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春期需要棍棒教育吗青春期需要棍棒教育吗 “如果成绩再下滑,爸爸就放弃了。要么就好好上学,要么就退学去上班,靠干体力活儿养活自己。”经营一家商场的王伟被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整得“焦头烂额”,最近,他和孩子终于坐下来谈了一次心,向他发出了严厉警告。 伴随着巴掌和恐吓的青春期 “给儿子心不给儿子脸”是甘肃很多父亲的教子之方。在西部地区,青春期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伴随着父母的巴掌和恐吓长大。 从初二开始,在县城长大的李昊疯狂迷上了网络,成绩随之一落千丈。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一听说孩子又偷偷去了网吧,顿时就火冒三丈,“不顾一切地打”,“发现一次就打一次”。在屡次教育失败后,更加“变本加厉”,有时甚至“装到麻袋里
2、打”。两代人之间的“韧带”被撕裂了。 面对父亲的棍棒,李昊不躲不闪,不哭不闹。原先活泼好学的他性格变得孤僻,时常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沉默寡言。医生诊断李昊患上严重的抑郁症。至今,李昊父母仍奔波在求医路上,对当年的简单粗暴,李昊父母“后悔得砸康子”(西北方言,意为捶胸顿足)。 中考前几天,读高二的王成跟同学打架,被军人出身的父亲得知后,狠狠地挨了顿“擀面杖”。整个青春期,王成就是在父亲制定的规则中成长的。言语不多的父亲总会明确告诉他做人做事的底线,一旦越过红线,就会尝到父亲的棍棒。 两代人的对峙 从教20多年的西北中学女教师谷清对“90后”学生下了一个定义:“没规没矩、无法无天、没大没小。”郑国
3、懿老师也有同感,“这一代孩子大多没有规则意识。他们认为规则就是约束,老师的管束是婆婆妈妈,总是不愿接受规则。”这位老师注意到,家长对老师的期待也发生着改变:过去家长经常会对老师说“就当是你的孩子,该打就打”,而现在,老师稍微对学生加以惩戒,就会有家长提意见,告状到学校。 表面上看,青春期的“90后”渐渐形成了对世界的自我判断。父母的价值观、趣味让他们乏味、枯燥,长辈对他们的生活失去了指导意义。他们开始用自己的规则挑战父母的权威,和父母对峙。 甘肃省会宁县第五中学副校长王锡武分析说,西部的家长往往秉持“不打不成器”的古老传统,教育手段有限,好像“不打就没有办法”,就“有失做父母的尊严”。然而“90后”的孩子表面上很强悍,其实内心很脆弱,受不了一点打击,受挫能力极差。 心理咨询师张晓蓉认为,孩子是家庭中一个会停留18年的客人。家长对待这位特殊客人不是简单的客气和礼貌,而是给予应有的尊重,像对待一个成年人一样尊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