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部分 文化发展历程专题十五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试题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3年浙江文综,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孔子韩非朱熹亚里士多德 A.B.C.D.解析:C本题实际考查基础知识。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四处讲学,宣扬他的理学思想,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在雅典创办学园,故正确;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倡导官学教育。2.(2012年山东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
2、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由材料中“战国时期”“注重实践”“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多余的人”可以得出该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反对旧贵族特权,注重政治实践,注重变革,而且有抑商思想,故D项正确。A项与“把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不符;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与材料中强调实践相矛盾,B项错误;墨家的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与“把商人多余的人”的信息不符,C项错误。3.(2012年海南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
3、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题干关键信息“礼”“义”“信”可看出,材料强调的是儒家的仁政思想。A、C、D三项材料均无体现。4.(2011年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抓住关键信息“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其意思是说实施仁政一定从划分、确定田界
4、开始,即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中无体现。【名师点评】 材料型选择题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A项“轻徭薄赋”意思是减少对人民的剥削,实行宽松的统治政策;B项“均贫富”与材料不符,而且孟子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此观点与其阶级立场矛盾;D项“贵民轻君”是孟子的观点。这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5.(2011年上海历史,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B本题以诸子百家思想
5、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能力。A项为墨家思想,排除。B、C、D三项是儒家思想,但是,C、D两项是糟粕,应抛弃,B项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为人处世的原则,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6.(2010年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辨析能力,为最佳型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儒家学派荀子的思想,故排除B、D两项。“不以人助天”出自庄子南华经,意思是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破坏
6、自然规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的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意思是天地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故排除C项,A项符合题意。7.(2010年山东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通过材料的表述很容易提取出“爱”这一关键信息,因此排除C项,D项“非攻”包含在“兼爱”思想之中,予以排除。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等级差别的爱,而孔子主张的“仁爱”则有等级差别,结合题干材料含义,
7、可排除A项。8.(2010年上海历史,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特点的认识。根据题干叙述,此学派专替君主打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家为法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了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9.(2012年北京文综,37,节选)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
8、莫能行。老子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老子与荀子的思想。(2)深层信息: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及材料二中“君者,民之源也”可概括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即可。答案:(1)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
9、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10.(2009年山东文综,27,节选)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三字经(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文
10、本信息】(1)表层信息: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深层信息:儒家思想对后世的积极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道德”“仁义”“中庸”“修齐”“平治”“孝”等信息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题干中“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及儒家思想的积极影响回答即可。答案:(1)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积极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2013年重庆文综,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
11、.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信息“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和“天命攸(所)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学说形成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为基础,带有明显的神学色彩,故C项符合题意。2.(2013年福建文综,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
12、均贫富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董仲舒强调“大富”“大贫”均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要“调均”,以实现“上下相安”,据此判断A项符合题意。B项“强制去富”、C项“竭力济贫”、D项“劫富济贫”均与材料不符。3.(2010年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了极点,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的奠基者;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宣扬“君
13、权神授”,神化皇权,为君主专制提供了合理依据,使君主专制理论最终形成。4.(2010年天津文综,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通过提取材料信息“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靡然乡风矣”等,可以看出在汉代儒学地位显著提高,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公孙弘的个例无法说明A、B两项,C项说法错误,儒学在民间兴起始于春秋时期。5.(2009年海南历史,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
14、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以大一统思想解释春秋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体系而形成的,故选A。6.(2009年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解析:CA、B两项主要体现了儒
15、家的德政思想,D项反映了黄宗羲的早期民主思想,这三项都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是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7.(2012年天津文综,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
16、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2)深层信息: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影响。解析:第(1)问,据材料
17、中“仁政”“无为”“明法”等关键信息归纳概括三种主张,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总体形势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第(2)问,思想特征直接从材料中概括即可;影响主要从儒家思想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归纳。第(3)问,特点据“较多地吸取了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等信息概括,形成原因结合唐朝时期政治、经济、对外交往等方面的状况分析。第(4)问,综合前三问可得出结论: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丰富。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2)强调“
18、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多元性(兼收并蓄)。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考点三 宋明理学1.(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解析:C本题考查宋代儒学的特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程朱理学是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
19、位的官方哲学,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孟子集注七卷,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春秋时期,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排除A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排除B项;陆王心学主张内心的自我反省,“心”就是“理”,排除D项。2.(2013年广东文综,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通过外在手段自然是好,但”强调了该思想家更注重内心修养的作用。他认为只要内心有仁义,无论读与否,都会成为堂堂正正
20、的人。陆九渊开创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故D项正确。A、B、C三项中三位人物的主张皆与题干不符。3.(2013年北京文综,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春秋繁露四书章句集注儒林外史孔子改制考A.B.C.D.解析: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审清题意,需要同时满足“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限定条件。的作者董仲舒只是汲取了中国其他学派如法家、道家的主张,未吸收外来文化,排除;是吴敬梓的讽刺小说,与题意无关。四书章句集注吸收了佛教思想,为儒学经典著作。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用以传播西学的一部作品。故正确。4
21、.(2013年福建文综,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请诸父老保守家业”表明朱熹从言身处世、起居作息、家庭关系等角度,把理学思想与观念世俗化,使社会的主流思潮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为生活准则,形成文化心理,进而使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三纲五常”,B项“去恶从善”“慎思明辨”是
22、对材料的片面解读;C项“以农兴业思想”材料无体现。5.(2012年海南历史,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解析:D从材料信息“斥责佛教”“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可看出,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父子亲、君臣义、夫妇和、友朋信相悖,故选D项。A、B、C三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6.(2012年海南历史,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
23、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周敦颐认为,天生阴阳万物,“生,仁也”,所以“仁”是万物之源。这段话论述了“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故A项正确。B、D两项材料无体现,材料论证的重点不是阴阳关系,故排除C项。7.(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解析
24、: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王阳明的身份及关键信息“以求尽其心”。材料中王阳明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视作末业的工商业放在与士“同道”的高度,故排除A项;王阳明主张“四民异业而同道”,故排除B项;作为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道德修养,排除C项。8.(2011年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说明
25、历史现象的能力。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材料中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故A项正确。9.(2011年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下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A.B.C.D.解析:B图片与佛教有关,与儒家伦理思想无关;图片体现了忠、孝、节、义的儒家道德;图片是与道家有关的建筑物;图片体现了廉洁、自律的儒家道德伦理,故B项为正确答案。10.(2011年上海历史,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
26、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王守仁提出“致良知”,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故A项符合题意。C项体现的是格物致知,属于程朱理学,B、D两项表述错误。11.(2010年陕西文综,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王安石认为形体是“有生之本”,属于唯物主义思想。而“心外无物”属于典
27、型的唯心主义思想,故此二者相互对立,A项为正确答案。B、C、D三项均强调天地或物质为万物之本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与王安石的观点相近,故均可排除。12.(2010年广东文综,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诗的前两句点明“心”为万化根源,即体现了“心即理也”的心学主张,故答案为C项。“仁政”是政治学说,“独尊儒术”是提出的文化政策建议,“经世致用”是治学原则,都不符合诗中“心”为万化根源的主张,故排除A
28、、B、D三项。13.(2009年江苏历史,3)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解析:D该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即人的内心,这与王阳明的“理在心中”的主张相符,故D项符合题意。孔子、董仲舒没有论证伦理道德的来源,朱熹认为理是客观的存在,故排除A、B、C三项。考点四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1.(2013年山东文综,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解析:C本题考查学
29、生解决比较问题的能力。李贽思想是在明末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他大胆批判封建正统思想,挑战孔子的权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他并没体现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C项符合题意。文艺复兴是在西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壮大的背景下发生的,其核心是人文主义,倡导人的尊严、价值、自由等,打击了教会的绝对权威和思想控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由此可见A、B、D三项叙述都是正确的。2.(2012年北京文综,14)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D.关
30、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归纳能力,属于基础题。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创作于17世纪中期,大约在明末清初;洛克政府论发表于17世纪末;郭守敬授时历问世于13世纪,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于1687年;曹雪芹红楼梦成书于清朝初期,薄伽丘十日谈发表于14世纪;关汉卿窦娥冤问世于元初,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创作于17世纪,所以只有A项符合题意。3.(2011年天津文综,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
31、击君主专制制度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而李贽强调“世间惟下下人最多”“我为下下人说”,即强调儒学要为大多数人服务,改变了士大夫垄断儒学的局面,故C项正确。A、D两项在题干中未能体现;B项说法过于绝对。4.(2011年北京文综,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解析:D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猛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公然称君主乃“天下之大害者”,宣传早期民主思想,故D项正确。A项
32、是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项是李贽的思想主张,C项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已弥漫到社会的各个领域。5.(2011年全国新课标文综,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分析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材料中“朝廷之上,闾阎之细”,都有“诗书宽大之气”,敢于指点天子是非,设“学校”监督,体现了心系国家的精神
33、,故C项与其体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A项强调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B、D两项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排除A、B、D三项。6.(2011年海南历史,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抓住关键词“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许多思想家所共同主张的一种学说,它的主旨是反对学术脱离现实,即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即继承了宋明理学强调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B项符合题意。【
34、名师点评】 结合明末清初的社会背景分析,容易错选答案D。要注意题干中的“经世致用”,晚明风气流于空谈,个个坐而论道,故顾、黄、王提倡“经世致用”。他们批判的是儒学中的糟粕,从而更好地发展儒学,因此从根本上说他们是儒学的继承者,批判是为更好地继承和发展,D项只是表面现象。7.(2010年江苏历史,5)“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朱熹B.李贽C.陆九渊D.黄宗羲解析:B题干强调的是不必迷信圣人、权威的思想,李贽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与题干中思想相符,故答案为B。A、C、D三项均无此类思想主张。8.(2011年江苏历史,21)“今日
35、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顾炎武日知录廉耻材料二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材料三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请回答:(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36、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顾炎武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2)深层信息:儒家思想的社会教化作用。解析:本题以顾炎武的思想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了其思想产生的背景、影响。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注意主要限定词是“政治背景”。第(2)问“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实际上是要求找出材料一、二中“天下昌明
37、”的共同点;社会教化功能注意结合材料从政治、社会风气、修养、道德等方面概括总结。第(3)问据材料三中“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概括取舍及理由。第(4)问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学风”“时代责任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政治背景:官僚腐败;政治暴虐(或朝政混乱)。(2)表象:风俗。功能: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理道德。(3)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4)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致用)。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9.(2009年福建文综,38,节选)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
38、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李贽焚书材料二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
39、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李贽的思想主张。(2)深层信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对思想的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解题关键是正确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第二小问要多角度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等方面考虑。第(3)问首先要理解“新路”的含义所在,然后结合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及李贽
40、的思想主张加以说明。答案:(1)主张:反对将儒学教条化;提出“童心说”;反对歧视妇女。时代背景: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李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模拟试题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3河北一模)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 A.君主意志B.“爱人”之心C.内心自省D.礼乐规范解析:D解答本题要结合孔子的主要思想分析,孔
41、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礼”即克己复礼,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用周礼来规范人们行为,故这里的“他律”应指礼乐规范,故选D项。2.(2013青岛质检)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是不可以认识的C.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解析:D从材料中“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法道,道法自然”“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可看
42、出,儒家、法家、道家都认为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规律,与此意相符的是D项。材料中观点不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B、C两项对材料理解不准确。3.(2012陕西模拟)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A.儒家的“仁政”思想B.墨家的“兼爱”思想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解析:B从材料信息“无父无君”“尊卑无别”可看出孟子和司马迁批判的是无等级差别的思想。墨家“兼爱”思想主张无等级差别的爱,故B项符合题意。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4.(2013广东四校联考)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两
43、汉之世,(皇帝)遇日食灾变,则下诏责躬求言。”下列思想内容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A.三纲五常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D.春秋大一统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对董仲舒新儒学内容的理解能力。“(皇帝)遇日食灾变,则下诏责躬求言”说明“两汉之世”把皇帝的统治与上天的灾变联系在了一起,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5.(2012丹东一模)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A.思想统一B.三纲五常C.君权神授D.以刑辅德解析:D本题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分析问
44、题的能力。四个选项都属于董仲舒的思想,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董仲舒强调德和刑如天之阴阳两面,缺一不可,故选D。6.(2011深圳调研)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法家思想的衰微B.黄老之学被推崇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程朱理学的盛行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解题的关键是对“士人政府”的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标准,士人政府形成。7.(2012杨浦一模) 阅读材料:儒家文明实
45、际上他(汉武帝)和他的近臣们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致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请回答:(1)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中央集权。孔子的思想为何有利于中央集权?(2)从汉武帝开始,他的近臣是怎样将儒术扩展到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中去的?(3)汉武帝与近臣对儒术的扩展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儒家思想的发展。(2)深层信息: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深入分析历史问题
46、的能力。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作用角度分析。第(2)问,结合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归纳总结。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礼”规范人们的言行,有利于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2)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之说,政治上认为王者受命于天,倡导“君权神授”,伦理上强调“三纲五常”,顺从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了“大一统”的主张,从而使儒家的学说扩展到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中去。(3)汉代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考点三 宋明理学8.(2012琼海一模)宋明理学家倡导
47、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解析:B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的伦理道德而非自然,故A、C两项排除。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由题中“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可知B项符合题意,D项与材料无关。9.(2012皖南八校联考)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
48、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专制制度 B.“罢黜百家”C.“三教合一”D.“程朱理学”解析:D14世纪,我国处于元明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而且其日益僵化,禁锢了人的思想。10.(2013漳州质检)明末,战乱迭起,但明朝部分官员却无计可施,一筹莫展,只能“临危一死报君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A.宋明理学的盛行B.专制制度的强化C.科举制度的僵化D.内阁职能的缺失解析:A材料反映了明朝后期,宋明理学导致人们思想僵化,不关心实际问题,遭遇危机便束手无策的现象。11.(2011龙岩质检)“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
49、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程朱理学的掌握和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义”“节”都与理学思想有关,表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气节、价值取向的影响,符合此意的为A项。考点四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12.(2012南京期末)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对这里“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应该是()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B.倡导君民共主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D.挑战正统儒学权威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50、分析能力。李贽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这种“离经叛道”是对正统儒学权威的挑战。故选D项。A项不正确,李贽并非彻底否定孔孟之道;李贽并没有倡导君民共主,排除B项;李贽批判道学家而不是批判道家学说,排除C项。13.(2013兰州一模)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尖锐的挑战,“工商皆本”的学说被广泛地提出。出现思想转变的根源是()A.土地兼并严重B.对外贸易发达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D.社会性质的变化解析: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挑战,
51、黄宗羲等人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B、D两项与史实不符;A项不利于商业发展,因此不会导致工商皆本思想出现。14.(2011临沂期末)下列各项中能体现黄宗羲思想特点的是()A.“颠倒千万世之是非”B.“天下为主,君为客”C.“经世致用”D.“天地之化日新”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A项是李贽的观点,C项是顾炎武的观点,D项说明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B项反映了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综合演练(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3潍坊联考)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
52、。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这主要反映了() 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B.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C.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D.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解析:B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对个人的为人处世影响很大,是其他学说无法相比的,所以梁启超说: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A、C两项是儒家学说影响深远的原因,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2.(2013湖南联考)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民,神
53、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C.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解析:C根据材料信息“天大,地大,人亦大”“天地之性,人为贵”“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看出,都强调了人的重要性,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人文精神。3.(2012青岛期末)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孟子B.韩非子C.墨子D.荀子解析:D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
54、读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的大体意思是用礼仪教化百姓,用法管理百姓,以达到天下太平的目的,这符合荀子“礼法并施”的治国主张。4.(2011潍坊模拟)董仲舒说:“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君为臣纲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D.君臣共主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主要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材料的意思,即君臣关系如同天地,君为天,荫庇养育大地,臣为地,承载着天的恩惠。因此,应理解为“君为臣纲”。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5.(2013黄冈检测)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
55、尊儒术,这充分说明()A.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D.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解析:C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维护统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用思想的统一维护政治的统一,这充分体现了文化服务于政治,故C项符合题意。6.(2013长沙模拟)理学最为推崇的大学出自礼记,它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反映出宋明理学()A.以修身为本B.以格物为本C.以平天下为本D.以礼记为本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能力。材料“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即
56、说明A项正确。格物只是程朱一派修身的出发点,平天下是修身的终极目标,排除B、C两项。D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7.(2012孝感模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曾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明道德之善,不求科学之真B.思想博大精深但具有封闭性C.以追求天理为治学目标D.其治学方法是格物致知解析:B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对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由“丰富性与普遍性”可知理学博大精深;由“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
57、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可知理学具有封闭性,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无关。8.(2011湖南联考)朱熹编著小学集注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这反映出他对儒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A.树立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B.初步建立儒学的教育系统C.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D.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朱熹对儒学发展作出的贡献。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儿童”“习惯”“行为规范”等信息,可以得出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A、B、D三项不符合题意。9.(2013泰兴期中)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
58、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两者的观点的本质区别是()A.“理”与“气”的地位B.是否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C.唯物与唯心D.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解析:C朱熹把世界万物的本原概括为抽象的“理”,且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而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一种唯物主义观点,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C项正确。A项王夫之的观点中没有体现,B、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10.(2011太原调研)“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新航路开辟
59、后的西学东渐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A.B.C.D.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背景的理解掌握。解题的关键是对“新”的分析,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兴起,占据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压抑摧残人性,于是引发了思想批判,而此时的西学东渐刚开始,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接受了西方科学技术上的一些知识,但是在思想上的影响很小。排除带的选项。11.(2012开封一模)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
60、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A.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B.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D.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解析:B明末清初,理学专注于读书升官,不切实际,由“今之清谈谈孔孟”等可知顾炎武反对程朱理学的空谈,主张关注现实,经世致用,B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并未涉及;A、C两项明显与题意不符。12.(2013威海期末)如图是某同学在总结“儒家思想的精神财富”这一专题时,自制的一张学习卡片,请指出其中存在几处错误()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61、 陆王心学认为“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黄宗羲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A.1处B.2处C.3处D.4处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前三条都正确,最后一条“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映的是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故答案为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2012绍兴一模)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受到关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
62、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孔子通过教诲学生,“删定”诗书,使这个模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并日益渗透在广大人民的生活、关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
63、,避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材料二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材料三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办的2005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上,推出了“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据了解,海内外现有纪念孔子的孔庙、文庙1 300多座。)据孔子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的人士介绍,举办“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旨在传承几千年中华文化脉络、宣传保护孔庙(文庙)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搭建一个世界文化
64、交流的平台、增强民族凝聚力。材料四图一和图二所反映的内容均出现在“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期间。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孔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传播方式和历史地位。(10分)(2)以西汉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历史说明材料二的观点。(10分)(3)请结合材料三,对材料四中图片所反映的内容作简要评价。(6分)【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儒家思想地位的古今变化。(2)深层信息:正确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解析:第(1)问,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中“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归纳即可;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传播方式根据材料中“通过教诲学生,删定诗书”等信息归纳;历史
65、地位根据材料中“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概括即可。第(2)问首先应明确材料二的观点:思想文化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然后根据西汉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第(3)问图一主要反映了对孔子思想的传承,图二是利用孔子来牟利,紧扣二者的核心思想进行评价即可。答案:(1)时代背景:奴隶制崩溃;主要内容:仁、礼;传播方式:办私学,编删诗书为教材,教导学生;地位: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或代名词)。(10分)(2)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加强君主专制、巩固“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不仅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而且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并
66、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文化运动时期,在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前,为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与科学,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猛烈批判封建儒教。(10分)(3)图一孔子论为人一书的出版有利于挖掘孔子思想的文化内涵,传承优良的民族传统,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图二所反映的现象违背了“祭孔”活动的宗旨,是对文化遗产的践踏与破坏。(6分)14.(2013滨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
67、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二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三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
68、,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并分析两种文明朝着各自不同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14分)(2)据材料二,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表现是什么?与当时欧洲思想发展的相同之处是什么?(8分)(3)据材料三,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的称呼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折射出怎样的心理变迁?(4分)【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东、西方思想的比较。(2)深层信息:文化的多元性及其相互影响。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中时间“东周”和“古希腊的哲人”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得出答案;主要原因结合当时中国和希腊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即可。第(2)问结合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和欧洲启蒙运动的有关内容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中“夷”“西学”“新学”等内容概括;第二小问称呼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西学态度的变化。答案:(1)现象:百家争鸣和西方人文精神的萌发。原因:中国:宗法分封制瓦解;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西方: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工商业经济的发展。(14分)(2)表现: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相同之处: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都批判了君主专制。(8分)(3)称呼演变:夷学西学新学。(2分)心理变迁:从对西学的鄙视、偏见到对西学的认同再到对西学的褒扬。(2分)