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2264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猎人居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而农业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农业社会这种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了。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 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B. 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C. 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形成D. 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旨,定居的农业活动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经验,进而强化了原本对古人的崇拜,即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的形成,选项C正确;选项A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主旨并非对农耕文明

2、和游牧文明进行对比,排除B;选项D不符合史实,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主旨的解读,即农耕使得人们更加重视祖先的地位,由此推动了宗法制的形成。2. 下图是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墓葬的3世纪壁画描绘了耕地、播种、 耙地的劳动情景。 据此可知当时 A. 牛耕技术普遍推广B. 曲辕犁进一步完善C. 男耕女织的生产状况D.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中表现是总结生产经验、改进生产技术、除草施肥等方面,因此D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曲辕犁是在唐朝时期出现的,B排除;材料未涉及女织,C

3、排除。故选D。3. 下表是中国古代冶金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实。据此可知春秋时期发现人工冶炼的铁器秦朝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铜、铁兵器约4万件汉朝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冶铁以煤为主要燃料;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兵器更加坚韧锋利A. 铁器出现的时间不应早于东周时期B. 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C. 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D. 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于社会生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出土铜、铁兵器约4万件”“冶铁以煤为主要燃料;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等信息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已经掌握了冶铁的技术,并已经冶炼出工艺较高的兵器,因此可得出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

4、,B正确;从材料中不能判断出最早的时间,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战争的影响,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是官营还是私营,排除D。4. 1761年,英国布里奇沃特公爵在曼彻斯特和沃斯利煤矿之间开了一条长7哩的运河,曼彻斯特的煤价下降了一半惊人的成果引起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1830年时拥有2500哩的运河。“运河开凿热”实质上反映了A. 运河交通的优势B. 煤炭市场需求增大C. 工业革命的发展D. 自由主义成为主流【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1761年,英国布里奇沃特公爵在曼彻斯特和沃斯利煤矿之间开了一条长7哩的运河,曼彻斯特的煤价下降了一半”可知,此时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运河的开凿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

5、的表现,故C项正确。A项只是表面现象,排除。B项不是题干主旨,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抓住时间信息和关键信息“曼彻斯特的煤价下降了一半”即可得出答案。 5. 下表为英、美、德三国工业生产上升情况简表(以1913年为100%)据此推断1870年1890年1910年1913年德国184089100英国446285100美国119389100A. 资本主义各国城市化迅速完成B. 英国经济发展呈现衰退趋势C. 科技对经济发展作用愈显重要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答案】C【解析】分析表格时间可知,当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从美国

6、、德国、英国的经济增长率看,各国经济都迅速发展,工业革命的先进技术在欧美大陆广泛传播,科学技术迅速应用于生产,推动了工业的迅速发展,故C正确;从三国工业生产上升情况数据不能得出各国城市化的情况,排除A;从材料数据看,英国的经济增长率仍然较高,无法得出英国经济衰退趋势,排除B;世界市场指的是世界经济紧密联系成一个整体,材料数据无法体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D。6. 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新的社会流动,内容大致包括含义相左的“向上”和“向下”两个方面内容,从职业分层角度看,社会流动出现明显的向上流动的趋向。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明显加速B. 经济全

7、球化使全球经济连为一体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弊端显现D. 新科技革命助推社会结构的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由于科技进步,人类的物质生产方式,即生产结构、生产过程、生产规模和生产组织方式都发生变化,特别是生产自动化的采用和发展,助推社会结构的调整,大大扩展了许多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高级”职业的需求,社会流动出现明显的向上流动的趋向,故D正确;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职业分层的向上流动的趋向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C。7. 中国的历史:绚烂的世界帝国一隋唐时代描述:顺着纵横于扬州城的运河(官河)沿岸形成了许多“市”,这里不仅是大米和食盐交易之地,而且还从事金银器、丝织品

8、、木材、茶叶等各种商品的交易城内的“侵街”现象急速扩大,一到夜晚整个街道灯火通明。据此可知A. 农产品开始商品化B. 商帮兴起,专门贸易发达C.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D. 运河开凿,经济重心南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隋唐时期,长江流域出现了许多的“市”,而且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商品种类繁多,由此可知,隋唐时期的城市经济功能增强,C正确;A错在“开始”,排除;商帮兴起于明清时期,排除B;经济重心南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8. 下图为 16-17 世纪欧洲殖民者建立的贸易据点及路线示意图。殖民者的商业活动客观上A. 加速了当地的工业化进程B. 促成了区域商业中心的崛起

9、C. 拉大了东西方的经济差距D. 推动了东南亚地区走向联合【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 16 至 17 世纪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地区活动频繁,建立了密集的贸易路线和贸易据点,这在客观上促进了马六甲、巴达维亚、爪哇等区域性贸易中心的形成,故 B 项正确;在 16 至 17 世纪尚未开启近代工业化的进程,故 A 项错误;此时东西方经济差距还不明显,工业化是造成东西方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故 C 项错误;D 项“走向联合”的表述错误,排除。【点睛】9.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化经济发展计划”等名词不断出现,与此同时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等手段直接采购私人企业产品政府的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表明当时

10、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盛行B. 政府采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C. 采取混合经济的模式走出滞胀D. 逐步走上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答案】A【解析】根据“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化-经济发展计划等名词不断出现”“政府的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结合所学,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增强了政府的经济职能,故A正确;B与材料信息相悖,排除;70年代出现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混合经济,C错误;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发展计划经济,D错误。10. “它对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主要是美英两个国家为维护战后自身利益而进行斗争、达成妥协的结

11、果,带有明显的西方金融霸权主义的色彩。”“它”指的是( )A 雅尔塔体系B. 布雷顿森林体系C.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D. 欧洲经济共同体【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是美英达成妥协的结果,带有明显的西方金融霸权主义的色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的金融体系,B选项符合题意;A项是美苏相互妥协的结果,与题目中的信息“是美英达成妥协的结果”不符,故排除;C项包含在B项中,故排除;D项属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与美国无关,故排除。11. 下图是唐都长安东市局部示意图该材料体现唐朝A. 雕版印刷盛行B. 市坊制度己经被打破C. 市场管理规范D. 杂剧等娱乐设施普及【答案】C【解析】【

12、详解】由图可知,唐朝商店的行业分类明确,其经营活动被严格限制在固定的区域内,接受市署等政府管理机构的监督,这说明唐朝市场管理规范,故选C。A项只能反映材料的局部信息,且也无法从两家印刷店中便判断出印刷术的发展状况,排除;商业活动被限制在固定区域内,说明并未打破市坊制度,排除B;杂剧出现于元代,排除D。12. 20世纪20年代上海租界出现了一批新式石库门建筑。它们有着四合院的围合体态,引进了抽水马桶、洗浴间和大阳台等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全标准。这反映了当时A 政府重视城市规划及建设B. 租界带动了中国城市近代化C. 市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D. 上海的城市建设走向西化【答案】B【解析】【

13、详解】从材料“20世纪20年代上海租界”“新式石库门建筑”“引进了抽水马桶、洗浴间和大阳台等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全标准”中可以看出,20世纪20年代上海租界推动了上海城市化的进程,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府的重视和市民生活的提高,故AC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走向西化”。13. 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 促进全国经济交流B. 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C. 推动交通网络完善D. 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史实的

14、分析能力。根据题干中所叙述的,各朝各代对诏书传达的重视程度都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诏书对于中央的重要作用,诏书的快速传达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治现象不是经济交流;C项不是目的是结果;D项错误,不是材料的目的。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14. 如表为秦汉时期治疗疫病的相关记载。这表明当时国家为救治疫病措施出处被处以刑罚的人,如果得了麻风病,该如何论处?应送往麻风病人收容所。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平帝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民疾疫者,腾空房舍,为置医药。汉书平帝纪皇甫规讨陇右,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

15、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成悦。后汉书皇甫规传A. 发挥地方主导作用B. 建立了最早的救治机构C. 建立完备法律体系D. 重视采取隔离救治措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应送往麻风病人收容所。”“腾空房舍,为置医药”“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成悦。”可得出这些措施都是隔离救治措施,故D项正确;ABC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15. 1953年10月,中共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报告,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对人民危害性最大的疾病。这一举措的施行A. 加速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B. 保障了国家城市化战略的实

16、现C. 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开始兴起D. 服务国家经济建设重点的开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可以看出,建国初期因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医疗卫生事业要道德服务于工业化,故D项正确;A项与医疗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保障的说法错误,排除B;“开始”错误,排除C。二、非选择题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16世纪伊始,传染病使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1500年至1800年之间,可能有1亿以上的人口死于传播到美洲和太平洋岛

17、屿上的疾病。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粮食作物和牲畜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物种交换所带来的人口增长是大于人口损失的。从18世纪开始直到现在,世界人口持续增长,营养改善是促进世界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小麦、稻米、蔗糖、苹果等,从欧亚大陆来到西半球,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辣椒、花生等农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物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对物种交换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见解方面参考:物种交换是人类由分散到整体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物种交换有利有弊:人口增加的因素诸多:清朝人

18、口增加的重要因素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的传入:病菌传播带来的灾难:人口大迁徙。等等。【解析】【详解】见解和理由:根据材料“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远航探险以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可能有1亿以上的人口死于传播到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疾病。由于粮食作物和牲畜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物种交换所带来的人口增长是大于人口损失的”可以得出观点:物种交换是人类由分散到整体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物种交换有利有弊。理由:弊端方面,可以列举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大量人口死亡以及病菌传播带来的灾难的史实。利益方面可以以新航路开辟以后,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等传入中国,促进清朝人口增加,也可以列举

19、人口流动推动文明的交流。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图为18-19世纪的棉花贸易部分示意图。依据图中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英国棉纺织业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 述成文)【答案】示例1:英国棉纺织业迅速发展。18世纪以来60年代以来,工业革命推动;殖民区域的扩大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印度和美国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政府的关税及其他政策的保护等因素推动英国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棉纺织业大国。棉纺织业带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繁荣并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示例2:棉花贸易成为英国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印度是传统棉织业发展大国。近代

20、以来,英国通过进口棉布关税政策,沉重打击了印度传统的棉纺织业。美国内战加剧了英国对印度棉花的需求,工业革命后,在英国棉布的冲击下,印度沦为英国重要的棉花产地和棉布销售市场。棉花贸易成为英国殖民扩张和对外商品输出的重要手段。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示例3:英国棉纺织业崛起,印度棉纺织业衰落。技术进步;殖民区域的扩大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印度和美国成为丰富的原料产地;政府的政策保护了国内市场,英国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棉纺织业带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繁盛。印度是传统棉织业发展大国。近代以来,随着工业技术的滞后、英国产品的挤压和政策的排挤,印度棉纺织业失势,印度沦为英国重要的棉花产地和棉布销售市场。这反映出工业文

21、明在近代社会的巨大优势。棉纺织品也成为英国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解析】【详解】根据“18-19世纪的棉花贸易部分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提炼出主题为英国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论述时结合英国工业革命开展的背景、过程及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概括。也可提炼主题为棉花贸易成为英国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具体论述时结合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过程及内容进行分析。其它角度言之有理即可。18. 图1、图2是中国古代两个历史时期(西汉、明朝)的商业城市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城市发展趋势。分别提取图1、图2的城市分布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答案】发展趋势:数

22、量增多:分布区域发生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城市功能由政治中心为主向商业城市转变。图1:商业城市主要分布在北方:与汉代的政治、经济中心均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西汉。图2:商业城市主要分布在南方和沿海:部分商业城市位于大运河沿岸:来元以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沿海城市的兴起。据此判定图2为明朝。【解析】【详解】发展趋势:根据图片可以看出,从图一到图二,城市数量增多;从分布区域来看,图一城市主要位于北方,图二的城市分布主要位于南方,说明分布区域发生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从城市职能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功能由政治中心为主向商业城市转变。图1:根据图一可以看出,

23、商业城市主要分布在北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政治、经济中心均在北方,而同时期南方经济欠发达。据此判定图1为西汉。图2:根据图2可以看出,当时的商业城市主要分布在南方和沿海,而且部分商业城市位于大运河沿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加上宋元以来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沿海城市的兴起。据此判定图2为明朝。19. 从一定意义上说,铁路是时代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6年,上海洋商擅筑铁路火车开行后,六月间有压毙人命之事。经该道(上海道)会商英领事,饬令停止行驶 1880年,内阁学士张家骧上未可轻议开造铁路折:“洋人工于贸利,其从旁觎, 意想可知。设或借端生事

24、,百计要求,则将何以应之?” 1880年,李鸿章上奏:“(铁路修筑)每里需银自数千两至数万两不等刘铭传所报暂借洋债,亦系不得已之办法顾借债以兴大利,与以济军饷不同。盖铁路既 开,则本息有所取偿,而国家所获之利又在久也。” 1 88 1年,刘坤一上奏:“此项铁路火车,有妨民间生计。只此货物之流通,如使尽为火车所揽,则穷民向恃车马人力运负以营生者,约数万人,拒不失业?”1887年,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奏:“今开平矿务局,于光绪七年创造铁路二十里。后因兵船运煤不便,复接造铁路六十里,南抵蓟河边阎庄为止,此即北塘至山海关中段之路,运兵必经之地。” 依据光绪东华录李文忠公全书等整理材料二20世纪50-90年

25、代中国铁路运输路线长度增长(单位:万公里) 改变中国中国的十个“五年计划” (1)近代以来,“铁路之议,历有年所,毁誉纷纭,莫衷一是”。据材料一任选一种态度并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铁路修建之争的启示。 (2)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原因。【答案】(1)表明态度支持者理由:铁路修建利于加强国防;促进近代经济和工业发展;増加政府收入推动政府自强。反对者理由:加剧民族危机;冲击传统经济;加剧政府财政负担;影响百姓生计启示:社会环境是近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艰难。(2)特点:80年代铁路发展速度加快;科技含量增加。说明:改革开放;经济发

26、展;政府支持;第三科技革命的推动。【解析】【详解】(1)态度及理由:支持者:根据材料“顾借债以兴大利,与以济军饷不同”“盖铁路既 开,则本息有所取偿,而国家所获之利又在久也”可归纳出铁路修建利于加强国防;促进近代经济和工业发展;増加政府收入推动政府自强。反对者:根据材料“设或借端生事,百计要求,则将何以应之?”“每里需银自数千两至数万两不等”“此项铁路火车,有妨民间生计”可归纳出加剧民族危机;冲击传统经济;加剧政府财政负担;影响百姓生计等。启示: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环境是近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艰难。(2)特点:从发展里程来看,80年代铁路发展速度加快;从电气化发展里程来看,科技含量增加。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需要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政府支持和第三科技革命的推动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