小说中的大侠那样武功高超、本领强大,却同样敢为正义发声,心系家国。在他看来侠首先得是人,有热

31、血、有担当的人。C. 金庸认为“大侠”之所以“大”,不只是因为他们有一身本领,更是因为他们深明大义,甚至能为国为民而献身。这种家国情怀影响了一代代读者。D. 金庸创作武侠小说,也从小说中参悟人生。韦小宝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折射了金庸豁达而朴实的生活观,鹿鼎记则启示金庸在人的江湖中做一个普通人。9. “大闹一场,悄然离去”,这是金庸对待人生的态度。金庸的人生是怎样体现这一态度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7. B 8. D 9. 大闹一场:金庸虽出自书香门第,却有些叛逆。遇见看不惯的事情就直说,这造成了他高中大学被开除了两次。金庸和朋友一起出资创办了明报,并且一边为正义发声,一边将家国天下写进小

32、说中。金庸塑造的一批在民族大义面前不计较个人得失甚至能为国为民而献身的侠义之士形象深入人心。悄然离去:金庸封笔之作是鹿鼎记,鹿鼎记中有七情六欲、妄想执念的主人公韦小是金庸武侠世界的最完美结束。谁也躲不开生死的审判,而金庸早就看淡了死亡。【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B项,“这是因为他不愿被自己书中的英雄瞧不起”不正确,原文只是说“但我决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以致被我书中的英雄瞧不起”,真正的原因是金庸认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33、”。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D项,“鹿鼎记则启示金庸在人的江湖中做一个普通人”错误,属于无中生有。故选D。【9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本题要求“大闹一场,悄然离去,这是金庸对待人生的态度。金庸的人生是怎样体现这一态度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首先,“大闹一场”表现为金庸个性有些叛逆,“遇见看不惯的事情就直说,这也直接导致了他高中和大学被开除了两次”;“金庸和朋友一起出资创办了明报

34、,一边为正义发声,一边将家国天下写进了小说中”,“金庸小说中这些充满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的侠士形象,在一代代读者的心中播下了为国为民的种子”;“悄然离去”表现为“1972年,金庸宣布封笔: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鹿鼎记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了。此后,他便成了一个闲人,江湖、武侠都被他拋在了脑后。所以,鹿鼎记中的主人公韦小宝只是个小混混,他的身上有七情六欲,有妄想执念,却恰好是金庸武侠世界的最完美结束”“我虽然成为暗杀目标,生命受到威胁,内心不免害怕,但我决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以致被我书中的英雄瞧不起”,金庸早就看淡了死亡。【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

35、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选择

36、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于长安,七岁袭唐国公。及长,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隋受禅,补千牛备身。文帝独孤皇后,即高祖从母也,由是特见亲爱,累转谯、陇、岐三州刺史。有史世良者,善相人,谓高祖曰:“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愿自爱,勿忘鄙言。”高祖颇以自负。大业初,为荥阳、楼烦

37、二郡太守,征为殿内少监。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运于怀远镇及杨玄感反迢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高祖历试中外,素树恩德,及是结纳豪杰,众多款附。时炀帝多所猜忌,人怀疑惧。会有诏征高祖诣行在所,遇疾未谒。时甥王氏在后宫,帝问曰:“汝舅何迟?”王氏以疾对,帝曰:“可得死否?”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沉湎,纳贿以混其迹焉。十一年,炀帝幸汾阳宫,命高祖往山西、河东黜陟讨捕。师次龙门,贼帅母端儿率众数千薄于城下。高祖从十余骑击之,所射七十发,皆应弦而倒,贼乃大溃。十二年,迁右骁卫将军。十三年,为太原留守,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为副。群贼蜂起,江都阻绝,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俄而马邑校尉刘

38、武周据汾阳宫举兵反,太宗与王威、高君雅将集兵讨之。高祖乃命太宗与刘文静及门下客长孙顺徳、刘弘基各募兵,旬日间众且一万,密遣使召世子建成及元吉于河东。威、君雅见兵大集,恐高祖为变,相与疑惧,请高祖祈雨于晋祠,将为不利。晋阳乡长刘世龙知之,以告高祖,高祖阴为之备。五月甲子,高祖与威、君雅视事,太宗密严兵于外,以备非常。遣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威等谍反,即斩之以徇,遂起义兵。开仓库以赈穷乏,远近响应。(节选自旧唐书高祖本纪)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运于怀远镇/及杨玄感反/诏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B. 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

39、运/于怀远镇及杨玄感/反诏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C. 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运/于怀远镇及杨玄感/反诏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D. 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运于怀远镇/及杨玄感反/诏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大业,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会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B. 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或为帝王所宠爱为幸,文中是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C. 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黜:提升官职;陟:废掉官职。D. 本纪,史书中帝王传

40、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不过也有例外,比如项羽,无皇帝之实,却列本纪,主要是因为司马迁认为其在当时有如同皇帝般的领导力。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渊宽厚待人,有意广结人缘。在周为唐国公时,因其宽厚爱人,上上下下的人都很喜欢他;隋时到地方做郡守,也有意结交人才,拉拢人心。B. 李渊相信相术,曾经得意自负。文帝时因姨母独孤皇后的关系,受到亲近和宠爱,历任三州刺史;一位善看相的人说他必成帝王,为此他很是自负。C. 李渊英武善战,并能身先士卒。在龙门之战中,他亲自率领十几个骑兵攻击有数千之众的贼兵,箭无虚发,接连射杀七十人,使得贼人大败溃逃。D. 李渊善于应

41、变,做事足智多谋。他故意纵情饮酒、收受贿赂来蒙混隐瞒自己的野心,以消除杨广的猜忌;得知王威等将对他不利,他不动声色暗中作好准备。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五月甲子,高祖与威、君雅视事,太宗密严兵于外,以备非常。(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答案】10. D 11. C 12. A 13. (1)五月甲子日,李渊与王威、高君雅到职工作,李世民秘密在外面部署军队,以防意外。(2)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劝酒。【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

42、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辽东之役”为时间状语,其后应断开;“督运”是谓语,“于怀远镇”是状语后置,故断在其后,据此排除BC两项。“驰驿”是同义复词,意为“驱马疾行”,为“镇”的状语,故驰驿镇弘化郡”其间不应断开,排除A项。故选D。【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

43、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黜:提升官职;陟:废掉官职”错误,应该是“黜:废掉官职;陟:提升官职”。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错在“上上下下的人都很喜欢他”分析错误,原文“无贵贱咸得其欢心”中的“其”指李渊,句子意思是“不论身份贵贱都能得到李渊的喜欢”。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44、。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甲子”指甲子日,“视事”指到职工作,“非常”指意外,“严兵于外”指“在外面部署军队”,句意。第二句中,“渔樵”指打渔砍柴;“侣、友”指以为侣,以为友;“属”,指劝酒;句意。【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

45、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高祖李渊在周朝天和元年生于长安,7岁袭封唐国公。等到年长,性格洒脱,胸怀坦荡,真诚率直,宽厚仁爱能容纳众人,不论身份贵贱都能得到他的喜欢。隋朝受禅,李渊被补授千牛备身的职务。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是李渊的姨母,因此李渊特别被亲近宠爱,历任谯、陇、岐三州刺史。有个叫史世良的,善于给人看相,他对李渊说:“您的骨相非同一般,必定会成为帝王,希望您保重,不要忘记我的话。”李渊因此很是自负。大业初年,李渊担任荥阳、楼烦二郡太守,被召为殿内少监。大业九年,升为卫尉少卿

46、。辽东之战时,在怀远镇督运粮草。等到杨玄感造反,朝廷诏令李渊骑快马去镇守弘化郡,同时主持关右所有的军事工作。李渊历任朝廷内外的官职,一贯树立思德,到这时结交豪杰,很多人都诚心归附(他)。当时隋炀帝猜忌心很重,人们都心怀疑虑和恐惧。恰逢有诏令召李渊到天子所在的地方,李渊因为生病没有前往谒见。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在后宫,炀帝问道:“你舅为何迟迟不来?”王氏以舅舅有疾病对答,炀帝说:“病得会死吗?”李渊听了越发恐惧,因而放纵自己沉溺饮酒,收受贿赂来蒙混隐瞒自己的真性情。大业十一年,炀帝驾临汾阳宫,命令李渊前往山西、河东处理官員升迁和讨伐逮捕贼人的事务。军队临时驻扎在龙门,贼首母端儿率领数千人进逼城下

47、。李渊率领十几个骑兵攻击他们,射了七十发箭,贼人都随着弓弦的响声而中箭倒地,贼众于是大败溃退。大业十二年,李渊被升为右骁卫将军。大业十三年,李渊担任太原留守,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为副留守。群贼蜂起造反,江都被阻绝,李世民与晋阳县令刘文静首先倡议,鼓励李渊兴兵起义。不久,马邑校尉刘武周占据汾阳宫举兵造反,李世民与王威、高君雅打算集合军队讨伐他。李渊于是命令李世民与刘文静和门客长孙顺德、刘弘基分头招募新兵,十日之间招募人数将近一万,李渊秘密派使者到河东去召回世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王威、高君雅见军队大量集中,怕李渊发动变乱,二人怀疑恐惧,请李渊到晋祠求雨,打算对李渊发动袭击。晋阳乡长刘世龙知道了这

48、个阴谋,将此事报告给了李渊,李渊暗中作了防备。五月甲子日,李渊与王威、高君雅到职工作,李世民秘密在外面部署军队,以防意外。派遣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发王威等人谋反,就杀了他们示众,于是开始起义。打开仓库来救济穷困贫乏的人,远近的人都响应起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瀑布联句香严闲禅师、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注:香严闲禅师,当时香严寺的一位高僧;李忱(公元810-859),即唐宣宗。唐宣宗曾经处境艰难,遁迹山林为僧。有一次与香严闲禅师同行,禅师说他吟诵瀑布得到一联诗,但后面的接不上了。宣宗愿意续成,于是禅师

49、说出前两句,宣宗续出后两句,相联成篇。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写出了瀑布在其形成过程中的曲折艰辛,表达了香严闲禅师对生活艰辛的感叹。B. 近看巨大的瀑布,跳珠倒溅,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此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C. 前两句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D. 后两句“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极其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15.

50、本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案】14. A 15. 托物言志(象征或借物喻人)该诗通过“千岩万壑”“归大海”“作波涛”等词塑造了历经艰险、心向大海、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形象借此表达了宣宗虽历经艰难,但气势高远,具有凌云壮志,表现了他一往无前的豪情壮怀。【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错在“表达了香严闲禅师对

51、生活艰辛的感叹”,这是一首经典的托物言志的诗,借写瀑布的“不辞劳”“出处高”表现诗人坚韧不拔、志向远大的胸怀 ;借写瀑布的“岂能留得住 ”“ 终归大海 ”表现诗人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读来使人激奋,倍受鼓舞,诗句中充溢着对瀑布的赞美之情。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

52、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注释、“倦客”“愁”“枉教”等关键词分析作答。本诗托物言志的手法是很明显的,所以答题时应将物转化成人,将咏物之语转化为人的志向。诗中以“瀑布”自喻,第一句写瀑布历经“千岩万壑”,不辞辛劳;第二句写“瀑布”的高是身边的人无法了解的,只有“远看”才能知道;第三句写“溪涧”(比喻小的位置或身边的小人物)是不能留住“瀑布”的;第四句写“瀑布”一定会流归大海形成巨大的波涛。理解了这些,作者的意图和手法都不难知道了。“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都是写人的远大志向,突出诗人一往无前的人生抱负,显示出勇于进取的理想信念。【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

53、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关雎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姑娘追求不得而日夜不能寐的句子是_,_。(2)赤壁赋中

54、以远眺美人而不得类比渴望君王召唤而不能,美好理想不能实现的两句是_,_。(3)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表明自己因德操美好而遭到小人嫉妒诽谤的句子是_,_。【答案】 (1). 求之不得 (2). 寤寐思服 (3). 渺渺兮予怀 (4). 望美人兮天一方 (5).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6). 谣诼谓余以善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得”“寤寐”“渺”“兮”“蛾”“谣诼”。【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

55、。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港珠澳大桥主桥为三座大跨度钢结构斜拉桥,每座主桥均

56、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其中青州航道桥塔顶结型撑_,吸收了“中囯结”文化元素,将最初的直角、直线造型曲线化,使桥塔显得纤巧精致,_。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主塔塔冠造型取自“白海豚”元素,寓意“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海豚保护区的海洋文化相契合。( )。东西人工岛汲取“蚝贝”元素,寓意珠海横琴岛盛产蚝贝,展示了珠海繁荣的经济。大桥水上和水下部分的高差近100米,既有横向曲线又有纵向高低,整体如一条丝带一样轻盈灵动,把多个节点串起来,寓意“珠联璧合”。放眼全世界,在规模、技术、工艺等各方面能与之媲美的大桥_。作为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该桥_,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被英国卫报称为“现代

57、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不仅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更代表了中国桥梁的先进水平。作为连接粤港澳三地的跨境大通道,港珠澳大桥将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匠心独运 钟灵毓秀 屈指可数 石破天惊B. 独树一帜 美轮美奂 凤毛麟角 石破天惊C. 独树一帜 钟灵毓秀 凤毛麟角 举世瞩目D. 匠心独运 美轮美奂 屈指可数 举世瞩目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九州航道桥主塔造型取自“风帆”元素,与江海直达船航道塔身形成序列化造型效果,寓意“扬帆起航”,具有强烈的地标韵味。B. 九州航道桥主塔造型取自“风帆”元素,寓

58、意“扬帆起航”,与江海直达船航道塔身形成序列化造型效果,具有强烈的地标韵味。C. 九州航道桥主塔与江海直达船航道塔身形成序列化造型效果,具有强烈的地标韵味,其造型取自“风帆”元素,寓意“扬帆起航”。D. 九州航道桥主塔造型取自“风帆”元素,与江海直达船航道塔身形成序列化造型效果,具有强烈的地标韵味,寓意“扬帆起航”。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港珠澳大桥不仅代表了中国桥梁的先进水平,更是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B. 港珠澳大桥不仅体现了中国国家综合国力,更代表了中国桥梁的先进水平。C. 不仅港珠澳大桥代表了中国桥梁的先进水平,更是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D. 不

59、仅港珠澳大桥体现了中国国家综合国力,更代表了中国桥梁的先进水平。【答案】17. D 18. B 19. 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成语运用常见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语意重复、自相矛盾、谦敬错位、不合逻辑。正确辨析成语,要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透彻成语的含义,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匠心独运:意思是独具创新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形容文学艺术等方面构思巧妙。真知灼见:意思是真正知道,确实看见。也指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高明的见解。此处语境强调的是“独具创新地运用精巧的心思”,故此

60、处应填“匠心独运”;钟灵毓秀:意思是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此处语境强调的是“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故此处应填“美轮美奂”;屈指可数:形容数量稀少。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此处语境强调的是“数量稀少”,故此处应填“屈指可数”;石破天惊:形容文章议论新奇惊人。举世瞩目:意思是指的是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形容影响很大。此处语境强调的是“影响很大”,故此处应填“举世瞩目”。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

61、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括号前的句子是“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主塔塔冠造型取自“白海豚”元素,寓意“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海豚保护区的海洋文化相契合”,从局势一致的角度来看,句式要满足“造型取自,寓意,具有的效果”。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都是语序不当。一是联系语境,前后主语一致,“港珠澳大桥”应该放到“不仅”之前

62、,可以排除C和D项;二是两个分句的语序不当,根据分句间的递进关系,“代表了中国桥梁的先进水平”应该放在前面,“是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应该放在后面,可以排除B项。故选A。20.仿照示例,从以下传统节日中另选一个话题写一组句子。示例:清明节焚一炷清香,缭绕的是对逝者的祭奠;献一束鲜花,弥漫的是对亲人的思念;洒一行热泪,寄托的是对先辈的哀思。备选话题: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答案】参考示例:端午节:插一束艾叶,驱散的是邪气蚊虫;裹一提称子,代表的是纪念屈原;佩一个香囊,寄托的是美好祝愿。中秋节:饮一杯美酒,晕开的是生活的甘醇;赏一轮圆月,期盼的是团圆的美满;春节:燃一个爆竹,绽放的是喜庆的花朵;贴

63、一幅春联,寄托的是吉祥的期盼;吃一顿饺子,蕴含的是生活的圆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仿写句子要做到:理解例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义与原句一致。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甚至关联词也要一一对应。注意例句的修辞手法,仿句要与之保持一致。注意例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色彩等,仿句用词要与之相似。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与之一致。最后可将仿句与例句及要求对照,看是否完全符合要求。解答本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仿照示例,从以下传统节日中另选一个话题写一组句子”,然后分析例句,把握句式

64、特点、内容特点,再分析所给材料,将材料进行归类。首先应分析所给示例的特点,“焚一炷清香”是行为,用的是动宾结构,句式特点是“(一字动词)一(一个字的量词)(两个字的名词)”;“缭绕的是对逝者的祭奠”是节日内涵,用的是判断句,句式特点是“(两个字的动词)的是对(两个字的名词)的(两个字的名词)”。然后仿照此形式要完成三个句子,构成排比句。还要注意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中选择话题,表现的节日内涵要贴切,比如春节要突出团圆,端午节要突出纪念,中秋节要突出思亲等。21.阅读以下关于美与丑的名言,请你结合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谈谈对美与丑的看法,不超过200字。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高

65、尚的背后,善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雨果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泰戈尔美有两种,灵魂的美和肉体的美。聪明、纯洁、正直、慷慨、温文有礼都是灵魂的美,相貌丑的人也可以具备的。如果不以貌取人,往往对相貌丑的也会倾心爱慕。塞万提斯人物:_你的看法:_【答案】 (1). 示例:卡西莫多: (2). 真正的美在于心灵。几何形的脸,四方形的鼻子,向外凸的嘴。上帝把一切丑陋都给了他。他是被父母遗弃的畸形儿,被称为长相丑陋又聋的钟楼怪人,他的外表是丑的。但他有着一颗纯美而善良的心,他被克洛德收养,为报恩,他对克洛德言听计从,包括去绑架埃斯梅拉达;后来奋不顾身地去救处于危

66、险中的埃斯梅拉达,并且不图任何回报,他真诚善良、忠实勇敢,纯粹而卑微的爱,都在证明着他是一个内心纯美的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鉴赏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阅读以下关于美与丑的名言,请你结合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谈谈对美与丑的看法,不超过200字”,然后分析题干中的名言,根据名言的内容确定人物,再联系该人物的相关事例阐述对美与丑的看法,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例如卡西莫多奇丑无比,又跛又驼又聋又哑,在他身上集中了人间所有外貌的丑陋,但如此奇丑无比的外表下却藏着一颗美丽善良的心灵,他纯洁、无私、忠诚。他为爱斯梅拉尔达所做的一切都证明了这一点,内在的美,使

67、他变得崇高、伟大,这里丑的外貌就更加突出了美的心灵。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读书分两种,一种是读有用的书,跟钱、权、名利有关,读它可以帮助你升学、谋生,获得现实利益;一种是读无用的书,不教授技能,或对升学、应聘与挣钱没有直接帮助,但可养心。梁文道先生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你更倾向于读哪一种书呢?请就你的读书选择和经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自行立意;自拟题目;感情真挚,综合运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用规范汉字书写。【答案】【例文

68、】读“无用”的书,做有用的人我从小就很喜欢读书,因此我的朋友们都叫我“书虫”。我小时候和很多小朋友一样,喜欢让爸爸妈妈给我讲书中的故事。上幼儿园时我就能把书中的故事讲出来,小朋友都喜欢围在我身边听我讲故事,有时我在睡觉时还在讲呢!那时候我最喜欢的是安徒生童话,妈妈看我这么喜欢图书,便又给我买了好多课外书,一本、两本、三本书架已经快堆满了,可是还是满足不了我读书的欲望!为了让我尽情读书,妈妈又给我办了一张借阅证。这样我每天都能去图书馆借一两本书,童话类看完了就换科普类,科普类看完了就换小说类尤其是很多各类的课外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缤纷的色彩!慢慢的,我养成了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书中的好词、好句,我都

69、会记在一个个笔记本里。伴随着我的成长,我读的书籍越来越多,三国演义让我体会到古时战争的残酷,又让我增长了历史知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看到了保尔柯察金的顽强坚贞;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我看到了海伦凯勒的乐观坚定从那时起,一颗种子就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我一定要像这些英雄学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热爱读书,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现在,我的书籍已经有了上百本,我还和同学交换书来读。我读的书内容很广泛,科幻、悬疑、推理、文学、历史、科学技术等等我都爱看。尤其是很多看似“无用”的书,却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的生活充满阳光!我喜欢看那些“无用”的书,因为它们能让我获取知识,看到更加广阔的

70、世界;我喜欢看那些“无用”的书,因为它们能让我积累好词佳句,写出精彩的文章;我喜欢看那些“无用”的书,因为它们能让我更好的和别人沟通,结交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很多看似“无用”的书,却是知识的海洋,我像一块海绵,在知识的海洋中吸取水分;很多看似“无用”的书,却是广阔的世界,我像一匹骏马,在广阔的世界上奔驰;很多看似“无用”的书,却是智慧的天空,我像一只勇敢的雄鹰,在智慧的天空翱翔成为有用的人!朋友,多读些看似“无用”的书吧,让我们携手同行,争做有用的人!【解析】【详解】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的关键在于对“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

71、己的机会”的理解,即“无用”和“有用”是相对的,“无用”并非真的“无用”,这就告诫人们要耐住寂寞,多方积淀,厚积薄发,使“无用”变成“有用”,从而在不经意间超越自己。可从正面立意,也可从反面立意,只要围绕材料的中心立意行文即可。还要注意“请就你的读书选择和经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参考立意:1、“无用”实则“有用”,成功往往垂青于有准备之人2、“厚积”才能“薄发”,多方积淀方能助你成功3、切勿急功近利,超越自己往往是在不经意间4、“无用”与“有用”5、读“无用”的书,做有用的人可用素材:1、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有用论”。上学时,和教学无关的书,课堂上不能看,课下也没时间看;上班

72、后,和工作无关的书,上班时不能看,下班后也懒得看。好像我们每天都必须为下一步人生准备好生存的武器,而我们也只剩下“拼命活着”,没有自由、没有浪漫、没有诗和远方。但我们恰恰忘了,只有那些看似无用的事才能调和出这些美好的味道。2、 陈道明曾说道:“人的生命包含肉体和精神,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与其一味追求有用之物,不如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无用之物带来的静谧和美好。心安,则身安。”他从来不会花费大量时间在人们眼中有用的应酬饭局上,而是用闲暇时光读书、练字、下棋、弹琴,这些看似无用的事,实则让他的生活更充盈。3、 春日雨后,放下你的专业书,拿起你心心念念的那本散文集,在雨后浸润的空气里静静享受文学带来

73、的柔和与静谧。让思绪在脑海中跳个舞,安享一日的岁月静好。4、 封神榜中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姜子牙,他年轻时曾以屠夫、卖酒为生,生活过得并不富裕,但是他却一直坚守学习天文地理和治国安邦之道,终于在72岁时等到西伯侯赏识。虽然成就来得稍晚,但终究让姜子牙在西周历史中留下重要的一幕。5、 “无用之书”并非无用,只是它在当下没有显现出明显的作用,从而被我们大多数人忽视。美国总统林肯在少年期间,与大多数的美国年轻人相比并不能算是出类拔萃,但他却常年坚持读书,即使跑上二十里也要借书阅读,最后使得他从亿万名美国人民中脱颖而出。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按照常理来说,只需要学好如何教学

74、生就足矣,但他却不像其他同学一样在乎分数,反而经常用生活费购书阅读,据说一半的生活费都被用于购买报纸,青年时期的阅读习惯为毛主席日后的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一系列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6、 “无用之书”并不是无用,它的无用只是因为见效比较慢而已。我们要跳出自己的专业,去读那些与本专业无关的书籍,从而扩宽自己的视野,或许会在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帮自己一把。我们“不能高估阅读短期的效益,也不可低估阅读长期的收获”。只要我们坚持阅读,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今天多读了一点“无用之书”的自己。7、 鲁迅先生说过:一个不会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读有用之书,自然是满足温饱的物质需求;但无用之书是很紧要的,读无用

75、之书不是为了致用,但只有无用才能致用,就如同王小波所说:你爱文学,将来文学会爱你。行文思路:首先拟一个靓丽的标题:读“无用”的书,做有用的人。然后写好正文。本次作文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可以记叙从小到大的读书经历,重点突出读“无用的书”的积极作用。结尾发出号召,多读些看似“无用”的书,“争做有用的人”,扣题点睛。【点睛】对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要注意如下几点。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二、从辩证的角度分析问题。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三、明确主体作分析。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对于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度。组织成文时,可以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其他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容平分笔力。四、联系现实求拓展。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材料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