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营山县灵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A. 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B. 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C. 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D. 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
2、无庶族,所以为了“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才创立了科举制度,所以,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也就在于选项D。2.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隶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A. 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 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 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 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不同时期对中书、尚书令权力的描述“西汉为少府属官”“东汉隶属少府”“魏晋以来”“唐遂为三
3、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可知,题干材料的核心,即在强调中书、尚书令地位的不断提高。A项“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与题干“而去公卿甚远”不相符合;“居真宰相之任“体现的是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的职权和宰相已经相差无几,但这并不能代表他们就是真正的宰相,B项错误;D项“三省制”不是题干材料核心内容,而且题干材料的描述体现不出“曲折的发展“。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官制的变迁中书与尚书令官职3.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 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
4、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 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 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和把握。在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受到西方侵略,中国人民走上反侵略求民主的道路,故本题选择D项。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19世纪40年代、60年代的特征,故排除A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反侵略而不是批判中国传统,故B项错误。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要求,是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故C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
5、战争4.张程在总统们,民国总统的另一面中写到:“喝咖啡逛公园的上海买办、书包里藏着白话小说的学生、在政府各部跑新闻的北京记者和出口中国茶叶进口英国钢琴的广州商人们,他们的力量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现代宪政社会。”由此可以看出民国时期A. 生活习俗全盘西化B. 新潮人士已遍及城乡C. 西方商品开始进入D. 民主化进程基础薄弱【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他们的力量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现代宪政社会”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在民国时期,公民们的民主政治意识有待加强,民主政治
6、水平有待提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推进民主政治的进程比较艰辛。结合选项,只有D符合题意,其余ABC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意思。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政治推进的艰辛历程5.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代表两种不同文明B. 古代的中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C. 古希腊人一部分是指雅典全体居民D. 古希腊部分城邦实行民主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只不过是城邦中小部分男性公民的民主,至于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是没有民主权利可言的,C选项
7、错误,符合题意。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历史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古希腊半岛80%是山地,适宜农耕的土地较少。三面环水,港湾众多,特别是通向西亚的航路上布满岛屿,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古希腊是典型的海洋文明。古代中国文明孕育在黄河流域,平原广袤,土壤肥沃,温带大陆性气候,适宜农耕,中国是典型的内陆文明,A选项正确,排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地方设置了一套完整的官制,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个方面加强中央集权,中央权力集中在君主手中,秦朝之后中国历代都实行君主专制,B选项正确,排除。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根据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可将
8、城邦政体划分为若干类型,其中贵族制和民主制是古希腊城邦中最为流行。除贵族制和民主制外,古希腊城邦还存在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D选项正确,排除。6.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A. 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B. 从区域经济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C. 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D. 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
9、局最终形成。但在两极格局下,为了能够生存和很好发展,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这些有力地冲击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崩溃,形成一超多强局面,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故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是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演变,故C项正确。A项,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美日欧呈现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不符合题干时间,故排除。题干涵盖政治、经济多方面内容,B项局限于经济层面,故排除。D项,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的主题体现在政治层面,相对于C项来说不够全面,故排除。7.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记(1804年)中写到:在中国,90%
10、的农民可以认为是个体农民,给一个中国农民足够的土地,他会比任何欧洲的农民更好地利用那块土地,但是,我们的农民可以创造的价值是租金的三倍,而他(中国农民)几乎会无法养家糊口。下列各项与材料所述相符合的是对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认可个体家庭仍是中国农业主要生产单位西方的商品倾销造成了中国农民的贫困圈地运动推动了英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他会比任何欧洲的农民更好地利用那块土地”说明对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认可,“ 90%的农民可以认为是个体农民”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模式是个体家庭,故正确,在1804年英国农村的圈地运动使其“农民可以创造
11、的价值是租金的三倍”可知正确,而此时期西方国家还没有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所以排除,正确的选项是B项。8.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你耕田来我织布”“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出现于明朝中后期,“你耕田来我织布”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出现于宋朝,“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出现于唐代。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9.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是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农业合作
12、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 B. C. D.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学生对重大事件时间的掌握。土地改革发生在19501952年;19531956年进行农业合作化;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之后开始实行的。所以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点睛:农村关系的调整是关注民生的重点,需要特别注意。10.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A. 英国经济实力急剧衰落B. 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C. 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D.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的普遍确立【答
13、案】D【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故选D。11.有人认为:现实主义按照“本来如此”的面目再现生活,浪漫主义按照“应当这样子”表现生活。由此可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共同之处是A. 反映社会现实问题B. 将社会生活理想化C. 否定现行社会制度D. 情节怪诞离奇虚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现实主义按照“本来如此”的面目再现生活,浪漫主义按照“应当这样子”表现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此可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共同之处是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
14、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繁荣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西方文学艺术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属于易错知识。19世纪以来在西方流行的主要美术流派:新古典主义美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现代主义美术五大流派。文学流派有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深入发掘人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创作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揭露社会现实。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反传统,强调集中表现自我,表现精神危机。12.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
15、保皇派之类的思想争论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史,这些争论所涉及的共同话题可能是A. 政治的民主化B. 救亡图存C. 经济的工业化D. 思想的自由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保皇派之类的思想争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们所涉及的共同话题可能是救亡图存,即都面临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故B正确。政治的民主化,不符合洋务派与顽固派,故A排除。经济的工业化,不符合革命派与保皇派,故C排除。思想的自由化,不符合洋务派与顽固派,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过程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共52分)13.2012年3月召开的“两会
16、”,民生问题是代表委员关注的主线,它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代的福利救济,既有天灾人祸后非常时期的救济,也有平常时期的福利或救济.仅在平常时期的福利或救济中,就有丰富的内容,包括生老病死苦各种情况下的福利或救济。直接用于福利和救济的手段包括:赏赐或发放生活必需品,提供栖身之所,提供生产工具或资料,给残疾人提供工作机会,提供劳动力帮助耕作,提供待丁或保姆服务,减免赋税,减免徭役,售卖平价或低价粮食,发放药品和医疗指导书籍,提供免费医疗,提供丧葬费或服务,免除学费,提供旅行帮助,促合鳏寡成婚等等。从西周到明清,没有看到政府在全国性年度赋税计划中专列
17、常规性用于救济的赋税项目,也没有真正的长期稳定的这类税种被执行,没有看到政府在这一目的上有真正的常规性开支预算。用于福利救济的钱物,要么来自临时动用皇室经费或国库一般库存,要么开列专项税收,要么特设官办产业或放贷或流通服务,要么挪用政府的专项收费,要么直接取自富民,要么接收使用无主财产。用今天的话说,多数是特收特支。摘编自史永锋中国古代福利救济制度及其精神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戊戍变法运动的精神领袖康有为和革命派的领袖人物孙中山也结合海外经历,将西方社会福利观与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社会福利主张。康有为在其变法富国论和理想社会论中,都提出了系统的社会福利主张。他认为救
18、国必须从“扶贫救弱”开始,只有国民走出“穷弱”,国家才能变得强大起来。在大同书当中,他更在批判现实社会的基础上,指出中国传统宗族福利保障的狭隘性,认为只有建立“公养”、“公教”、“公恤”的福利保障制度,人类才能真正地走向大同。而孙中山则在三民主义中,集中阐释了“民生”的含义,构想了一个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福利保障社会的蓝图,在这一社会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代表了中国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强烈渴望和向往。摘编自田毅鹏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勃兴材料三、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建立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
19、共卫生和住房保障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初级民生保障体系中央高频率出台了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等民生建设政策;决定3年内投资8500亿元改善医疗卫生,投资9000亿元改善住房条件;强调解决对困难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福利救济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国家推行福利救济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康有为和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表明我国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发展到什么样的新阶段。【答案】(1)特点:救济种类多样;救济内容丰富;救济手段全面;
20、救济资金缺乏制度保障( 具有特收特支的特点)。(4分)原因: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4分)(2)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把西方社会福利观与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相结合;以建立理想社会为目标,但没有付诸实施(具有理想性、空想性);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对后世的有一定的影响。(4分)(3)现象:我国政府采取多种举措,努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2分)新阶段:民生保障进入法律化、制度化阶段。(2分)【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古代的福利救济,既有天灾人祸后非常时期的救济,也有平常时期的福
21、利或救济直接用于福利和救济的手段包括从西周到明清,没有看到政府在全国性年度赋税计划中专列常规性用于救济的赋税项目用于福利救济的钱物,要么来自临时动用皇室经费或国库一般库存用今天的话说,多数是特收特支”,即可概括中国古代福利救济制度的特点。从经济、政治的角度即可分析中国古代国家推行福利救济制度的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二“将西方社会福利观与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社会福利主张他认为救国必须从扶贫救弱开始认为只有建立公养、公教、公恤的福利保障制度,人类才能真正地走向大同。而孙中山则在三民主义中,集中阐释了民生的含义,构想了一个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福利保障社会的蓝图”,再结合所学知识,
22、即可概括并评述康有为和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第(3)问,根据材料三“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个比较完整的初级民生保障体系中央高频率出台了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等民生建设政策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即可概括出反映的现象及我国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发展到的新阶段。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福利制度概况与认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康有为、孙中山的思想社会福利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时期的经济建设社会福利建设14.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孟子离娄上材料二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
23、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四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1902年)(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张。
24、程朱理学与儒学思想是何关系?(3)依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4)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思想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5)概括材料四中的主要观点。简要分析此观点产生的社会背景。【答案】(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2)主张:节用爱民。关系:程朱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深化和发展。(3)标准:百姓的忧乐。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4)共同: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5)观点:儒家学说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工具。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
25、初,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不断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解析】【详解】(1)因素:根据“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得出民心。主张:根据所学可知,孟子提出仁政。(2)主张:根据“故爱民必先于节用”得出节用爱民。关系:联系所学可知,程朱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3)标准:根据“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得出百姓的忧乐。主张:联系所学可知,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4)共同:根据“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故爱民必先于节用”“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概括得出以
26、民为本。认识: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儒学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5)观点:根据“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得出儒家学说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工具。背景: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背景,分别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等角度分析回答。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综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庶绩成熙,百揆时叙。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猛之力也。坚尝从容谓猛日:“卿夙夜匪懈,忧勤万机,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优游以卒岁。”猛日:
27、“不图陛下知臣之过,臣何足以拟古人?”坚日:“以吾观之,太公岂能过也。”常敕其太子宏、长乐公丕等曰:“汝事王公,如事我也。”其见重如此。晋书王猛传材料二 (前燕)慕容哮命慕容评率军40多万救援二城,但慕容评畏惧王猛而不敢进建元十一年(公元375年),51岁的王猛病逝。公元383年,即苻坚继位的第26年,前秦统一了北方。(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猛改革内容。(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王猛改革的意义。【答案】(1)内容:政治上,按标准量刑,重用人才,淘汰冗员;经济上,劝课农桑;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思想上,宣传儒家思想,教化民众(2)意义:促进前秦国富兵强;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28、;加速了民族融合,为前秦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得出在政治上按标准量刑,重用人才,淘汰冗员;根据“外修兵革”得出在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根据“内综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得出思想上,宣传儒家思想,教化民众。(2)根据材料“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得出促进前秦国富兵强;根据材料“但慕容评畏惧王猛而不敢进建元十一年(公元375年),51岁的王猛病逝。公元383年,即苻坚继位的第26年,前秦统一了北方”得出王猛改革为前秦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猛改革属于少数民族改革,通过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加速了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